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乌拉山金矿田变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潘振宁,付斌,翟利俊,李伟,薛建平[1](2021)在《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哈达门沟金矿田矿(化)体有5种表现形式:钾长石脉型矿(化)体、石英脉型矿(化)体、复脉型矿(化)体、石英-钾长石脉型矿(化)体及蚀变岩型矿(化)体。矿石类型有4类:第一类,钾长石脉型矿石;第二类,石英脉型矿石;第三类,石英-钾长石脉型矿石;第四类,蚀变岩型矿石。矿田内矿床矿化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方铅矿化;矿田内围岩蚀变有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等。蚀变相严格分为内、外蚀变带。内蚀变带为硅化和钾化;外蚀变带为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以及绢云母化;而碳酸盐化贯穿于整个矿(化)体。矿(化)体5种表现形式,矿石的4类型及围岩蚀变的分带性互为因果,相互解释,互相对应。钾长石脉型矿(化)体、石英脉型矿(化)体有规律的两壁含Au量高于中部的含Au量;各类矿(化)体含Au量不同性及各类矿(化)体中石英-钾长石脉型矿(化)体含Au量最高性;单一矿(化)体中矿石类型具多样性、复杂性;围岩蚀变分为内蚀变带和外蚀变带的蚀变分带性,这些均说明了以钾长石脉、石英脉二次成脉岩和含Au熔体流体流一次侵入成矿为主要内容的岩浆通道系统成矿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岩浆通道系统成矿理论,矿田成岩成矿模式为:片麻岩成岩之后,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构造薄弱带,在构造拉张应力作用下,钾长石岩浆侵入形成钾长石脉,随后硅质岩浆侵入形成石英脉,至此,岩浆通道系统形成。经过矿化作用的钾长石脉所占的空间、石英脉所占的空间、含Au熔体流体流所占的空间、包括发生了矿化蚀变片麻岩Au空间,既是岩浆通道成矿系统,同时也是容矿的空间。理论指导生产实践,认识清楚了矿床特征及成岩成矿模式,对于地表找矿与深部找矿,以及提振矿山找矿及生产意义重大。
武国朋[2](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集宁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重要的钼多金属矿产地之一,具有较大的钼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然而,该区地表所覆盖的新生代玄武岩和碎屑沉积物对成矿信息具有屏蔽和衰减作用,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结合覆盖区的特点,基于研究区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建立了钼多金属矿找矿模型,综合地质、重磁、地球化学等多源地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提取与成矿定量预测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断裂构造解译基于1:20万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运用位场分离及边界识别方法开展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将覆盖区隐伏断裂及深部断裂刻画出来。同时,借助t统计量分析定量评估断裂构造对矿床产出的最佳影响域为4 km。(2)中酸性岩浆岩圈定基于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及重磁场数据,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有监督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开展中酸性隐伏岩浆岩的圈定。通过t统计量及ROC曲线对以上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采用随机森林得到的推断岩体与出露中酸性岩体具有更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并可进一步帮助揭露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3)综合矿化异常提取基于专家知识获得的矿化指示元素(包括W、As、Bi、Hg、Sb、Cu、Mo、Ag、Pb、Zn、Au),在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矿化综合异常的基础上,采用能谱-面积(S-A)多重分形模型进一步将异常与背景分离,从而压制玄武岩覆盖层影响,同时突出弱缓地球化学异常;(4)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机器学习成矿预测中已知矿床(点)数量较少,导致预测结果准确率虽高,但实际意义指示不大。本文探索扩大负样本选取数量,然后对正样本过采样以平衡样本集,训练结果同时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及成功率。正例和无标记样例(即PU算法)学习仅利用正样本标签和无标记样本数据,避免创建负样本标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尝试被引用到成矿预测,得到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有监督方法。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显示,基于过采样随机森林方法得到的成矿预测结果最优,基于此集宁地区圈定A级远景区6个,B级远景区2个,C级远景区3个,为研究区钼多金属矿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部署建议。(5)泉子沟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评价综合重磁电震等方法,对泉子沟覆盖层区域主要地质体及构造进行勘查,并评估其找矿潜力。重磁震联合建模结果显示,该区发现一隐伏断陷盆地及三个隐伏花岗岩体,其中中部花岗侵入岩具有低阻、高极化率及较高钼异常,因此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且已得到部分钻孔资料验证。
