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皮质论文-李佳慧,张萍淑,元小冬,张亚杰,周立富

感觉皮质论文-李佳慧,张萍淑,元小冬,张亚杰,周立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觉皮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卒中,躯体感觉障碍,感觉相关中枢

感觉皮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慧,张萍淑,元小冬,张亚杰,周立富[1](2019)在《功能性MRI在脑卒中患者躯体感觉相关脑皮质中枢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后感觉功能减退会直接导致运动功能的下降并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目前对脑卒中后病灶部位和躯体感觉受损之间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对患者存在的躯体感觉受损症状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特异的治疗方法。文章通过进一步理解伴有躯体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感觉中枢的激活情况和功能变化的关系,以对评估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9年05期)

马金旭,戴钧,孙洪吉,乔鑫,赵宇伟[2](2019)在《基于皮质内神经信号的猕猴运动感觉行为评价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脑瘫、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运动、感觉能力的神经性疾病,尝试建立面向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能同时评价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的行为学体系,探索通过行为学数据和电生理学数据评价治疗神经性疾病的药物疗效的可行性。方法设计了一种面向猕猴的、能同时评价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实验装置,在猕猴大脑的初级感觉皮质(S1)、初级运动皮质(M1)和后顶叶皮质(PPC)植入微电极阵列,记录猕猴在完成运动、感觉相关的行为任务时的皮质内神经信号,对行为学数据、动作电位信号(spike)和局部场电位信号(LFP)进行统计与解析。结果建立了全新的能同时评价运动与感觉能力的实验平台,实现了对行为学数据与电生理学数据的同步采集与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感觉功能正常的猕猴经过训练后完成任务的成功率为94.96%;不同脑区的神经元具有不同的发放模式,同一神经元的spike发放率在不同的行为阶段会发生变化;单脑区和脑区间的LFP在β频段的相干性会随运动阶段和抓握物体大小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结论任务成功率和平均运动时间能评价触觉分辨与运动能力的改变;单神经元spike发放率变化能评价单神经元活动强度的变化;LFP信号间的相干性改变能间接反映脑区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的变化。该文设计了一种新的能同时评价运动能力、感觉能力及相关脑神经信息交互能力的体系,为相关神经药物评价提供了潜在的多层面评价技术。(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史艳莉,何艳红,Battistella,G,Fuertinger,S,Fleysher,L[3](2019)在《基于皮质感觉运动区的改变识别痉挛性发声障碍的不同临床表型和遗传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或喉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任务特异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主要影响说话期间喉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对唱歌、笑、咳嗽、哭泣及喉的其他功能不产生影响。SD的临床症状虽然已经十分明确,但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清楚。现有文献报道多个脑区参与感觉运动整合环路,包括:初级感觉皮质、次级感觉皮质、初级(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赵婧彤,张锦玉[4](2017)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及其受体在小脑感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主要存在于下丘脑、杏仁核、小脑和脑干.研究结果显示,CRF与应激反应有关系,它通过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使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迅速做出反应,以保护机体各部分免受损伤.最新研究结果显示,CRF作为神经递质在小脑突触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对CRF及其受体在小脑感觉信号传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 CRF家族成员组成CRF是1981年由Vale和他的同事第1次提纯(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朱昱[5](2017)在《放射状胶质细胞Shp2条件性敲除对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小脑及感觉运动功能发育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hp2对多种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和细胞类型的发育及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放射状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功能近年来被逐渐发现,目前对于Shp2在放射状胶质细胞中的功能尚不清(本文来源于《长叁角地区神经科学论坛2017摘要集》期刊2017-09-14)

王芳媛,闫作剑[6](2017)在《适度运动对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的影响。方法:将生长发育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大鼠进行8周中等强度、递增负荷的跑台训练。8周后,同时处死两组大鼠,在大脑皮质感觉区Ⅴ层中等锥体细胞取材,快速Golgi法染色,对锥体细胞顶树突、侧树突、基树突叁段树突棘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对树突棘数目进行计数。结果: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的树突棘数目两组之间有明显的部位差异。顶树突棘以及基树突棘数目,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但比较侧树突棘,运动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树突棘数目为30.9000±4.2172个,运动组为38.4186±4.2383个,差异有极显着意义(P<0.01)。结论:适度运动能促使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增多,从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ICPESM 2017)V71》期刊2017-02-06)

