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地论文-唐宽燕,闫志坚,尹强,高丽,王慧

库布齐沙地论文-唐宽燕,闫志坚,尹强,高丽,王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库布齐沙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库布齐沙漠,沙丘类型,植物多样性

库布齐沙地论文文献综述

唐宽燕,闫志坚,尹强,高丽,王慧[1](2018)在《库布齐沙地不同沙丘类型植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库布齐沙漠东缘叁种沙丘类型(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与样方结合法定位监测调查10年来沙化草地植被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生物量变化,结合气候数据,探讨多样性与生产力、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库布齐沙漠的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叁种类型沙丘的地上总生物量随年限的增加而增长,半固定沙丘中灌木比重升高而草本比重降低。(2)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在每种类型沙丘上变化趋势一致,在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几乎保持不变,而在流动沙丘上递增。(3)相关性分析,固定、流动沙丘中,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呈正相关(P>0.05),在半固定沙丘中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普,陶梦,吕世海,苏德荣,叶生星[2](2018)在《库布齐沙地柠条叶生物量及营养估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柠条是一种生长迅速、枝叶茂盛、防风固沙能力强大的豆科植物,且茎叶粗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具有广泛的饲用开发前景,但柠条灌丛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生物量和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其饲用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了解柠条各生长阶段叶生物量及其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情况成为打破柠条叶片利用局限性的关键。【方法】本试验以库布齐沙地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不同林龄、不同发育时期柠条的叶生物量及营养物质含量,并构建了柠条不同生长年限叶生物量动态模型、生长参数与叶生物量估测模型以及叶片营养物质动态变化模型。【结果】(1)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生物量年内变化均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7月份2年生、3年生、5年生柠条叶生物量分别达到0.14、0.32、1.40 kg/株的最高峰值,生长拟合曲线R2>0.8,F检验结果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2)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粗蛋白含量平均达16.0%以上,年内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拟合曲线R~2>0.8),且最高值均出现在每年的5月份。(3)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内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且年内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7月份柠条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月份柠条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因此,根据柠条叶片生育期及其营养价值等综合考虑,建议5月、7月为主要利用时期。(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贾丽娟,唐凯,高晓丹,徐慧欣,李蘅[3](2018)在《库布齐沙地生物土壤结皮中解磷菌的分离鉴定及解磷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解磷菌对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中不同形态磷之间的转化起重要的生物驱动作用.以无机磷和有机磷培养基分离筛选库布齐沙地BSCs中的解磷菌,基于16S r RNA基因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钼锑钪比色法测定菌株解无机磷能力;采用钒钼比色法测定其解植酸磷能力,以植酸酶活性表示.结果共分离得到33株可在无机磷(磷酸钙)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的细菌,以Bacillus属和Sphingomonas属为主;其中18株菌可以使PVK培养基变色,解无机磷能力较强,达0.422-3.531 mg/m L;这18株菌中有15株可在植酸钙培养基上生长,其植酸酶活力为2.45-20.84 IU/m L,主要为Sphingomonas属.本研究揭示了库布齐沙地BSCs中可培养解磷菌的类群组成及其解磷能力,结果可为认识和利用荒漠解磷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戴雅婷,闫志坚,吴洪新,解继红,侯向阳[4](2018)在《库布齐沙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对库布齐沙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特征、土壤呼吸日均值差异性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库布齐沙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格局不同,固定、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呈单峰曲线,中间锦鸡儿群落和苜蓿草地呈双峰型,峰值总体出现在12∶00~16∶00,最低值出现在3∶00~6∶00之间;四种植被类型昼、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2)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大小为:苜蓿草地>中间锦鸡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3)土壤水热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高于土壤温度单因子模型。(4)近地面大气温度、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要高于土壤水热因子,是影响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陶梦,苏德荣,吕世海,王铁梅,陈俊翰[5](2018)在《氮肥对库布齐沙地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库布齐沙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将暖季型草本能源植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引种到库布齐沙地。以柳枝稷品种"BL-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硫酸铵和尿素两种氮肥对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积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75、150、225 kg·hm-2共4个施氮水平,每个处理3个重复。硫酸铵和尿素分别于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施入各试验小区,施入量分别为施氮量的1/5、2/5和2/5。在初花期对柳枝稷的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硫酸铵和尿素的施用均可以显着提高柳枝稷的产量(P<0.05)。柳枝稷的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在施用硫酸铵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施用尿素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峰值。在0-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集中分布在10-20 cm,且其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于晓雯[6](2017)在《库布齐沙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及湿地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库布齐沙地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毗邻黄河,具有独特的水热条件,且沙地中存在诸多河流亦是黄河重要的补给水源。本文基于3S技术和野外实地植被调查,对库布齐沙地1979年、1992年、2002年和2013年四期遥感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解译精度为90.38%,据此,通过空间分析,研究35年间库布齐沙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沙地中湿地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库布齐沙地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1979年~2013年,库布齐沙地湿地面积减少1244.5km2,降幅为34.29%。固定沙地和裸沙地的面积减少量分别为304.95km2和1021.11km2,半固定沙地、人工植被和城建用地的面积增加量分别为901.89km2、1413.69km2和159.17km2。(2)35年间,湖泊和库塘减少的速度最快,动态度为-1.56%,城建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动态度为72.92%。(3)从景观类型转化来看,湿草甸、沼泽、湖泊和库塘、河流、裸沙地是主要转出类型,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人工植被、城建用地是主要转入类型。(4)库布齐沙地中湿地主要为盐化草甸、湿草甸和河流,多分布在研究区北部,1979年湿地呈现大斑块分布;2013年,湿地面积减少,且呈小斑块离散分布,水体和湿草甸破碎化严重。(5)根据空间分析的结果可知,到2013年,库布齐沙地北部由外到内逐渐形成了湿草甸、固定沙地、人工植被、半固定沙地、裸沙地的分布现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27)

