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帽儿山林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冠,分水岭分割算法,区域生长法,区域的分层横截面分析算法
帽儿山林场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史泽林,程坤,甄贞[1](2019)在《运用激光雷达数据的单木树冠提取算法对帽儿山林场单木参数估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的10块高郁闭度的天然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雷达数据构建的冠层高度模型(CHM),分别使用分水岭分割算法、区域生长法和区域的分层横截面分析(RHCSA)3种方法提取单木位置、树高和冠幅信息。利用手动勾绘的单木树顶和树冠作为参考数据进行精度检验(包括单木树冠提取精度和单木参数估测精度检验),探索不同单木提取算法估测单木参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RHCSA算法对单木树冠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3.64%,区域生长算法总体精度为75.19%,分水岭算法总体精度为68.65%;对于单木参数估测,区域生长法与分水岭算法的单木定位精度高(R_(MSE)为1.12 m),RHCSA算法得到最高的树高与冠幅提取精度高(R_(MSE)分别为0.62、1.11 m)。因此,RHCSA算法更适用于帽儿山林场单木树冠提取与单木参数的估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炅昊[2](2017)在《帽儿山林场新垦施业区林分空间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空间结构决定了种群内树木之间的空间排列方式以及它们对于周边环境资源的占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林分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和经营空间的大小。随着自然林业的兴起,森林的结构、过程和诸多关系等详细信息越来越成为森林经营的前提,其中涉及单木之间空间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森林的空间结构是影响森林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林分结构成为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的基础,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采伐来优化林分的空间结构,一直是森林经营者努力研究的重点。对森林结构的合理描述便成为制定森林经营方案的有效手段,依靠数字林业实现林业资源信息共享及交流,对于林业部门做出有效决策与规划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新垦施业区为研究区域,以国家森林资源一类调查20块固定样地的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泰森多边形生成工具生成样地林木的Voronoi多边形分布图(即V-图),其中优势树种为:落叶松、白桦、胡桃楸、蒙古栎、水曲柳,再分析各优势树种所对应的林分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相关林分参数的计算公式,得出基于V-图的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即多样性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角尺度、聚集度,分析得出基于V-图的各优势树种的大小比数和多样性混交度与只有4邻近木的对应参数具有较高一致性,而前者的角尺度与开敞度相对后者较高,这与V-图林分的对象木在各个方向所确定的竞争木株数多集中于4株以上有关。对于各林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林分中对象木的开敞度、角尺度、聚集度均与其大小比数成线性相关。对林地空间结构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为今后对其改造成空间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李国春,赵佳[3](2015)在《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帽儿山地区固定样地数据,根据一元生物量估算模型计算出各样地的生物量,然后利用ArcView中的插值功能计算出整个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建立研究地区的生物量空间数据库。利用生物量实测值与插值得到的预估值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利用插值得到的生物量与实测的生物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5年07期)
王玉婧[4](2015)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领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5-7月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为研究对象,对其领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观察和记录时间分为清晨、上午和下午叁个时段。用SPSS对各巢繁殖期各阶段领域面积变化、各巢间领域重迭、领域鸟与巢最近距离以及最近巢间距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文通过观察12巢红尾伯劳在繁殖期各阶段的领域性行为,可以看出红尾伯劳繁殖期领域性在繁殖期不同阶段是存在变化的。繁殖前期最强,进入卵期之后,领域性由强逐渐转弱;当有雏鸟出壳之后,领域性再次增强,随着雏鸟逐渐长大,领域性由强转弱,待雏鸟即将离巢领域性再度增强;幼鸟离巢后,先会在巢附近活动,因此最初成鸟会在巢附近看守,以便及时发现入侵者将其驱赶出去。待幼鸟逐渐长大,学会短距离飞行,成鸟的领域性行为逐渐减弱。红尾伯劳巢主要分布在农田边缘,其次是五味子地和道路边缘。其中有5对鸟在五味子里营巢。本文对领域面积的计算使用Odum面积计算法,将记录的各领域鸟所有栖位点最外围的点连结在一起,就形成了该鸟的领域。卵期所有巢的平均领域面积为2450.4±915.8(x±S.D.,n=10)m2,雏期所有巢的平均领域面积1523.8±280.0(x± S.D.,n=9)m.,结果表明红尾伯劳各巢的领域面积卵期均比雏期大。