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

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

一、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冯俊逸,石慧[1](2020)在《中药注射剂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后,中药注射剂是否会影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通过查阅近几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成果,发现中药注射剂能够影响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主要途径有影响抗菌药物在组织的分布,延缓抗菌药物的代谢、排泄过程。因此,临床可根据现有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结合实际病例,合理制定联用方案以优化抗感染治疗。

马建峰,魏绍斌,林燕,李振华[2](2011)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检索2009—2010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的现状,发现目前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因此建立统一、规范、标准的疗效评价体系,对开展中医治疗本病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力[3](2010)在《中成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成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特色,在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发展很快。故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糖浆剂、口服液、栓剂、注射剂等方面对中成药治疗CPID进行综述。

柯婵[4](2009)在《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论治,对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以期为后继研究工作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120例门诊诊断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给与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两个疗程,观察分析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以及局部体征、妇科B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年龄、病程及病情对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综合疗效结果:痊愈63例,占52.5%;显效30例,占25%;有效27例,占22.5%;无效0例。治疗后局部体征积分和证候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改善非常明显,首先是下腹痛和腰骶痛及白带量的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次白带色、质及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次证的改善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蒲四逆失笑散在改善子宫压痛及单侧附件压痛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单侧附件增粗包块及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B超及妇科检查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年龄、病程及病情对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用药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疗程结束后一月进行随访,无复发或加重。结论: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东霞[5](2007)在《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CPID模型大鼠的细胞因子及其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探讨炎克宁IV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炎克宁IV治疗CPI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接种法复制CPID模型,67只大鼠随机的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IV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冲剂对照组。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观察子宫组织Bax、NF-κB和ICAM-1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子宫组织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和TNF-α含量;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及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S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结果:①炎克宁IV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IV高、中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②炎克宁IV高剂量组NF-κBmRNA和ICAM-1mRNA在子宫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③炎克宁IV高剂量组Bax、NF-κB和ICAM-1表达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④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NO和NO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⑤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TNF-a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⑥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IV低剂量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①用混合菌接种法可以成功复制大鼠CPID模型;②炎克宁IV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③炎克宁IV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NO和NOS的水平;④炎克宁IV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⑤炎克宁IV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⑥炎克宁IV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治疗慢性盆腔炎。

黄英兰[6](2000)在《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爱华,袁志芳[7](1999)在《双黄连粉针剂临床应用近况》文中认为

李王圭[8](1996)在《双黄连粉针临床应用现状》文中指出双黄连粉针临床应用现状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李王圭(南宁530001)双黄连粉针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三味中药提取制成的无菌粉针剂,药理研究证明该药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抑菌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自身免疫力,近年来该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现将其应...

蔡玉华,王燕[9](1996)在《盆腔炎外治法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不易彻底治愈。近年医界在用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方法众多,疗效较好。现将近10年来对盆腔炎外治法取得的成绩综述如下。

陈玉琪[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盆腔炎是常见的女性疾病,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疗效显着。目前临床以湿热瘀结型较为多见,然而尚缺乏对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挖掘临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用药规律,寻找核心中药,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从成分-靶点-通路阐明其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作用机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为临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搜集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中药处方,利用SPSS、Excel软件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并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和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成分、靶点和通路,阐明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条件筛选出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查找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疾病靶点,利用CTD、Uniprot、Genecards等数据库预测成分靶点,通过Venny软件找出成分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3.7.0绘制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图(PPI)及成分-靶点网络图。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通路注释。第三部分是实验部分,基于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我们选择其中有效成分蒙花苷、异牡荆素、青风藤碱、金合欢素和山奈酚进行细胞实验验证,分别通过CCK-8法和Griess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有效成分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增殖和分泌NO的影响。研究结果:(1)治疗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使用的高频药物包括红藤、败酱草、丹参、赤芍、延胡索、蒲公英等;药性以微寒、寒、平、温、凉性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味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分布于肝经、心经、脾经等;高频药物常见组合有红藤-败酱草、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红藤败酱散加减和2组新方。(2)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红藤和败酱草有效成分共9种,9种成分含靶点6429个,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疾病靶点200个,三者有134个交集靶点,排名前15位的核心靶点包括VEGFA、FN1、VWF、TGFβ1、TIMP1、TGFβ3、IL6、TNF、NFκB1 等。KEGG 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红藤和败酱草可通过调控AGE-RAGE、FA、Toll-like receptor、NF-κB以及细胞凋亡、癌症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实验结果显示:300μM的青风藤碱、100μM的金合欢素、100μM的山奈酚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增殖;8~32μM的蒙花苷、25~100μM的异牡荆素、37.5~300μM的青风藤碱、12.5~100μM的金合欢素、12.5~100μM的山奈酚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的分泌,且呈浓度依赖型。结论:(1)分析中药治疗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文献,用药以清热药、活血药为主,核心处方包括红藤败酱散加减和2组新方。(2)红藤和败酱草作用于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关键靶点包括 VEGFA、FN1、VWF、TGFβ1、TIMP1、TGFβ3、IL6、TNF、NFκB1 等,机制主要与炎症、细胞凋亡、癌症等信号通路有关。(3)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NO,具有显着抗炎活性。