周建,徐善法,聂兰仕,刘东盛,韩志轩,柳青青,张必敏,刘汉粮,迟清华[3](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型金矿地球化学标志与预测》文中提出利用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和中蒙边界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数据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1:100万金地球化学图,发现内蒙古已知大型金矿与地球化学异常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以内蒙古四个典型大型金矿为例,建立了1:100万尺度大型金矿地球化学预测指标:(1)异常具有3层套合结构,即局部异常被区域异常所包裹,区域异常被地球化学省所包裹;(2)异常面积通常大于1000km2;(3)地球化学块体的异常衬度大于2.2;(4)常伴生有Ag、As、Sb、Bi等元素的异常;(5)异常区或周边常具有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等构造;(6)异常区或周边一般发育有火成岩。根据建立的大型金矿预测指标,圈定了大型金矿集区14个,为下一步在内蒙古选择重点地区开展大型金矿勘查提供了远景区。
刘高杰,时培哲,王鹏飞,冀建军,宋文亚,任忠良[4](2020)在《内蒙古哈达门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文中提出内蒙古哈达门沟地区是华北陆块北缘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金矿体主要产在乌拉山岩群变质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石英-钾长石脉型和钾硅化蚀变岩型,具有多期成矿的特点,主成矿期为印支期。在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和近年来的勘查成果,认为矿区深部和外围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雷武超[5](2020)在《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区构造控岩控矿规律》文中指出内蒙古赤峰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分布着大量的金矿。相对于矿床学其他内容的研究,前人对该地区金矿的控岩控矿构造研究较少,而且深度不够。另外,该地区位于板块碰撞交汇部位,构造叠加比较复杂,是研究金矿中控岩控矿构造的理想场所。柴胡栏子金矿及其邻区是内蒙古赤峰地区近年来的重点金矿勘查区,且柴胡栏子金矿的矿体明显受构造控制,因此对于该金矿控岩控矿构造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充实该地区的构造找矿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赤峰地区的其他金矿深部找矿提供指导意义。本文以柴胡栏子金矿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剖面测量、井下观测、样品采集、遥感解译和室内研究分析等工作,研究该地区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构造带特点,重点恢复矿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研究柴胡栏子矿区构造控岩控矿规律,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综合遥感、化探和地质构造信息,矿区可以明显的划分出四个构造带:NNW向构造带、NWW向构造带、NNE向构造带和NEE向构造带,符合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结构特点,认为矿区NEE和NWW向构造带交汇部位是成矿有利区。(2)结合各中段地质资料与构造特征结果,成矿期断裂按产状可分为NW-NWW向、NE-NEE向两组,构成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与区域构造线特征一致。但主要以发育程度较高的NW-NWW向构造为矿区的主要容矿构造;成矿后断裂主要对矿体进行了错断,破坏了矿脉的延伸。(3)从勘探线剖面及中段平面对矿区断裂、岩脉和矿体的产状测量统计、编图等,研究了矿体的分布规律。成矿特点表现为F1断层在破矿的同时提供热源及流体通道,矿体和断层的交会部位附近裂隙中叠加成矿,故推测沿F1断层SW深部可能存在金矿的富集带。
刘丽[6](2020)在《内蒙古敖汉地区中生代两期金成矿作用 ——以撰山子和金厂沟梁金矿床为例》文中指出赤峰-朝阳金矿集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和兴蒙造山带的交接部位,区内中生代金成矿作用大致分为印支期和燕山期。论文选取了撰山子(印支期)和金厂沟梁金矿床(燕山期)两个代表性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对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两期金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的耦合关系和矿床成因类型,并初步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为下一步的找矿勘查提供了方向。金厂沟梁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上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岩系中,严格受断裂的控制。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为主。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自然金为主。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灰白色石英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撰山子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染房地组流纹岩和印支期花岗斑岩中,围岩蚀变以及主要金属矿物与金厂沟梁金矿床基本一致,成矿阶段可以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石英-碳酸盐-萤石阶段(Ⅲ)三个阶段。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金厂沟梁金矿床对面沟复式岩体和流纹斑岩均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陆内伸展环境。撰山子金矿床赋矿流纹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陆缘弧-同碰撞构造环境;赋矿花岗斑岩和成矿后的闪长岩其形成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厂沟梁金矿床主成矿阶段(Ⅱ和Ⅲ阶段)的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高温度(245~382℃)、中低/高盐度(1.1~10.7wt.%NaCl eq/34.2~41.4wt.%NaCl eq)、低密度(0.73~0.88g/cm3)的 H2O-NaCl+CO2体系。撰山子金矿床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高温度(252~332℃)、中低/高盐度(2.1~11.0wt.