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磷菌论文-吕永涛,徒彦,吴浩伟,程军,徐超

除磷菌论文-吕永涛,徒彦,吴浩伟,程军,徐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除磷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2,O工艺,磷酸盐,污泥聚集体,除磷菌

除磷菌论文文献综述

吕永涛,徒彦,吴浩伟,程军,徐超[1](2019)在《A~2/O工艺中污泥聚集体内部除磷菌的原位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制的磷酸盐、DO、ORP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某污水厂A~2/O工艺中厌氧、缺氧及好氧段污泥聚集体内部微环境及磷酸盐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获得了除磷菌原位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厌氧段污泥聚集体内部的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为2.88 mg/(cm~3·h),厌氧池前端的最大释磷速率是末端的2倍,且主要释磷区域集中在0~1 400μm;在缺氧段发现了明显的释磷现象,但最大释磷速率仅为0.83 mg/(cm~3·h),且主要发生在0~500μm范围内,污泥深处几乎不释磷;好氧池前端的最大净体积吸磷速率为0.29 mg/(cm~3·h),而末端的吸磷反应几乎停止。在此基础上,研究了NO_3~--N浓度对缺氧池前端污泥聚集体内除磷菌原位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O_3~--N浓度由4 mg/L升至9和15 mg/L,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由0.97 mg/(cm~3·h)降至0.53和0.26 mg/(cm~3·h),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主要释磷区域由0~1 600μm降至0~1 300μm和0~600μm。(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7期)

石岩,邹吕熙,单威,郑凯凯,王燕[2](2019)在《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及反硝化除磷菌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并实现出水稳定达标,采用中试规模生物絮凝-AAAO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并模拟生物絮凝污泥厌氧消化所产生的碳源,用于强化反硝化除磷菌(DPAO)驯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凝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去除率可达67.23%、 27%与68.93%。将模拟厌氧消化后产生的碳源投加至厌氧池促进DPAO的驯化后,AAAO系统对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提升31.53%、37.67%和26.37%,反硝化吸磷率最高可达62.97%,二沉池出水COD、TN均满足一级A出水标准,TP可低于0.30 mg·L-1。生物絮凝-AAA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较好,可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运行奠定基础并有望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亢涵,藏春月,李玲,魏婕,牛明芬[3](2017)在《1株高效除磷菌的筛选及其除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相筛菌法,从生物除磷反应器好氧结束后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5株纯菌株,经过异染颗粒染色、除磷性能检测等实验,筛选出1株高效除磷菌株P5。通过16S r RNA基因同源性比较和生理生化鉴定,将其鉴定为Brevibacillus sp.,Gen Bank登记号为KX181641。菌株P5的生长曲线比较典型,前4 h为迟缓期,6~16 h为对数期,18 h之后为稳定期.通过不同温度和pH值对比实验后得出,最佳除磷温度范围为25~35℃,菌株P5的最佳除磷pH范围为6~8。(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S1期)