戴雅婷,侯向阳,闫志坚,解继红,吴洪新[7](2016)在《库布齐沙地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库布齐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对库布齐沙地自然恢复19年的油蒿群落、人工种植19年的中间锦鸡儿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全部碳源的代谢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显着高于流沙对照,其中,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根际、非根际土壤分别高于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2)随着植被恢复,从流沙对照土壤微生物以氨基酸类、胺类和芳香类为主要碳源,转为主要利用糖类、羧酸类、多聚物类碳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碳源的利用不同,油蒿群落以糖类、羧酸类、多聚物类为主要利用碳源,中间锦鸡儿群落以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为主要利用碳源;3)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主要贡献者是糖类碳源;4)土壤氮素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氮、pH和全磷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主要控制因子。综合分析认为,植被恢复改变了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更有利于增加利用多类碳源的微生物种群,在提高微生物利用碳源的整体代谢活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孟元发,王育青,闫志坚,余奕东,高秀芳[8](2016)在《库布齐沙地4个苜蓿品种的叶绿素荧光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草原3号、康赛、皇冠和驯鹿4个苜蓿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苜蓿品种Fo日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Fv、Fm和Fv/Fm日变化呈不同规律;国外育成品种康赛、皇冠和驯鹿日平均Fo、Fv、Fm和Fv/Fm均低于国内育成品种草原3号;相关分析表明,对Fv/Fm影响显着的因子是PAR,其次是Ta、RH。(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戴雅婷,侯向阳,闫志坚,吴洪新,解继红[9](2016)在《库布齐沙地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化学性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是库布齐沙地分布广泛的优良固沙植被类型,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受到关注。以库布齐沙地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与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生化实验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关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两种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效果,为库布齐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与流沙对照相比,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显着高于中间锦鸡儿根际,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布表现为中间锦鸡儿>油蒿;(2)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比流动沙地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油蒿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显着高于中间锦鸡儿;(3)影响油蒿和中间锦鸡儿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和氮的土壤因子是有机质、p H值、全氮、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其中,对两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有正向促进作用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含量;(4)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基于14个土壤指标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SQI值排序为:油蒿根际>中间锦鸡儿根际>油蒿非根际>中间锦鸡儿非根际>流沙对照。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显着优于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是库布齐沙地生态恢复的适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20期)

