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网状论文-吴小峰,王猛,黄科科,冯守华

纳米网状论文-吴小峰,王猛,黄科科,冯守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网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α-Fe2O3,纳米结构,电喷雾,气敏

纳米网状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峰,王猛,黄科科,冯守华[1](2019)在《网状纳米结构α-Fe_2O_3薄膜的电喷雾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建的电喷雾装置,以浓度为10-6 mol/L的Fe(NO_3)_3和HAuCl4混合溶液为前驱液,在FTO(掺杂F的SiO_2玻璃)上沉积网状纳米结构的α-Fe_2O_3薄膜,并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气敏测试对所得薄膜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网状纳米结构由α-Fe_2O_3纳米粒子堆积而成;喷雾过程中氯金酸的浓度和沉积时间对网状结构的形貌具有调控作用;电喷雾法具有原料消耗少、产物分散度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娜,卢威,卢春民,叶志国[2](2019)在《纳米网状MnO_2薄膜电极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MnO_2存在导电性差、真实比容低、离子传导性差等问题,开发了新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网状结构的Ti基IrO_2-MnO_2纳米涂层。采用2种不同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制备具有纳米网状结构的IrO_2-MnO_2纳米涂层,并利用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表征了工艺参数(不同沉积电流、沉积时间、沉积通断比)对IrO_2-MnO_2纳米网状结构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恒电流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在沉积电流为2 mA,沉积时间10 min,沉积通断比为7∶1时得到的IrO_2-MnO_2纳米涂层其表面具有网状形貌。恒电位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在沉积电位为1 V,沉积时间1 min,沉积通断比为5∶1能获得纳米网状MnO_2;恒电位法脉冲阳极电沉积比恒电流法脉冲阳极电沉积制备的薄膜电极纳米网状形貌明显,电化学性能对比需进一步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尹艳红,李珂,董红玉,金城,肖星路[3](2019)在《叁维网状结构Ru/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锂氧电池正极催化剂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物理浸渍和冷冻干燥等方法制备了具有叁维网状结构的Ru/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对该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当Ru含量为30%,热处理温度为500℃时,材料的催化性能最优.将其用作锂氧电池的正极催化剂,以50 m A/g电流密度进行首次充放电时,放电比容量约为5800 m A·h/g,且在放电比容量为4000 m A·h/g以内时,其极化电压仅为0. 9 V;当以50 m A/g电流密度进行恒容(500 mA·h/g)充放电循环时,在极化电压低于1. 1 V时,仍能稳定循环12周.复合材料电催化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叁维网状结构不仅提供了O_2和Li~+的传输通道,更增加了放电产物Li_2O_2的储存场所.金属钌纳米粒子的负载既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反应活性位点,又促进了放电产物Li_2O_2的分解.(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靳翠鑫,杜玉成,吴俊书,牛炎,王学凯[4](2019)在《硅藻土原位负载网状纳米结构硅酸镁及其对Cr(Ⅵ)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gCl_2·6H_2O作为镁源,NH_3·H_2O作为沉淀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模板剂,以水热法在硅藻土表面原位生长纳米花状Mg(OH)_2,随反应时间增加,转变成单斜晶系网状结构Mg_3Si_4O_(10)(OH)_2纳米花。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反应时间为0.5~2.0 h时硅藻土表面以生长Mg(OH)_2为主,样品的比表面积为180 m~2·g~(-1);反应时间至3h时,硅藻土表面Mg(OH)_2转化成网状结构Mg_3Si_4O_(10)(OH)_2,样品比表面积增大到350 m~2·g~(-1),此复合结构对Cr(Ⅵ)最大吸附量可达570 mg·g~(-1)。(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成伟[5](2018)在《基于网状结构碳纳米线圈/碳纳米管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光电子学、材料科学、机械学等领域的协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而由此衍生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成为了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之一,柔性应变传感器自然成为了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该类传感器由于可拉伸、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健康监测、电子皮肤、机器人的关节运动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应变传感器是电阻式应变传感器,它可以有效地将应变传感介质的物理形变转变为电阻变化,从而达到应变传感的目的。多种材料都可以用作应变传感器中的传感介质,例如金属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以及碳纳米材料等。其中,碳纳米材料因其纳米尺度的交叉接触、机械特性和导电性能优异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作应变传感器中传感介质的材料。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以单根碳纳米线圈为载体的应变传感单元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由于碳纳米线圈有着独特的叁维螺旋形貌,使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具备发生拉伸形变的基本条件。为了使其在拉伸过程中产生导电性的明显改变,本研究以单根碳纳米线圈为应变母体,在其表面依次沉积一层氧化铝薄膜和钛薄膜分别作为绝缘层和传感层。通过调控钛薄膜的沉积厚度来调控金属钛纳米颗粒的排列和堆迭,从而得到了传感性能最佳的条件。通过实际拉伸测试结合理论分析以及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该应变传感单元可以对数微米范围内的应变进行传感,并且它有着将较大的轴向拉伸应变转换为较小的局部扭转应变的能力,这为微纳机电系统中应变传感单元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其次,本研究通过在单对平行金电极间电泳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网状结构的碳纳米线圈薄膜,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电泳次数来控制碳纳米线圈薄膜的密度。将此薄膜用作传感介质夹在两片柔性PDMS膜之间所制成的应变传感器可以获得接近10000的超高灵敏度系数,在超过5000次的循环拉伸测试后传感性能仍保持良好,以及拥有50 ms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理论计算,成功验证了拉伸测试的结果,揭示了拉伸过程中碳纳米线圈网状薄膜内接触点数量发生改变导致整体导电性能改变的传感机制。再次,在基于网状结构碳纳米线圈的应变传感器的实验基础之上,将单对平行金电极扩展为梳型结构的多对平行金电极,然后利用电泳的方法在梳型电极表面成功沉积出了大面积的碳纳米线圈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在平行电极之间的部分比较致密,但在与电极接触的部分则相对薄弱,这使得该网状结构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力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传感机制,即碳纳米线圈-碳纳米线圈接触变化、碳纳米线圈-电极接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对于压力的传感特别灵敏,可以探测到低至0.5 kPa的小压强,也可以承受高达100 kPa的压强。该传感器灵敏度最高可达193/kPa,且在50-100 kPa的宽范围内均可保持超过150/kPa的超高灵敏度。在超过10000次的循环压力测试后传感性能仍保持良好,其响应时间达48 ms。为了比较不同压力传感器之间的传感性能,该研究提出了压力传感最优值的概念,经过计算得出该压力传感器的最优值高达3.72×106,高于当前绝大多数压力传感器最优值的300倍以上。最后,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原材料,通过抽滤的方法得到了致密的网状结构碳纳米管薄膜(巴基纸),将该薄膜用作传感介质制成了超高灵敏的应变传感器。该应变传感器在发生形变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这些裂缝可以影响巴基纸的导电性从而达到传感的目的。在导电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其产生的裂缝最大可以达到百微米量级。该网状结构碳纳米管薄膜对拉伸、压力等应变均有优异的传感性能。对于拉伸传感,其灵敏度高达20216,最大应变范围高达75%,最小可以探测0.1%的应变量,在超过10000次的循环拉伸测试后性能仍保持良好,且有着少于87ms的快速响应能力;对于压力传感,该传感器具有0-1.68 MPa的宽探测范围,89.7/kPa的高灵敏度,在超过3000次的循环压力测试后性能仍保持良好;该传感器的拉伸应变最优值和压缩应变最优值分别高达3.07×108和1.35×107,其最优值远远高于目前报道过的绝大多数应变/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关节运动传感、脉搏监测、振动传感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为其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11-22)

