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致病杆菌论文-张春珍

伯氏致病杆菌论文-张春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伯氏致病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伯氏致病杆菌,菌株分离,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伯氏致病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珍[1](2017)在《伯氏致病杆菌SN269菌株的筛选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昆虫病原线虫中寄生的共生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与异小杆线虫科(Heterothabditidae)共生的发光杆菌(Phothrabdus),与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共生的致病杆菌(Xenohrabdus),是共生菌中仅有的的两类菌,他们寄生于3期侵染线虫的肠道内,随着寄主线虫一同进入到昆虫体内,并被释放到昆虫的血腔中,通过释放一系列的对昆虫有抑制分解作用的代谢产物,来杀死昆虫,为共生菌本身和线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养料。由于具有广泛的杀虫和抑菌效果,携带共生菌的线虫和线虫-共生菌复合体已经成为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新型的生物制剂,在农业上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中起到关键致病作用的共生菌,能够在发酵过程中合成和分泌多种具有高效抑菌活性和调节作用的代谢产物,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在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也将为新生物农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本实验针对共生菌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共生菌菌株的分离纯化: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内(抚顺市,丹东市凤城,铁岭市龙首山,铁岭市西丰等)以及省外周边(内蒙古牙克石市博克图,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等)部分地区的土样进行采集,共得到102个土样;采用white-trap法分离获得了 38株初生型和4株次生型菌株,共计42株。2.目标菌株的筛选:对分离纯化得到的42株共生菌进行小发酵,用大孔树脂吸附法获取共生菌的粗提物。采用TLC检测技术对菌株发酵粗提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SN231具有不同于其他所有粗提物的组分。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块移置法测定候选菌株及其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SN231菌株及其发酵粗提物均对辣椒疫霉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选定其为目标菌株,列入实验室的菌种库给予新的命名SN269,进行下一步实验。3.SN269菌株的鉴定:对SN269菌株进行16SrRNA序列分析。PCR扩增SN269菌株的16S rRNA序列,选择同源序列进行Clustal比对,采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SN269菌株与Xenorhabdus bovienii聚在一起,同源性为100%,所以SN269 菌株属于 Xenorhabdus bovienii,命名为Xenorhabdus bovieniiSN269。4.SN269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对SN269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得到粗提物。然后利用柱层析技术与半制备高效液色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SN269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目标化合物D3。5.D3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活性研究:经核磁共振波谱及高分辨质谱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将D3鉴定为madumycin Ⅱ,是Streptogramin中具有高效抑菌活性的抗生素。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D3的抑真菌及细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D3对辣椒疫霉和番茄灰霉的抑制效果尤为突出(EC50值分别为35.32和35.40μg/mL),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IC50值为分别为0.13±0.02μg/mL。(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6)

张文波,王宁,姜义仁,骆世洪,于志国[2](2017)在《伯氏致病杆菌SN52中的二硫吡咯类物质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抗菌剂的过程中,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bovienii SN52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普综合解析和文献数据对照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均为二硫吡咯类物质,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Xenorhabdin I(3)、Xenorhabdin II(4)、Xenorhabdin IV(5)、Xenorhabdin V(6)。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1~6的抗菌活性,其结构-活性关系表明二硫吡咯衍生物的抗菌活性受到侧链的可变取代基的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7期)

张文波,石丹姝,张春珍,于志国[3](2017)在《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 SN52中两个新的Rhabduscin类似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 SN5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新的rhabduscin类似物.通过NMR和HR-ESI-MS等波谱技术和相关文献数据对照确定了它们的结构为4-O-(4-乙酰胺-β-L-鼠李糖苷)-苯甲醛(1)和4-O-(4-乙酰胺-β-L-鼠李糖苷)-(Z)-N-苯乙烯基甲酰胺(2).同时对化合物1和2的昆虫酚氧化酶抑制活性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7年04期)