王黎[10](2015)在《近30年库布齐沙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库布齐沙地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作为鄂尔多斯地区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单元,以造林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对遏制荒漠化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作用显着。深入研究库布齐沙地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和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将有助于为区域生态恢复、环境建设等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使用AVHRR、MODIS、TM以及MSS多种遥感数据,基于ARCGIS10.0和FRAGSTATS3.3软件,对1981年、2002年和2013年3期库布齐沙地植被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结合库布齐沙地的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当前经济、社会的现状,分析了近30年间库布齐沙地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和景观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主要结论如下:(1)1981-2013年间,库布齐沙地植被覆盖度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81-2002年间部分高植被覆盖区出现了植被退化现象,V级植被覆盖度主要转移为Ⅲ级和Ⅳ级,研究区西部植被退化严重,土壤沙化较为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低等级植被覆盖区向高等级植被覆盖区转化,东部和中部荒漠化程度减弱,植被整体长势呈现较好状况;2002-2013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整体恢复程度较好。(2)1981-2013年间,库布齐沙地各植被类型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荒漠植被、草原植被为减少趋势,人工植被显着增加,其余植被类型变动不大。1981-2002年低湿地植被类型主要向人工植被和沙生植被类型转移,低湿地植被荒漠化严重;荒漠植被类型主要向沙生植被类型转出;草原植被类型向沙生植被类型转移,表明草原沙化严重;其它类型向沙生植被类型、低湿地植被类型转化。2002-2013年间各植被类型变化不明显。(3)从库布齐沙地的整体景观格局上分析,1981年的景观为均质和连续分布的景观,在2002年间变为异质性强、分布不均匀、不连续的斑块镶嵌;而后在2013年间,恢复为均质、连续分布,但连通性差、异质性强的景观。在景观类型水平上,沙生植被景观作为最优势的景观类别,在1981-2013年间受人为因素影响,面积在2002年达到峰值,连通性变差,破碎化、异质性增强。荒漠植被和人工植被斑块的几何形状越来越复杂,草原植被、沙生植被、低湿地植被和其他类型的几何形状趋向简单化,其中荒漠植被和沙生植被的景观斑块受人为因素影响在2002年达到峰值;沙生植被、低湿地植被、人工植被和其他类型周围邻近的植被类型较多。(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5-05-02)

库布齐沙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柠条是一种生长迅速、枝叶茂盛、防风固沙能力强大的豆科植物,且茎叶粗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具有广泛的饲用开发前景,但柠条灌丛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生物量和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其饲用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了解柠条各生长阶段叶生物量及其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情况成为打破柠条叶片利用局限性的关键。【方法】本试验以库布齐沙地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不同林龄、不同发育时期柠条的叶生物量及营养物质含量,并构建了柠条不同生长年限叶生物量动态模型、生长参数与叶生物量估测模型以及叶片营养物质动态变化模型。【结果】(1)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生物量年内变化均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7月份2年生、3年生、5年生柠条叶生物量分别达到0.14、0.32、1.40 kg/株的最高峰值,生长拟合曲线R2>0.8,F检验结果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2)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粗蛋白含量平均达16.0%以上,年内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拟合曲线R~2>0.8),且最高值均出现在每年的5月份。(3)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内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且年内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7月份柠条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月份柠条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因此,根据柠条叶片生育期及其营养价值等综合考虑,建议5月、7月为主要利用时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库布齐沙地论文参考文献

[1].唐宽燕,闫志坚,尹强,高丽,王慧.库布齐沙地不同沙丘类型植物多样性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8

[2].马普,陶梦,吕世海,苏德荣,叶生星.库布齐沙地柠条叶生物量及营养估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3].贾丽娟,唐凯,高晓丹,徐慧欣,李蘅.库布齐沙地生物土壤结皮中解磷菌的分离鉴定及解磷能力[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4].戴雅婷,闫志坚,吴洪新,解继红,侯向阳.库布齐沙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中国草地学报.2018

[5].陶梦,苏德荣,吕世海,王铁梅,陈俊翰.氮肥对库布齐沙地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8

[6].于晓雯.库布齐沙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及湿地动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7].戴雅婷,侯向阳,闫志坚,解继红,吴洪新.库布齐沙地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6

[8].孟元发,王育青,闫志坚,余奕东,高秀芳.库布齐沙地4个苜蓿品种的叶绿素荧光比较[J].中国草地学报.2016

[9].戴雅婷,侯向阳,闫志坚,吴洪新,解继红.库布齐沙地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化学性质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16

[10].王黎.近30年库布齐沙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标签:;  ;  ;  

库布齐沙地论文-唐宽燕,闫志坚,尹强,高丽,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