%NaCl eq/33.7~39.8wt.%NaCl eq)、中等密度(0.75~0.84g/cm3)的H2O-NaCl+CO2体系。流体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两个矿床矿质发生沉淀富集的重要机制。C-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典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均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S-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活动,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判断出金厂沟梁金矿床和撰山子金矿床的矿质应该分别来源于对面沟复式岩体和三叠纪花岗斑岩。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存在印支期(撰山子金矿床为代表)和燕山期(金厂沟梁金矿床为代表)两期金成矿作用。前者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背景下,成矿与俯冲板片拆离导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关;后者形成于燕山期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下,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导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活动有关。撰山子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均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金矿床。
陈俊生[7](2020)在《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区脉岩地质特征及与金成矿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哈达门沟金矿区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约30km,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武警黄金部队勘察发现的一处大型金矿。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发育有大量的脉岩,其中以伟晶岩脉和辉绿岩脉最为发育。脉岩一般产生于区域岩石圈拉张背景下,研究脉岩可以揭示大地构造变化及其动力学背景,部分脉岩还与区内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等内容和方法,对哈达门沟金矿区脉岩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脉岩与金成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大量脉岩受断裂控制,在空间上呈现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的特征。南北向辉绿岩脉早于其它脉岩形成,被后期脉岩穿切,近东西向伟晶岩脉早于北东向伟晶岩脉形成,哈达门沟金矿区脉岩产出受区内构造活动控制作用明显,脉岩活动表现出多期次、多阶段的特点。另一方面,脉岩与金矿脉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空间关系,脉岩集中产出的地方往往也是金矿脉产出的地方,金矿脉紧邻脉岩产出或者切断脉岩,表明脉岩早于金矿脉形成,成矿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很可能是沿用了早期脉岩产出的通道,导致了金矿脉与脉岩之间的密切空间关系。对金矿区内出露的脉岩进行锆石U-Pb测年表明,所测伟晶岩脉形成年龄有约2.43Ga、2.45Ga两组,辉绿岩脉主要分为两期,近南北向辉绿岩脉锆石U-Pb测年年龄为约2.52Ga,北东向辉绿岩脉年龄为约2.45Ga。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为高硅、高铝、高钾,属过铝质-强过铝质花岗岩。近南北向辉绿岩脉地球化学特征为低硅、高铁、高镁,产出于岛弧环境中,并伴有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北东向辉绿岩脉构造环境则显示板内伸展环境。本次研究认为脉岩形成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阶段,与华北克拉通内部微陆块的拼合、板块俯冲碰撞和克拉通作用后的区域伸展机制有关。
张燕娜[8](2020)在《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文中研究说明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金成矿带的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是我国典型的超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区内广泛发育石英脉,且部分石英中存在明显矿化现象。本文首先对矿区内的石英进行期次划分,辨别确定与矿化相关的石英脉。其次,采用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等方法对各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探讨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演化及流体体系来源、金的迁移与沉淀。哈达门沟金矿床内,石英可分为五期:第一期是分布于钾化蚀变岩中的乳白色微晶石英(Q1);第二期是变质变形的波浪状石英细脉(Q2);第三期是呈雁列式排列的白色石英脉(Q3);第四期是呈脉状分布的烟灰色石英脉(Q4);第五期呈网状及脉状分布的乳白色石英脉(Q5)。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表明,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Ⅰ型)、纯液相H2O包裹体(Ⅱ型)和含CO2包裹体(Ⅲ型)。从矿化早期到晚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由375℃→215℃→307℃→291℃,对应盐度由16.40%NaCleqv→11.98%NaCleqv→13.72%NaCleqv→9.50%NaCleqv。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流体的温度及盐度波动下降。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为270℃~400℃,盐度为13%~19%NaCleqv,密度为0.69~0.91 g/cm3,属于中高温度、中等盐度,中等密度的H2O-NaCl-CO2流体体系。