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70例真菌感染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金星,黄玮,黄颖,汪波,徐元宏[1](2021)在《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质谱鉴定、耐药监测及临床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质谱鉴定、菌株分布、耐药性及临床特征等特点,供临床诊疗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培养送检标本共15 043份,血培养阳性菌株采用MALDI-TOF MS质谱法、自动化仪器法或纸片扩散法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通过WHONET 5.6软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数据综合分析。结果 1315份血培养阳性标本通过质谱鉴定检出非重复菌株673份;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分别占52.30%、46.81%与0.8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分离率较高的菌种(占84.40%,568/67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检出率分别为41.90%和67.40%,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革兰阳性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达60.90%和16.70%,不同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差异较大。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血液内科和儿科是血培养阳性菌株的主要来源(占54.98%,370/673);血流感染患者男女性别比近3:2,且与年龄基本呈正比。结论血流感染病原菌质谱鉴定优势显着、菌种分布复杂、耐药性呈递增趋势,临床应优化诊疗血流感染性疾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饶一帆[2](2021)在《急诊病区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急诊病区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病原体的种类、分布;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及变迁。为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019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体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用SPSS17.0进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4年-2019年EICU收治了505例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286株,检出率56.63%。2、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感染(43.9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消化道感染(18.81%);血液源性感染(17.82%);泌尿道感染(6.1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35%);皮肤软组织感染(2.77%);化脓性扁桃体炎(0.20%);盆腔感染(0.20%);另有24例感染源不明(4.75%)。3、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 G-)132株(75.0%),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 G+)43株(24.43%),真菌(fungus)1株,(0.57%)。病原菌中来源于血液81株(46.02%);呼吸道57株(32.39%);消化道20株(11.36%);泌尿道15株(8.52%);皮肤软组织3株(1.70%)。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E.coli,Eco)(62株,35.23%);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n)(20株,11.36%);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a)(18株,10.23%);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13株,7.39%);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sa,Pae)(11株,6.25%)。4、病原菌中检出的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Organism,MDR)127株,检出率72.16%,依次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i,ESBL)的大肠埃希菌42株,检出率67.74%;耐碳氢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CR-AB)15株,检出率83.33%;耐碳氢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1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lnosa,MDR-PA)5株,检出率45.45%;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检出率25%;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MRSA)3株,检出率23.08%;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2株,检出率66.66%。5、对各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的细菌为Aba;对G-菌敏感的各类抗生素依次为:碳氢霉烯类、β-内酰胺酶加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对G+菌敏感的各类抗生素依次为:多肽类、恶唑烷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结论:1.急诊病区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消化道感染及血液源性感染次之,病原菌以G-菌为主,MDR检出率高,以产ESBL-Eco为主。2.急诊病区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中Aba对各类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对G-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为碳氢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加酶抑制剂,对G+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为多肽类及恶唑烷酮类。
尹江涛[3](2020)在《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专题拟以中医药干预耐药菌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机制为研究方向,以射干组分制剂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住院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菌的分布以及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变化趋势。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方面的可靠性。根据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和大鼠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对耐药菌的抑菌效果判断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干预耐药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三年间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检处的耐药菌株(共15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关资料整理,收集的主要目标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每年检出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耐药菌药敏结果、标本来源,并对射干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抗生素及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为人体临床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文献、为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共计12篇目,对抗生素联合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否具有优势进行meta分析。3.应用射干组分制剂对我院常见耐药菌(CR-PA、MRSA和CR-AB)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采取大鼠灌胃给药法获取大鼠含药血清,分别应用大鼠含药血清、抗生素和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4.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对射干组分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分子对接研究提供化学基础;采用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CR-PA、MRSA、CR-AB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多重耐药菌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35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本院近3年分离耐药菌株共1570例,院内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ICU病房分离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本院及ICU病房分离的革兰阳性耐药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感染患者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分布集中在50-89岁之间,占93.06%;送检标本耐药菌检出检出前三位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同一标本中可以检出多种耐药菌株;含射干中药汤剂联合抗生素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感染指标。