亢涵,藏春月,焦洋,唐婧,李玲[4](2017)在《高效除磷菌P7的生长特征及除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取除磷菌纯菌株P7,研究其生长特性和除磷性能.方法从运行良好的生物除磷反应器中分离出一株高效除磷菌株P7,对该菌株进行除磷能力检测、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比对、生长曲线监测和除磷条件优化等.结果经鉴定菌株P7为假单胞菌,Genbank登记号为KX18164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菌株P7均能较好增殖,生长曲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迟缓期、对数期,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最佳生长温度为35℃,当pH为6~8时,菌株P7的生长曲线比较典型,最佳生长pH值为7;菌株P7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磷酸盐去除率均在60%以上,最佳除磷温度为30℃,此时磷酸盐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8.1%,最佳除磷pH值为7.结论菌株P7与其他除磷菌株相比每小时吸磷率最大、最大吸磷量均处于中上水平,除磷能力较高.(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王晓甜[5](2017)在《南海好氧除磷菌多样性分析及除磷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重要的营养限制因素。含磷废水大量排放,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破坏了自然界中的磷循环,加快了海洋沉积物中磷的积累,导致全球性磷危机。研究已证实,海洋菌在自然界磷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能诱导形成金属矿和磷矿。目前从海洋菌中筛选高效除磷菌并应用于水处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发掘环境适应范围广、具有特殊除磷机制的菌株,为难降解有机废水、含盐废水的处理以及低浓度重金属的回收利用提供多样性微生物资源。目前生物除磷主要集中于聚磷菌强化生物除磷,但高盐环境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除磷效率大大下降。而污泥驯化周期长,工艺启动困难。因此,直接利用在高盐环境中生长的海洋微生物处理含盐废水会更加经济高效。本研究测定了 619种南海菌株的生物量和磷去除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南海菌株的最佳磷去除率分布曲线呈负偏态尖峰分布,除磷效果普遍较好,最佳磷去除率均值达83.95%;其中最佳磷去除率在90%以上的菌株可占48.63%,赤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交替单胞菌属和海杆菌属四种菌属占比最多;(2)菌株的最佳磷去除率与其采样环境的深度、温度、pH之间无相关性,菌株的除磷能力主要由细菌的胞体结构和代谢过程所决定;(3)表层海水与沉积物中高效除磷菌的最佳磷去除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筛选出表层海水菌株Erythrobacter sp.F1-0-01,Alteromonas sp.13-0-47 和沉积物菌株Pseudoaltromonas sp.E422-1,Marinobactersp.70-23 四株高效除磷菌作为代表菌株进行重点研究。本文分析了盐度、pH及温度对四种菌株生物量和除磷效果的影响。与聚磷菌相比,四种海洋菌的生长和除磷范围更广,在低温、高盐含磷废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表层海水菌株Erythrobactersp.F1-0-01,Alteromonas sp.13-0-47和沉积物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E422-1,Marinobactersp.70-23 在盐度为0~7%、温度为5~35℃、pH为5~10条件下均可生长,但各菌株的最适生长及除磷范围有所差异。其中,Erythrobactersp.F1-0-01 和 Alteromonas sp.13-0-47 分别在0~3%和0~5%的盐度范围内除磷效果较好。Pseudoalteromonas sp.E422-1和Marinobacter sp.70-23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更广,在0~7%的盐度范围内磷去除率达95%以上。四种菌株均可在一定范围内承受pH变化带来的冲击,并对pH有一定的调节能力。pH在7~9之间时,四种菌株均生长良好且最佳磷去除率在95%以上。pH 为 5 或 10 时,Erythrobacter sp.F1-0-01 和 Marinobacter sp.70-23 仍具有良好的生长状况和除磷效果。Alteromonas sp.13-0-47 和 Pseudoalteromonas sp.E422-1,Marinobacter sp.70-23对温度有广泛的适应性,温度为5~35℃时均有良好的除磷效果;而温度较低时菌株Erythrobacter sp.F1-0-01的生长和除磷效果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发现,菌株吸收的磷首先用于满足自身生长所需,之后会用于EPS的合成。相较于表层海水菌株,沉积物菌株分泌EPS的能力更强。当溶液中有多余的磷时,沉积物菌株菌体表面的EPS能够在其pH相对较高的微浴环境下进一步吸附溶液中的磷,并可能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金属磷酸盐沉淀。表层海水菌株胞体吸收的磷主要积累在细胞壁膜上,而沉积物菌株胞体吸收的磷会更多地积累在胞内。四种菌株EPS中的磷均以磷酸单酯的形式存在,主要形式为D-葡萄糖-6-磷酸。通过对619种南海菌株的磷去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我们对南海菌株的除磷性能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表层海水菌株和沉积物菌株除磷特性的异同点,为生物除磷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0)