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微量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中主要含量有高浓度的Na、K、Mg、Al、Fe、Cu六种元素,可观的Zn和Pb两种元素。此外含有Rb、Sr、Ag、Sn和Cs。不同成矿阶段中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各不相同。从早期至晚期,流体中的Cs/(Na+K)、Rb/(Na+K)均分布在一个较小的数值区间,表明成矿流体起源于一个地球化学均一的岩浆源区。金在含矿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进行迁移,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沉淀下来。引起哈达门沟金矿床金沉淀的主要地质作用有水-岩反应、降温减压沸腾和H2O-NaCl-CO2体系的流体不混溶,其中与碱性含金岩浆岩有关的水-岩反应可能是引起金沉淀的最有效机制。
苏胜贵[9](2019)在《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深部找矿预测》文中认为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地表勘探十年有余。由于地表储量已近枯竭,开展盲矿预测刻不容缓。根据哈达门沟金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和矿体分布特征对比发现,运用“空间-物质”系统研究法可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有效途径。对比研究发现,运用控矿断裂波形模拟结合构造叠加晕综合分析效果良好,分析结果显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控矿断裂波形模拟揭示了金矿体主要分布在断裂左行逆冲叠加正断下滑形成的扩容空间中;扩容空间呈南西向侧伏,侧伏角约为60°,矿带分布严格与断裂波形配套;波形模拟显示扩容空间呈南西方向串珠状分布间距约为500m,南东方向主矿体间距约为500m。构造叠加晕分析得出近矿晕元素Ag、Cu、Pb内、中、外带异常,向深部未封闭。前缘晕元素As、Sb、Hg主要为外带异常,浅部和深部具有2个异常中心;浅部、中深部都有较强的头晕异常;前缘晕元素As、Sb和尾晕元素Bi、Co、W相互叠加共存;矿脉处于加密的等间距控矿带内,与构造叠加晕显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前一期头晕距后一期头晕距离500m。根据波形模拟圈定3个靶区,1号靶区坐标大致为:376000-376500,标高400m,位于勘探线20线两侧200m范围;2号靶区坐标大致为:377000-377500,标高500m,位于勘探线91线两侧200m范围;3号靶区坐标大致为378200-378700,标高300m,位于勘探线219线两侧200m范围。2号靶区、3号靶区和构造叠加晕拟合最好,这存在盲矿的可能性非常大。
杨帆[10](2019)在《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内蒙赤峰和辽宁朝阳两个地级市接壤部位,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与兴蒙造山带接壤的复合构造区,复杂的构造、岩浆作用使得本区成为倍受关注的金成矿区。目前,已勘探出大中型金矿床20余座,包括撰山子、金厂沟梁、二道沟、奈林沟、小塔子沟等,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带之一。近些年,随着开发的推进,一些中小型矿床资源开采殆尽,亟待开展相关矿区深部和外围金矿的找矿工作,缓解研究区内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现存的自然科学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对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金矿床(撰山子、金厂沟梁及二道沟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如下:1.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矿石类型以硫化物石英脉(石英大脉和细脉+网脉)型为主,少量为蚀变岩型;成矿作用大体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黄铁矿–石英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成矿主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主阶段)、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围岩蚀变及分带现象较为明显,由矿体中心向两侧围岩依次呈现白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青色硅化、青磐岩化、钾化等蚀变现象;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自然金等为主,含少量闪锌矿和黝铜矿等。2.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厂沟梁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水溶液)和C型(含CO2水溶液)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356.4416.8℃、盐度为3.3313.07wt.%、密度为0.540.73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60.5408.9℃、盐度为3.7111.48wt.%、密度为0.600.84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02.8334.2℃、盐度为8.9411.11wt.%、密度为0.760.94g/cm3。二道沟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34395℃、盐度为7.7211.23wt.%、密度为0.670.74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14364℃、盐度为0.2023.18wt.%、密度为0.591.00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72272℃、盐度为0.355.25wt.%、密度为0.760.93g/cm3。撰山子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84408℃、盐度为2.236.58wt.%、密度为0.510.79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00380℃、盐度为0.353.23wt.