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藻论文-郭西亚,张杰,罗婧,张海涛,邓建才

水华藻论文-郭西亚,张杰,罗婧,张海涛,邓建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华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华藻斑,太湖,原位观测,漂移速度

水华藻论文文献综述

郭西亚,张杰,罗婧,张海涛,邓建才[1](2019)在《水华藻斑漂移速度时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水华藻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藻斑漂移原位观测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太湖蓝藻水华易发区藻斑漂移速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内藻斑漂移速率在(0.0793±0.0135)~(0.146±0.0318)m/s范围内变化,藻斑漂移速度的北向分量在-0.0896~0.0247m/s之间,东向分量在-0.0157~0.0029m/s之间.漂移速率日均值变化呈现出锯齿式交替特征即增加-减少-再增加的往复循环,变化范围为(0.0499±0.0141)~(0.1580±0.0120)m/s,漂移方向以北向为主.藻斑漂移速度的月际变化明显,6月~8月,向东漂移的占比逐渐降低,而向西漂移的占比逐渐增加,此期间漂移方向均以北向为主.漂移速率6月上旬最小,均值为0.0680m/s,7月上旬达到最大,均值为0.1350m/s,7月中旬~8月下旬水华藻斑漂移速率在0.0800m/s附近波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石雨鑫[2](2018)在《常见行道树凋落物提取液对水华藻的抑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种常见的植物(香樟、梧桐、银杏、柳树、夹竹桃)落叶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提取液对四种水华藻:黄丝藻、水华鱼腥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的化感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五种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96h后,各类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藻细胞生长抑制率均为90%以上,夹竹桃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藻细胞数量的抑制率可以达到75.4%,香樟提取液和柳树提取液对水华微囊藻藻细胞数量的抑制率均超过70%。五种植物提取液对水华鱼腥藻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香樟提取液具有最大的抑制率40.7%,柳树提取液对其有促进生长作用。另外通过测定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植物提取液对水华藻细胞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光合系统损伤程度不同,其中夹竹桃和柳树提取液使藻细胞光合效率Fv/Fm和光能转化效率YII值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冯海,杨琨,杨书,杨飞[3](2017)在《湖南地区水华藻中微囊藻毒素检测及产毒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蓝藻水华频繁发生严重破坏水域生态系统,其中微囊藻合成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危害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本文旨在了解湖南水华藻的种类、产毒特性,从而为湖南地区水华蓝藻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PCR技术检测藻类16S rDNA保守序列以及微囊藻毒素合成关键基因mcy-A、mcy-B来鉴定藻种并研究其产毒特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HPLC-MS)进行藻毒素分离纯化鉴定。结果:水华藻种为微囊藻属藻种,含有产毒基因mcy-A和mcy-B,具有产毒能力。HPLC-MS检测出6种藻毒素,已鉴定出4种,分别为MC-LR、MC-RR、MC-LW和MC-YR。结论:湖南水华藻的优势藻种为微囊藻,主要产生4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LW与MC-YR,在水华发生地应该警惕微囊藻毒素带来的风险。(本文来源于《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0)

徐效华[4](2017)在《一类防治淡水水华藻新结构噻唑酰胺分子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首次完成了Bacillamide系列化合物的合成,通过结构修饰,首次应用于淡水水华藻防治,发现这是一类全新杀藻分子,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探究其对赤潮以及水华淡水藻的杀藻活性。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这类化合物对赤潮藻类具有很好的靶向性,通过200多化合物合成,发现一批高活性EC50值低于1mg/ML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噻唑酰胺是活性有效中心,2,4位取代基苯环直接连接噻唑酰胺可以提高活性,可以作为候选化合物进一步开发.,对Bacillamide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以及其在淡水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正在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12)