刘鑫,魏文涛,王灏瀚[6](2016)在《A_2N系统短程反硝化除磷菌的驯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通过分析不同驯化过程中的缺氧段电子受体的产能代谢方式和呼吸效率的变化,确定了最佳的驯化方式为厌氧/好氧交替培养的方式,再启动反硝化除磷工艺,就会得到驯化后以NO_2-N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B)。在反硝化除磷系统运行了30天后,系统的除磷率达到83.65%,这说明系统内已经得到驯化良好的反硝化聚磷菌,可以进行反硝化除磷。为了检验系统运行稳定情况以及处理效果,在短程反硝化除磷菌驯化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各种因素的影响情况的研究,得到最佳pH值为7.0;在30℃条件下反硝化效果最好;MLSS浓度越大反硝化效果越好,但也不宜过大。(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6年10期)

亢涵,韩晓轩,陈子逸,孙铭宇,朱孔伟[7](2016)在《两相法筛选高效除磷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模拟除磷菌生存环境的两相法,设计厌氧-好氧两相交替条件,配合厌氧相含底物无磷培养基和好氧相含磷无底物培养基,进行高效除磷菌的筛选和菌株除磷能力检测.两相法包括前期富集、筛选、检测前驯化和检测共四个阶段.采用两相法从运行良好的SBR反应器中筛得15株菌,所有菌株均具有除磷能力,菌株除磷能力强.两相法筛选除磷菌具有针对性强,工作量小,筛选获得的菌株多样性好和高效除磷菌比例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6年07期)