%、密度为0.540.89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45245℃、盐度为0.351.05wt.%、密度为0.810.93g/cm3。三个矿床其成矿早阶段含矿流体均属于中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成矿主阶段流体演化为中温为主、中低盐度共存的NaCl-H2O-CO2不混溶体系;成矿晚阶段,成矿流体已逐渐演化为以H2O为主的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3.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显示,初始含矿流体主要由深源岩浆提供,并且有幔源物质的加入,成矿过程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氦–氩同位素显示金厂沟梁金矿的流体并非简单的地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物,而可能是以洋壳俯冲为主的流体交代形成的EMⅡ型富集地幔的产物;硫–铅同位素揭示成矿物质具有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源属性,并且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可能来自下地壳具有Ⅰ型富集地幔属性,而撰山子金矿成矿物质呈现Ⅱ型富集地幔属性,成矿流体上升运移的过程中均萃取了少量围岩中的成矿物质。4.成岩成矿年代学示踪显示,撰山子金矿赋矿围岩的锆石U–Pb年龄介于252.0±1.5Ma252.8±3.2Ma之间,金厂沟梁金矿开展的硫化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在127.6±5.5Ma127.5±2.0M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内至少存在2期金成矿事件,依次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52Ma245Ma)和早白垩世(140Ma126Ma)。5.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热事件元素地球化学、Hf同位素特征揭示,撰山子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岩石表现为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生成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其整体处于兴蒙造山带向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后的拉张构造背景之下;西对面沟岩体(石英二长岩)属于钾玄岩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整体为C型埃达克质岩石,为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其整体处于岩石圈强烈减薄的伸展时期。6.将岩浆作用、流体起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相结合,认为撰山子金矿成矿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兴蒙造山带和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有关,其含矿流体库为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地幔楔形成的玄武质岩浆,该玄武质岩浆底侵至深部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岩浆,两者混合形成初始岩浆房,伴随着岩浆的上升,释放出的初始含矿流体沿着撰山子金矿田内早期形成的不同方向的韧脆性断裂继续向上运移并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含矿流体发生强烈的不混溶作用,致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由此导致撰山子金矿的形成;金厂沟梁及二道沟金矿的成矿处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的背景下,俯冲板片脱离导致软流圈底侵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岩浆房,岩浆上移释放出的初始含矿流体沿早期形成的断裂继续向上运移并萃取围岩(变质岩系及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而后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含矿流体发生强烈的不混溶作用,致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并导致金和其他一些金属硫化物发生沉淀形成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
二、内蒙古乌拉山金矿田变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乌拉山金矿田变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 |
3 矿(化)体 |
4 矿石 |
5 围岩蚀变与矿化 |
6 哈达门沟金矿田成岩成矿模式 |
7 岩浆通道系统成矿理论应用意义 |
7.1 关于矿(化)体 |
7.2 关于矿石 |
7.3 关于围岩蚀变与矿化 |
7.4 其他 |
8 结论 |
(2)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区域矿产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机器学习在矿产勘查中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研究区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侵入岩 |
2.2.2 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地球物理 |
2.4.1 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
2.4.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典型矿床与找矿预测模型 |
2.6.1 区域金属矿产 |
2.6.2 主要成矿类型 |
2.6.3 控矿要素 |
2.6.4 找矿预测模型 |
3 机器学习 |
3.1 无监督学习 |
3.1.1 主成分分析 |
3.1.2 因子分析 |
3.2 有监督学习 |
3.2.1 支持向量机 |
3.2.2 随机森林 |
3.3 半监督学习 |
3.4 性能评估 |
4 覆盖区成矿要素提取与预测 |
4.1 断裂构造解译 |
4.1.1 重磁场处理方法 |
4.1.2 重磁构造推断 |