五味子里的5巢在卵期的平均领域面积为1663±108.4(±S.D.,n=5)m2,雏期的平均领域面积为1488.8±244.5(±S.D.,n=4)m。.其他几巢在卵期的平均领域面积的平均值为3237.8±551.8(±S.D.,n=5)m2,雏期为1551.8±331.3(±S.D.,n=5)m。。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卵期五味子地里5个巢的平均领域面积远小于其他5巢,雏期五味子里的4巢与其他5巢对比,平均领域面积基本接近。对卵期和雏期均存在的8个巢进行独立性t检验,结果显示这8巢差异性显着(0.05>P>0.01)。同时对五味子地里的4巢红尾伯劳进行了独立性t检验,结果显示这4巢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而其余4巢在两个时期领域面积变化差异性极显着(p<0.01)。在对11个巢的最近巢间距进行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卵期和雏期巢间距无差异(p>0.05)。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由于部分巢的损失,个别巢最近巢间距发生了变化,但对巢整体没有明显的影响。将两个时期的各巢领域面积分别与两时期巢间距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卵期1.10号巢与巢间距分析结果表明卵期各巢的领域面积与巢间距显着相关(0.05>p>0.01),而雏期1、3、4、5、6、7、9、10、11这9巢的领域面积与巢间距则不相关(p>0.05)。本文选择卵期和雏期均具有领域面积的8个巢,并对其两个时期巢与栖落位点距离进行了独立性t检验,结果表明,1号巢(p=0.048)、4号巢(p=0.039)存在显着差异性,其中3号巢(p=0.005)差异性极显着; 5、6、7、9、10号巢(p>0.05)无差异性。同时对差异性明显的4号巢和无差异性的5号巢的最近巢间距进行了独立性t检验,结果显示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06)。将红尾伯劳对进入其领域内的异种个体的反应程度分为R0、R1、R2、R3四个等级。观察结果显示只有少数种类的鸟会受到领域鸟的排斥。与红尾伯劳取食基底和方式相同的一些鸟类与红尾伯劳关系并不大。山斑鸠和大山雀虽与红尾伯劳有领域重迭,反应程度较高,但由于取食基底和方式截然不同,故影响不大。观察发现红尾伯劳与松雀鹰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松雀鹰有捕食伯劳雏鸟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崔立军[5](2015)在《帽儿山林场椴树林树高曲线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30块样地中724株椴树样木的胸径和树高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对常用的树高曲线模型进行了拟合,选择得出该地区的椴树林最优树高曲线模型。(本文来源于《林业勘查设计》期刊2015年01期)
赵西平,余建基,张超男,郑权,郭平平[6](2014)在《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天然白桦林优势生长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白桦天然林进行调查,并对优势木进行树干解析,拟合了白桦的树高、材积、胸径和干形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曲线基本呈"S"形,胸高形率的生长曲线呈反"J"形;胸径、材积和胸高形率生长采用Korf方程拟合较好,树高生长采用Gompertz方程拟合程度较好,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可作为白桦树木生长的预估模型。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2a和21a,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5a和20a,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6a和43a。(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超男,赵西平,刘高均,梁芳,吴珍[7](2014)在《帽儿山林场蒙古栎树根内导管特征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帽儿山林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树根内导管特征的差异,按不同方位分别从7棵蒙古栎树一级主根上截取木材试样,测定了根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从髓心到树皮,管孔趋于椭圆形,导管直径和组织比量增加,分布密度减小。根的导管直径和组织比量是南向与其他方向差异显着,根的密度是北向与其他方向差异显着,根的木纤维壁厚、壁腔比是西向最小。说明蒙古栎树根内导管特征的差异受形成层年龄的影响,同时也是对生长环境的响应。(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小明,李凤日,贾炜玮,陈东升[8](2013)在《帽儿山林场天然次生林阔叶树种树高—胸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帽儿山实验林场30块天然次生林标准地中2 875株样木的实测胸径和树高数据,应用20个常见的树高—胸径模型来模拟帽儿山林场天然次生林中主要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椴树(Tilia L.)、色木(Acer mono maxim)、榆树(Ulmus spp)、杨树(Populus)、蒙古栎(Querusmongolic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和黄波椤(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树高—胸径关系,选出了每个树种树高—胸径最优模型形式,全部最优模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以上,均方根误差介于1.0~1.5,残差分布均匀,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应用部分独立样本检验数据对各树种最优模型进行检验,模型的平均误差很小,预估精度达到了98%以上,表明这些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该树种树高的变化规律,可以为该区域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和次生林结构调整、林分生长与收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魏婉秋,黄婷,周炎,陈铮,尹凌宇[9](2013)在《帽儿山林场集水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采用ArcGIS10.0空间分析模块划分该地区集水区的森林,并通过Fragstats3.3对帽儿山林场集水区从斑块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其中,景观格局指标包括:斑块面积、面积比、斑块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分维度等。