张春珍,石丹姝,张文波,席雪冬,于志国[4](2016)在《伯氏致病杆菌SN269发酵液中madumycin Ⅱ的分离与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技术从伯氏致病杆菌SN269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化合物D3。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旋光度等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将其鉴定为madumycinⅡ。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madumycinⅡ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madumycinⅡ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a capsici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_(50)值分别为35.32和35.40 mg/L。(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田晓美[5](2016)在《伯氏致病杆菌SN52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entomopathogenic bacteria)与土壤中的线虫共生,主要包括与异小杆线虫共生的发光杆菌和与斯氏线虫共生的致病杆菌属。最近研究表明,致病杆菌能够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特别是小分子毒素,具有杀虫、抗菌、除草等生物活性,已成为重要的新型农用抗生素来源。近年来,我国对致病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酵液活性、杀虫机理等方面,而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较少。本文重点对致病杆菌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分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筛选活性菌株并鉴定其种属、分离纯化次生代谢产物及鉴定单体化合物、测定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等方面,为开发新型的微生物源农用抗生素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昆虫痫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离:在辽宁地区采集土样146个,以NBTA为分离培养基采用white-tra P法,共分离43株共生菌,其中包含41株初生型菌株和2株次生型菌株。2.具有生物活性的共生菌菌株筛选:对这43株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的方法提取共生菌的粗提物,采用HPLC检测技术,进行化学筛选,共筛选出9种产物各不相同的菌株发酵粗提物,记为ETi, ET2, ET3, ET4, ET5, ET6, ET7, ET8, ET9。以麦根腐平脐蠕孢、番茄灰霉病菌、稻瘟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辣椒疫霉、禾谷镰刀菌、立枯丝核菌为靶标菌,以100 μg/mL浓度时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作为参考,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以上9种粗提物做活性筛选,抑制率最大的粗提物为ET4,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85%,所对应的菌株为SN52。3.SN52菌株的鉴定:对SN52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PCR扩增SN52菌株的16S rRNA序列,选择同源序列进行Clustal比对,采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SN52菌株与Xenorhabdus bovienii聚在一起,同源性为100%,同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结果,显示SN52菌株与Xenorhabdus bovienii为同种,将其编号为Xenorhabdus bovienii SN52。4.SN52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对伯氏致病杆菌SN52进行大批量发酵,采用活性追踪法对其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别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SN52菌株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并分别命名为Mi, M2, M3, M4, Ms, M6。通过波谱综合解析和文献数据对照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上述6种单体化合物均为吲哚类化合物,其中5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xenocyloins A(Ms), xenocyloins B(M6). xenocyloins C (M3). xenocyloins D(M4)和xenocyloins E (M2);1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xenocyloinsF(M1)。5. SN521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活性测定:以番茄灰霉病菌为靶标病原真菌,百菌清原药为阳性对照,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设置5个浓度梯度测定该6个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结果表明,M1的EC5o为88.44 μg/mL, M2的EC5o为100.94μg/mL, M3的EC50为43.90μg/mL, M4的 EC50为60.15μg/mL, M5的EC5o为21.78 μg/mL, M6的EC5o为34.43μg/mL。(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田晓美,卢星忠,王宁,席雪冬,于志国[6](2016)在《伯氏致病杆菌SN52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伯氏致病杆菌SN5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综合解析和文献数据对照方法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均为吲哚类化合物,其中5个为已知化合物,鉴定为:xenocyloins A(1)、xenocyloins B(2)、xenocyloins C(3)、xenocyloins D(4)、xenocyloins E(5);1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xenocyloins F(6)。(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04期)