4.1.3 矿床点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分析 |
4.2 中酸性隐伏岩浆岩圈定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3 基于有监督方法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4 中酸性岩体推断结果评价 |
4.3 覆盖区矿化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4.3.3 基于S-A多重分形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5 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 |
5.1 训练模型的构建 |
5.2 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模型 |
5.2.1 基于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2.2 基于过采样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3 基于PU半监督算法的多源找矿模型 |
5.4 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评价 |
5.5 成矿远景区圈定以及级别划分 |
6 泉子沟成矿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6.1 泉子沟地质及矿床地质 |
6.2 重磁构造分析 |
6.3 二维反射地震 |
6.4 重磁震联合二度半建模 |
6.5 泉子沟找矿潜力评估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内蒙古自治区大型金矿地球化学标志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构造 |
2 地球化学数据来源与校正 |
3 大型金矿集区地球化学预测指标建立 |
3.1 内蒙古金矿与地球化学块体统计对应关系 |
3.2 内蒙古金地球化学块体分布特征 |
3.3 内蒙古典型大型金矿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
3.4 内蒙古大型金矿预测指标的建立 |
4 内蒙古自治区大型金矿集区地球化学预测 |
5 结论与讨论 |
(4)内蒙古哈达门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3.1 控矿因素 |
3.2 找矿标志 |
4 找矿方向 |
5 结论 |
(5)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区构造控岩控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区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侵入岩 |
2.2.2 脉岩 |
2.2.3 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 |
2.3.2 褶皱 |
2.4 区域矿产分布 |
第三章 矿田构造形迹展布特征 |
3.1 矿田遥感信息解译 |
3.2 矿区构造形迹统计分析 |
3.3 矿区化探异常展布规律 |
第四章 柴胡栏子金矿田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田地层 |
4.1.1 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下段 |
4.1.2 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上段 |
4.1.3 第四系 |
4.2 矿田构造 |
4.2.1 褶皱 |
4.2.2 断裂 |
4.3 矿田岩浆岩 |
4.4 柴胡栏子矿区地质特征 |
4.4.1 矿区地层 |
4.4.2 矿区构造 |
4.4.3 矿区岩浆岩 |
4.4.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五章 矿区垂向构造特征 |
5.1 各中段构造形迹展布规律 |
5.2 各中段构造控矿规律 |
5.3 各中段构造控岩规律 |
第六章 矿区构造测量与控岩控矿规律 |
6.1 矿区地质体产状统计分析 |
6.1.1 矿区地表构造统计 |
6.1.2 矿区矿井不同地质体产状统计分析 |
6.2 矿区勘查工程资料编图成果 |
6.2.1 联合勘探线剖面编图分析 |
6.2.2 联合中段编图分析 |
6.3 矿区构造控岩控矿规律 |
6.4 矿区成矿有利区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内蒙古敖汉地区中生代两期金成矿作用 ——以撰山子和金厂沟梁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找矿勘查现状 |
1.3 赤峰-朝阳矿集区成矿研究进展 |
1.3.1 金厂沟梁金矿床 |
1.3.2 撰山子金矿床 |
1.3.3 安家营子金矿床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元古宇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1 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 |
2.5.2 岩石地球化学 |
2.6 区域矿产 |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金厂沟梁金矿床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地质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矿石组构 |
3.1.7 围岩蚀变 |
3.1.8 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 |
3.2 撰山子金矿床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体地质特征 |
3.2.5 矿石特征 |
3.2.6 矿石组构 |
3.2.7 围岩蚀变 |
3.2.8 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 |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金厂沟梁金矿床 |
4.1.1 岩相学特征 |
4.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4 岩石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 |
4.2 撰山子金矿床 |
4.2.1 岩相学特征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4 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
第5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5.2 金厂沟梁金矿床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均一温度 |
