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论文-邓浩亮,张恒嘉,田建良,肖让,张永玲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论文-邓浩亮,张恒嘉,田建良,肖让,张永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植方式,垄沟集雨,秸秆覆盖,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论文文献综述

邓浩亮,张恒嘉,田建良,肖让,张永玲[1](2019)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农作区春玉米土壤环境和产量对种植方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春玉米生长动态变化,于2017—2018年在甘肃华亭农技推广中心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了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作物生长特征及收获期作物产量与构成因子。结果表明: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主要表现在苗期,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1.44~2.62℃,而SM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51℃;MRM、WRF、HM和SM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着,而WM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地膜覆盖种植方式较CK均可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WRF和MRM效果最为显着,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32.96%,17.12%和33.45%,18.66%,而SM表现出减产效应,较对照分别降低11.84%和9.93%。综合考虑土壤水热环境、春玉米生长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最佳种植方式为隔沟覆膜垄播种植方式。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合理地选择覆盖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农田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云鹏,王霖,党亚爱,王国栋[2](2019)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 kg·hm~(-2)(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300 kg·hm~(-2)(N300)和400 kg·hm~(-2)(N400)5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氮(N0)处理相比较,施氮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增加,而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两年的冬小麦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N100、N200>N0>N300、N400;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00与N300及N300与N400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00 kg·hm~(-2)时冬小麦既能高产,也可高效利用土壤水分。(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何秋月,闫美杰,张建国,杜盛[3](2018)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树干液流对人工截留降雨输入及环境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局部地区温度上升和降水量改变将对区域植被的分布与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中,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树种。为探究该树种蒸腾耗水特征对降水量改变及水分条件差异的响应,于2015年4月起,在地处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的陕西省永寿县槐平林场,于35年生刺槐人工林样地中布设了人工截留降雨试验,减少了47.5%的降雨输入。处理当年生长季内,截留降雨处理区0–1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相对于对照区(23.76%)有明显降低(22.59%)。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对截留降雨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样树树干液流动态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主要气象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析了截留降雨处理区与对照区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截留降雨输入处理降低了刺槐树干液流通量密度,截留降雨处理期间典型天气的平均液流通量密度(1.64 mL·m~(-2)·s~(-1))不仅低于同组样树在处理前一年同期的水平(2.42 mL·m~(-2)·s~(-1)),而且远低于试验期间对照区样树的平均水平(3.38 mL·m~(-2)·s~(-1));同时,截留降雨处理还降低了刺槐液流通量密度对气象因子变化的敏感性,截留降雨处理区样树液流通量密度响应空气水汽压亏缺的拟合方程参数值与对照区样树差异显着。分析可知,降水量水平不仅影响土壤水分状况,而且影响刺槐对气象环境因子响应的敏感性,降水量减少导致的土壤含水量整体降低会使得该区域刺槐蒸腾耗水量下降,显示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但最终会导致生产力的大幅度降低。(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武艳文,菅文娜[4](2017)在《黄土高原“植物-民居”生态共生模式研究——以半湿润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外植物与建筑共生关系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植物与民居生态共生模式形成的约束条件;从建筑的环境绿化和本体绿化角度出发,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为例,重点探讨了黄土高原植物与民居在其所处的大环境(村落环境)、小环境(民居内外空间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及民居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下可能形成的生态共生模式,并总结出适合地区长期发展的共生模式。(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10期)

菅文娜,刘臻阳,张雯,赵一如,杨毓静[5](2015)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民居绿化现状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特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研究黄土高原"植物—民居"的关系,可以为地区的民居建筑节能和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提供帮助,从而加快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推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关键词辨析(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5年02期)