胡明江,吕春旺[6](2018)在《La_(1-x)Ce_xFe_(0.7)Co_(0.3)O_(3-δ)网状多层纳米纤维对碳烟催化燃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一系列钙钛矿催化剂La_(1-x)Ce_xFe_(0.7)Co_(0.3)O_(3-δ)(x=0、0.1、0.2、0.3和0.4),并采用XRD、SEM、FT-IR、H2-TPR和O_2-TPD等技术分析了Ce掺杂量对催化剂结构、微观形貌及理化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程序升温氧化(TPO)技术评价了催化剂对碳烟的催化燃烧活性,探讨了催化剂对碳烟的催化燃烧机理.结果表明:在La_(1-x)Ce_xFe_(0.7)Co_(0.3)O_(3-δ)中掺杂适宜的Ce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活性,改善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在催化剂与碳烟松散接触条件下,当Ce掺杂量(质量百分比)为0.3时,所制备的La_(0.7)Ce_(0.3)Fe_(0.7)Co_(0.3)O_(3-δ)对碳烟的起燃温度(T_(ig))、最大燃烧温度(T_m)和燃尽温度(T_f)分别为329.5、409.8和421.1℃,呈现良好的催化氧化活性.碳烟最大转化效率为98.7%,平均活化能为123 kJ·mol~(-1),CO_2选择率为98.2%,实现了对柴油机碳烟排放污染物有效"过滤+催化燃烧"的双重目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海莹,陈诺,丁颖,潘婷婷,李大纲[7](2018)在《利用碱处理纳米纤维素制备叁维网状水凝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樟子松木粉为原料,通过化学机械法制得纳米纤维素(CNF);将所得CNF溶液抽滤成湿膜后,置于不同浓度氢氧化钠(Na OH)溶液中处理得到CNF水凝胶,并测定水凝胶的收缩率、结晶结构、形貌特征和力学性能。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当碱浓度大于12%(wt)时,水凝胶的晶型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Ⅱ。扫描电镜观察表明,CNF湿膜经强碱处理后表面形貌发生较大改变,纳米纤维之间发生交错结合,呈现出连续缠结的叁维网状结构和多孔结构。力学分析表明,制备高强度水凝胶的最佳Na OH浓度为18%(wt),可得拉伸强度为4.8 MPa,弹性模量为11.7 MPa,断裂伸长率为31.2%的高强度水凝胶。(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左园,闫森,安冉,高钰梅,张颖[8](2018)在《气-液界面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的制备及SERS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自组装法在气-液界面得到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并通过进一步生长得到连续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该方法无需加入任何诱导剂,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得到稳定性良好的纳米金薄膜.通过改变HAuCl_4和AgNO_3相对用量、陈化时间等条件对网状结构薄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AgNO_3用量对Au纳米粒子薄膜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调控AgNO_3用量可以促进纳米金粒子间的融合并形成纳米链、进一步演化为纳米链网状结构.在初步形成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表面通过抗坏血酸还原进一步生长纳米金粒子,有利于形成较大面积、较好稳定性的纳米Au粒子网状结构薄膜.以对氨基苯硫酚(4-ATP)作为探针分子,研究表明,与未发生组装的金纳米粒子相比,自组装形成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对4-ATP具有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03期)

