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醇异构酶基因论文-白润娥,邓利,曹玲珑,李冬兵,熊大斌

甾醇异构酶基因论文-白润娥,邓利,曹玲珑,李冬兵,熊大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甾醇异构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甾醇异构酶,原核表达

甾醇异构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白润娥,邓利,曹玲珑,李冬兵,熊大斌[1](2013)在《马铃薯C-8,7甾醇异构酶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甾醇异构酶的功能以及制备抗体,分别构建了马铃薯C-8,7甾醇异构酶基因StSI1携带和去除信号肽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StSI1b和pGEX-StSI1c,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株中优化了融合蛋白GST-StSI1b和GST-StSI1c的诱导表达条件.结果表明,在0.1,0.5,1.0 mmol.L-1的IPTG诱导下,2种融合蛋白GST-StSI1b和GST-StSI1c均能有效表达,并以1.0 mmol.L-1IPTG诱导的效果最好;从诱导表达的时间来看,3种浓度IPTG诱导3 h后融合蛋白均开始表达,且表达量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在诱导9 h后的表达量增加幅度不大,因此确定诱导融合蛋白GST-pStSI1表达的最佳IPTG浓度为1.0 mmol.L-1,诱导时间为9 h.(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牛洪斌,白润娥,邓德芝,尹钧[2](2009)在《马铃薯C-8,7甾醇异构酶基因(StSIcDNA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拟南芥C-8,7甾醇异构酶的氨基酸序列为信息探针搜索GenBank数据库,对高度同源的马铃薯EST序列进行拼接、引物设计和RT-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证实获得一个马铃薯C-8,7甾醇异构酶基因(StSI1)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tSI1全长886bp,包含59bp的5′非编码序列、161bp的3′非编码序列和一个长度为666bp编码22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分子量约为25kD。氨基酸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的N端含有一个长度由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C端成熟肽区域含有典型的类EBP结合域。氨基酸比对分析表明,StSI1与已知C-8,7甾醇异构酶同源性介于32.9%~61.3%之间,与拟南芥AtSI1相似性最高(61.3%)。RT-PCR表达谱分析显示,StSI1在马铃薯的块茎芽眼和表皮组织中均能表达,并且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受贮藏温度升高和光照增强的正向调节。(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邓德芝[3](2008)在《C-8,7甾醇异构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利用RT-PCR扩增结合3'RACE克隆获得一个大麦来源的C-8,7甾醇异构酶基因HvSI,并对该基因的结构特点、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杆菌介导分别将Ubiqutin基因启动子的启动、水稻谷蛋白基因启动子的启动,以及GFP示踪和RNAi形式的C-8,7甾醇异构酶基因导入粳稻品种kitaake中,探索该基因的功能,尤其是与植物甾醇合成的关系。有关研究结果如下:1、大麦C-8,7甾醇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特点、表达特性提取发芽叁天大麦幼芽的RNA,反转录后采用RT-PCR法扩增获得大麦C-8,7甾醇异构酶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目的片段全长为972 bp,包含一个长度为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分子量约为24.2 kD,等电点为8.75,属于碱性蛋白。选取发芽8天和花后20天的大麦提取不同部位的RNA,进行表达特性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大麦生长旺盛的分生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衰老部位的表达量很低。然后对其进行时空表达特性分析,该基因在大麦萌发两天就可以表达,至第8天表达量达到最高,此后表达量有所降低。2、C-8,7甾醇异构酶体外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重组蛋白的获得分别构建了带有HvSI基因信号肽和去除信号肽序列的PGEX-4T-HvSI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利用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菌株对其进行体外表达,表达产物总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证实该融合基因能够在原核系统中表达出相应的融合蛋白,其中带有HvSI基因信号肽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44kD,而不带HvSI基因信号肽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41kD。3、外源目的基因多种表达形式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以农杆菌介导将Ubiqutin基因的启动、水稻谷蛋白基因启动子的启动、以及GFP示踪和RNAi形式的C-8,7甾醇异构酶基因四种类性的载体,以及空载体导入水稻中并分别获得了13株、12株、13株、25株和3株再生苗,特异性PCR鉴定证实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进入受体植株基因组,转基因阳性检测率平均达到95%。4、外源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利用定量RT-PCR分别对过量表达类型的转基因水稻中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不同组织部位都得到了表达,特别是在水稻的茎和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水稻的胚乳和根中的表达量较低,在对照的不同组织部位中未发现相应的目的条带。同时发现,不同株系的转基因水稻同一部位的表达量也存在着差异,说明同一基因在不同株系的表达量是不相同的。另外发现外源基因的过量表达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和籽粒的充实度,而基因敲除类型的转基因水稻生长较旺,分蘖较多,同时籽粒的结实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甾醇异构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拟南芥C-8,7甾醇异构酶的氨基酸序列为信息探针搜索GenBank数据库,对高度同源的马铃薯EST序列进行拼接、引物设计和RT-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证实获得一个马铃薯C-8,7甾醇异构酶基因(StSI1)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tSI1全长886bp,包含59bp的5′非编码序列、161bp的3′非编码序列和一个长度为666bp编码22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分子量约为25kD。氨基酸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的N端含有一个长度由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C端成熟肽区域含有典型的类EBP结合域。氨基酸比对分析表明,StSI1与已知C-8,7甾醇异构酶同源性介于32.9%~61.3%之间,与拟南芥AtSI1相似性最高(61.3%)。RT-PCR表达谱分析显示,StSI1在马铃薯的块茎芽眼和表皮组织中均能表达,并且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受贮藏温度升高和光照增强的正向调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甾醇异构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白润娥,邓利,曹玲珑,李冬兵,熊大斌.马铃薯C-8,7甾醇异构酶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

[2].牛洪斌,白润娥,邓德芝,尹钧.马铃薯C-8,7甾醇异构酶基因(StSIcDNA克隆及表达[J].园艺学报.2009

[3].邓德芝.C-8,7甾醇异构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甾醇异构酶基因论文-白润娥,邓利,曹玲珑,李冬兵,熊大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