5.2.3 包裹体盐度 |
5.2.4 密度和压力 |
5.2.5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5.2.6 矿质沉淀机制 |
5.3 撰山子金矿床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均一温度 |
5.3.3 包裹体盐度 |
5.3.4 密度和压力 |
5.3.5 激光拉曼分析 |
5.3.6 矿质沉淀机制 |
第6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2 金厂沟梁金矿床 |
6.2.1 硫同位素 |
6.2.2 铅同位素 |
6.2.3 氢氧同位素 |
6.2.4 碳氧同位素 |
6.3 撰山子金矿床 |
6.3.1 硫同位素 |
6.3.2 铅同位素 |
6.3.3 氢氧同位素 |
6.3.4 碳氧同位素 |
第7章 成矿模式与矿床成因 |
7.1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 |
7.2 矿床成因 |
7.2.1 金厂沟梁金矿床 |
7.2.2 撰山子金矿床 |
7.2.3 总结对比 |
7.2.4 成矿过程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区脉岩地质特征及与金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脉岩研究现状 |
1.2.2 哈达门沟金矿区脉岩研究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新太古界地层 |
2.1.2 元古界地层 |
2.1.3 中生界地层 |
2.1.4 第四系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岩浆岩 |
第三章 脉岩空间分布特征和岩相学特征 |
3.1 伟晶岩脉空间分布特征 |
3.1.1 北东向伟晶岩脉空间分布特征 |
3.1.2 近东西向伟晶岩脉空间分布特征 |
3.1.3 不同走向伟晶岩脉空间关系 |
3.2 辉绿岩脉空间分布特征 |
3.3 脉岩剖面特征 |
3.4 脉岩岩相学特征 |
3.4.1 钾长伟晶岩脉 |
3.4.2 花岗伟晶岩脉 |
3.4.3 近南北向辉绿岩脉 |
3.4.4 北东向辉绿岩脉 |
第四章 脉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特征 |
4.1 测试分析方法 |
4.1.1 样品采集和主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
4.1.2 锆石U-Pb年代学测试方法 |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4.3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4.4 脉岩年代学特征 |
4.4.1 伟晶岩脉年代学特征 |
4.4.2 辉绿岩脉年代学特征 |
第五章 脉岩成因 |
5.1 伟晶岩脉成因 |
5.1.1 伟晶岩脉成因类型 |
5.1.2 伟晶岩脉构造环境 |
5.2 辉绿岩脉成因 |
5.2.1 辉绿岩脉成因类型 |
5.2.2 辉绿岩脉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
第六章 脉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 |
6.1 哈达门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6.1.1 矿体特征 |
6.1.2 矿石类型和矿石结构、构造 |
6.1.3 围岩蚀变 |
6.2 脉岩与金矿的时代研究 |
6.3 脉岩与金矿的空间关系研究 |
6.4 脉岩与金成矿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成矿流体研究方法现状 |
1.3.2 哈达门沟金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特征 |
3.6 蚀变类型 |
3.7 热液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石英期次与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 石英期次 |
4.2 实验测试方法 |
4.2.1 显微测温 |
4.2.2 原位微量LA-ICP-MS |
4.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4 均一温度与盐度 |
4.5 压力及深度 |
4.6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五章 成矿流体与成矿作用 |
5.1 流体包裹体成分对流体体系的指示意义 |
5.2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
5.3 流体不混溶与成矿作用 |
5.4 金的迁移与沉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深部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3.3 韧性剪切带 |
2.4 岩浆岩 |
2.5 变质作用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田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褶皱 |
3.1.3 断裂 |
3.1.4 韧性剪切带 |
3.1.5 岩浆岩 |
3.2 矿脉地质特征 |
3.3 矿石地质特征 |
3.3.1 矿石矿物组成 |
3.3.2 矿石化学成分 |
3.3.3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章 控矿断裂波形模拟 |
4.1 100号脉容矿断裂面形态 |
4.2 容矿断裂容矿(储矿)空间模拟 |
4.2.1 波形分解和合成 |
4.2.2 扩容(储矿)空间模拟 |
4.3 构造成矿预测与评价 |
第5章 构造叠加晕 |
5.1 元素组合特征 |
5.1.1 元素含量分析 |
5.1.2 相关性分析 |
5.1.3 R型聚类分析 |
5.1.4 因子分析 |
5.2 构造叠加晕特征 |
5.2.1 浓度分带与异常下限的确定 |
5.2.2 构造叠加晕垂直纵投影 |
5.2.3 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2.4 元素轴向分带 |
5.3 深部找矿预测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1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研究现状 |
1.1.2 华北地台北缘东段浅成热液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3 存在问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2.1.1 燕辽地层分区 |
