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方向论文-毛振明

体育方向论文-毛振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方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中国70年,学校体育,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方向

体育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毛振明[1](2019)在《新中国70年的学校体育成就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的70年间,成就了全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伟大发展,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依法治教融合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形成了全世界最为兼容并蓄的特色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引领了国家诸多事业的发展并树立了信心。但中国的学校体育也存在着前进发展之中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中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滑""上了12年体育课却没有很好掌握运动技能""我们喜欢体育运动,但我们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让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有关学校体育的话语上。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点上,必须推进战略性改革,做出思想、工作方面的战略调整:(1)面对应试教育,应从"等应试教育消失"转向"在应试教育条件下推进素质教育";(2)面对学生体质下降,应从"工作一票否决"转向"体质提升叁精准";(3)面对12年的"学不会",应从"行政班大班统一体育课"到"走班制体育教学";(4)面对学生不喜欢体育,应从"简单趣味化"到"全员竞争表现化与实效化";(5)面对体育德育空洞化,应从"口号与说教"到"行为与榜样";(6)面对运动安全的阻碍,应从"逃避式的安全"到"科学锻炼的安全"。(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丽[2](2019)在《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本文在分析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论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旨在使表演专业学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最大限度提升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彭兴云[3](2019)在《高职现代学徒制“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社会体育专业健身健美服务与管理方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鼓励学校、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学徒双重身份等"四双"人才培养形式,通过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的方式,培养出学徒毕业与企业正式员工无缝对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徒制的试点在工科专业试点较多,而在体育类专业试点非常少,本文主要研究体育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陈强[4](2019)在《高校体育教学困境及改革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学困境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知识体系不完善,教学能力较弱、体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与学生关系单一性、体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突出竞技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改革方向。(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陈志生,赵文姜[5](2019)在《媒介融合与社会赋权:体育+背景下田径运动社会化的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进入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链接社会群体形成长尾效应,媒介的社会促进功能有效凸显,并和传统的电视传播形成不同的场域,体育+的媒介平台和格局为体育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随着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和体育专业教育寻求新媒体支持的诉求越来越突出,公众在新媒体平台释放出的消费体育、参与互动和感受体育文化的诉求也更加突出。从马拉松到跳绳、篮球等田径项目社会化的基本路径看,田径运动的价值和由此传播带来的公众分享和运动体验以及运动示范将逐步提升。由于公众对体育的消费形式也被分割为以观看为主的体育迷文化群体生成范围逐步扩大,而以参与体育运动为主的体育迷文化群体衍生速度和范围更快更大。尤其是媒介话语崛起后,媒体对体育传播的需求量激增,版权制约将成为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分水岭,而更多的体育亚文化群体的互动和交流带来的井喷式需求将被新媒体释放,体育+将成为体育媒介化的必然选择。其中,马拉松运动的新媒体促进状况引人瞩目。随着马拉松市场化,新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众多马拉松赛事的草根影像,它们和电视直播或赛事专题报道等建构了马拉松运动的新景观,解构了过去马拉松运动的话语密码,使得公众对马拉松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马拉松也不再是运动的极限和使人倍感崩溃的运动项目。马拉松运动在不同地方呈现出不同文化消费群体,也加速了体育媒介化的进程,并促进了城市体育文化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从社会传播中的影响看,和其他类型的运动项目的社会化程度相比,田径运动普遍存在着媒介培养程度低、普及范围相对窄化以及价值认同程度较弱的问题。如何认识进入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链接社会群体形成的长尾效应,认识体育+背景下媒介的社会促进功能和媒介赋权的社会意义,把握新媒体建构的传播场域的特征,对媒介单元和田径运动教育单元、组织单元以及赛事单元,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面临的突出现实任务。从2008北京奥运会、2012伦敦奥运会到2016里约奥运会,体育领域的传播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奥运会的网络传播和手机媒介的传播状况以及新媒体平台上全民健身类型和消费活动的状况看,新媒体在田径运动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从城市马拉松、彩色跑、花样篮球推广、青少年篮球推广以及青少年足球培训等传播议题的群体化状况看,体育亚文化的群落化在新媒体支持下发育速度较快,但是,形成主流媒介话语的状况还相对较弱,如何把握体育+的基本社会趋势和消费需求,回应新媒体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教育需求、娱乐需求,尤其是现实语境下解决田径运动新媒体选择的制约问题,强化新媒体的社会促进和示范教育功能,是体育组织和赛事机构以及教育单元需要思考的方向。研究方法:本文从社会学和传播学、体育学的综合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对近年来新媒体在田径运动中的促进功能和表现做出分析,并对其呈现出的价值进行总结。