2.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研究中治疗结局进行了总有效率、愈显率进行系统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的总有效率、愈合显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3.射干组分制剂对于临床常见的3种耐药菌(CR-PA、CR-AB和MRSA)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较高浓度大鼠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耐药菌生长,低浓度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即可抑制耐药菌生长,取得良好抑菌效果。4.药效学实验结果提示,射干组分制剂对常见的3种耐药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抗菌素敏感性。因此,通过分子对接的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MRSA、CR-AB、CR-P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a、1a、3和多重耐药菌外排泵Multidrug resistance operon repressor、Nal D等为作用靶点,射干成分与靶点按分值及数量排序依次为:5H9T>3OCN>3UDX>1MWU>3ECH>1VM1。其中外排泵5H9T对接效果最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a、1a、3也有良好的亲和力,结合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推测射干组分制剂所含黄酮类成分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耐药菌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外排泵5H9T、CR-PA青霉素结合蛋白3、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CR-AB青霉素结合蛋白1a有关。结论:1.本院耐药菌感染总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均为我院病房和ICU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菌种;本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含ICU)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感染标本以痰液、尿液、血液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但与细菌类别无明显相关性,耐药菌感染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耐药菌感染具有普遍性,没有单一药物能够对耐药菌进行全覆盖,单纯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会加速细菌耐药性产生,中西结合疗效更好,应寻求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耐药菌感染进行治疗。2.我院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射干组分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果较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更好,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篇meta分析中虽然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偏少,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使结果可信性降低,但根据现有证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耐药菌感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疗法,值得推广应用。3.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其对耐药菌具有抑菌作用,大鼠含药血清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以及协同作用。射干组分制剂能够提高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效果,减少抗生素用量,可能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4.射干组分制剂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异黄酮苷元类成分抑菌作用途径可能与耐药菌的外排泵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相关。
王增兰[4](2020)在《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讨论分析PCT(降钙素原)、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hs-CRP(超敏C反应蛋白)、FIB(纤维蛋白原)等免疫炎性指标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讨论分析细菌培养实验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分析2017年4月到2019年2月期间淄博市两家医院的ICU科室,根据脓毒症3.0定义标准,分为脓毒症组(A组)患者60人,均值年龄77.87(±13.57)岁,男、女人数分别是42人和18人;非脓毒症组(B组)患者60人,男、女人数分别是37人和23人,年龄为76.92(±10.65)岁,观察分析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各个炎性指标结果。脓毒症生存组(C组)患者45人,男、女人数分别是32人和13人,平均年龄是74.73(±14.03)岁;脓毒症死亡组(D组)的15人中男、女人数分别是10人和5人,年龄为87.27(±5.57)岁,观察四种炎性反应指标连续检测的浓度水平变化。两家医院的PCT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SAA和hs-CRP均采用胶乳免疫散射比浊法,FIB均采用凝固法。两家医院的各炎性指标每年均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活动均合格(总平均成绩PT%>98),结果具有可比性。2.回顾分析两家医院诊断为脓毒症的60例患者入院期间的235份细菌学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两家医院均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全自动细菌药敏分析仪进行实验,各种细菌质控菌株均由山东省临检中心提供,且每年参加山东省临检中心质评活动均合格(总平均成绩PT%为100),结果具有可比性。结果:1.非脓毒症组PCT、SAA和hs-CRP的浓度水平皆比脓毒症组的浓度水平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连续检测各炎性指标浓度变化在两组中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而FIB的浓度水平在各个分组的研究对比中都没有统计学差异。2.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和Youden Index比较,选择95.00%的范围可以看出:在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分析中单个炎性指标检测时PCT的敏感度、特异性依次为95.00%和98.30%,SAA有88.30%的敏感性、特异性为48.30%,hs-CR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分别为55.00%和90.00%,FIB有45.00%的敏感性和71.70%的特异性,可知PCT的准确性最高。联合多种炎性指标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6.70%和98.30%,其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比单个炎性指标更高。分析PCT与SAA和hs-CRP的关系发现为正向的(P都<0.05),发现PCT与FIB两者之间没有关系(P>0.05)。3.两家医院的235份微生物培养标本来源都主要是痰标本(63.40%)、尿液标本(20.00%)、血液标本(10.21%),有84.26%的G-菌,G+菌为11.49%,真菌比例为4.26%,主要是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孢菌等G-菌为主。4.两家医院的患者分离出的G-致病菌对头孢菌素类的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铜绿假单孢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等耐药率高达94.00%甚至完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的氨曲南和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为69.44%~100.00%,且多重耐药情况最为严重。结论:1.PCT、SAA和hs-CRP在脓毒症患者的诊治中有重要临床作用,而FIB的作用价值不明显。连续检测前三种炎性指标的浓度水平对脓毒症的确诊治疗和病情发展预后情况有明显的临床作用。2.脓毒症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是G-菌且对多种药物耐药,其耐药情况大多没有差异,细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可根据细菌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