姚玉璧,王瑞君,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6](2013)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玉米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试验区逐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较其他年代为最少。降水量序列3a、8a的周期变化特征明显。试验区逐年气温为上升趋势,逐年气温序列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325℃/10a。逐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显着上升,逐年干燥指数序列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051/10a,进入20世纪70年代,试验区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气候变暖使玉米拔节-成熟期提前(5~6)d/10a,全生育期缩短。玉米穗干重在播种102 d后,从缓慢生长期转为迅速生长期,在播种129 d后,又从迅速生长期转为缓慢生长期,玉米穗的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在播后115d左右。气候变暖使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可利用热量资源充裕,玉米产量形成对抽雄-开花期气温变化十分敏感,大部分时段气温对玉米产量形成呈负效应。气温变化的影响函数与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函数表现为反相位特征。在玉米成熟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其余生育期降水的影响为正效应,玉米产量形成对叁叶-拔节期降水变化十分敏感。灌浆-成熟期光照对玉米产量形成呈显着的正效应。(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王兴,张强,王胜[7](2013)在《中国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陆面温、湿特性及辐射收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项目平凉试验站的观测资料,经过质量控制用于研究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土壤温湿特性及地表辐射平衡。结果表明,在8、9月前后土壤温度从地面到深层由增温型变成冷却型,在2月前后由冷却型向增温型过渡。由于枯水年的连续出现,平凉试验站在2010年3月之前存在明显的土壤干层,4月后该干层消失,这种明显的季节性浅层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塬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与干旱荒漠区的敦煌和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定西对比可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平凉的净辐射远大于敦煌,也比定西偏大,说明平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比敦煌和定西都强,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四季典型晴天反照率的日变化显示,冬季反照率日变化幅度最小,夏季最大,春、秋季的变幅介于中间。(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3年05期)

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岳平[8](2012)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冬小麦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降水量存在3、8a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25℃/10a。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着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69/10a,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明显趋于暖干化。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播种期每10 a推后2—3d,返青期每10a提前4—5 d,开花期和成熟期每10a提前5—6 d。冬小麦越冬期每10a缩短5—6 d、全生育期每10a缩短7—8 d。冬小麦返青后第83天开始,穗干重的生长由缓慢转为迅速生长阶段,从返青后第101天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在返青后的第87天,穗的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大。由于气候变暖,冬小麦生育期大部分时段热量充足。播种—越冬前和拔节—开花期产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温度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成熟期降水量对产量形成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产量影响均为正效应,而在冬小麦播种期和返青—拔节期产量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也十分敏感。(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6期)

