磁性材料设计论文-甘德璇

磁性材料设计论文-甘德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性材料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磁性材料,光开关,自旋交叉,氰根

磁性材料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甘德璇[1](2019)在《氰根桥连的双稳态分子磁性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磁性材料相比,基于电子自旋的分子基磁性材料具有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快的信息传输、更高的器件集成度等优点,在新型分子开关、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多功能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氰根(CN~-)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设计合成分子磁性材料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对许多氰根桥连的分子磁性材料进行了研究。目前,设计合成具有光、热诱导自旋交叉及电子转移现象的分子基磁体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使用不同的前驱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叁氰合铁构筑基元,并利用叁氰合铁构筑基元进一步合成了不同结构的多核铁簇,其中化合物4、5、8和11表现出自旋交叉性质,具体工作如下:采用KTp、KpzTp、Tpp、Tpm等配体作为前驱体,合成了以Fe~Ⅱ为中心的叁氰合铁(Ⅱ)构筑基元,并对化合物(PPh_4)_2[(TpmBF_3)Fe~Ⅱ(CN)_3](1)、(Et_4N)[(Tpp)Fe~Ⅱ(CN)_3](2)进行了单晶结构表征。利用合成的叁氰合铁构筑基元[Fe~Ⅱ(R)(CN)_3]~-,与Fe~Ⅱ和配体Tpp及其衍生物进行自组装,合成了一系列多核Fe~Ⅱ簇合物,包括化合物{[(Tpp)Fe~Ⅱ(CN)_3]}_4{[Fe~ⅡTpp]_3(PF_6)_2}·H_2O(3)、K[Fe_8(μ-CN)_(12)(Tp)_4(Tpp)_4](PPh_4)(PF_6)_2·8DMF(4)、K[Fe_8(μ-CN)_(12)(pzTp)_4(Tpp)_4](PPh_4)(PF_6)_2·8DMF·H_2O(5)、[(Fe_8(μ-CN)_(12)(Tpms)_4(Tpp)_4]·8DMF·3H_2O(6)、{[(TpmBF_3)Fe~Ⅱ(CN)_3]}_4{[Fe~Ⅱ(Tpp)]_4·MeCN}(PPh_4)(ClO_4)·6DMF·2H_2O(7)以及{[(pzTp)Fe(CN)_3]_4[Fe(TppO)]_4}(PPh_4)(PPh_4)(PF_6)_2·12DMF·2H_2O(8),并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利用以Fe~Ⅱ为中心的叁氰合铁与Fe~Ⅲ和配体Tpp自组装,另一方面用以Fe~Ⅲ为中心的叁氰合铁与Fe~Ⅱ和配体Tpp进行自组装,分别得到了八核立方体构型的化合物{[(Tp)Fe~Ⅱ(CN)_3]}_4{[Fe(Tpp)]}_4(PPh_4)(PF_6)_3·8DMF·H_2O(9)以及五核叁角双锥构型的化合物{[(pzTp)Fe~Ⅲ(CN)_3]}_3{[Fe~Ⅱ(Tpp)]}_2(ClO_4)(10)和{[(Tp~(4-Me))Fe~Ⅲ(CN)_3]}_3{[Fe(Tpp~Ⅱ)]}_2(ClO_4)·3DMF(11)。(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药姣[2](2019)在《磁性纳米材料的功能化设计与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为了减少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MNPs)的团聚,改善其分散性及稳定性,尝试用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DMT)及硫代甜菜碱的类似物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分别对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MNPs)进行改性,探讨及比较改性后的两种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分散性、磁性、生物毒性等。2.将两种改性后的MNPs作为吸附剂分别吸附水溶液中的苯胺染料甲基蓝和偶氮染料苋菜红,探索其在阴离子染料吸附方面的应用。方法:1.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DMT)及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都极易溶于水,价格低廉,且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本课题组将DMT和DMPT分别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两种新型Fe_3O_4纳米粒子DMNPs及DPMNPs,改性后的MNPs水溶性及分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2.对DMNPs及DPMNPs分别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高倍透射电镜,磁性能分析其结构,形态,大小,性能。3.用摇床将超声后的DMNPs及DPMNPs分别与苯胺染料甲基蓝混匀,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计算并绘制曲线,评价吸附性能,分析吸附机理。之后,外加磁场回收纳米粒子,用碱液洗脱后测定再生性能。4.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DMNPs及DPMNPs对偶氮染料苋菜红的吸附。结果:1.硫代甜菜碱(DMT)及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与四氧化叁铁成功结合,形成的DMNPs、DPMNPs均水溶性良好,粒径小,比表面积高,细胞毒性低。2.DMNPs及DP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良好,并且D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能优于DPMNPs,二者回收五次后依然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表明其再生性能良好,D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比DPMNPs更好,且原材料DMT更廉价,更环保。3.DMNPs对苋菜红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DPMNPs对苋菜红的吸附能力一般。结论:1.经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均体现出粒径小,分散性好,水溶性优良,且磁感应强度很高的共同特性。2.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在一定程度的质子化之后对阴离子染料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再生性能好,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0)