朱宁[5](2020)在《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奶牛的乳房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乳品质量安全,而病原微生物又是造成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因素,牛乳及乳制品营养丰富,需求量高,其质量安全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解上海地区部分规范化奶牛场的饲养及管理情况、牛乳中主要致病菌污染情况和耐药率情况,为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上海地区71个规模化奶牛场中奶牛进行采样并实地调研,采集患病混合牛乳71份(每个奶牛场采集10份具有代表性患乳腺炎奶牛奶样,并混匀为一个样品),根据细菌形态学和革兰氏染色法进行分离培养并纯化、再用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致病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进行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分析。结果:1、经调研,上海地区71个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场,都能做到牛场规范管理,定期消毒,规范挤奶操作过程,大大减少了减少挤奶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奶牛场均配有专职兽医,采用DHI(奶牛群体改良)测定技术评判奶牛健康,及时淘汰久治不愈的病牛所采集奶牛场存栏总量及产奶牛存栏数大部分集中在0499规模,日产奶量0t-5t、5t-10t、10t-20t、大于20t的牧场都均匀分布,且大部分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形性乳房炎发生情况都较为乐观,极少数牧场发生严重型乳房炎。调研发现存栏量在10003000范围里的奶牛场管理最为规范合理。2、本试验从上海地区规模化奶牛场采集71份样品,鉴定出目标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粪肠球菌的分离率是7.0%(5/71)、克雷伯氏菌的分离率是11.3%(8/71)、大肠杆菌的分离率是15.5%(11/7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是16.9%(12/71)。3、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均耐药性较低甚至无耐药产生,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利福平、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的敏率率较高,达60%-100%,对头孢噻吩完全耐药,耐药率100%,其次是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60%,大肠杆菌仅对头孢噻吩表现出耐药,克雷伯氏菌对头孢噻呋、美罗培南、链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多粘菌素E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达62.5%-100%,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表现耐药,耐药严重程度为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庆大霉素(75%)>四环素(62.5%)>复方新诺明(50%)。4、金黄色葡萄球菌无多重耐药情况,粪肠球菌的多药耐药结果主要集中在对3种药物耐药、对4种药物耐药、对5种药物耐药和6种药物耐药,大肠杆菌的多耐药结果主要集中在3耐、6耐和9耐,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多药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克雷伯氏菌主要集中在5耐、6耐、8耐和10耐;大肠杆菌达到对9、10种抗菌药物耐药。各菌株多重耐药性多集中在3耐、5耐和6耐,其中粪肠球菌4株,克雷伯氏菌5株,大肠杆菌3株,共12株,占4种分离菌株总数的33.33%。结论:上海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生鲜乳中主要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四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需规范使用抗生素;头孢噻呋、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生素可为该地区的推荐用药,结合奶牛场实际情况采取预防及用药措施,规范、合理用药,有效遏制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杨颖[6](2020)在《细菌性肺炎患儿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免疫功能变化》文中指出背景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肺炎稳居首位。细菌是导致肺炎的主要病原菌,故了解不同地区细菌性肺炎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熟知其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改善细菌性肺炎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除病原体直接感染外,感染性肺炎的发生还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因此,分析细菌性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患儿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1)分析246例细菌性肺炎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以便指导本地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2)探讨细菌性肺炎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并分析免疫功能与重症肺炎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246例细菌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痰液、肺泡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支气管分泌物等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并对培养出的菌株做体外药敏实验。(2)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将246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分为轻症肺炎组(n=197)和重症肺炎组(n=49),另选同期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及血清体液免疫功能相关指标(IgA、IgG、IgM)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免疫指标与重症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246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共送检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1276份,其中痰液和支气管分泌物标本居多,分别占57.68%和40.05%。(2)1276份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6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占85.47%,革兰阳性球菌(G+)占14.53%,多重细菌感染占1.18%。(3)G-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占21.58%)最多,其次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占18.59%)、铜绿假单胞菌(占13.89%)、大肠埃希菌(占9.19%);G+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41%)最多,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占3.42%)。(4)体外药敏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均对莫匹罗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拉考宁4种药物非常敏感,而对青霉素类、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唑林及克拉维酸/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高于50%。(5)体外药敏结果提示: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苄西林/舒巴坦、SMZ-TMP及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除外)的耐药率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较为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及头孢类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头孢哌酮和碳青霉烯类较为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及SMZ-TMP的耐药性非常高,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在40%左右,对氨基糖苷类较为敏感。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苄西林/舒巴坦、SMZ-TMP及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除外)的耐药率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均非常敏感。此外,上述4种菌株均对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克拉维酸/头孢噻肟较为敏感。(6)与对照组比较,轻症和重症肺炎组患儿外周血CD3+、CD4+比例及CD4+/CD8+均明显降低,CD8+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轻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患儿外周血CD3+、CD4+比例及CD4+/CD8+明显降低,CD8+比例明显升高(P<0.01)。