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传过程论文-齐涛云

同传过程论文-齐涛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传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汉同传,停顿频次,职业译员,口译认知

同传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齐涛云[1](2019)在《从停顿频次特征看职业译员英汉同传的认知过程——基于小型双模态口译语料库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考察和分析作为口译中常见的副语言形式之一的停顿现象,对口译实践和教学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了职业译员英汉同传的停顿频次特征及其认知过程。研究选取VOA(美国之音)职业译员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讲的现场英汉同传为个案语料,建立了小型双语双模态平行语料库。使用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将原文与译文中停顿频次加以比较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译文中的停顿频次要超过原文,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英汉同传译文停顿相比原文增加存在五种操作模式:(1)严密语言结构的松散化;(2)长信息结构的切分;(3)译文的分批次产出;(4)与副语言特征的共现;(5)逻辑衔接词的明晰化。研究者借助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分析了这五种操作模式的认知过程,并藉此对个案中译文停顿频次增加这一特征产生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5期)

梅畅[2](2019)在《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口译焦虑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实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分析英汉同声传译过程中学生译员的口译焦虑程度与其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此二者是否会影响学生译员的实际同传表现。研究旨在回答四个问题:1.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中口译焦虑情况如何?2.学生译员在学习英汉同传时的自我效能感状况如何?3.口译焦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相关性?4.二者对实际口译表现是否存在影响?研究以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在两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设计出英汉同传过程焦虑量表和英汉同传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随机抽选的14位受试者进行测试。作者还设置了英汉同传现场操作实验,以衡量受试者的实际同传水平。为避免实验偶然性,作者共开展了两次量表填写和现场实验,取两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获得统计报告后,作者对四个研究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并选取受试者中的典型样本进行回访,进一步了解学生译员焦虑感和自我效能感的驱动因素以及造成同传表现差异的原因,对目前的同传教学提出建议。研究最终得到两条重要结论:一,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焦虑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反之同理;二,焦虑感和自我效能感对英汉同传实际表现没有明显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作者提出在英汉同传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其焦虑程度和自我效能感高低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译员自己也应勤加练习,积累口译经验,积极调整心态,以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追求同传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在英汉同传焦虑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同传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面得到了一些创新性结论,希望对现有研究起到一定补充作用,并为英汉同传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但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受条件限制,受试者数量较少。期待未来研究能够更加完善。(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4)

杨柳[3](2019)在《顺句驱动视域下模拟同传过程中的句子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描述中国发展的纪录片走出国门的任务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对纪录片同声传译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其中基于“最简方案”和经济性原则的“顺句驱动”理论深受研究者重视。“顺句驱动”是指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而采用的顺译操作。基于乔姆斯基提出的“最简方案”原则,研究者在后续的翻译研究中发展出自然语言衍生过程的几个重要原则,统称为“经济性原则”。在具体的同传实践中,由于时间的紧迫性、语言间句子结构差异、人脑临时记忆能力及译者知识储备和临场反应能力等的限制,需将“最简方案”中的“经济性原则”应用于同声传译中,这是“顺句驱动”的主要原理。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辉煌中国》纪录片的模拟同声传译实践,对口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解决口译问题的有效方案。研究发现,模拟同传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并列句信息冗长难记,复合句从句多而复杂,句式衔接标记省略过多,动静态句子结构差异过大。针对这些问题,应用顺句驱动理论,笔者分析了初译和改译的区别,分别从句子信息、结构、形态等角度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程斯露[4](2019)在《基于释意理论对学生和职业译员同传过程中脱离源语技巧应用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实践报告中,作者收集了两位MTI学生在模拟会议口译实践中的录音以及两位专业口译员的录音,分别对“意群”或“翻译单位”(吉尔,1984)的变化和分布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基于释意理论从四个方面评估口译输出:保真度、准确度、延迟性和语言包装。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存在一种优化的意群分布模型,可以保证最平滑的信息流,最准确的信息传递和最大的意群负荷。作者研究发现,“脱离原语”技巧对提高同声传译输出方面有着显着的积极影响,并且专业译员对该技巧的使用频率以及准确度远远高于学生译员。同时,作者发现,通过专业培训,译者可以改善口译过程并提高专业水平。另外作者发现,奈达有关“译者乃天生”的论断并非正确。虽然确实存在一些天才或自学成才的翻译,但大多数需要“基于口译过程”的训练才能成为专业口译员。这种基于同传口译过程的案例分析将为MTI实践和教学提供新的前景,以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口译训练效果。(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李慧[5](2018)在《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同传过程中的信息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种大型国际会议日益增多,社会对同声传译(简称同传)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在国际舞台上同声传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其他口译形式一样,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时常出现信息缺失的现象。因而,为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沟通与交流,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出应对策略,就显得愈加必要。口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随着人类各民族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同声传译也在时代的变化中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口译形式,它包括了源语的接收、信息的理解和记忆,以及目的语的表达这一系列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这是仅仅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目前,国内大多学者都是从语用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研究口译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极少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同声传译中的信息缺失进行阐释,并且借助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对同声传译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应对策略,以期能帮助到自身及他人的专业学习,从而提高同声传译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费丹妮[6](2017)在《同传过程中信息漏失的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同声传译大师丹尼尔吉尔所提出的同声传译的多任务解决模式以及同声传译的大脑分配类别,同传译员有必要协调输入源于信息、短时记忆、输出译语的能力。其中短时记忆对于同传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同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信息缺失的状况会频繁出现,在信息的输入、加工与输出这叁个步骤中,由于译员的理解错误以及注意力未能集中等都会造成信息的漏失,以至于造成翻译结果的不尽人意,翻译过程未能完整传述源语内容。在心理学的任职角度能够解释这种同声传译的漏译现象。(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17期)