二、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影响抗菌药物的分布
    1.1 红花注射液影响左氧氟沙星的分布
    1.2 痰热清注射液影响左氧氟沙星的分布
2 中药注射剂影响抗菌药物的代谢
    2.1 双黄连注射液延缓阿奇霉素、头孢唑啉代谢
    2.2 痰热清注射液延缓头孢克肟代谢
    2.3 鱼腥草注射液对头孢曲松代谢无影响
3 中药注射剂影响抗菌药的排泄
    3.1 双黄连粉针减缓氨苄青霉素排泄
    3.2 丹红注射液增加头孢曲松的尿液排泄
4 结论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疗效评价指标
    1.1 以症状、体征为主要评价指标
        1.1.1 以症状为评价指标
        1.1.2 以体征为评价指标
    1.2 以辅助检查为参考评价指标
        1.2.1 B超、影像学指标
        1.2.2 实验室指标
        1.2.3 腹腔镜
    1.3 量表
    1.4 妊娠
2 疗效评价标准的来源
    2.1 国家标准
    2.2 行业标准
    2.3 学会标准
    2.4 教材标准
    2.5 自拟标准
3 小结

(3)中成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片剂
2 胶囊剂
3 颗粒剂
4 丸剂
5 糖浆剂
6 口服液
7 栓剂
8 注射剂
9 问题与展望

(4)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湿热瘀结证型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症状体征积分标准
        4.1 局部体征评分标准
        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5、治疗方法
    6、观察指标
    7、疗效判断标准
        7.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7.2 主要指标(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7.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8、统计学处理
    9、结果
        9.1 疗效评定结果
        9.1.1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9.1.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结果
        9.1.3 湿热瘀结证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9.1.4 治疗前后体征、症状总积分情况
        9.1.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9.1.6 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情况
        9.2 治疗前后B超变化及妇科检查变化情况
        9.3 相关分析与疗效评价
        9.3.1 患者年龄与疗效比较
        9.3.2 患者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9.3.3 患者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9.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病因病机
        1.1 湿热是主要病因
        1.2 血瘀是主要病机
    2、治法探讨
        2.1 清热利湿
        2.2 活血化瘀
    3、组方原则
    4、疗效分析评价
    5、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1、中医对盆腔炎的认识及治疗
    2、西医对该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情况
    3、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综述
    1. 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代文献记载
    2. 现代中医药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3.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4.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1. 导师马宝璋教授关于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2. 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3. 炎克宁Ⅳ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炎克宁Ⅳ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 果
3 讨 论

(9)盆腔炎外治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病因病机
外治疗法
    灌肠法
    肛肠点滴法
    侧穹窿封闭法
    穴位注射疗法
    宫腔内注射疗法
    药包热敷疗法
    离子导人法
    激光穴位照射疗法
    其他疗法
小结

(10)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盆腔炎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信息采集方法
        2.2 中药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2.3 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药物使用频次
        3.2 药物四气
        3.3 药物五味
        3.4 药物归经
        3.5 关联规则分析
        3.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盆腔炎的中医研究
        4.2 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分析
        4.2.1 药物频次分析
        4.2.2 药物功效分析
        4.2.3 药物四气五味分析
        4.2.4 药物归经分析
        4.3 药物关联分析
        4.4 药物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红藤-败酱草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1 数据库
    2 方法
        2.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2 疾病基因查询
        2.3 红藤-败酱草靶点查询
        2.4 红藤-败酱草抗炎作用靶点筛选
        2.5 蛋白质互作关系PPI网络图构建
        2.6 Hub基因筛选
        2.7 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8 GO富集分析
        2.9 KEGG通路注释
    3 结果
        3.1 化学成分的收集筛选
        3.2 疾病-成分靶点
        3.3 PPI网络构建
        3.4 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3.5 GO富集分析
        3.6 KEGG通路注释
    4 讨论
        4.1 成分分析
        4.2 靶点分析
        4.3 通路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功能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1.4 实验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1.5.1 细胞培养
        1.5.2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1.5.3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3 讨论
        3.1 现代药理
        3.2 结果分析
        3.3 不足
全文总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红藤-败酱草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J]. 冯俊逸,石慧. 中药与临床, 2020(03)
  •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分析[J]. 马建峰,魏绍斌,林燕,李振华. 西部中医药, 2011(09)
  • [3]中成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周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07)
  • [4]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D]. 柯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5]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杨东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J]. 黄英兰. 医学文选, 2000(S1)
  • [7]双黄连粉针剂临床应用近况[J]. 张爱华,袁志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05)
  • [8]双黄连粉针临床应用现状[J]. 李王圭.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6(03)
  • [9]盆腔炎外治法进展[J]. 蔡玉华,王燕. 中国医药学报, 1996(01)
  • [10]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分析及机制研究[D]. 陈玉琪. 扬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双黄连治疗盆腔炎11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