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言说论文-张娟娟

自我言说论文-张娟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言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象油画,“自我”,表现语言,宏大悠远

自我言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娟[1](2019)在《关于“自我”的言说——意象油画表现语言在我创作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六年的油画学习与实践中,使我渐渐摸索出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我喜爱西方油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被中国画的悠远意境所吸引。为了能够取各家之所长,更好地表达自我,我一直在研究中国本土油画家们的表达方式。在探索过程中,我发现在中国油画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融合"的声音从未间断。"意象油画"作为"中西融合"在当下语境中的新探索,需要艺术创作者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将从意象油画表现语言出发,重点结合自己的创作谈对意象油画表现语言的借鉴与自我体会。(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3期)

蒙思颖[2](2019)在《翻译——语言自我言说的场所——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语言被看作言说他者的工具。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产生意义的主体,充分享有言说自己的权利。文章从分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入手,说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翻译确实为语言提供了自我言说的场所。(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6期)

田胜利[3](2019)在《《论语》中孔子的自我言说与教育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资料,梳理《论语》中孔子言说到自身的语料,能一定程度上还原出孔子对自己的品评、对教人育人的热爱、对礼乐的痴迷、对学生的厚爱等。品阅《论语》中孔子自我言说的多幅画卷,有利于重温孔子这位至圣先贤的师者魅力。孔子在自我言说的语料中呈现出了一位伟大教育家的真切的立体形象。孔子是人不是神,喜笑怒骂之性情的流露往往是"孔子正传"所忽视的一角。自我言说语料中孔子言传亲教、身正为范的教育意义,时至今日,依旧焕发着它的光辉。(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倩兰,彭小燕[4](2019)在《从“好”的言说看《好的故事》——鲁迅自我重建的足迹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姝[5](2019)在《“学人小说”传统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言说——评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由专业作家与教授作家两类人群构成,分别呈现出荒诞叙事与权力叙事的不同特点。作为教授作家的一员,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接续了"学人小说"的传统,通过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凭借强大的心理逻辑建构,展现了"士"人的精神立场,坚守了日常生活的理想与价值,从而跳出了两种模式之外,显示出独特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英[6](2019)在《自我言说与自我救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慰藉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与诗人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非虚构性特征。这种自我言说式的诗歌对作者来说具有情感慰藉功用,使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我救赎,主要表现为:诗歌通过自我倾诉和情感的客观化、审美化而具有在人生挫败时抒发愤懑和排解情绪的功用;诗歌通过对异代知己的追慕与期待,以及回归自然、物我交融的方式消解诗人的孤独感;作为儒家文化中立言不朽的重要方式,诗歌以其塑造生动鲜活自我形象的特点消解死亡的宿命带来的恐惧感和幻灭感。中国古代诗歌的自我言说方式和自我救赎功能与叙事文学不同,与西方诗歌也有很大差异,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周显波[7](2018)在《转化中的失落:1980年代以来回乡知青叙事的自我言说与主体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以来的回乡知青小说塑造了一批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孤独青年形象,这些人物表现出一种对自我命运的抗争精神,事实上关于这一类人物形象的书写也的确触及到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文学话语没有到达的地方,如城乡分治制度和政策给回乡知青造成的特殊现代性体验,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局限等。但是,有着回乡经验的作家在表达一代人的历史经验时,仅仅停留在对自身命运和个人问题的关注上,回乡知青难以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继而无法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身份构建,所以,回乡知青及其文学言说最终难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话语表达,更无法形成一个真正的历史反思主体。(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郑刚[8](2018)在《教师的自我言说:一篇“10万+”网文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缘起:一封教师的辞职信我的文章《深度: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清新语文"发表后,短短时间内就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先后有八十多家公众号转载,其中有几家的阅读量也在"10万+"。这对一个只有五千多人关注的小众公众号来说,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本文来源于《今日教育》期刊2018年10期)

孔伟[9](2018)在《俄国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新移民“自我言说”的叙事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初,美国犹太文学的写作重心前移,并置移民者在大西洋两岸的生活经历。这种书写形式促使我们反观被经典犹太文学光芒所掩盖的一类创作——新移民叙事。玛丽·安亭的《应许之地》作为最早记录犹太移民生活的叙事文本,在形式上与新世纪犹太文学创作遥相呼应。这种以描写第一代移民者在俄、美两国生活经历的叙事文类,是新移民自我言说的重要工具。本文从文本结构、互文性书写、话语语境制约、"属下"言说四个方面考察《应许之地》的叙事特征,揭示俄国移民者初到美国,追求话语空间的愿望与诉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雨[10](2018)在《新媒体语境下“他人建构”与“自我言说”中的皖北新农村形象——基于安徽省黄咀村的实地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新农村的形象建设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新媒体语境下,区域形象传播的媒介生态与传播格局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选取皖北地区的黄咀村作为实地调研的对象,通过内容分析与田野深访的研究方法,从他人呈现与当地村民口说两个维度,呈现新农村形象的真实面貌。最后,笔者结合新的媒介语境,试提出新农村形象建构的传播策略。(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8年05期)

自我言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直以来,语言被看作言说他者的工具。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产生意义的主体,充分享有言说自己的权利。文章从分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入手,说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翻译确实为语言提供了自我言说的场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言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娟娟.关于“自我”的言说——意象油画表现语言在我创作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9

[2].蒙思颖.翻译——语言自我言说的场所——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语言发展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9

[3].田胜利.《论语》中孔子的自我言说与教育启迪[J].职大学报.2019

[4].刘倩兰,彭小燕.从“好”的言说看《好的故事》——鲁迅自我重建的足迹之一[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王姝.“学人小说”传统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言说——评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张英.自我言说与自我救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慰藉功用[J].武陵学刊.2019

[7].周显波.转化中的失落:1980年代以来回乡知青叙事的自我言说与主体困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郑刚.教师的自我言说:一篇“10万+”网文的产生[J].今日教育.2018

[9].孔伟.俄国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新移民“自我言说”的叙事特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8

[10].张雨.新媒体语境下“他人建构”与“自我言说”中的皖北新农村形象——基于安徽省黄咀村的实地调查[J].视听.2018

标签:;  ;  ;  ;  

自我言说论文-张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