(7)与对照组比较,轻症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且重症肺炎组明显低于轻症肺炎组(P<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CD8+及IgA、IgG水平与重症肺炎发生有相关性(均P<0.05);而患儿性别、年龄、病程、CD3+、CD4+、CD8+比例及IgM水平与重症肺炎的发生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1)G-是引起本地区儿童细菌性肺炎发生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致病菌;G+致病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2)本地区细菌性肺炎致病菌的耐药性依旧十分严峻,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肺炎可选用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克拉维酸/头孢噻肟治疗,大肠埃希菌还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肺炎可选用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克拉维酸/头孢噻肟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还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治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可选用莫匹罗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拉考宁治疗。(3)细菌性肺炎患儿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且病情越严重,免疫功能下降越明显。(4)患儿CD4+/CD8+及IgA、IgG水平与重症肺炎发生有相关性,CD4+/CD8+及IgA、IgG水平越低,提示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风险越高。
王艳,剧一[7](2021)在《2017至2019年老年患者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17至2019年医院老年患者主要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耐药性分析,探讨主要分布菌群的耐药特征。方法选取2017至2019年收治的老年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60~90岁,临床确诊的感染患者;应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MicroScan Walkaway 96 plus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及配套的鉴定药敏卡片,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感染的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深部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属为主。结论老年患者罹患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多见,部分病原菌呈现多重耐药;应加强老年患者病原菌检测和耐药性分析,加强社区健康宣教,严格无菌操作和医院内环境消毒,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齐越涛[8](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孟庆元[9](2021)在《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本地区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和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指导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资料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581例菌培养阳性的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患者为样本,筛选要求病例为入院后48小时内对首次换药前的创口及创面上采集活组织切片、脓液或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检出病原菌781株(革兰阴性细菌493株,占63.12%,革兰阳性细菌285株,占36.49%,真菌3株,占0.38%);其中革兰阴性菌以阴沟肠杆菌79株(10.12%)、黏质沙雷菌53株(6.79%)、大肠埃希菌56株(6.66%)、产酸克雷伯菌属51株(6.53%)、肺炎克雷伯菌48株(6.15%)、铜绿假单胞菌47株(6.02%)为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1株(14.21%)、表皮葡萄球菌42株(5.38%)为主要致病菌。2.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敏感率大于90%。黏质沙雷菌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敏感率为100%,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敏感率大于90%,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耐药率1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率为100%,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80%,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率大于80%。产酸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为100%,对头孢替坦、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90%,对氨苄西林敏感率大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敏感率大于86%,对头孢唑林耐药率大于8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美洛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大于80%。主要的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对利福平、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率大于80%;对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率大于80%。结论:1、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排在前六位的为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中仍占一定比重。3、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感染的革兰阴性菌致病菌主要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主要对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
翟秀梅,张晓慧,陆燕飞,夏文颖,倪芳[10](2021)在《无菌部位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临床患者无菌体液分离的常见病原真菌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特点,评估G试验和GM试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无菌部位真菌感染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无菌体液标本分离的病原性真菌菌群分布及药敏特点,同时分析其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结果无菌部位的真菌感染以血流感染为主;白色念珠菌比例最高;药敏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拥有最佳的抗菌活性。247例患者中87例进行了G试验检测,其中47例G试验阳性,39例先于培养出结果; 247例真菌中4例丝状真菌,仅一例同时检测了G试验和GM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结论无菌部位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两性霉素B拥有最强的抗菌活性;培养与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为临床提供较早且可靠的诊断依据。
二、470例真菌感染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70例真菌感染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质谱鉴定、耐药监测及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菌株鉴定与分布 |
2.2 致病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 |
2.3 临床常见革兰阳性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 |
2.4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 |
3 讨论 |
(2)急诊病区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感染部位 |
3.2 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分布 |
3.3 病原菌的药敏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
3.3.1 药敏鉴定 |
3.3.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3.3.3 多重耐药菌分析 |
3.4 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
3.4.1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
3.4.2 重症社区获得性消化道感染 |
3.4.3 重症社区获得性泌尿道感染 |
3.4.4 重症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 |
第4章 讨论 |
4.1 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感染部位 |
4.2 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分布 |
4.3 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3.1 药敏鉴定 |
4.3.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3.3 多重耐药菌分析 |
4.4 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4.1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