研究结果表明:软阔混交林是帽儿山林场集水区主要的森林景观类型,是其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次是硬阔混交林,柞树林,白桦林等,景观资源丰富。该地区景观特征的研究为帽儿山集水区森林景观规划、森林景观生态系统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对改善帽儿山集水区地区森林结构、更好地实现森林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和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国春[10](2013)在《基于地形因子的帽儿山林场森林资源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帽儿山林场的等高线矢量数据,生成DEM并得到坡度图、坡向图,对各种地形因子进行分类,进一步研究帽儿山林场的森林资源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空间分布情况,为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3年08期)
帽儿山林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分空间结构决定了种群内树木之间的空间排列方式以及它们对于周边环境资源的占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林分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和经营空间的大小。随着自然林业的兴起,森林的结构、过程和诸多关系等详细信息越来越成为森林经营的前提,其中涉及单木之间空间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森林的空间结构是影响森林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林分结构成为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的基础,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采伐来优化林分的空间结构,一直是森林经营者努力研究的重点。对森林结构的合理描述便成为制定森林经营方案的有效手段,依靠数字林业实现林业资源信息共享及交流,对于林业部门做出有效决策与规划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新垦施业区为研究区域,以国家森林资源一类调查20块固定样地的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泰森多边形生成工具生成样地林木的Voronoi多边形分布图(即V-图),其中优势树种为:落叶松、白桦、胡桃楸、蒙古栎、水曲柳,再分析各优势树种所对应的林分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相关林分参数的计算公式,得出基于V-图的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即多样性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角尺度、聚集度,分析得出基于V-图的各优势树种的大小比数和多样性混交度与只有4邻近木的对应参数具有较高一致性,而前者的角尺度与开敞度相对后者较高,这与V-图林分的对象木在各个方向所确定的竞争木株数多集中于4株以上有关。对于各林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林分中对象木的开敞度、角尺度、聚集度均与其大小比数成线性相关。对林地空间结构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为今后对其改造成空间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研究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帽儿山林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岩,史泽林,程坤,甄贞.运用激光雷达数据的单木树冠提取算法对帽儿山林场单木参数估测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2].刘炅昊.帽儿山林场新垦施业区林分空间结构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7
[3].李国春,赵佳.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5
[4].王玉婧.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领域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5].崔立军.帽儿山林场椴树林树高曲线模型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5
[6].赵西平,余建基,张超男,郑权,郭平平.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天然白桦林优势生长过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
[7].张超男,赵西平,刘高均,梁芳,吴珍.帽儿山林场蒙古栎树根内导管特征的差异[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
[8].王小明,李凤日,贾炜玮,陈东升.帽儿山林场天然次生林阔叶树种树高—胸径模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
[9].魏婉秋,黄婷,周炎,陈铮,尹凌宇.帽儿山林场集水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13
[10].李国春.基于地形因子的帽儿山林场森林资源分布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3
标签:树冠; 分水岭分割算法; 区域生长法; 区域的分层横截面分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