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游华日本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幕末明治,游华笔记,国民意识,影响
游华日本人论文文献综述
曾理[1](2015)在《论中国对日本国民意识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德川幕府被迫“开国”,日本有志之士感觉到了严重的国家危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消息传入日本后,更是令他们逐渐对旧有体制感到失望。在内忧外患的现状刺激下,日本国民意识开始觉醒,日本有志之士们开始积极为国家未来的前途寻找出路。在日本国民意识觉醒之前,虽然日本在政治上已与中国疏离,但思想文化方面仍然因受到“华夷观念”的制约而无法独立。直到19世纪中期,日本爆发国家主权危机,传统的儒家文化受到普遍质疑,再加上兰学的兴起,日本国民意识觉醒并迅速萌芽。同时,中国也正式作为“他者”继续对日本造成影响。近代中日两国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始于1871年的订约建交,自订约建交开始,前往中国的日本官民或个人开始逐渐增多。这些组织或个人目的多种多样,有的本着观光旅游,有的是为了调查侦探、收集情报,有的则是为了求学,有的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大多数日本游华人士将各人的所行所感记录保留下来,并及时反馈回日本以供当时国内人士了解并从中获取有利于日本近代化发展的信息。最初,他们希望从中国获取有利于日本摆脱主权危机的经验,并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累积资本。但随着日本明治政府的成立以及东亚局势的继续动荡,日本国内关于中国方面的舆论思想开始变化,导致国民的心态也渐渐开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同时也深刻体现在来华日本人士的游记中。他们游记中对国家情感的表达、对中国国情与现状的分析以及个人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等记录,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来华之前在日本国内已知的中国认识,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在中国实地考察后对中国的新认知。因此,本文以日本幕末明治时期的部分游华笔记为中心,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笔记中的情绪、态度和思想,来反映出不同时期里来华日本人的中国认识。最后,整理出他们关于中国认识的转变,以此作为中国对日本国民意识构成的影响的重要佐证。笔者将通过探讨中国对日本国民意识构成的影响,最终得出中国在日本国民意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4-26)
王鸣彦[2](2012)在《近代游华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生活在岛国之上的日本人,近代之前一直都将中国看作是自己崇尚和学习的目标,他们积极地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物质体制。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逐渐渗透,日本本身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念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那些亲身前赴中国进行考察的日本游者来说,饱受帝国主义侵害,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现状强烈地冲击着他们脑中原有的“中国印象”。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借鉴下,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日本本国的前进道路,这一时期的日本游士及其所写的游记对之后的中日关系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日本人长期以来一直都醉心沉迷于中国文化,相同的书写文字及文化渊源使中日双方对彼此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事实上,这份亲切感奠定了双方交流的基础,但却也让日本人误以为自己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解读中国。这批日本赴华游者留下了大量的游记,他们从自己不同的角度书写着中国,重塑着他们眼中的近代中国形象。但他们的作品大多都掺杂着自己的民族意识及预设目的,他们所塑造的近代中国形象都是偏激而片面的,是为日本军事帝国主义而服务的。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在古代历史上,日本人对中国的游历和学习,以及当时中国在他们眼中的形象。第二章主要介绍近代中日交流的新篇章——日本幕末官方派遣的四次赴华使节团中的日本游者所体会的近代中国,及这一初体验给他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这是近代日本人对华观念转折的起点。第叁章从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入手,深入分析了近代赴华游记中凸显的文化意识,及其背后的深层隐喻。第四章主要探讨近代赴华的日本游士及其游记给当时中日关系发展时局、日本本国政治军事等领域所造成的历史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张敬进[3](2009)在《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前,日本及日本人虽然出现过冷淡和疏离中国时期,但仍是以崇仰为主流。十九世纪中晚期,游华日本人的中国观逐渐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民众、文化等方面。游华日本人在上海和香港体验了中国的“西洋化”,对中国的近代化充满惊叹,在中国这种绝对“繁华光景”下,他们也看到中国一些地方所存在的列强与中国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关系。他们为中国近代化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强烈刺激,促使一部分日本知识分子分析总结中国的经验教训,寻求日本的发展道路,避免重蹈中国覆辙。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的十多年间,游华日本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态度由尊敬变为不甚尊敬,甚至鄙视,从此中国及中国人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一蹶不起。近代游华日本人在近代国家国民特征之下发现了中国人一系列的缺点,那就是毫无国家观念、缺乏勤劳观念、无知的卫生观念,他们把中国人的这些所谓“特质”看作是被殖民者的边缘化的特征。为此,游华日本人,始终表现出一种傲气凌人的态度。二十世纪前期,从小就有深厚汉学功底的一些游华日本人,在游历中国期间,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中国,而他们的中国观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结果他们的中国观处于一种跌宕起伏的变化之中。他们的中国观产生了一种分裂,他们虽然失望、绝望,但还是没有放弃寻求幻想中国的念头,就在这种情感变化中充分表现出了他们的中国“乡愁”。总的看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给予日本对华态度和政策以重大影响,所以正确认识近代游华日本人的中国观及变化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将是一个新的关键点。(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09-05-01)
游华日本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古生活在岛国之上的日本人,近代之前一直都将中国看作是自己崇尚和学习的目标,他们积极地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物质体制。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逐渐渗透,日本本身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念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那些亲身前赴中国进行考察的日本游者来说,饱受帝国主义侵害,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现状强烈地冲击着他们脑中原有的“中国印象”。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借鉴下,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日本本国的前进道路,这一时期的日本游士及其所写的游记对之后的中日关系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日本人长期以来一直都醉心沉迷于中国文化,相同的书写文字及文化渊源使中日双方对彼此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事实上,这份亲切感奠定了双方交流的基础,但却也让日本人误以为自己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解读中国。这批日本赴华游者留下了大量的游记,他们从自己不同的角度书写着中国,重塑着他们眼中的近代中国形象。但他们的作品大多都掺杂着自己的民族意识及预设目的,他们所塑造的近代中国形象都是偏激而片面的,是为日本军事帝国主义而服务的。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在古代历史上,日本人对中国的游历和学习,以及当时中国在他们眼中的形象。第二章主要介绍近代中日交流的新篇章——日本幕末官方派遣的四次赴华使节团中的日本游者所体会的近代中国,及这一初体验给他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这是近代日本人对华观念转折的起点。第叁章从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入手,深入分析了近代赴华游记中凸显的文化意识,及其背后的深层隐喻。第四章主要探讨近代赴华的日本游士及其游记给当时中日关系发展时局、日本本国政治军事等领域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华日本人论文参考文献
[1].曾理.论中国对日本国民意识构成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王鸣彦.近代游华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重塑[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张敬进.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D].苏州科技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