王捷[5](2017)在《汾河太原河段水华藻及生物源物质抑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引起的有害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了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蓝藻水华可导致一系列水环境问题的发生,如降低水体溶解氧,影响水产养殖业、饮用水供应及休闲娱乐用水。最严重的是,有害蓝藻水华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藻毒素和藻源异味物质等)对水生生物、牲畜及人类有极大的危害。山西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省内河流屈指可数,其中最大且最长的河流是汾河。在维持山西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汾河太原河段处于汾河流域的中段。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导致水质开始恶化。2011年8月,汾河太原段暴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被污染的水域长达数公里,其后每年都会发生不等面积的水华。因此,控制藻类的大量生长和繁殖,消除频繁出现的有害蓝藻水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2012–2016年,本课题组对汾河太原段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及水华优势种进行了鉴定,首次发现产藻毒素和藻源异味物质种类。为了控制水华,研究了环境友好型的控藻方法及抑藻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2–2016年,通过对采集样品的观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02种,隶属于7门72属,区系组成主要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随着季节和年份的变化,浮游植物物种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蓝藻、绿藻和硅藻。每年采集的样品中都会发现新出现的物种,并且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汾河太原河段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现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并且在年内各个季度分配不均,5月份汾河太原河段10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68.85×106–74.00×106 cells L-1,7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94.57×106–226.70×106 cells L-1和10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45.63×106–63.00×106 cells L-1。随着年份的变化,藻类的细胞密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蓝藻以绝对优势呈现上升的趋势。这5年中,10个采样点共发现浮游植物优势种6门19种。其中蓝藻门种类占42.11%,其次为绿藻门种类,占21.05%,其它门优势种类相对较少。但是每年的5月份,跻汾桥和南中环桥段都会出现裸藻水华,而每年的7–9月份,各采样点都会出现面积不等的微囊藻水华,并且是不同种的微囊藻形成优势种。各采样点的优势种呈现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并且在年内各个季度变化较大。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手段,对发生水华的优势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5月份发生的裸藻水华,优势种为血红裸藻(Euglena sanguinea)。而7–9月份发生的微囊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挪氏微囊藻(Microcystis novacekii)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2)本研究首次发现汾河太原河段水体中的微囊藻产毒素和异味物质。分离纯化得到的8株微囊藻中有5株含有微囊藻毒素合成相关基因mcyA、mcyD和mcyE,且均为产毒微囊藻,但是其产毒素浓度较低。TY001、FH0003、FH0004、FH0006和FH0007产毒素浓度分别为59.76±5.32、36.54±3.06、39.19±2.09、32.09±2.08和36.46±3.02 pg/108cells。分离纯化的微囊藻挥发性异味物质的检测结果表明,8株微囊藻中有6株(TY001、FH0002、FH0003、FH0004、FH0005和FH0006)可产生明显的异味。经过嗅味判断及与常见异味种类标准品的比对,确定这6株微囊藻产生的异味物质主要为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其他叁类淡水水体常见的藻源异味物质(Geosmin,2-MIB和β-紫罗兰酮)均未检出。(3)连苯叁酚同其它化感物质一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首先,藻胆体降解相关基因nblA表达量的上升可能引起PBS降解蛋白的增加,导致光合效率下降。其次,Fv/Fm、PIABS和PICS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着降低,综合说明铜绿微囊藻完整的光合作用性能受到了破坏。同时,也表明连苯叁酚对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抑制是极其重要的机理。连苯叁酚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甚至使细胞致死,是能有效控制和消除铜绿微囊藻水华的化感物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可探索更多的化感抑制机理,寻求更高效的化感抑藻物质来控制有害蓝藻水华。(4)连苯叁酚可明显上调铜绿微囊藻TY001的氧化胁迫应答相关基因prx、ftsH、grpE和fabZ,DNA修复相关基因recA和gyrB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氧化胁迫明显提高了细胞内3种关键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含量,活性氧(ROS)的大量增加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从而导致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连苯叁酚对铜绿微囊藻TY00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氧化损伤和DNA损伤是重要的致毒机理。更重要提出的是,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mcyB和mcyD)和氮吸收相关基因(ntcA)的表达量及微囊藻含量明显提高。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发现更多的化感物质和更加深入的抑藻机理,控制和消除有害蓝藻水华。(5)5,4'-二羟基黄酮(5,4'-dihydroxyflavone,5,4'-DHF)对铜绿微囊藻TY00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4'-DHF胁迫可明显提高细胞内的ROS水平,同时,prx基因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含量也明显上升。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prx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受到损伤,而ROS水平持续增高,抗氧化酶不能清除过量的ROS,导致细胞生理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引起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和MDA含量的增加,fabZ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下降,细胞膜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5,4'-DHF胁迫下,recA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可能铜绿微囊藻TY001的DNA受到了损伤。5,4'-DHF降低了psbA基因的表达量,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和能量转移受到破坏,光合效率大大降低。5,4'-DHF没有提高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mcyB基因的表达量,可能微囊藻毒素的合成量也会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光合抑制、氧化损伤和DNA损伤是5,4'-DHF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的主要机理。5,4'-DHF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抑藻效率高的化感物质,可应用于控制铜绿微囊藻水华。(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景澄茗,林涵,陈庆丽,王晓洋,付韵馨[6](2014)在《微生物控制水华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华藻的过度繁殖及引发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溶藻微生物逐步发现,以微生物手段治理水华,越发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概述微生物抑藻研究现状及机理的基础上,从提高微生物对水华藻的控制效率和保障环境安全性的角度对水华的微生物防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实际应用微生物治理水华提供参考,并为微生物抑藻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纪道斌,李国敬,杨正健,马骏,黄钰铃[7](2013)在《叁峡水库支流库湾水流输移水华藻团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流对水华藻团的输移能力,将水华藻团概化为水体中的物质粒子,忽略其生物抗力,应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推导了水流对水华藻团的粘性阻力,并借鉴粒子在水流中的跟随性分析了不同优势种的水华藻团随水流被输移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的藻种由于颗粒大小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跟随性很好,水流均能对其产生显着的推流输移作用。结合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秋季水华过程及对应的水动力特性,以2007、2010年为例,证明汛末蓄水期间干流中层倒灌异重流引起库湾表层持续流向河口的水流趋势是秋季水华消退的直接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秦朝阳[8](2012)在《水华藻种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高光谱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光谱遥感以其快速、简便、便于长期监测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水质监测工作当中。近年来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形势十分严峻,湖泊水华时有发生,通过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关于利用遥感监测富营养化及水华的研究还有很多机理上的认识尚不明确,包括对水华现象本质机理的认识,对水华水体光谱特征的认识,水质与光谱之间响应关系的认识,水体中光学活性物质间的相互影响等。要通过遥感技术实现对水华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就必须对水质与光谱各自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响应关系有本质上的认识。本研究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培养,测定其生长状况数据及高光谱数据,探讨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及营养盐对它们生长的影响以及各自的高光谱特征,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建立了藻细胞浓度及叶绿素a浓度和高光谱数据间的关系拟合模型,用于未来通过光谱值预测水体中的藻细胞浓度及叶绿素a浓度。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藻液的光谱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呈现“叁峰叁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550nm、660nm、710nm附近处,谷值出现在440nm、620nm、675nm附近处。小球藻藻液的光谱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呈现“两峰两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550nm、710nm附近处,谷值出现在440nm、670nm附近处。在620nm附近的波段上,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特征。光谱曲线峰谷值处于叶绿素反射区和吸收带,这些波段也是铜绿微囊藻藻液和小球藻藻液光谱变化明显的敏感波段。同时发现铜绿微囊藻藻液的光谱特征与蓝藻水华在400-710nm波段的光谱特征很相近。敏感波段的主成分分析有效降低了光谱数据的维度同时保留了绝大部分的光谱信息。从主成分信息与藻液的藻细胞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建立的关系拟合模型来看,藻细胞浓度回归模型的精度要好于叶绿素a浓度回归模型。室内光谱研究有助于特定藻类光谱特征的判定,可以克服室外研究的很多干扰因素,为未来研究提供基础支撑。(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2-12-01)