耿鑫,李永建[3](2018)在《磁性材料叁维磁特性中新型传感结构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工材料电磁特性的精细模拟是决定电机、变压器等电工设备电磁场分析与损耗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全面地分析材料的磁特性,提出了叁维磁特性测量方法。考虑到由于样品更换而造成机头偏转,研发了一种高精度的B-H复合传感线圈和带匀场极靴的传感结构,并对传感线圈进行系数校准和无功补偿。基于此,对比分析了在考虑谐波条件下的无取向硅钢片(35WW270)和取向硅钢片(27ZH95)的磁特性和损耗特性,结果表明:取向硅钢片的各向异性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8年07期)

汪晶[4](2018)在《磁性材料性能建模与知识库智能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材料是一种在智能微型导航仪、磁记录软盘仪、纳米材料等高新领域得到重要应用的新一代绿色能源材料。航空航天工业集团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磁性材料设计实例知识、设计经验知识,但这些知识零散地分布于文本或者材料设计专家的项目经验中,企业的设计知识未得到有效地归纳、整理、提炼;由于磁性材料的性能与成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高度的非线性关系,材料的配方优化是此类集团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次论文主要是针对航空航天磁性材料知识图谱的构建,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进行知识的关键词、专业术语预处理。利用Bicomb软件对代表磁性合金材料发展脉络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把频率大于7的关键词统计出来,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高效性和正确性,把部分相近的关键词进行整合,最终构建出高频关键词矩阵。在高频关键词矩阵的基础之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把30个磁性合金的高频关键词分为4类,并以树状图的结构展现了分类结果。其次进行了磁性材料知识维度模型的设计,利用实体识别技术、融合技术、链接技术来确定实体的数目(191个材料牌号)、进行实体属性匹配以及构建磁性材料知识图谱。根据磁性材料的属性将磁性材料分为知识类型维、设计过程维以及产品维等7个维度。采用叁元组节点–边–节点的SNet L语法描述形式进行磁性材料知识的语义网络构建。最后在已构建的知识图谱之上利用Java和Python语言,结合协同过滤算法实现了磁性材料产品的个性化推荐;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了磁性材料–信息–性能一体化建模,并对网络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材料性能评价体系结构,为磁性材料产品配方优化提出了建议;利用磁性材料知识图谱进行了Dw-025烧结钕铁硼的产品知识管理,并且完成了材料工艺流程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图谱的磁性材料知识库智能构建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实现磁性合金材料产品的个性化推荐;利用知识图谱上的磁性材料成分与性能,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材料–信息–磁性性能之间的模型,最终实现对磁性材料性能、成分工艺的优选的预测,克服目前磁性合金选材基础理论薄弱而给材料专家带来的研究困难,推动我国航空航天磁性材料设计与使用的高速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4)

