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史学论文-林磊

科学化史学论文-林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化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严耕望,科学化,钱穆,史语所

科学化史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磊[1](2019)在《严耕望与“科学化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史学的发展主流是"科学化",尽管"科学化"的内容和准则因人而异、与时俱变;但就一门学科的自主性而言,史家在广泛吸取科学的长处,把史学建设得更为"科学"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寻找史学的独特领域和功能,以与其他科学划清界限以免被反主为客甚至越俎代庖。关于新史学的"科学化"取向及来自其批评者的反动,前人已多有研究。较少受到注意的是"科学派"内部在史学的"科学化"和"自主性"之间所做的权衡折冲,严耕望是可以用来考察这一问题的焦点人物。(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9年02期)

李杰[2](2019)在《论社会科学化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学运用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了百年时间洗礼的社会科学化史学,其方法论仍然有生命力,得到学界关注与推崇。本文选择社会科学化史学中的一个分支,即运用社会学研究历史的形态,依据莫兰科学研究范式的理论,阐释了什么是社会学运用于历史研究的范式。分别梳理了其主导概念、关键概念与关键原则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内涵,分析了社会科学化史学与历史主义史学研究范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案例加以说明。本文对科学地理解社会学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具有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郝维[3](2017)在《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由朱希祖领导的北京大学史学系改革,其实质是一场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这场改革既有国内渊源,又有海外渊源。在国内渊源方面,这场改革与国内史学潮流密切相关。自新史学运动提出社会科学入史问题以后,清廷将社会科学入史理念提升到官方学制层面,并在民国学制中延续下来。此后,蔡元培执掌北大后增设的史学门逐步引入了社会科学课程,北大国史馆的专史编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多学科治史的风气,选科制也推动了多学科治史取向的发展。康宝忠任北大史学系主任后,增设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课程,这是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开始的重要标志。而在海外渊源方面,除了朱希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受到社会科学的影响外,最为关键的是或许以蔡元培为中介,德国学者兰普雷希特的学说成为了朱希祖改革的重要灵感。这一方面是由于蔡元培与兰普雷西特有着密切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蔡元培在北大改革中对德国大学的推崇,也许对匆忙转入史学系的朱希祖产生了某种引导作用。这场改革的领军人物从始至终都是朱希祖,改革既有北大校内跨学科的人才队伍,又有校外同路人。在校内队伍方面,既有史学系内部的也有系外的。在系内既有老同事杨栋林和李大钊等人,也有新聘的年轻学者何炳松、陈衡哲和李璜等人,尤其是李璜,正是朱希祖看重其对史学社会科学化的认识而专门引入北大的;在系外则有哲学系的陶孟和为史学系开设朱希祖最为重视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而在校外同路人方面,除了均受美国哥大新史学派影响的徐声金、蒋廷黻和何炳松等人分别影响了厦大清华北高南高等高校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大学史学系前后两任系主任萧鸣籁和朱谦之都出身北大,这可能促使他们将北大改革的风气带到中山大学,而且朱谦之转入史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可能也与北大的陈翰笙有关。朱希祖改革的终结原因一直成谜,有证据显示这场改革的终结可能不是过去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即由傅斯年暗中主导的,而可能是由左派学生所推动的,这是因为驱逐朱希祖的学生其实十分认可史学社会科学化的主张,并且非常庇护李大钊和陈翰笙这样的左翼学者。最后需要明晰的是,这场改革的模式最终还是为傅斯年主导的模式所取代,这代表着以朱希祖为代表的史学社会科学化模式,与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学自然科学化模式的冲突,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可以从政治和学术等多方面的的原因来分析。从政治和人事上来说,这与北伐后蒋梦麟、胡适和傅斯年等有留美经历又较亲国民党的学者在北大势力日趋稳固有关。从学术方面来说,这要从国内史学与海外史学和汉学的互动谈起,一方面,当时是国际汉学而非西方史学主流主导国内史学潮流;另一方面,新一代的欧美留学派,如傅斯年陈寅恪等人,比起上一代欧美留学派,如何炳松李璜陈翰笙等人,对于社会科学反而更加排斥了。这似乎是由于新一代留学派如傅斯年陈寅恪等人是带着极强目的性去留学的,实证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偏好在他们留学前就已部分深入其内心。(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31)