研究结论:提出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崛起,版权制约受到一定影响,体育消费的主体方式从"看"转向"动",随之带动各个社会群体的消费行为必将成为体育社会化的主体内容;田径项目和相关体育组织更好地使用媒介植入策略,把握媒介的社会促进方向,是媒介融合时代体育+的拓展方向;媒介融合,提高运动主体的使用和满足系数,将极大地促进媒介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媒介文化和体育文化形成融合与表达,推动体育传播形成新业态媒介融合带来了社会赋权,公众参与体育消费的状况也成为媒介产品编码的基本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体育营销、体育教育、体育赛事组织机构对于新媒体的促进功能和体育媒介化的趋势需要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积极构建媒介平台上的话语形象;对于田径项目的组织、运行、教育培训和管理机构来说,需要把握基本的发展趋势,建构体育+的思维和视野,通过建立相关的媒介促进平台和单元推进田径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媒介化,扩大田径项目及其社会群体的行为示范和文化参与体验,提升田径项目的规范教育和分层设计,制造相关的媒介议题和公众参与田径的嘉年华活动,让田径项目的文化内涵得到释放,这样,在全民健身的发展结构中为社会及时输入价值引导、文化影响,更好地促进田径运动助力全民健身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建丰[6](2019)在《体育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方向与路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面临改革,服务行业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点,而服务行业也将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国家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未来,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趋势不会改变,对于学校如何选择好方向和途径对于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的社会责任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一些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发展,从培养体育师资的定位来看,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功能重迭,同质化严重,体育院校的办学定位逐渐显现不出特色,脱离了体育事业发展初衷。体育院校越来越找不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就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非研究型大学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任务,而非承担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技术应用型为己任,而非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课程设置是职业应用为特征,而非以考研为取向。最近几年,一些院校盲目招收体育专业学生,办学资源条件有限,造成生师比上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体育院校主要是体育场地人均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和生均仪器设备值等办学条件的指标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另外市场发展中拥有的器材设备往往体育院校还不具备。比如体育器材的研制多数是体育院校不具备的,部分体育相关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有的被列为就业难专业。另外,体育院校毕业生往往选择不到对口单位,对专业无责任感,缺乏服务意识,造成人才浪费,形成了无效供给。通过查阅各个体育院校的简介,对于上面提到"应用型"的理念在体育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中都有体现,但是,通过访谈了解到一直以来多数体育院校都将实习或实践等相关工作归结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目前多数情况来看,应用人才的培养已经与教学工作脱节体育院校"特色不特""优势不强"的现状,使得自身的办学陷入了"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地。体育院校专业师资多是精英竞技体育人才或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高层次人才,但是具有体育服务实践经验的队伍还未形成规模,对于体育院校大多数教师来讲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特别是实践能力方面还有欠缺。体育院校安排实践多是以实习活动为主,实习环节安排往往是让实习生派驻与学校签订协议的实习地基,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生在实习实践基地锻炼后,没有跟踪评价,实习过程淡化总结和实践效果检验,而实习的实践活动更多的是放任和应付。多数实践基地的活动没有本校教师跟派和参与,没有指导、监督、评价的实践环节只能流于形式。课程体系主要存在课程学科化、课程设置专门化、课程结构失衡、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失。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来讲处于中下水平,设置专门化的理论课程不利于学生理解或学生没有兴趣,课程体系阻碍了学生广博知识结构的形成,学生无法了解到各门学科之间知识的天然联系,难以有效地进行学习迁移。应用型转型是对体育人才在当前阶段的正确认识,增强体育服务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模式。但这也是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学生、高校、课程体系、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调。专业方向调整对于教师的利益与专业兴衰是紧密相连。新的教学体系将打破传统,也就意味着将教师重新洗牌,让教师从零开始重新成长和成熟,真正让他们成为应用型的中坚力量。因此,体育院校应下定改革的坚定决心,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体育院校地方所处服务地位实际,理顺应用型转型方向与专业发展的关系,让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等更好地为应用型转向做好服务和支撑。体育本科院校应回归体育教育的初衷,强化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的功能,助力体育人才培养向精英型应用人才方向发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坚定信心推进培养转型;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提高高校教师应用型研究及应用能力教学水平;合理建好并利用好校内外实践基地。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乃至未来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应用型体育院校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是关乎社会体育的繁荣发展的事业。要不断探索应用型培养的方法和路径,提出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瞄准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洪涛,冯建平[7](2019)在《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建设方向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21世纪以来,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教师教育中的主流话语。我国先后颁布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各学科也在积极研制本学科的教师专业标准。