田克松[5](2018)在《碳基磁性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型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在液相催化反应中能够表现出高活性和可回收特性,在现代化工生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磁性纳米载体负载型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在反应结束后可通过简单的磁性分离方式进行快速回收,大幅提升催化剂回收效率,成为一类理想的贵金属纳米催化剂载体材料。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贵金属催化剂磁性载体材料,由于其高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良好的耐溶剂性能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现有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中碳层结构往往缺乏活性官能团,无法对贵金属纳米颗粒进行有效固载,往往需要采用含有活性官能团的有机配体进行表面修饰,但其分布状态难以调控且对贵金属纳米粒子的锚固能力较弱,无法实现贵金属纳米粒子的高分散稳定固载,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通过静电辅助聚合方式在Fe_3O_4纳米团簇表面直接构筑含氮官能团聚合物结构,随后原位热解碳化得到氮掺杂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构筑了多种不同结构、高效、稳定的碳基磁性贵金属纳米复合催化材料。提出一种静电作用辅助沉积方法,通过吸附在四氧化叁铁/聚丙烯酸(Fe_3O_4/PAA)纳米团簇表面的NH_4~+离子与3-氨基苯酚-甲醛(APF)聚合物中间体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以及同时在NH_4~+离子辅助下的层层自组装,成功的制备出具有不同壳厚的Fe_3O_4@APF纳米微球。对其进行碳化处理,得到对应的四氧化叁铁@氮掺杂碳(Fe_3O_4@N-Carbon)纳米微球。利用Fe_3O_4@N-Carbon纳米微球表面结构中N元素的孤对电子与Pt原子空轨道之间的配位作用,经过原位还原反应,得到四氧化叁铁@氮掺杂碳@铂(Fe_3O_4@N-Carbon@Pt)纳米复合催化剂。此催化剂对硝基苯类化合物(4-NA,4-NP,2-NA)催化还原反应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可控的磁分离回收特性;良好的循环催化特性。基于APF壳层对贵金属纳米粒子的配位作用和相应氨基树脂的静电作用,在核壳结构Fe_3O_4@APF纳米微球表面连续沉积高分散Au纳米粒子和超薄APF壳层,原位热解碳化后得到Fe_3O_4@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Fe_3O_4@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的催化稳定性研究发现,相较于贵金属纳米粒子负载在载体表面的Fe_3O_4@APF@Au纳米复合物和未经热处理碳化的Fe_3O_4@APF@Au@APF纳米复合物,其具有非常好的循环催化稳定性,即使循环使用20次后,其整体结构仍保持完好,而其他两种复合材料都在催化循环后发生了Au纳米粒子的团聚流失等现象。将Fe_3O_4@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用于硝基苯类化合物(4-NP、2-NP、4-NA、2-NA)催化还原反应,发现此催化剂在反应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提出Fe_3O_4纳米团簇表面双层二氧化硅@间苯二酚-3-氨基苯酚-甲醛树脂(SiO_2@RF/APF)的“一锅化”沉积方法,在Fe_3O_4/PAA纳米团簇表面直接包覆SiO_2@RF/APF双层壳。将Fe_3O_4@SiO_2@RF/APF纳米微球经过Au纳米颗粒负载反应、APF聚合物包覆过程、热处理过程和刻蚀反应最终得到限域型“摇铃”结构Fe_3O_4@Void@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剂。通过将Fe_3O_4@Void@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剂与直接负载在表面的Fe_3O_4@SiO_2@RF/APF@Au纳米复合物和未经碳化处理的Fe_3O_4@SiO_2@RF/APF@Au@APF纳米复合物的催化稳定性研究对比后发现,其具有非常好的循环催化稳定性;将Fe_3O_4@Void@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剂及刻蚀前的样品(对照实验)用于硝基苯类化合物(4-NP、2-NP、4-NA)催化还原反应,发现具有双向扩散能力的限域型“摇铃”结构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只能单向扩散的限域型核壳结构的样品。(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石泽山[6](2018)在《基于柔软磁性材料和LC谐振电路的吸波体及其软件自动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或者大幅减弱辐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从而减少电磁波干扰的一类材料。吸波材料主要通过材料的电磁损耗来吸收入射电磁波的能量,发展至今已有许多种类型,其中超材料型吸波体和磁性吸波材料都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超材料吸波体特有的表面金属谐振结构可以视作一个LC谐振电路,通过电路的谐振和损耗可以实现对电磁波的吸收,而磁性材料则是通过磁损耗来吸收入射电磁波的能量。本文结合磁性材料和超材料吸波体不同的吸波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磁性材料和LC谐振电路的磁性超材料吸波体,该吸波体同时呈现两种吸波机理的作用效果,可以对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进行双频段吸波。通过调整LC电路的谐振频率,能够达到双频宽带的吸波效果。在磁性超材料吸波体的设计过程中,文章首先通过仿真软件,初步实现了吸波体的双频率吸收峰的效果;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优化仿真的方法。该方法以CST仿真软件和MATLAB软件为基础实现双软件联合自动仿真,通过遗传算法来计算使吸波体在双频吸波效果下带宽达到最大时的表面金属谐振结构参数,也就是最佳LC电路的谐振频率。最终得到最佳设计结果。基于上述设计和方法,本文最终设计和优化了以柔软橡胶磁性材料作为介质板,表面谐振结构分别为“井”字形和环形的两种磁性超材料吸波体。以“井”字形表面结构的吸波体为例,优化结果表明其在厚度分别为1.8mm,2.0mm,2.2mm和2.4mm时,吸波体反射系数小于-10dB的频率带宽分别可以达到5-11GHz,4.5-10GHz,4-9.5GHz,3.5-9GHz,该带宽都远远大于相同厚度下的单纯磁性吸波材料的吸波带宽,从而实现了设计目的。最后,通过分析该吸波体双频吸波成因和等效电路分析,本文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磁性超材料吸波体的双频宽带吸波原理,从而为深入开展磁性超材料吸波结构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杨婧娴,陈娟,杨迎,张安学[7](2017)在《基于超材料与磁性材料的P波段吸波体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并仿真了一种基于超材料与磁性材料的复合型吸波体。该吸波体的基本单元由铁氧体、金属方环、电介质层和金属背板四部分组成。仿真结果表明,在P波段400~600MHz频率范围内反射系数均低于-8d B,且在468~495MHz处低于-10d B。该吸波体的厚度为4.5mm,约为1/133工作波长。此外,该吸波体对斜入射横电和横磁极化电磁波在40°时仍具有强吸收的特点。(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7-10-16)