王娜[9](2012)在《有机磷农药对水华藻的毒性及干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磷农药大量使用造成的高残留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有机磷农药可能影响浮游微藻的生理生态功能,破坏群落结构,对浮游动物产生毒性或干扰作用甚至诱发藻类“水华”发生。论文选择6种常用的有机磷农药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对水华藻的毒性及干扰效应。结果表明:(1)参试的6种有机磷农药对浮游微藻和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存在种间差异,其中5种有机磷杀虫剂对水华藻四尾栅藻(S. quadricanda)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以及浮游动物多刺裸腹蚤的急性毒性强弱顺序为,毒死蜱/辛硫磷>敌敌畏/敌百虫>乐果;除草剂草甘膦对四尾栅藻和微囊藻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但对浮游动物多刺裸腹蚤的毒性作用较低。(2)参试的6种有机磷农药对四尾栅藻和微囊藻的暴露,均能够引起毒物刺激效应发生;6种有机磷农药均能够显着提高微囊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草甘膦(<0.00375mg·L-1)能够显着提高四尾栅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Fv/Fm。(3)毒死蜱和敌百虫对磷饥饿条件下的微囊藻能够产生磷源替代效应,毒死蜱暴露处理的微囊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在第6天分别比对照显着提高了16.86%、19.31%;敌百虫暴露处理的微囊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在第2天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81%、17.14%;草甘膦对四尾栅藻的生长能够产生磷替代效应,草甘膦暴露处理的四尾栅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Fv/Fm在第4天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98%、30.81%和75%。研究结果可望为深入了解有机磷农药残留与水华藻生长的关系规律,有效防治环境激素污染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2-05-28)