樊锦轩,张先正[9](2017)在《靶向上皮-间质转化:基于金属多酚网状结构的纳米复合物用于抑制肿瘤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的转移是导致癌症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而在传统的药物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适应性变化,抑制化疗效果。期间,肿瘤细胞会发生转移的关键性步骤——上皮-间质转化作用(EMT)。因此,设计出EMT抑制的纳米材料对肿瘤抗转移、提高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茶多酚是一类已被FDA批准使用的天然化合物,能够抑制p蛋白表达进而降低细胞耐药性,同时其多个酚羟基的结构易于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网状交联结构。基于此,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茶多酚(没食子酸酯)与金属离子(铁)配位作用的通用型多功能纳米包覆层(EIN),以纳米硅球和高分子胶束为例进行药物(DOX)包裹,在继承了传统纳米药物抑制肿瘤细胞耐药性及EPR效应介导的肿瘤富集能力的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与体内动物实验,全面研究了这一纳米复合组装体在进一步提高纳米材料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靶向EMT抑制肿瘤转移以及协同提高化疗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左园[10](2017)在《气—液界面纳米金属网状结构薄膜自组装及SERS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单个纳米粒子,基于粒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维(1D)、二维(2D)或叁维(3D)高级组装结构因其具有多尺度、多重组分和多层次的特殊结构,从而显现出更为丰富的集合性质和协同效应。由不同性能纳米结构组装体形成的材料为纳米材料器件化提供了可能。贵金属纳米粒子(如Au和Ag)优异的催化、光学和电学等性质,使其在催化、生物传感、生物医学和光子学等重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自组装形成的纳米金(银)网状结构其高的内外比表面,以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将更加有效地进行电荷传输和能量输运,从而显示出增强的催化、光学和电学性能。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自组装方法具有简便、通用、快速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与未组装的单个纳米粒子相比,将不同尺寸Au和Au-Ag双金属纳米粒子于气-液界面组装为二维网状结构薄膜材料,网状结构大的内外表面积、粒子间的耦合作用、不同组分间的界面性能和电子结构特征等众多优势,使得其具有显着增强的催化、电学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性能。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自组装金属纳米粒子薄膜的新方法,即在室温条件下不加入任何诱导剂便可实现纳米金粒子在空气-水界面的自组装。该方法无需模板、表面活性剂、有机配体或生物分子等辅助或诱导纳米金组装,在空气-水界面组装形成的纳米金薄膜具有网状结构特征,并可通过进一步生长得到较大尺度、较高稳定性的再生长Au、Au-Ag和Au-AuAg双金属网状结构薄膜材料。以对氨基苯硫酚(4-ATP)为探针分子,对所合成的几种纳米金属网状结构薄膜的SERS性能进行研究。本学位论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探究:(1)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水相合成纳米金网状结构薄膜的新方法。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柠檬酸钠为稳定剂、硝酸银为形貌控制剂,室温条件下还原制备柠檬酸钠稳定的纳米金粒子;恒定温度下在气-液界面进行金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的组装。通过改变柠檬酸钠用量、陈化时间、温度和溶剂(水和甲醇)等,以研究合成条件对纳米金组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钠稳定的各向异性的纳米金粒子间的偶极作用是纳米金粒子在气-液界面组装形成网状结构纳米金薄膜的主要驱动力,柠檬酸钠和AgN03的用量对纳米金粒子的相互作用的调控具有关键作用,陈化温度、溶剂种类等对网状结构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与单个纳米金粒子相比,自组装形成的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对4-ATP表现出增强的SERS性能。(2)以溶液相中形成的纳米金初级组装结构为基本构筑单元,通过进一步生长法在空气-水界面得到Au-Ag和Au-AuAg双金属网状结构薄膜材料。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通过还原AgN03或一定比例AgN03和HAuC14制备得到Au-Ag或Au-AuAg双金属纳米粒子,室温下在气-液界面组装形成双金属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通过调控组装条件,探究合成条件对Au-Ag双金属纳米结构薄膜组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g在原有纳米金初级粒子表面的进一步生长,有助于形成稳定的Au-Ag双金属纳米网状结构薄膜。AgN03和HAuC14相对比例的变化可以实现对Au-AuAg双金属纳米薄膜结构的调控,并能显着提高网状纳米结构薄膜的组装效率。与Au网状结构相比,Au-Ag和Au-AuAg双金属纳米网状薄膜表现出具有更加优异的SERS性能。双金属网状结构薄膜中纳米Au和Ag的复合结构、纳米银的相对含量等都会对薄膜材料的SERS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纳米网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MnO_2存在导电性差、真实比容低、离子传导性差等问题,开发了新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网状结构的Ti基IrO_2-MnO_2纳米涂层。采用2种不同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制备具有纳米网状结构的IrO_2-MnO_2纳米涂层,并利用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表征了工艺参数(不同沉积电流、沉积时间、沉积通断比)对IrO_2-MnO_2纳米网状结构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恒电流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在沉积电流为2 mA,沉积时间10 min,沉积通断比为7∶1时得到的IrO_2-MnO_2纳米涂层其表面具有网状形貌。恒电位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在沉积电位为1 V,沉积时间1 min,沉积通断比为5∶1能获得纳米网状MnO_2;恒电位法脉冲阳极电沉积比恒电流法脉冲阳极电沉积制备的薄膜电极纳米网状形貌明显,电化学性能对比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网状论文参考文献