在此背景下,为获得对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更全面的认识,全面审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揭示其缺陷,提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的新方向,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建设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研究结果:3.1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现状我国体育学者主要对美国、日本和爱尔兰等西方国家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采用"翻译、引介、借鉴、启示"式研究范式,不断追随它国教师标准,给人一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总体而言,目前对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支持可归纳为叁个方面:进步论认为,教师专业标准化是世界潮流,为了与国际接轨,追随潮流,"流行的就是好的",因此,我国就必须实行教师专业标准;多数论认为,西方国家和其他开放程度较高的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教育,我国也必须实行教师专业标准,背后隐含着"西方如此,我们也应如此"的逻辑;功利论认为,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实现教师地位的提升和较高的经济待遇,所以专业型教师比伦理性教师更为务实,应该推行教师专业标准。功利论者将有效增加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教育的神圣价值被功利化思想削解。3.2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理论基础的缺陷教师专业标准以"教师专业发展论"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存在的缺陷:(1)功能主义的特质模式的理论缺陷。教师专业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功能主义的专业特质模式,它从劳动分工出发,以医生、律师等专业特征为专业化的共有特性,归纳出来的教学专业化理论,鼓吹"科学的确定性",强调专业基础的标准化和普适性,具有强烈的外烁性,无视教学中的情境性和艺术性等教育固有的本质特性;(2)社会批判论对教育专业化的质疑。批判论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只是为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社会声望的手段,而非教学成为一种专业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在欧美国家广受诟病的一大重要原因;(3)教育专业化使教师教育文化衰微。教师专业化的目的为了学校机构能够更好地运转,而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丧失教育生活中的幸福旨趣,使得教师越来越成为生产性劳动者,失去了文化灵魂,教师教育文化日趋衰微。3.2现有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中的问题(1)不具有引领性。标准认证过程主要是对认证材料进行评价,判断所提交的资料是否清楚有效,却很少为申请者提供如何改进之类的意见,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缺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性。(2)引发教师专业伦理危机。"唯实用主义"观念把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固定在体育专项教学技能上,而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行和社会责任似乎可有可无,遮蔽了教师本应拥有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导致体育教师的专业伦理危机。(3)难以提升体育教师地位。体育教师培训机构将标准视为生产体育教师的操作"图纸","依葫芦画瓢"地向体育教师申请者提供集中强化培训,这种应试性的培训比花费数年的教师教育更易获取体育教师资格,从根本上弱化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性,降低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4)无力应对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体育教学教学空间大,开放性强,易受干扰,互动性强,智力与体力共同参与,是极其复杂的多边性活动,体育教学情境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体育教师专业标准难将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的所有因素全面囊括,只能对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进行化约。3.3文化在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价值(1)引领文化发展,成为民众的精神指引,一直都是教育的崇高理想。文化引领亦是体育教师教育的灵魂,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国家、社会、个体对于体育认知的精神文化引领者。(2)在教师培养形态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教育文化逐步被淡化,其后果是造成教师专业伦理的"失落"。师范教育中的文化熏陶可以实现教师专业伦理的成长和教师道德的提升。(3)在现实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呈现出孔武有余而文修不足的形象。以"武"的特征加上"文化力量"更参提升体育教师形象。(4)教师文化是无形的,教师的完备素养不仅要用知识"教"、用教学技能训练,而且更要用教育文化"熏染"。教师文化发展可以兼容、整合一切推动教师发展的因素,解决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无法含概所有影响教师发展因素的问题。研究结论:单独依据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并不能单独构成完备的体育教师,它的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了教育文化在体育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是一种没有文化灵魂教师教育,最终导致教师教育的异化。现有教师专业标准并不具有自足性,专业型教师教育并非一种理想的教师教育形态,也需要转型发展。完整的教师发展,不仅是作为职业的"师"的发展,更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是教师置身其中的科学世界,教师文化则是教师所栖身的生活世界,两者的统一构成了教师完整的文化世界。教师专业标准与教育文化具有互补性,因此,实现由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认定与教育文化认同的并重的新型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可能将是未来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郭修金,单凤霞[8](2019)在《生态、休闲、体育: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与方向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上世纪初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第一句话提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描述的背景就是英国的城市化。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经历了200多年才完成城市化历程,这两百年间城市充满了污染、拥堵、霍乱、贫富严重不均等城市病。我国的城市化比较特殊,它是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机动化多轮驱动的结果,不仅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特色鲜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的建设从属于经济建设,不少叁线城市的发展都是围绕一个大工厂、大矿山发展起来的,先有大型国有企业,然后才有城市。背后的逻辑就是先生产后生活,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往往比较滞后。"城市病"问题已给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要如何治病?如何才能根治?对城市发展进行严肃思考,问病寻源、治病寻根是必要的也是亟需的。"生态、休闲、健康"不仅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引领,而且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共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324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06%,并访谈了全国生态、体育、休闲领域的知名专家20名。