陈峰[4](2016)在《20世纪中国史学进程中的社会科学化路向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科学化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开启于晚清"新史学"运动中,五四后美国"新史学"传入国内逐渐普及,又随着唯物史观史学的崛起而高涨,社会科学学者也纷纷涉足历史研究,社会科学化潮流愈加强劲。民国时期社会学、人类学的引入推动了中国上古史研究的转型,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催生了现代经济史学。经历30年的中断后,新时期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开始重新整合,跨学科研究的热潮再度兴起,至今不衰。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使中国史学实现了一场由传统到现代的范式转换。社会科学与史学在交融互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弊病,对这些弊病的克服将是中国史学走向成熟的契机。(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李梦舒[5](2015)在《朱希祖与现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西学术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下,科学化是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内在机理,现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从制度和学术上分别包括历史教育的学科化和史学研究的科学化两个方面,近现代诸多学者用科学的考察目光,改造旧史学,使传统史学走上了现代史学的转型之路。朱希祖师承章太炎,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历任国内各大学教授,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他用科学的标准对中国现代的学术制度和史学研究进行了有力的破旧活动,推进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朱希祖对现代中国史学科学化的认识,深受欧美新史学尤其是兰普雷希特史学和鲁滨逊新史学的影响,他在这二人思想的影响下,对现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和学科化进行探索,他首开“史学史”课程,在课程讲授中,用现代学科的眼光类别传统史学;他提倡史学社会科学化,进行史学教育体系改革,将中外通史课程并重,兼顾学生史学专题的研究,并把社会科学知识列为进行科学史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影响了当时许多高校的教学改革,推进了中国史学的学科化进程,在史学研究上,他追求对史学进行客观考察,进行科学考据和史学编纂工作。在欧美新史学影响下,朱希祖形成其对于现代历史学研究的认识,他提倡综合史观,认为群体心理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动力,主张在史学研究中“把全世界的史做综合研究”,并且强调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的目的,朱希祖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在践行综合史观的过程中,扩展了现代历史学研究的视野,主张对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和对于世界各国历史进行学习的追求更是使学界众人放眼世界,开拓思维。朱希祖进行科学史学研究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实证方法、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搜集、考订和去取,将传统考据方法同新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沟通,建构了朱希祖科学史学的方法论。现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中,朱希祖承继学术传统,倡导现代史学,在学术制度上和史学研究上,促进史学学科独立化,推动史学发展科学化,研究朱希祖对学术制度的改革和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都能给与当下史学活动予以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单磊[6](2015)在《史学科学化的意义、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史学科学化曾是史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为史学带来巨大的进步。随着历史认识论的发展,史学科学化日益成为一种制约史学发展的因素。面对这一困境,史学家必须树立超越历史文本(史料)的理念。历史认识的对象实质上是史家主体头脑中的映像—历史事实,而历史事实的建构无法脱离历史文本。历史文本的局限性要求历史学家在历史认识中展开合理想象来建构出某种历史情境,因而,想象是连结文本与事实之间的桥梁,舍弃想象,历史认识就不能进行。(本文来源于《南方论丛》期刊2015年01期)

李勇[7](2014)在《博学时代与西方史学科学化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学是有灵魂的,它是人为的,往往控制和引导历史知识的形成与表现。然而,其控制和引导并不总是适当,事实上许多时候是反历史的,于是就有思想家屡屡发出呐喊,要求摆脱这种不当束缚。下面的西方博学时代的史学科学化为例作出分析。一、"博学时代""科学史学""史学科学化"博学时代(Age of Erudition),J·W·汤普森(James Westfall Thompson)在《历史着作史》(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中,主张其断限在1600-1750年间;不过,学界一般是指从16世纪后半(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程文标[8](2013)在《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报刊、史家与史学的科学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导致了史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同时也为古史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近代史家的职业化走向亦是促进古史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职业性史家与报刊的结合意味着史学研究与现代传播机制结合的完成。(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3年23期)

古伟瀛[9](2012)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社会科学化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不仅是传统史学的终结者, 也是新史学的开创者。其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自己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说明任公对自己的除旧之功是有自信的,但对自己的布新之功并未有足够的认识。以往对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研究也多侧重于他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上。其实,如今看来,(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2-03-28)

洪认清,皮晖[10](2011)在《刘大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科学化问题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学家刘大年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条件下,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见解,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他强调科学的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要通过百家争鸣阐扬真理;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穿起中国民族服装,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民族化;认为历史科学是事实的科学,同时也是理论的科学,主张历史研究要事实与理论并重;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现实的学术特点作了新的阐发,倡导将学术性和现实性放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科学化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历了百年时间洗礼的社会科学化史学,其方法论仍然有生命力,得到学界关注与推崇。本文选择社会科学化史学中的一个分支,即运用社会学研究历史的形态,依据莫兰科学研究范式的理论,阐释了什么是社会学运用于历史研究的范式。分别梳理了其主导概念、关键概念与关键原则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内涵,分析了社会科学化史学与历史主义史学研究范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案例加以说明。本文对科学地理解社会学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具有理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化史学论文参考文献

[1].林磊.严耕望与“科学化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9

[2].李杰.论社会科学化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学运用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郝维.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D].山东大学.2017

[4].陈峰.20世纪中国史学进程中的社会科学化路向概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李梦舒.朱希祖与现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单磊.史学科学化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南方论丛.2015

[7].李勇.博学时代与西方史学科学化进程[J].史学史研究.2014

[8].程文标.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报刊、史家与史学的科学化[J].兰台世界.2013

[9].古伟瀛.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社会科学化史学[N].中华读书报.2012

[10].洪认清,皮晖.刘大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科学化问题的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标签:;  ;  ;  ;  

科学化史学论文-林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