苏明钊[7](2016)在《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在感觉皮质发育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皮质作为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调控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对信息的精确感知是其作用发挥的先决条件。多种发育缺陷疾病如自闭症、注意缺陷综合征、Rett综合征等都伴有感觉皮质结构异常和功能的异常,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了。啮齿类动物长期的穴居生活使其进化出一套在黑暗环境中利用触觉感知外界环境信息的神经系统—胡须-感觉皮质通路。感觉皮质具有典型的六层结构,作为信息的接受区域,在整合信息资源,协调胡须运动之间发挥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环路的功能发挥。因此,小鼠胡须感觉皮质通路是研究皮层发育与可塑性的理想模型。感觉皮质主要依靠丘系与旁系通路两条途径接收丘脑的信息输入,其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皮质桶环路与隔环路来完成。旁系通路作为皮质桶环路和隔环路的主要信息来源,其主要靶区感觉皮质L5a锥体神经元同时参与皮质桶和隔区环路组成,是感觉皮质信息整合和输出的关键部位。因此,旁系通路及L5a神经元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成熟对小鼠感知、适应环境至关重要。阐明旁系通路和L5a神经元的发育调控机制,明确其发育和功能异常对皮质功能的影响,对认识相关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0-P15是感觉皮质活性依赖性发育的关键时间窗,在这一过程中,钙信号通路维持的神经元活性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 (CR)特异性高表达于旁系通路中继核及其靶区,其中,在感觉皮质的L5a锥体神经元的表达呈现由出生后低表达,逐渐上调至P8达到高峰,P15明显下调,P30几近消失的动态表达模式。CR+L5a神经元形成了与其突触前POm轴突投射相对应的分布模式;神经元树突向上至隔区,呈现与丘系皮质桶互补的隔样分布。剪断眶下神经剥夺外界信息传入导致该排列模式无法形成;敲除CR后导致L5a锥体神经元模式形成异常,提示CR在出生后L5a神经元活性依赖性发育和模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鉴于这一推测,本课题通过解析敲除CR小鼠,探究CR在L5a锥体神经元乃至感觉皮质发育与功能发挥中的作用。我们首先进行了形态学分析。观察敲除CR之后,对L5a锥体神经元的形态产生的影响。发现同对照相比,CR-/-小鼠中这些神经元树突变短,分枝复杂性降低;同时,在冠状层面,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R-/-小鼠感觉皮质中皮质桶在L4的排布紊乱,部分形态异常,皮质桶边沿的barrel wall区域出现神经元异常堆积;在切线层面,barrel结构出现萎缩,相邻barrel之间septa扩张。这些结果提示,CR对L5a锥体神经元以及感觉皮质中barrel与septa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次,我们检测了与CR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分子的表达情况。同野生型小鼠相比,在CR-/-小鼠感觉皮质中,分布在突触前与突触后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蛋白Cav2.1与Car1.3的表达量下调;钙离子依赖性信号通路AC1/cAMP相关因子PKA表达量下调;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β-catenin表达量下调。这些结果提示,CR能够通过调控钙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影响胞外钙离子内流和钙离子依赖性信号通路的活性,进而影响活性依赖的L5a神经元和感觉皮质的发育。上述结果有助于理解L5a锥体神经元发育,以及其在感觉皮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尚在进一步解析之中。(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8-01)

冯秀梅,陈淑萍,王俊英,闫娅霞,王淑斌[8](2014)在《电针对神经痛和负性情绪大鼠杏仁核内痛感觉和情绪成分相关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等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痛大鼠杏仁核内痛感觉和情绪相关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受体等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分为2批,第1批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模型组、CCI+电针组,第2批随机分为正常组、CCI+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ion,NA)模型组、CCI+NA+电针组,每组6只。坐骨神经结扎术造成CCI神经痛模型,手持通电的针灸针反复刺激CCI大鼠足底造成动物NA模型。电针双侧"足叁里"-"阳陵泉"穴,每日1次,共7d。测定大鼠双足底缩腿热反应潜伏期(PWL),计算健侧与患侧的差值(PWLD);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杏仁核CRF受体亚型CRF-1R、CRF-2R,谷氨酸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型NR 2A、NR 2B,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型GABAaR、GABAcR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CCI、CCI+NA模型组PWLD均显着增加(P<0.05);分别与两模型组比,电针7d后PWLD显着下降(P<0.05),镇痛效应明显。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CCI模型组CRF-1R、CRF-2R、NR 2A、NR 2B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1,P<0.001),GABAaR及GABAcR基因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而CCI+NA模型组6个指标基因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01,P<0.01);与CCI模型组比,CCI+电针组CRF-2R、NR2A、NR 2B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01);与CCI+NA模型组比,CCI+NA+电针组除NR2A外,其它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P<0.01)。结论:重复电针可减轻慢性痛和负性情绪大鼠的疼痛反应,其效应可能与其降低神经痛大鼠杏仁核CRF-2R、NR 2A、NR 2B基因表达,增加负性情绪大鼠杏仁核CRF-1R、CRF-2R、NR 2B、GABAaR、GABAcR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疼痛的情绪和感觉成分有关。(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王韵,王国强,曹帅,岑程,李翀[9](2014)在《前边缘皮质兴奋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与痛感觉及痛情绪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是一种包含感受,情绪和认知的多维度体验。慢性痛患者常伴随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对疼痛的认知,但是,目前对于疼痛和痛相关负性情绪之间相互作用的脑区基础以及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质可能参与了痛负性情绪的产生和痛觉的调控:双侧前边缘皮质损毁后能够缓解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luend’s adjuvant,CFA)所诱导的疼痛和焦虑样行为。损毁对侧前边缘皮质具有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电生理实验发现,对侧前边缘皮质兴奋性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但是神经元本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动作电位数量却明显减少。进一步采用光遗传学结合多通道记录及行为学测定等方法,我们发现,兴奋对侧前边缘皮质兴奋性神经元,可使小鼠的热缩足阈值升高,在开方臂和中心区域的停留时间增加。反之,抑制兴奋性神经元放电,小鼠则表现出焦虑样行为。此外,我们还发现,双侧前边缘皮质的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5(Cdk5)被激活,但只有抑制对侧前边缘皮质Cdk5活性才能翻转CF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元活性的下降,起到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慢性炎症痛状态下,对侧前边缘皮质中Cdk5被激活,引起了兴奋性神经元的失活,进而促进了痛感觉和痛相关的焦虑样行为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4)

