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学派论文-孙敏

温疫学派论文-孙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疫学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疫学派,治法,统计

温疫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孙敏[1](2008)在《温疫学派治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温疫学派的形成,使中医学对温疫这一急性流行性感染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理论更趋完善,治法更为丰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本文在对温疫学派主要着作进行文献研习的基础上,以温疫学派治法理论为着眼点,运用文献整理的方法,就该学派的主要治法从源流发展、论治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叁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且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温疫学派的方药进行统计研究,建立温疫学派方药数据库,从方药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该学派的用药特点。本文以开达膜原法、下法、汗法、清热法、养阴法等温疫学派的主要治法在整个外感病治疗体系中的发展为线索,将该学派治法与前代及后世相关理论进行纵向比较,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现这些治法的发展轨迹,着重体现出温疫学派治法的特点及合理内核。其目的是在全面继承温疫学派治法优势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及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习温疫学派专着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温疫学派对温疫的研究具有独特之处。首先,从病因病机上看,该学派反对传统的“六淫”学说,而代之以“杂气”、“戾气”说,认为戾气从口鼻吸入是导致温疫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将“杂气”称为“疫毒”,有别于自然界普通的“六气”。其次,在温疫的辨证问题上,此派医家强调对表里、寒热的辨证,努力将伤寒与温疫的辨证加以区分,以期指导临床,避免误诊。重视四诊合参,尤其善于运用一些特色诊法,如辨齿、辨斑疹等。再次,从预防治疗上看,重视对疫病的预防,重视祛邪法的使用,清法、汗法、下法是最常用的治法,补法中重视补阴。温疫学派的着作中还介绍了一些独特易行的外治疗法,如刮痧、放血等。最后,从书中所论之疾的现代疾病病种上看,鼠疫、疟疾、霍乱等也是西医传染病的名称,说明温疫学派所论的疫病包括了被现代传染病学明确诊断的传染病。通过对温疫学派主要治法研究后可以看出,其一,该学派继承了《内经》、《伤寒论》以来,特别是寒凉派医家刘完素有关外感病治疗体系中的诸多治法。主要表现在治法理论的继承和方药的沿用方面。其二,该学派的观点有许多创新之处,有明显的治疗特色:首先,重新阐释了膜原的概念,创立了开达膜原这一新的治法;其次,在重视“祛邪”的主导思想下,对清热、泻下等治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再次,在立足温疫病性属热的前提下,对辛温解表法逐渐退出外感热病的主要治疗体系作出努力;最后,针对温疫具传染性及特殊临床表现的特点,诸多物理疗法被用于温疫的防治。其叁,该学派的治疗影响深远,被后世广泛地继承和运用,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推动了外感热病治疗学的发展。本文还对温疫学派的用药特色进行了统计学研究。研究方法为:在收集温疫学派主要着作所载方剂的基础上,建立温疫学派方剂数据库,包含方剂主库和药物库2个库。运用Access软件,对所用药物的类别、使用频次及频率、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研究结果为:其一,共得方剂689首,药物415味,共计4766味次。其二,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是清热药,其次是补虚药,第叁位是解表药,叁类药物累积使用量占到总药物的55.97%,此叁类药物的使用明显多于其它种类。其叁,使用频率居前20位的药物依次为:生甘草、黄芩、人参、白芍、黄连、生姜、当归、大黄、陈皮、半夏、大枣、茯苓、生地黄、栀子、白术、厚朴、桂枝、石膏、柴胡、连翘。其四,各类祛邪药是温疫学派主要使用的药物,较之补虚类药物占绝对优势。其五,寒凉药物所占比例较温热药物和平性药物高。其六,从性味上看,甘、苦、辛叁类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七,从药物归经上看,所用药物涉及全身脏腑,但着重在肺胃、肝肾、心脾。从药物统计分析可见,祛邪是温疫学派的主要目的,清热、解表、化痰、活血化瘀等都是用以祛邪的手段,反映出温疫学派以“逐邪”为第一要义的治疗理念。但在祛邪之余,又不忘扶正。补法中以补气、补阴为主。此外,温疫学派所用药物大多性味苦寒、甘寒、苦温(辛),充分体现了苦寒直折、苦温(辛)燥湿、甘寒养阴的治疗法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祛邪兼顾扶正是防治温疫的基本方法,防治并重是临床应对急性流行性感染病的基本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孙敏[2](2008)在《略论温疫学派治法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温疫学派治疫特色方法有:开达膜原法、下法(含攻补兼施法)、升清降浊法、清热解毒法、养阴法等。总的说来,温疫学派以驱邪为其特色,而养阴之法是温疫学派扶正思想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08年01期)

王秀莲[3](2006)在《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温疫学派从不同角度对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进行探讨,经历全新认识和创新过程,使中医对传染病的理论与诊疗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对疫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治疗方面擅用攻击性疗法、专方为主,随证变化、强调顾护胃气,重视后期调理,以及重视机体的抗病能力,调动机体内在因素,驱除疫毒等经验值得借鉴。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对于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探讨新发传染病、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发病规律,创新和完善辨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06年04期)

王秀莲[4](2005)在《温疫学派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温,言疾病的性质,疫,指疾病的流行。《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温疫是指温病中只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温疫学派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其发生发展、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派。其理论与治疗经验对于温疫的防治只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去年SARS的突然袭击,使人们认识到深入挖掘研究温疫学派学术思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温疫为研究主要课题的当首推明末吴又可第一部专着《温(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程方平,邢燕玲[5](2004)在《略论温疫学派的学术理论及辨治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指疾病的属性具有温热性质;“疫”,指疾病的流行。“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其理论与经验对于温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甚巨,并在传染性非典型肺(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04年04期)

韩雪梅[6](2003)在《论温疫学派学术特色在SARS治疗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SARS虽然是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 ,是一种新的温疫 ,但同其他温疫疾病一样 ,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实践证明 ,在与SARS的斗争中 ,在温病卫气营血、叁焦辨证纲领的指导下 ,利用温疫学派以往的辨治特色 ,中医温病学在SARS的治疗中能够把握该病的本质(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03年12期)

蔡定芳[7](1984)在《温疫学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病学经金·刘河间、元·王安道的两次突变后,脱却了伤寒学,宣告独立。迨至明清,发展趋势出现两条分支:一是以吴又可为首的疫性温病学派(又称温疫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较强的温病;一是以叶天士为首的非疫性温病学派(又称温热学派),(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84年05期)

温疫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疫学派治疫特色方法有:开达膜原法、下法(含攻补兼施法)、升清降浊法、清热解毒法、养阴法等。总的说来,温疫学派以驱邪为其特色,而养阴之法是温疫学派扶正思想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疫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1].孙敏.温疫学派治法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2].孙敏.略论温疫学派治法特色[J].河南中医.2008

[3].王秀莲.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6

[4].王秀莲.温疫学派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C].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2005

[5].程方平,邢燕玲.略论温疫学派的学术理论及辨治思路[J].中国中医急症.2004

[6].韩雪梅.论温疫学派学术特色在SARS治疗中的作用[J].河南中医.2003

[7].蔡定芳.温疫学派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

标签:;  ;  ;  

温疫学派论文-孙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