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关系变迁论文-吕德胜

蒙藏关系变迁论文-吕德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藏关系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青海地区,蒙藏分治,蒙藏关系变迁

蒙藏关系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吕德胜[1](2011)在《清代青海“蒙藏分治”政策下的蒙藏关系变迁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为实现对青海的完全统治,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文献档案史料全面阐述清廷的"蒙藏分治"政策,进而深入分析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以及蒙藏冲突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青海蒙藏历史。(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郭晓虎[2](2008)在《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在青海省东南部黄河南岸河曲之地的蒙古族和藏族长期交错而居,蒙古族因受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通婚等方面与藏族形成了亲密友好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其文化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如藏族的服饰、饮食文化被蒙古族吸收,因信仰藏传佛教的需要,藏语文和与宗教有关的风俗习惯也被蒙古族所普遍接纳。如今从表面上看河南蒙古族的民族特征已不太明显,而形成与藏族相融合的趋势。其实不然,他们依然保持着强烈的蒙古族民族认同,民族自我归属心理清晰可见。这反映了两种文化接触后保留民族认同的文化涵化类型。河南蒙古族实际上是与藏族处于一种“融而未合、和而不同”的状态。支撑河南蒙古族的认同心理最根本的要素是保留的祖先意识、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保留的民族共同文化;而外部要素如文化交往、民族身份的确立和民族政策的落实则对民族认同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强化作用。如果要问河南地区蒙藏民族“融而未合,和而不同”的最根本原因在那里,恐怕这种主观心理归属和尚存的客观文化就是答案。(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08-06-30)

吕德胜[3](2008)在《清代中期青海地区蒙藏格局变化与蒙藏关系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和藏族都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研究蒙藏关系史是我国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藏两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统治青海的历史。到清代青海地区蒙藏关系错综复杂,尤为突出。公元1637年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率部入青海并实现统治青海、西藏地区80余年,青海藏族皆受其统治,以致造成藏族“交纳租税,惟知有蒙古,而不知有厅卫营伍官员”之局面。至清政府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对青海的治理政策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采纳了年羹尧上奏之“青海善后事宜十叁条”、“禁约青海十二事”的善后治理措施,进而,设立西宁办事大臣专门处理青海蒙藏事务,实行蒙藏分治,从而清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青海地区的完全统治,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此,随着蒙古对青海统治地位的丧失,青海蒙古日益走向衰落,藏族得到休养生息并不断强大。蒙藏格局发生变化,蒙藏关系发生变迁。自乾嘉时期开始了青海藏族复迁河北的斗争历史,到咸丰八年“环海八族”的形成,藏族最终实现环青海湖地区驻牧权利。历时百余年间,蒙藏冲突是这一时期青海地区蒙藏关系的历史主题。为此,本课题选择这样一个蒙藏历史集中的青海地区,蒙藏关系突出的清代时期,仅从研究的空间和时间上看,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试想以“清代中期青海地区蒙藏格局变化与蒙藏关系变迁”这样一个新的视角,系统料理平叛罗卜藏丹津叛乱前后青海蒙藏两族关系的历史,探讨清朝对青海政策的调整的原因、特点及其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进一步理清青海地区蒙藏格局变化与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这对全面了解青海蒙藏历史和正确看待清代青海蒙藏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8-04-01)

郭晓虎,郎维伟[4](2007)在《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蒙藏关系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活在青海省东南部黄河南岸河曲之地的蒙古族和藏族长期交错而居,蒙古族因受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通婚等方面与藏族形成了亲密友好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其文化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如藏族的服饰、饮食文化被蒙古族吸收,因信仰藏传佛教的需要,藏语文和与宗教有关的风俗习惯也被蒙古族所普遍接纳。如今从表面上看河南蒙古族的民族特征已不太明显,而形成与藏族相融合的趋势。其实不然,他们依然保持着强烈的蒙古族民族认同,民族自我归属心理清晰可见。这反映了两种文化接触后保留民族认同的文化涵化类型。河南蒙古族实际上是与藏族处于一种“融而未合、和而不同”的状态。支撑河南蒙古族的认同心理最根本的要素是保留的祖先意识、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保留的民族共同文化;而外部要素如文化交往、民族身份的确立和民族政策的落实则对民族认同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强化作用。如果要问河南地区蒙藏民族“融而未合,和而不同”的最根本原因在那里,恐怕这种主观心理归属和尚存的客观文化就是答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藏关系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吕德胜.清代青海“蒙藏分治”政策下的蒙藏关系变迁述略[J].甘肃高师学报.2011

[2].郭晓虎.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D].西南民族大学.2008

[3].吕德胜.清代中期青海地区蒙藏格局变化与蒙藏关系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

[4].郭晓虎,郎维伟.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为例[J].西藏研究.2007

标签:;  ;  ;  ;  

蒙藏关系变迁论文-吕德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