陈静,王军,赵颖,栾兆坤[10](2011)在《赤泥复合剂絮凝处理太湖水华藻与海洋赤潮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新型赤泥复合剂对太湖夏季水华原水、实验室培养海洋赤潮藻及模拟海水的絮凝除藻降浊性能。结果表明,赤泥复合剂具有良好的除藻降浊效果,对太湖水华藻去除率为97.3%,原水浊度去除率为95%;对海洋小球藻和叁角褐指藻2种赤潮藻去除率分别高达99.1%和98.9%;对2种模拟海水的最高除浊率分别为96.3%和95.3%,其剩余浊度均低于4 NTU,从而为治理淡水水华与海洋赤潮提供一种新技术,同时为赤泥综合利用提供一种新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水华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五种常见的植物(香樟、梧桐、银杏、柳树、夹竹桃)落叶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提取液对四种水华藻:黄丝藻、水华鱼腥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的化感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五种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96h后,各类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藻细胞生长抑制率均为90%以上,夹竹桃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藻细胞数量的抑制率可以达到75.4%,香樟提取液和柳树提取液对水华微囊藻藻细胞数量的抑制率均超过70%。五种植物提取液对水华鱼腥藻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香樟提取液具有最大的抑制率40.7%,柳树提取液对其有促进生长作用。另外通过测定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植物提取液对水华藻细胞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光合系统损伤程度不同,其中夹竹桃和柳树提取液使藻细胞光合效率Fv/Fm和光能转化效率YII值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华藻论文参考文献

[1].郭西亚,张杰,罗婧,张海涛,邓建才.水华藻斑漂移速度时变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石雨鑫.常见行道树凋落物提取液对水华藻的抑藻效果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冯海,杨琨,杨书,杨飞.湖南地区水华藻中微囊藻毒素检测及产毒特征研究[C].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2017

[4].徐效华.一类防治淡水水华藻新结构噻唑酰胺分子的发现[C].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王捷.汾河太原河段水华藻及生物源物质抑藻机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7

[6].景澄茗,林涵,陈庆丽,王晓洋,付韵馨.微生物控制水华藻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14

[7].纪道斌,李国敬,杨正健,马骏,黄钰铃.叁峡水库支流库湾水流输移水华藻团能力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3

[8].秦朝阳.水华藻种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高光谱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2

[9].王娜.有机磷农药对水华藻的毒性及干扰效应[D].暨南大学.2012

[10].陈静,王军,赵颖,栾兆坤.赤泥复合剂絮凝处理太湖水华藻与海洋赤潮藻[J].环境工程学报.2011

标签:;  ;  ;  ;  

水华藻论文-郭西亚,张杰,罗婧,张海涛,邓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