金丹娟,薛仁风,张河庆,曾凡荣,董双林[7](2012)在《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在昆虫肠道内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可以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本文利用体外重组表达的蛋白酶抑制剂Xbpi-1,研究了Xbpi-1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的杀虫活性及其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取食含蛋白酶抑制剂Xbpi-1浓度为50、200、400、800μg.mL 1人工饲料的豌豆蚜,96 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9.4%、19.7%和50.9%,虫重分别减少12.3%、20.3%、25.7%和33.7%。生化测定结果表明,4种浓度处理的豌豆蚜体内总蛋白酶、氨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显着降低,浓度为800μg.mL 1时,其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9.6%、26.1%、23.5%和23.8%。本研究结果说明,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应用于豌豆蚜等刺吸式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安欣,王国红,王永宏,张兴[8](2012)在《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 YL002对4种抗生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及抑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 YL002抑菌活性,采用紫外线照射和吖啶橙复合诱变的方法,对其进行诱变改良,并在抗生素最小抑制浓度选择压力下筛选对4种抗生素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得到了17株抑菌活性有显着变化且遗传稳定的突变菌株。其中菌株L0420-3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连续转接5次的抑菌圈直径增大率均在80%以上;菌株Q025-1和L0314-4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5.66%和73.41%,分别是野生菌株的1.35倍和1.31倍;接种灰霉病菌后5 d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为95.74%和93.62%,分别是野生菌株的1.71倍和1.67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石怀兴,曾洪梅,邱德文[9](2012)在《伯氏致病杆菌IDP16蛋白抑制大蜡螟的免疫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胞外组分中分离纯化出能够抑制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免疫反应的一种蛋白,研究其在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硫酸铵沉淀和柱层析的方法对活性蛋白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体内注射并观察血淋巴黑化进行活性蛋白的筛选;采用荧光微球和琼脂糖小球评价活性蛋白对血细胞吞噬、包被作用的影响;采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分析对活性蛋白进行鉴定,设计引物用PCR的方法克隆其编码基因,利用pET 30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以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结果】纯化得到一个昆虫免疫抑制蛋白,命名为IDP16,该蛋白可显着抑制大蜡螟血淋巴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血细胞的吞噬和包被作用。克隆得到其编码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达,重组蛋白仍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结论】伯氏致病杆菌产生的IDP16蛋白能够抑制昆虫的免疫反应,在共生菌和宿主昆虫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金丹娟[10](2012)在《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对豌豆蚜Acythosiphon pisum Harris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根据活性位点的氨基酸,蛋白酶抑制剂可以分成四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昆虫肠道内,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可以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随着近年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蛋白酶抑制剂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Xbpi-1是从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中克隆、表达、纯化的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能明显抑制烟蚜(Myzus persicae)和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为了探索Xbpi-1对豌豆蚜的杀虫活性和机制,本文利用人工饲料掺入法测定了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了Xbpi-1对豌豆蚜体内主要蛋白酶活性及游离氨基酸水平的抑制作用;探讨了Xbpi-1在豌豆蚜体内的分布及对组织学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测定了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Xbpi-1对豌豆蚜具有较好的胃毒活性。取食含Xbpi-1浓度为50、200、400和800人工饲料的豌豆蚜,96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9.4%、19.7%和50.9%,虫重分别减少12.3%、20.3%、25.7%和33.7%。但Xbpi-1对豌豆蚜不显示触杀活性,利用浸渍法处理豌豆蚜24h和72h后,不同浓度(50-800μg/mL)Xbpi-1处理组的蚜虫死亡率和对照组间均无显着差异。2.为探讨蛋白酶抑制剂Xbpi-1杀虫活性的生化机制,测定了Xbpi-1对虫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含Xbpi-1浓度为50、200、400和800μg/mL人工饲料的豌豆蚜96h后,豌豆蚜体内总蛋白酶较对照组活力分别降低13.1%、13.6%、23.2%和29.6%,均达到显着水平;处理组豌豆蚜体内氨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也均有显着降低。处理浓度为800μg/mL时,3种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了26.1%、23.5%和23.8%。3.Xbpi-1对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4个浓度处理组豌豆蚜体内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85%、13.50%、14.76%和20.81%,并且在处理浓度为800μ/mL时,15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着降低。因此,Xbpi-1的杀虫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了豌豆蚜体内主要蛋白酶的活性,进而降低了游离氨基酸的含量。4.为了明确Xbpi-1在虫体内的分布及其组织学影响,构建含Xbpi-1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原核表达载体pET-Xbpi-GFP,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大量表达和纯化,获得融合蛋白。将该融合蛋白掺入人工饲料中饲养豌豆蚜,然后进行组织切片并观察。结果显示,蚜虫消化道和脂肪体组织均有绿色荧光,说明Xbpi-GFP除在消化道中外,还可以进入到血腔中发挥作用;同时发现,Xbpi-1勺作用引起中肠和脂肪体组织的降解。(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伯氏致病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们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抗菌剂的过程中,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bovienii SN52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普综合解析和文献数据对照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均为二硫吡咯类物质,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Xenorhabdin I(3)、Xenorhabdin II(4)、Xenorhabdin IV(5)、Xenorhabdin V(6)。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1~6的抗菌活性,其结构-活性关系表明二硫吡咯衍生物的抗菌活性受到侧链的可变取代基的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伯氏致病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珍.伯氏致病杆菌SN269菌株的筛选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2].张文波,王宁,姜义仁,骆世洪,于志国.伯氏致病杆菌SN52中的二硫吡咯类物质及其生物活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3].张文波,石丹姝,张春珍,于志国.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bovieniiSN52中两个新的Rhabduscin类似物[J].有机化学.2017

[4].张春珍,石丹姝,张文波,席雪冬,于志国.伯氏致病杆菌SN269发酵液中madumycinⅡ的分离与纯化[J].农药学学报.2016

[5].田晓美.伯氏致病杆菌SN52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6

[6].田晓美,卢星忠,王宁,席雪冬,于志国.伯氏致病杆菌SN52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

[7].金丹娟,薛仁风,张河庆,曾凡荣,董双林.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pisumHarris生物活性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

[8].安欣,王国红,王永宏,张兴.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bovieniiYL002对4种抗生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及抑菌活性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

[9].石怀兴,曾洪梅,邱德文.伯氏致病杆菌IDP16蛋白抑制大蜡螟的免疫反应[J].微生物学报.2012

[10].金丹娟.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对豌豆蚜AcythosiphonpisumHarris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标签:;  ;  ;  ;  

伯氏致病杆菌论文-张春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