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参与休闲体育的需求表达,并对城市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与方向选择。研究结果:3.1有64.6%的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不满意,可见城市生态修复还任重道远,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还须加强。休闲已经成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苏醒,越来越多的居民青睐于动态的体育休闲方式,占比51.5%。3.2"城市病"问题已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秩序混乱等问题,给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3.3对城市发展进行反思,从源头、过程和结果进行"城市病"治理。源头治理: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要求城市规划应该注意叁个"尊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个人利益,尊重当地文化;过程治理:进行城市有机更新,目的是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结果治理:进行"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3.4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在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居民身体健康的当下,城市生态的回归和修复成为了最紧迫的时代问题。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青山绿水;以生态促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3.5休闲——城市最基本功能之一。《雅典宪章》中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可以看出,休闲既是城市最基本功能之一,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部分,是提升生活品质、拓展生命意义的主要手段。3.6健康——城市化进程中的最关键元素。无论是对人抑或对城市来说,健康都是最基本和最首要的。在"城市病"和"文明病"问题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健康城市被提到了应有的地位和认识,不仅是城市化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对健康不断追求的结果。研究结论:21世纪的竞争是城市的竞争,城市兴则天下兴,城市稳则天下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如疾驰的列车,短短40年的时间经历了国外城市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而现实中,城市化在带给居民生活便利的同时亦带来了更多烦恼与压力,偏离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衷与愿望。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有起源、发展、兴衰,也有人文精神、性格特征、文化意蕴、个性魅力,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自己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要缓解并治愈城市病,高质量的推进城市化,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源头规划、过程更新、结果修复是针对"城市病"所开出的一剂药方,目的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在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过程中,"生态、休闲、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叁个关键"要素",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引领。(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禄玉,邓星华,梁立启[9](2019)在《体育话语权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为最终目标,以探寻体育话语、体育话语权、体育话语体系的理论关系和实践互动为逻辑主线,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发现话语概念及功能不断泛化,权力成为话语新的重要实践导向;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共生互益,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学科体系创新开辟了新领域;体育话语权有对外争取体育权力、对内保证体育权利两个主要实践面向;体育话语体系既是一种关于体育的内容体系,也是一种关于体育的表达体系,为体育话语权提供了理论滋养。(本文来源于《湖北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熊娅茜,丁先琼[10](2019)在《体育专业院校与师范类院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国内4所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从总学时和学分数、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体育专业院校与师范类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课程总课时和总学分数,各高校差异较大;学时数和学分计算标准不统一;专业必修课程比选修课程占比幅度较大等,并提出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各自特色。规范各门课程学时数和学分计算标准等建议。(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体育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本文在分析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论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旨在使表演专业学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最大限度提升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1].毛振明.新中国70年的学校体育成就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

[2].陈丽.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3].彭兴云.高职现代学徒制“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社会体育专业健身健美服务与管理方向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4].陈强.高校体育教学困境及改革方向[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5].陈志生,赵文姜.媒介融合与社会赋权:体育+背景下田径运动社会化的方向[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张建丰.体育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方向与路径优化[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刘洪涛,冯建平.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建设方向的探索[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郭修金,单凤霞.生态、休闲、体育: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与方向选择[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李禄玉,邓星华,梁立启.体育话语权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方向[J].湖北体育科技.2019

[10].熊娅茜,丁先琼.体育专业院校与师范类院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标签:;  ;  ;  ;  

体育方向论文-毛振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