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岳平[9](2011)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1981~2010冬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并存在3年、8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25℃/10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着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69/10年,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明显趋于暖干化;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至成熟期间≥0℃积温为2 000℃~2 200℃,降水量为300~350mm,日照时数为1 900~2 100h。(2)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期每10年推后2~3d,返青期每10年提前4~5d,开花期和成熟期每10年提前5~6d;冬小麦越冬期每10年缩短5~6d、全生育期每10年缩短7~8d。(3)由于研究区冬春季气温显着升高,越冬死亡率下降,冬小麦水分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播种~出苗期和起身~拔节期气温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效应,其余时段气温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正效应,其中的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播种~出苗期、分蘖~冬前停止生长期和乳熟~成熟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负效应,且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正效应,并在冬小麦越冬后期和返青期前后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王亚莉[10](2011)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半湿润偏旱区是正在快速扩大的新兴苹果生产基地。但由于自然降水量较低和苹果生长耗水强烈,导致旱作果园土壤干燥化现象开始显现并逐渐加剧,严重威胁着苹果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西峰和延安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苹果园地的深层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比较与分析了旱作与灌溉苹果园地土壤干层形成规律,并与麦茬地土壤干燥化强度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管理下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在组建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西峰和延安地区逐日气象要素序列、典型土壤剖面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参数等数据库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1960~1999年期间西峰与延安地区水分产力变化动态和土壤干燥化效应,揭示了果园土壤干层形成规律与土壤干燥化效应对果园生产力的长远影响,确定适应不同地区的合理的果园种植年限,为黄土高原苹果园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苹果生产基地健康稳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西峰地区野外实测研究结果表明:(1)果园土壤干燥化强度明显高于麦茬地。麦茬地0~1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为2065 mm,高于12龄、18龄和26龄果园平均值(2014 mm);水分过耗量为119 mm,明显少于12龄、18龄和26龄果园水分过耗量平均值(249 mm)。麦茬地干层深度达440 cm,明显浅于12龄、18龄和26龄干层深度平均值880 cm。(2)26龄灌溉果园0~1300 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为11.7%,高于18龄果园(11.12%);其干层达1040 cm,浅于18龄果园(1082 cm);土壤干燥化强度(轻度干燥化)轻于18龄果园(中度干燥化)。2.延安地区野外实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种植密度下,旱作果园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0~1000 cm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干层逐年加深加厚,12龄和20龄果园干层分别达800 cm和1000 cm,土壤干燥化强度由轻度干燥化(12龄)—中度干燥化(18龄)。(2)株行距为3 m×4 m的16龄果园土壤干燥化强度高于株行距为4 m×5 m的12龄与20龄果园。16龄0~84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为1290 mm,低于12龄和20龄果园平均值(分别为1389 mm);水分过耗量为400 mm,明显多于12龄和20龄果园水分过耗量平均值(237 mm)。3.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在1960~1999年模拟研究期间,西峰与延安地区果树产量均在10龄达到最高值后,呈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两地果树分别在22龄和23龄后70%以上的果树产量已达低产果园产量值,产量且随着降水量的变化不稳定波动,平均值分别为16.53 t/hm2和16.31 t/hm~2。(2)西峰与延安地区1~10龄与11~23龄苹果园地年平均耗水量均高于其同期降水量,土壤干燥化速率分别为94 mm/a和22.6 mm/a,114 mm/a和23.9 mm/a,以致1~23龄苹果园地0~10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呈显着降低趋势;24~40龄苹果园地年均耗水量其同期降水量基本相当,此期间两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在70~240 mm和281.7~319.2 mm范围内随着生长期与降水的变化稳定波动。(3)在1960~1999年模拟研究期间,西峰与延安苹果园地在0~200 cm土层内土壤湿度波动明显;而2~10 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12龄果园干层均已达10 m;此后,两个地区各树龄土壤湿度逐渐趋于凋萎湿度分别在24龄和21龄达到稳定。西峰地区土壤干燥化强度由无干燥化(1~6龄)—轻度干燥化(7龄)—中度干燥化(8~9龄)—严重干燥化(10~11龄)—强烈干燥化(12龄以后)而逐渐加强以至24龄以后形成稳定的强烈干燥化状态。延安地区土壤干燥化强度由无干燥化(1~6龄)—轻度干燥化(7~9龄)—中度干燥化(10~11龄)—严重干燥化(12龄后)而逐渐加强以至21龄以后形成稳定的强烈干燥化状态。(4)鉴于产量的稳定性及土壤干燥化强度的分析,西峰和延安地区地区旱作苹果园地土壤水分合理利用年限分别为22~24年和21~23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 kg·hm~(-2)(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300 kg·hm~(-2)(N300)和400 kg·hm~(-2)(N400)5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氮(N0)处理相比较,施氮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增加,而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两年的冬小麦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N100、N200>N0>N300、N400;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00与N300及N300与N400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00 kg·hm~(-2)时冬小麦既能高产,也可高效利用土壤水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论文参考文献

[1].邓浩亮,张恒嘉,田建良,肖让,张永玲.黄土高原半湿润农作区春玉米土壤环境和产量对种植方式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朱云鹏,王霖,党亚爱,王国栋.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3].何秋月,闫美杰,张建国,杜盛.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树干液流对人工截留降雨输入及环境因子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8

[4].武艳文,菅文娜.黄土高原“植物-民居”生态共生模式研究——以半湿润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5].菅文娜,刘臻阳,张雯,赵一如,杨毓静.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民居绿化现状与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5

[6].姚玉璧,王瑞君,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资源科学.2013

[7].王兴,张强,王胜.中国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陆面温、湿特性及辐射收支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3

[8].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岳平.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9].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岳平.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1

[10].王亚莉.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标签:;  ;  ;  ;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论文-邓浩亮,张恒嘉,田建良,肖让,张永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