刘瑛[7](2017)在《浅析同传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多,因而对口译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作为口译中最具挑战性和难度的一个分支,同声传译受到了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实质上来说,同传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分为理解和输出。理解作为同传的第一步,其作用和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主要从叁个方面分析同传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1期)

郭莎[8](2017)在《口译学习者同传过程中预制语块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预制语块已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基于语料库的预制语块研究逐渐增加。预制语块对于提升同声传译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英语教学中的词块运用和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的词块使用研究,对英语学习者口笔译中的预制语块使用关注不够,对学习者同声传译学习中预制语块的使用研究极其匮乏。本研究基于刘红艳教授自建的CLIC语料库——“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译语料库”,选取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同传课堂录音练习为研究语料,职业译员同传语料为参照,对比分析学习者同传过程中的预制语块使用。本研究首先进行文献梳理,回顾预制语块理论和错误分析理论及其定义,提取和统计学习者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高频预制语块,并与职业同传译员的高频预制语块进行对比,考察学习者在同声传译过程中预制语块使用的总体情况,分析学习者同传过程中预制语块使用的准确率。研究发现预制语块的数量随着词长的增加而减少,且学习者使用的高频预制语块存在大量错误,因此基于错误分析理论,从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统计并分析学习者高频预制语块的错误类型,进而探讨产生错误的根源。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帮助口译学习者正确认识预制语块在同传过程中的使用特征,也对同传教学模式探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工商大学》期刊2017-05-01)

周九艳,赵玉闪[9](2015)在《同传顺译过程中的技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顺译作为同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对同传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极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来对英汉口译顺译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通过重复、词性转换等技巧可以达到顺译目标。(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5年30期)

曹现鹏[10](2015)在《浅析同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翻译处理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如桥梁。当今世界正是由于翻译的存在,高耸的巴别巨塔才会轰然倒塌,偌大的地球板块之间才会彼此相连从而真正成为如今的地球村。翻译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译文的输出形式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口译与笔译。而同声传译在口译中乃至整个翻译领域中都被普遍认为是最高端的存在。同声传译夺得翻译界的至高地位是付出一定代价的。而其中之一便是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割舍的翻译美感。美感,堪称诗歌的生命。温家宝总理在往届两会招待会上的讲话引经据典,不仅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底蕴,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古诗词的迷人魅力。大会交传也因其精准地道的翻译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们持久的记忆力,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深厚的翻译功力都深深的让人折服。但是,当诗词遇到了同传将会怎样,诗歌意境能不能译的出,诗歌美感能不能保得住?本文选取温家宝总理历年两会招待会中所引用的部分诗句并让口译专业的同学对诗句进行现场口译。口译内容经录音,文字转录后与交传译文进行比较分析。笔者想通过对同传译文的内容、结构的分析与比较并结合释意理论探讨在同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处理策略。(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同传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分析英汉同声传译过程中学生译员的口译焦虑程度与其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此二者是否会影响学生译员的实际同传表现。研究旨在回答四个问题:1.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中口译焦虑情况如何?2.学生译员在学习英汉同传时的自我效能感状况如何?3.口译焦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相关性?4.二者对实际口译表现是否存在影响?研究以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在两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设计出英汉同传过程焦虑量表和英汉同传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随机抽选的14位受试者进行测试。作者还设置了英汉同传现场操作实验,以衡量受试者的实际同传水平。为避免实验偶然性,作者共开展了两次量表填写和现场实验,取两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获得统计报告后,作者对四个研究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并选取受试者中的典型样本进行回访,进一步了解学生译员焦虑感和自我效能感的驱动因素以及造成同传表现差异的原因,对目前的同传教学提出建议。研究最终得到两条重要结论:一,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焦虑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反之同理;二,焦虑感和自我效能感对英汉同传实际表现没有明显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作者提出在英汉同传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其焦虑程度和自我效能感高低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译员自己也应勤加练习,积累口译经验,积极调整心态,以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追求同传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在英汉同传焦虑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同传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面得到了一些创新性结论,希望对现有研究起到一定补充作用,并为英汉同传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但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受条件限制,受试者数量较少。期待未来研究能够更加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传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齐涛云.从停顿频次特征看职业译员英汉同传的认知过程——基于小型双模态口译语料库的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

[2].梅畅.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口译焦虑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实证探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3].杨柳.顺句驱动视域下模拟同传过程中的句子重构[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程斯露.基于释意理论对学生和职业译员同传过程中脱离源语技巧应用的对比分析[D].外交学院.2019

[5].李慧.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同传过程中的信息缺失[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6].费丹妮.同传过程中信息漏失的原因及对策[J].明日风尚.2017

[7].刘瑛.浅析同传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J].北方文学.2017

[8].郭莎.口译学习者同传过程中预制语块现象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7

[9].周九艳,赵玉闪.同传顺译过程中的技巧分析[J].学园.2015

[10].曹现鹏.浅析同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翻译处理技巧[D].天津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  

同传过程论文-齐涛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