[1].吴小峰,王猛,黄科科,冯守华.网状纳米结构α-Fe_2O_3薄膜的电喷雾制备[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2].陈娜,卢威,卢春民,叶志国.纳米网状MnO_2薄膜电极的制备[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尹艳红,李珂,董红玉,金城,肖星路.叁维网状结构Ru/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锂氧电池正极催化剂的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4].靳翠鑫,杜玉成,吴俊书,牛炎,王学凯.硅藻土原位负载网状纳米结构硅酸镁及其对Cr(Ⅵ)吸附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9

[5].李成伟.基于网状结构碳纳米线圈/碳纳米管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6].胡明江,吕春旺.La_(1-x)Ce_xFe_(0.7)Co_(0.3)O_(3-δ)网状多层纳米纤维对碳烟催化燃烧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8

[7].王海莹,陈诺,丁颖,潘婷婷,李大纲.利用碱处理纳米纤维素制备叁维网状水凝胶的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8

[8].左园,闫森,安冉,高钰梅,张颖.气-液界面Au纳米粒子网状结构薄膜的制备及SERS性能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8

[9].樊锦轩,张先正.靶向上皮-间质转化:基于金属多酚网状结构的纳米复合物用于抑制肿瘤转移[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2017

[10].左园.气—液界面纳米金属网状结构薄膜自组装及SERS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纳米网状论文-吴小峰,王猛,黄科科,冯守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