宋小敏,唐婉莹,韩士群[8](2016)在《除磷菌筛选及除磷效果和磷去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微生物在除磷效果及磷的去向方面进行研究,采用蓝白斑筛选法筛选出除磷菌株JS35,测试了菌株接种量、振荡搅拌速度、p H值、温度等因素对该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菌株JS35对总磷(TP)、正磷酸盐的最佳去除条件和效果;同时通过分析除磷菌细胞内外的磷含量以及产磷化氢量,探讨了除磷菌的除磷机理。结果表明,最佳总磷去除条件为TP浓度2.0 mg/L、p H 5.0、15℃,除磷率为80.43%;正磷酸盐最佳去除条件为TP浓度2.0 mg/L、p H 9.0、30℃,去除率为79.61%。胞内磷含量占生物除磷总量的72.1%,胞外磷含量占生物除磷总量的5.5%,磷化氢气体含量占生物除磷总量的6.8%。(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邹杰[9](2014)在《短程反硝化除磷菌培养及分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水污染问题,而水处理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是生物除磷。本实验以生物除磷为目标,进行了短程反硝化除磷研究。采用SBR工艺,人工配制实验用水,研究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短程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本实验采用两阶段法培养、驯化短程反硝化污泥,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常规的除磷菌,采用厌氧搅拌3.0h,好氧曝气4.0h,沉淀0.5h,排水0.5h模式。第二阶段主要驯化短程反硝化除磷菌,采用进水,厌氧搅拌3.0h,沉淀0.5h,排水0.5h,再缺氧3.0h,沉淀0.5h,排水0.5h模式。系统运行稳定时,COD去除率达到94.3%,总磷去除率达到93.6%。经过对运行稳定系统的污泥里的微生物的培养、分离,成功分离出了:P1、P2、P3、P4等4株高效的短程反硝化除磷菌,除磷能力从高到低为:P3>P2>P1>P4,亚硝酸盐去除能力从高到低为:P4>P3>P1>P2。研究了pH值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在温度控制在28℃,MLSS质量浓度为3000mg/L,分别考察了当pH值为6.5、7.0、7.5、8.0、8.5时的除磷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8.0效果最佳。研究了亚硝酸盐对除磷效果的影响。控制污泥浓度在3500mg/L,温度25℃,分别考察了当亚硝酸盐浓度20mg/L、25mg/L、32mg/L时的除磷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最理想的亚硝酸盐投加浓度是25 mg/L。研究了污泥龄(SRT)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保持系统温度为23-25℃,pH值为7.5-7.8,通过改变污泥龄(SRT分别为9d、15d、21d、30d),进行了反硝化除磷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污泥龄为21d左右,在这其间COD平均去除率为91.3%和TP的平均去除率为90.3%。(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库辉[10](2014)在《反硝化除磷菌的生物特性及除磷功能基因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除磷法是目前广受关注的污水除磷方法,而在一个生物除磷工艺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除磷菌,要提高生物除磷法的效率,有必要对除磷菌的各种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以反硝化除磷菌1k1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生物特性及除磷功能基因的表达作了试验性研究。首先,研究了研究环境因素对1k1除磷功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菌株1k1可以接受的pH值范围在7~9,最佳pH为7,pH值为8和9时的细菌生长量和除磷率与pH为7时的差别不是很大。(2)微量元素的有无对除磷效率和菌株生长的影响并不一致,而且其除磷率高低的变化与细菌干重的大小变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3)由温度梯度试验分析可知,菌体的生长及除磷率受温度的影响的变化是一致的,这说明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菌株1k1在温度为30℃时生长最好,PO43--P去除率也最高。当温度为40℃时,生长较弱。当温度为20℃时生长量和除磷率都较低,趋于停滞。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菌株1k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4)初始磷浓度的不同只是影响PO43--P去除率而已,初始磷浓度高的除磷率较低。从细菌的生长量来看,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增加,其细菌干重值在增加,但是从总体来看差别不是很大,由此可知,磷浓度升高对菌株1k1的生长没有太大影响。(5)碳源的不同导致磷酸盐的代谢机制也不同,碳源的改变会造成PHA合成及成分的差异,从而导致除磷菌除磷效果的差异。以醋酸钠为碳源时的除磷效果最好,柠檬酸钠和混合碳源次之,葡萄糖最差。醋酸钠作为短链脂肪酸很容易被菌体吸收,主要生成PHB,供磷酸盐的代谢使用。以柠檬酸钠为碳源,主要合成PHV,PHB合成很少。以葡萄糖为碳源效果最差,是因为葡萄糖是非挥发性脂肪酸,且其代谢途径也较复杂,在被除磷菌利用前先要酵解为乙酸和丙酸。其次,利用NCBI网站获取了除磷关键基因PhoU,ppx,ppk的相关信息、序列特性及DNA序列信息。最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出了1k1的基因组总DNA,以大肠杆菌DH5α为模板,用PCR手段,扩增出了目的基因片段PhoU,ppx,ppk,并向美国NCBI网站提交了基因序列,获得了相应的序列号。(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除磷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并实现出水稳定达标,采用中试规模生物絮凝-AAAO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并模拟生物絮凝污泥厌氧消化所产生的碳源,用于强化反硝化除磷菌(DPAO)驯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凝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去除率可达67.23%、 27%与68.93%。将模拟厌氧消化后产生的碳源投加至厌氧池促进DPAO的驯化后,AAAO系统对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提升31.53%、37.67%和26.37%,反硝化吸磷率最高可达62.97%,二沉池出水COD、TN均满足一级A出水标准,TP可低于0.30 mg·L-1。生物絮凝-AAA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较好,可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运行奠定基础并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磷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吕永涛,徒彦,吴浩伟,程军,徐超.A~2/O工艺中污泥聚集体内部除磷菌的原位活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石岩,邹吕熙,单威,郑凯凯,王燕.生物絮凝-AAAO中试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及反硝化除磷菌的培养[J].环境工程学报.2019

[3].亢涵,藏春月,李玲,魏婕,牛明芬.1株高效除磷菌的筛选及其除磷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

[4].亢涵,藏春月,焦洋,唐婧,李玲.高效除磷菌P7的生长特征及除磷性能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王晓甜.南海好氧除磷菌多样性分析及除磷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7

[6].刘鑫,魏文涛,王灏瀚.A_2N系统短程反硝化除磷菌的驯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化工.2016

[7].亢涵,韩晓轩,陈子逸,孙铭宇,朱孔伟.两相法筛选高效除磷菌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

[8].宋小敏,唐婉莹,韩士群.除磷菌筛选及除磷效果和磷去向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6

[9].邹杰.短程反硝化除磷菌培养及分离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

[10].库辉.反硝化除磷菌的生物特性及除磷功能基因的表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标签:;  ;  ;  ;  ;  

除磷菌论文-吕永涛,徒彦,吴浩伟,程军,徐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