孙雷,邱德来,初春平,邴艳华[10](2014)在《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体小鼠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叁叉神经的场电位反应特征.[方法]选取昆明种小鼠,经腹腔注射给予乌拉坦麻醉后,在小脑CrusⅡ小叶行开颅手术,开孔直径约为1.5mm,去除硬脑膜后,脑表面持续灌流给予人工脑脊液;感觉刺激选用一定压力的瞬间吹风刺激同侧胡须垫(10~500ms,60psi),刺激装置由电脑和膜片钳记录软件控制MASTER-8,且与电生理记录同步,电生理记录采用颗粒层场电位记录.[结果]吹风刺激可诱发小脑CrusⅡ区颗粒细胞层产生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为10ms时,可诱发单峰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大于30ms时,可诱发双峰反应,第1个峰值为刺激开始反应,具有全和无特征,第2峰值为刺激结束反应,振幅随着刺激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的反应具有高保真特性,刺激频率1~33Hz的刺激串均可诱发颗粒细胞层反应.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在第1个反应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压抑现象,刺激频率大于8Hz时,反应压抑现象显着(P<0.05).[结论]颗粒细胞层对感觉信息的传递具有高频、高保真特性,可精确反映刺激的开始和结束信息.(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感觉皮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针对脑瘫、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运动、感觉能力的神经性疾病,尝试建立面向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能同时评价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的行为学体系,探索通过行为学数据和电生理学数据评价治疗神经性疾病的药物疗效的可行性。方法设计了一种面向猕猴的、能同时评价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实验装置,在猕猴大脑的初级感觉皮质(S1)、初级运动皮质(M1)和后顶叶皮质(PPC)植入微电极阵列,记录猕猴在完成运动、感觉相关的行为任务时的皮质内神经信号,对行为学数据、动作电位信号(spike)和局部场电位信号(LFP)进行统计与解析。结果建立了全新的能同时评价运动与感觉能力的实验平台,实现了对行为学数据与电生理学数据的同步采集与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感觉功能正常的猕猴经过训练后完成任务的成功率为94.96%;不同脑区的神经元具有不同的发放模式,同一神经元的spike发放率在不同的行为阶段会发生变化;单脑区和脑区间的LFP在β频段的相干性会随运动阶段和抓握物体大小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结论任务成功率和平均运动时间能评价触觉分辨与运动能力的改变;单神经元spike发放率变化能评价单神经元活动强度的变化;LFP信号间的相干性改变能间接反映脑区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的变化。该文设计了一种新的能同时评价运动能力、感觉能力及相关脑神经信息交互能力的体系,为相关神经药物评价提供了潜在的多层面评价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觉皮质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慧,张萍淑,元小冬,张亚杰,周立富.功能性MRI在脑卒中患者躯体感觉相关脑皮质中枢应用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9

[2].马金旭,戴钧,孙洪吉,乔鑫,赵宇伟.基于皮质内神经信号的猕猴运动感觉行为评价技术初探[J].军事医学.2019

[3].史艳莉,何艳红,Battistella,G,Fuertinger,S,Fleysher,L.基于皮质感觉运动区的改变识别痉挛性发声障碍的不同临床表型和遗传分型[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4].赵婧彤,张锦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及其受体在小脑感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7

[5].朱昱.放射状胶质细胞Shp2条件性敲除对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小脑及感觉运动功能发育影响研究[C].长叁角地区神经科学论坛2017摘要集.2017

[6].王芳媛,闫作剑.适度运动对生长发育期大鼠大脑皮质感觉区锥体细胞树突棘数目的影响[C].Proceedingsof2017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hysicalEducationandSocietyManagement(ICPESM2017)V71.2017

[7].苏明钊.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在感觉皮质发育中的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

[8].冯秀梅,陈淑萍,王俊英,闫娅霞,王淑斌.电针对神经痛和负性情绪大鼠杏仁核内痛感觉和情绪成分相关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等基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4

[9].王韵,王国强,曹帅,岑程,李翀.前边缘皮质兴奋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与痛感觉及痛情绪的调控[C].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10].孙雷,邱德来,初春平,邴艳华.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4

标签:;  ;  ;  ;  ;  

感觉皮质论文-李佳慧,张萍淑,元小冬,张亚杰,周立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