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制度论文-宿营

中国外汇储备制度论文-宿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外汇储备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汇储备投资,外汇风险,外汇储备投资安全保障制度

中国外汇储备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宿营[1](2014)在《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安全保障的制度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外汇储备已明显超过合理规模,并面临着汇率风险、投资风险、通胀风险等诸多安全挑战。实质上,"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是导致外汇储备高企困境的根本原因。建立科学的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将成为中国缓释外汇储备激增压力、确保外汇储备资产安全的有效出路。但是,中国现行外汇储备投资法律制度尚有诸多不足。外汇储备管理权属重迭、外汇储备投资主体设置不完善、外汇投资运营监督制度阙如等制度困境都亟待破解。未来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法律完善中,建议推行战略性投资政策、制定专门化储备投资立法、实行多元化投资方式、奉行"藏汇于民"的外汇持有制度、寻求国际化储备安全机制,以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4年11期)

吴念鲁,杨海平[2](2014)在《中国外汇储备制度演进、数量变化的经济学逻辑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五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变迁及外汇储备数量变化的历史,并从外汇储备数量与外汇管理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外汇管理制度与外贸制度、外资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和市场力量的消长、外汇储备与对外经济开放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外汇储备制度演进和数量变化的经济学逻辑。这一历史演进所蕴含的经济学逻辑启示我们:应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在中国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内外部双重失衡调整的大背景下、放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本文来源于《西南金融》期刊2014年08期)

管瑞龙[3](2011)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储备损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外汇储备损益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央行"实际汇兑损益"的崭新视角,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了中国外汇储备损益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关系问题。本文借助国家资产负债表构建了双顺差分析模型,并通过升值情景模拟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在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既有的汇率错位和通常伴随的汇率超调往往导致了央行发生"实际汇兑损益",损失量与兑换资金规模、汇率错位程度成比例,由此产生的汇兑损益可能导致对国家外汇储备的"非对称分配"。鉴于目前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支持人民币被大幅低估的观点,货币当局应关注和避免因汇率错位及汇率超调产生的外汇储备汇兑损失;对于人民币的汇率调整应基于学理、结合实际,研究出一套准确客观的算法体系,以动态界定汇率合理区间;而从中长期考虑,需将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期刊2011-12-04)

管瑞龙,杨志[4](2011)在《中国外汇储备损益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外汇储备损益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央行"实际汇兑损益"的崭新视角,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了中国外汇储备损益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关系问题。本文借助国家资产负债表构建了双顺差分析模型,并通过升值情景模拟分析,得出结论:在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既有的汇率错位和通常伴随的汇率超调往往导致了央行发生"实际汇兑损益",损失量与兑换资金规模、汇率错位程度成比例,由此产生的汇兑损益可能导致对国家外汇储备的"非对称分配"。鉴于目前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支持人民币被大幅低估的观点,货币当局应关注和避免因汇率错位及汇率超调产生的外汇储备汇兑损失;对于人民币的汇率调整应基于学理、结合实际,研究出一套准确客观的算法体系,以动态界定汇率合理区间;而从中长期考虑,需将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11年11期)

陶士贵,眭佩佩[5](2011)在《资本管制、结售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透视中国外汇储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规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外汇储备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很大程度促进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应放松资本管制,逐步施行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改变现有的外汇结售制度,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形成利率-汇率联合机制;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1年11期)

刘艺欣,费林[6](2011)在《中国外汇储备弹性制度的理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创纪录的30 446.73亿美元,这一数额远远超出经济发展实际所需要的适度储备规模,出现大量的超额外汇储备。因此,外汇储备数量管理的弹性制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外汇储备数量制度的改革进行积极和有益的探索,为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弹性区间进行可操作的尝试性设计,以推动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刘艺欣,费林[7](2011)在《中国外汇储备刚性制度的非均衡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自2000年以来飞速增长,已经接近3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规模之大,管理之难,风险之高显而易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究其根源这和我国外汇储备刚性制度即强制性制度不健全高度相关,本文从中国外汇储备刚性制度的非均衡性的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高额存在进行了分析,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求其深层次的原因之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1年08期)

马稳[8](2011)在《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论述了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制度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外汇储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进行创新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1年04期)

张茉楠[9](2010)在《从“藏汇于国”转向“藏汇于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定价权越来越不依靠政府,只有民间储备大于官方外汇储备时,这个国家真正富强了,企业和老百姓敢于持有外汇资产才说明他对本国货币更有信心,这个国家的汇率才是真实的。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0-09-01)

刘艺欣[10](2009)在《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外汇储备制度为研究对象,以推动和实现中国外汇储备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为研究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际储备制度与中国外汇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描述、总结和梳理。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制度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状况,阐述了二者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利用新制度经济学与国际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外汇储备制度的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其中,除了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法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进行分析之外,还首次采用西方经济学家的适度外汇储备学说的理论模型,结合中国外汇储备实际水平的历史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制作了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与中国实际的外汇储备水平的曲线对比图,对中国外汇储备数量管理制度的非均衡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与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制度非均衡的经济后果,提出了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刚性制度与弹性制度进行总体创新的基本构想。新型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应该既包括对强制性制度——外汇储备的法律制度、组织制度的创新;也包括对弹性制度——外汇储备的数量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与制度完善降低制度成本、改善制度非均衡的状况,推动实现相对的制度均衡,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促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中国外汇储备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分五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变迁及外汇储备数量变化的历史,并从外汇储备数量与外汇管理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外汇管理制度与外贸制度、外资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和市场力量的消长、外汇储备与对外经济开放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外汇储备制度演进和数量变化的经济学逻辑。这一历史演进所蕴含的经济学逻辑启示我们:应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在中国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内外部双重失衡调整的大背景下、放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外汇储备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宿营.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安全保障的制度困境[J].学术交流.2014

[2].吴念鲁,杨海平.中国外汇储备制度演进、数量变化的经济学逻辑及其启示[J].西南金融.2014

[3].管瑞龙.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储备损益研究[C].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2011

[4].管瑞龙,杨志.中国外汇储备损益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上海金融.2011

[5].陶士贵,眭佩佩.资本管制、结售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透视中国外汇储备[J].改革.2011

[6].刘艺欣,费林.中国外汇储备弹性制度的理论设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刘艺欣,费林.中国外汇储备刚性制度的非均衡性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8].马稳.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制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

[9].张茉楠.从“藏汇于国”转向“藏汇于民”[N].中国经济时报.2010

[10].刘艺欣.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9

标签:;  ;  ;  

中国外汇储备制度论文-宿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