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游唱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司马光,独乐园,精神内涵,意义
交游唱和论文文献综述
田甘[1](2019)在《司马光独乐园交游唱和活动的精神内涵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熙宁六年,司马光在洛阳营建了独乐园。他将园命名为"独乐"并以之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游唱和活动,这其间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从"独"的方面讲,司马光借此展示了他不与新党同流合污的决心以及对"众"的渴望与努力;从"乐"的方面讲,又表达了他的闲居之乐以及较为深层的无可奈何和为国家的担忧。因此,独乐园及相关交游唱和活动便具有了独特的意义,可以为司马光涵养声望,巩固旧党群体,以及建立一种士人应对贬谪的新模式。(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邹阳[2](2019)在《鲜于侁与苏轼兄弟及苏门文人交游唱和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鲜于侁一生与苏轼、苏辙及毕仲游、秦观、李之仪等苏门文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与苏轼兄弟在嘉佑六年(1061)定交,之后有多篇诗文往来;熙宁八年(1075),鲜于侁应苏轼之邀作《超然台赋》,该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亦饱含对苏轼的"劝诫"之意;熙宁十年(1077),苏轼兄弟参与了以鲜于侁为中心的"益昌"唱和;此外,鲜于侁曾将所作《九诵》寄给苏轼,得到苏轼的高度评价;毕仲游、秦观、李之仪与鲜于侁也有交游,从其交往的诗文中可看出他们对鲜于侁的崇敬之情。考察鲜于侁与苏轼兄弟和苏门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情况,将对苏轼研究、苏门文人研究和鲜于侁研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第23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4-19)
吕肖奂[3](2018)在《南宋中后期游士群体交游唱和的非虚拟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存的资料看,游士之间的诗歌唱和基本在两人之间进行,叁四人唱和的情况在游士诗集的一些诗题可以看到,而五人以上或较大规模的群体唱和基本没有什么直接明显记载。由此似乎可以断定,游士之间可能根本就没有进行过较大型群体诗歌交流唱和活动。但实际上,当时一些文献中又常常谈到:游士经常集聚于临安,所谓"钱塘湖山,此曹(本文来源于《新宋学》期刊2018年00期)
刘方[4](2018)在《黄干的来信、张镃的和词与辛弃疾交游、唱和中的隐秘心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辛弃疾嘉泰叁年再次被启用,黄干信件中对于辛弃疾的评价语词隐含了复杂意义,黄干对于士大夫群体情况的深刻洞察与精辟分析,揭示了辛弃疾复出时期所面临的复杂政治文化与社会语境。辛弃疾建秋风亭之后作词寄赠朋友,对比丘崈、姜夔等人的唱和词作,张镃词作可谓最能够理解辛弃疾心事,也最能够与辛弃疾产生共鸣。两人相近的豪放个性、英雄情结与现实遭际,使张镃的词作在胸襟、气魄和风格上与辛弃疾词作最为接近,在立意的高远与意境的弘深等方面,也超越了丘崈、姜夔等人的唱和词作。辛弃疾为其所造之亭取名秋风亭,折射出辛弃疾晚年的精神世界的某些侧面,成为辛弃疾晚年隐秘心境的某种隐喻与象征。(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吕肖奂[5](2017)在《南宋中后期游士交游唱和中的身份认同与阶层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遭到士大夫乃至整个社会普遍歧视之时,交游唱和成为游士之间社会身份相互认同的有效手段。游士与游士之间有着更多地交流与沟通,他们在游走中建立平等亲密而又交叉错综的关系,建构了他们自己互动对话的交游唱和网络。游士们在交游唱和中认同彼此的"湖海气"与漫游或游谒生活方式,从中寻求到集体归属感;并逐渐自觉地为自身所属的社会阶层定位,甚至有意识建立与士大夫不同的"山家"礼仪文化。(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李惠玲,陈奕奕[6](2017)在《相逢笔墨便相亲——越南使臣李文馥在闽地的交游与唱和》一文中研究指出《闽行杂咏》大部分作品为越南使臣李文馥与中国士大夫交游酬唱之作。这些交游酬唱作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表达了李文馥与来子庚、王香雪、许少鄂、黄心斋等人深厚的情谊,也表明了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二是表现了李文馥对中越两国文化同源的强调和文化相似性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唐亚飞[7](2017)在《从滁州唱和看欧阳修与曾巩的诗歌交游》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巩和欧阳修在滁州的诗歌交游,不仅锤炼了曾巩的诗技,也彰显了师生的浓浓情谊,还凸显了二人面对挫折时的豁达情怀。对于欧阳修的滁州诗歌创作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深入,然而学界对于欧阳修和曾巩的滁州诗歌唱和却关注不够。本篇试就欧、曾滁州诗歌唱和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作浅显的论述。(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祝东[8](2015)在《炫技、交游与唱和——清词中兴成因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清词中兴问题,学界前辈时贤多认为其与明清易代的政局相关,特别是与当时勃兴的文字狱关系密切。