熊炫,羊佑舟,黄一鑫,胡驰[8](2019)在《磁性材料制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材料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磁性材料制备课程设计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针对高校目前磁性材料制备课程设计面临的若干问题,通过开展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对磁性材料制备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时间规划、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本文来源于《实验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陈鹏[9](2017)在《结合铁电性、磁性和二维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功能材料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和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材料是当今实现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关键。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中,我一直致力于结合不同材料的优良特性,例如铁电、铁磁、拓扑和二维结构,来得到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功能材料。本篇博士论文集中概括了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四个主要工作。BiFeO_3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室温多铁性材料。但它的基态磁结构是一种弱铁磁态,不具有宏观的净磁矩。我们通过改良现BiFeO_3(BFO)得到Bi_2FeMoO_6(BFMO),使得电极化矢量和宏观磁矩在这一新的材料中可以在室温下同时存在。计算所得BFMO的电极化矢量高达85μC/cm~2,它保留了BFO的强电极化的属性。进一步的结构和波恩有效电荷分析揭示了BFMO同BFO的铁电来源都是Bi6s孤对电子。BFMO被证明是磁性半导体,净磁矩为2μB/f.u.,亚铁磁居里温度是650 K,并且具有0.54 eV的能量带隙。进一步磁晶各向异性的计算揭示了亚铁磁矩矢量和电极化矢量共线地耦合在一起,这使得BFMO中的宏观磁性被外电场翻转成为可能。我们的这个工作通过结合铁电和磁性两个功能特性,实现了一种新的室温多铁性材料。通过结合铁磁性、拓扑能带和二维结构,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单层CoBr_2的铁磁性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我们的磁性计算揭示了单层CoBr_2的净磁矩为3μB/f.u.,铁磁居里温度是27 K。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紧束缚模型的计算证实了它的拓扑非平庸的能带属性,陈数为4。进一步的应变计算揭示了单层CoBr_2的拓扑能带可以在外界应力作用下被调控。此外,如果将单层CoBr_2做成较窄的纳米带,我们便可以得到具有100%自旋极化的边界态。单层CoBr_2的这些电子性质使我们相信它可以应用于现代电子器件中。通过结合二维材料较强机械柔韧性和铁电材料极易被应力调控这两个功能特性,我们预言了一种二维铁电体BiN。它具有较强的电极化矢量,堆迭的BiN的电极化率高达88 μC/cm~2。并且它的电极化矢量对外界机械应力极敏感,我们可以用很小的应力便可以翻转它的电极化。同时,它的带隙也会在应力的作用下实现直接带隙和间接带隙之间的相互转化。单层BiN的这些功能特征使我们相信它可以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当中。最后,结合第一性原理方法和朗道二级相变理论,我们还研宄了钙钛矿氧化物中的氧八面体的同相和反相扭转的相互作用。在钙钛矿这类体系中,氧八面体的扭转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这种扭转可以改变电子轨道的交迭形式,它决定了这类材料中许多重要的物理性质,例如磁性、铁电性、以及导电性。我们的这个工作对于理解和设计新型钙钛矿或者钙钛矿的超晶格材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5-01)