2.1.2 赤峰地层分区 |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
2.2.1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2.2 中生代侵入岩 |
2.2.3 新生代侵入岩 |
2.3 区域矿产 |
2.4 区域构造与地壳演化阶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金厂沟梁金矿床 |
3.1.1 矿床地质概况 |
3.1.2 矿脉地质特征 |
3.1.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
3.1.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
3.2 二道沟金矿 |
3.2.1 矿床地质概况 |
3.2.2 矿脉地质特征 |
3.2.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
3.2.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
3.3 撰山子金矿 |
3.3.1 矿床地质概况 |
3.3.2 矿脉地质特征 |
3.3.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
3.3.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质、物理化学特征 |
4.1 样品、实验方法及参数计算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
4.2 显微岩相学特征 |
4.3 显微测温结果及盐度、密度、压力估算 |
4.3.1 金厂沟梁矿床 |
4.3.2 二道沟矿床 |
4.3.3 撰山子矿床 |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
4.4.1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
4.4.2 包裹体群体分析 |
第5章 矿物和矿物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和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氢、氧同位素 |
5.1.1 样品与试验方法 |
5.1.2 实验结果 |
5.2 氦、氩同位素 |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2 测试结果 |
5.3 硫、铅同位素 |
5.3.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 |
5.4 亲硫元素、铁族元素、PGE元素 |
第6章 成岩成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6.1 锆石U-Pb测年 |
6.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6.1.2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
6.2 硫化物Rb-Sr定年 |
6.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6.2.2 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 |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 |
7.1 矿床地质证据 |
7.2 流体包裹体证据 |
7.3 氢-氧同位素证据 |
7.4 成矿时代与相关岩浆热事件证据 |
7.5 典型矿床对比 |
第8章 与成矿有关地质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8.1 地质、岩相学特征 |
8.1.1 撰山子岩体 |
8.1.2 西对面沟岩体 |
8.2 地球化学特征 |
8.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8.2.2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章 成岩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
9.1 岩浆起源与演化 |
9.1.1 撰山子岩体(花岗斑岩) |
9.1.2 西对面沟岩体 |
9.2 成岩构造背景 |
9.2.1 撰山子岩体 |
9.2.2 西对面沟岩体 |
9.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
9.4 成矿模式 |
9.4.1 撰山子金矿成矿模式 |
9.4.2 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成矿模式 |
9.5 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动力学模式 |
9.5.1 成矿地质背景 |
9.5.2 成矿动力学模式 |
第10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内蒙古乌拉山金矿田变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模式[J]. 潘振宁,付斌,翟利俊,李伟,薛建平. 西北地质, 2021(04)
- [2]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D]. 武国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内蒙古自治区大型金矿地球化学标志与预测[J]. 周建,徐善法,聂兰仕,刘东盛,韩志轩,柳青青,张必敏,刘汉粮,迟清华. 地球学报, 2020(06)
- [4]内蒙古哈达门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J]. 刘高杰,时培哲,王鹏飞,冀建军,宋文亚,任忠良. 矿产勘查, 2020(06)
- [5]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区构造控岩控矿规律[D]. 雷武超. 长安大学, 2020(06)
- [6]内蒙古敖汉地区中生代两期金成矿作用 ——以撰山子和金厂沟梁金矿床为例[D]. 刘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区脉岩地质特征及与金成矿关系研究[D]. 陈俊生. 长安大学, 2020(06)
- [8]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D]. 张燕娜. 长安大学, 2020(06)
- [9]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深部找矿预测[D]. 苏胜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10]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帆. 吉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