然而,考察清代文字狱研究史料可知其并未达到如此夸张残酷的地步,不足以直接引发词体文学之复兴。清词中兴应与文人间互相比拼才情、夸饰技艺的风尚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至清代,传统诗歌平仄格律已不能满足文人士子的需要,而格律音韵相对复杂的词则更能显示文人们的才情。由此,清人对词体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圈内的交流酬唱则直接促成了清代词体文学的复兴。(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金美娜[9](2015)在《“西湖吟社”交游唱和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词的产生发展,文人间开始以词为载体来交游唱和,由此交游唱和词慢慢发展起来。交游唱和词发轫于中唐,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南宋末期“西湖吟社”成员间频繁的唱和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西湖吟社”作了一个界定,然后梳理出“西湖吟社”的研究现状,又梳理出交游唱和词研究现状,最后简单分析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阐述了选题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交游唱和词的发展史,重点论述了它在南宋繁荣发展的状况,接着分析它之所以在南宋兴盛的原因,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原因。第二章首先以列表格的形式展示“西湖吟社”交游唱和的概况,接着从和题、分题、和韵、分韵四种类型来看他们的交游唱和之作,最后从这些交游唱和之作中归纳出五个主要的主题即纪游写景、黍离之悲、怀远送别、节序风俗、题赠作品,并对其中典范之作进行详细赏析。第叁章归纳出“西湖吟社”交游唱和词共同的显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多样的艺术手法,突变的词作风格。第四章阐述“西湖吟社”交游唱和的特点和意义。通过与宋南渡群体间交游唱和的对比,得出“西湖吟社”交游唱和的特点:一、结社意识更强烈;二、遗民心态淋漓展现。最后阐述“西湖吟社”交游唱和对后世词坛的意义尤其是对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影响。结语部分则进一步对“西湖吟社”交游唱和词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最后期望专家对本论文提出批评指正。(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巢彦婷[10](2014)在《王令与吕惠卿的交游与唱和》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令《广陵集》中有与吕惠卿唱和诗一首,又有《答吕吉甫书》书信一封。观其造语,可见二人来往甚密,交情不薄。因吕惠卿集今不存,而王令集长期以抄本流传,诗文多有散佚,至清人编纂《四库全书》始得刊刻,1922年刘承干编《嘉业堂丛书》时亦收入此书。故王令、吕惠卿二人实际唱和之数,或尚不止于此。王令字逢原,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嘉佑四年(1059)六月初二日因足疾转剧不治,亡年二十八岁。王令一生僻居江南课馆为(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4年04期)
交游唱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鲜于侁一生与苏轼、苏辙及毕仲游、秦观、李之仪等苏门文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与苏轼兄弟在嘉佑六年(1061)定交,之后有多篇诗文往来;熙宁八年(1075),鲜于侁应苏轼之邀作《超然台赋》,该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亦饱含对苏轼的"劝诫"之意;熙宁十年(1077),苏轼兄弟参与了以鲜于侁为中心的"益昌"唱和;此外,鲜于侁曾将所作《九诵》寄给苏轼,得到苏轼的高度评价;毕仲游、秦观、李之仪与鲜于侁也有交游,从其交往的诗文中可看出他们对鲜于侁的崇敬之情。考察鲜于侁与苏轼兄弟和苏门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情况,将对苏轼研究、苏门文人研究和鲜于侁研究有所裨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游唱和论文参考文献
[1].田甘.司马光独乐园交游唱和活动的精神内涵及意义[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邹阳.鲜于侁与苏轼兄弟及苏门文人交游唱和考论[C].第23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吕肖奂.南宋中后期游士群体交游唱和的非虚拟空间[J].新宋学.2018
[4].刘方.黄干的来信、张镃的和词与辛弃疾交游、唱和中的隐秘心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8
[5].吕肖奂.南宋中后期游士交游唱和中的身份认同与阶层定位[J].国学学刊.2017
[6].李惠玲,陈奕奕.相逢笔墨便相亲——越南使臣李文馥在闽地的交游与唱和[J].百色学院学报.2017
[7].唐亚飞.从滁州唱和看欧阳修与曾巩的诗歌交游[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祝东.炫技、交游与唱和——清词中兴成因新探[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
[9].金美娜.“西湖吟社”交游唱和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0].巢彦婷.王令与吕惠卿的交游与唱和[J].古典文学知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