华立群[10](2017)在《无线电力传输中磁性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电磁超材料,作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已经在各频段被用来构造具有特殊电磁特性的新器件,并被应用于各领域之中。在众多超材料结构中,开口环谐振器和螺旋谐振器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超材料单元结构,尤其是在遥测和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基于这两种结构的超材料应用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时,能使系统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且具备了简单的加工工艺和较低的制造成本等优势,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实用前景。本文通过数值仿真的方式设计了在29.8 MHz下具有低损耗和-1磁导率特性的磁性超材料,搭建了相距40厘米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仿真平台,通过该磁性超材料汇聚线圈之间的磁场,从而对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进行了效率优化,并在该基础上讨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方案;对磁性超材料介质板进行了改进设计,用具有近零磁导率的SR单元调换其中央位置的谐振单元,并结合铁氧体介质板,探究和对比了该两种方式对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本文还对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和所涉及的超材料单元建立了等效分析模型,基于S参数提取法研究了双面方形螺旋谐振器单元的几何参数对其自身谐振频率和磁导率的影响,并总结了调节该结构谐振频率和磁导率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2-01)

磁性材料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为了减少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MNPs)的团聚,改善其分散性及稳定性,尝试用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DMT)及硫代甜菜碱的类似物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分别对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MNPs)进行改性,探讨及比较改性后的两种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分散性、磁性、生物毒性等。2.将两种改性后的MNPs作为吸附剂分别吸附水溶液中的苯胺染料甲基蓝和偶氮染料苋菜红,探索其在阴离子染料吸附方面的应用。方法:1.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DMT)及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都极易溶于水,价格低廉,且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本课题组将DMT和DMPT分别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两种新型Fe_3O_4纳米粒子DMNPs及DPMNPs,改性后的MNPs水溶性及分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2.对DMNPs及DPMNPs分别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高倍透射电镜,磁性能分析其结构,形态,大小,性能。3.用摇床将超声后的DMNPs及DPMNPs分别与苯胺染料甲基蓝混匀,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计算并绘制曲线,评价吸附性能,分析吸附机理。之后,外加磁场回收纳米粒子,用碱液洗脱后测定再生性能。4.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DMNPs及DPMNPs对偶氮染料苋菜红的吸附。结果:1.硫代甜菜碱(DMT)及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与四氧化叁铁成功结合,形成的DMNPs、DPMNPs均水溶性良好,粒径小,比表面积高,细胞毒性低。2.DMNPs及DP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良好,并且D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能优于DPMNPs,二者回收五次后依然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表明其再生性能良好,D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比DPMNPs更好,且原材料DMT更廉价,更环保。3.DMNPs对苋菜红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DPMNPs对苋菜红的吸附能力一般。结论:1.经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均体现出粒径小,分散性好,水溶性优良,且磁感应强度很高的共同特性。2.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在一定程度的质子化之后对阴离子染料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再生性能好,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性材料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甘德璇.氰根桥连的双稳态分子磁性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药姣.磁性纳米材料的功能化设计与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3].耿鑫,李永建.磁性材料叁维磁特性中新型传感结构的优化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8

[4].汪晶.磁性材料性能建模与知识库智能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5].田克松.碳基磁性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

[6].石泽山.基于柔软磁性材料和LC谐振电路的吸波体及其软件自动化设计方法[D].兰州大学.2018

[7].杨婧娴,陈娟,杨迎,张安学.基于超材料与磁性材料的P波段吸波体的设计[C].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2017

[8].熊炫,羊佑舟,黄一鑫,胡驰.磁性材料制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

[9].陈鹏.结合铁电性、磁性和二维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功能材料设计[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

[10].华立群.无线电力传输中磁性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标签:;  ;  ;  ;  

磁性材料设计论文-甘德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