4.4.2 重症社区获得性消化道感染 |
4.4.3 重症社区获得性泌尿道感染 |
4.4.4 重症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菌耐药性机制现状及控制策略 |
参考文献 |
(3)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耐药菌感染的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本院常见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Meta分析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射干组分制剂抑菌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附 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论文三 基于分子对接的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射干组分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射干组分抗耐药菌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干预肺部耐药菌的优势及相关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炎性指标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 |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1.仪器和相关耗材 |
2.实验的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脓毒症组(A组)和非脓毒症组(B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2.脓毒症组(A组)和非脓毒症组(B组)两组患者的各种炎性指标的分析 |
3.脓毒症患者生存组(C组)和死亡组(D组)两组患者的各种炎性指标的动态连续检测浓度变化分析 |
4.SAA等四种炎性指标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
5.PCT与其他三种炎性指标的关系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 |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1.仪器和相关耗材 |
2.细菌培养研究对象 |
3.细菌学标本接种及细菌培养 |
4.细菌的鉴定 |
5.药敏试验鉴定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标本来源及菌属构成 |
2.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病原菌株结果及其分布率 |
3.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病原菌的种类和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情况 |
4.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的病原菌株耐药性分析 |
5.对淄博市两家医院检出的G-菌的耐药性对比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致谢 |
(5)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及牛乳致病菌概述 |
1.1.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
1.1.2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概述 |
1.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1.2.1 降低奶牛的产奶量 |
1.2.2 牛奶的品质下降 |
1.2.3 乳房炎对受众群体造成的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奶牛场调研情况分析 |
2.1 材料 |
2.2 调查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上海地区奶牛场饲养及管理情况 |
2.3.1.1 卫生环境管理状况 |
2.3.1.2 乳房炎的DHI监测和疫苗免疫 |
2.3.1.3 奶牛干奶期的管理情况 |
2.3.2 奶牛场规模情况分析 |
2.3.3 奶牛场乳房炎调查情况 |
2.3.4 奶牛饮水方式、挤奶场地、兽医用药依据随牛场规模(存栏量)的变化情况(不同规模存栏量奶牛场对比情况) |
2.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上海地区牛乳病原菌分离鉴定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实验样品制备 |
3.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3.2.3 可疑菌的纯化 |
3.2.4 革兰氏染色 |
3.2.5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 |
3.2.6 疑似致病菌生化鉴定 |
3.2.7 细菌DNA提取、PCR扩增及凝胶电泳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
3.3.2 致病菌生化鉴定结果 |
3.3.3 凝胶电泳试验结果 |
3.3.4 PCR鉴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上海地区牛乳中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
4.1 材料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株的活化 |
4.2.2 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 |
4.3 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各地区药敏试验结果 |
4.3.2 各菌药敏试验结果 |
4.3.3 各菌株多重耐药结果对比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关于奶牛乳房炎科学防治、从源头保障乳品安全的分析 |
5.1 奶牛乳房炎发生的基理及诱因 |
5.2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手段 |
5.2.1 卫生环境及饲料喂养 |
5.2.2 新型防治方法及手段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PCR扩增产物序列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细菌性肺炎患儿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免疫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细菌性肺炎患儿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标本送检情况 |
2.2 检出病原菌分布情况 |
2.3 主要G~-耐药性分析 |
2.4 主要G~+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 |
3.2 引发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 |
3.3 G~-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
3.4 G~+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细菌性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比较 |
2.2 3组儿童体液免疫功能相关指标表达水平比较 |
2.3 重症肺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细胞免疫与细菌性肺炎 |
3.2 体液免疫与细菌性肺炎 |
4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2017至2019年老年患者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老年患者感染情况 |
2.2 病原菌分布 |
2.3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2.3.1 肠杆菌目细菌耐药性分析: |
2.3.2 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 |
2.3.3 深部真菌耐药性分析: |
2.3.4 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
2.3.5 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
2.3.6 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分析: |
3 讨论 |
(8)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发病情况分析 |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3.3 临床转归分析 |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综述 四肢创伤性创面感染的研究进展 |
1.1 危险因素 |
1.1.1 损伤性质 |
1.1.2 创伤污染程度与清创术 |
1.1.3 基础疾病的影响 |
1.1.4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1.2 病原学分析 |
1.3 治疗措施最新进展 |
1.3.1 抗菌药物治疗 |
1.3.2 早期及时清创手术 |
1.3.3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四肢开放性创口及感染的治疗 |
1.3.4 组织瓣修复创面的应用 |
1.3.5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 |
第2章资料与方法 |
2.1 菌株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临床资料 |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 细菌学的检查 |
2.5.1 标本的采集 |
2.5.2 病原菌的培养鉴定 |
2.5.3 药物敏感试验 |
2.6 研究方法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菌群分布及构成比 |
3.2 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 |
3.2.1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情况 |
3.2.2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无菌部位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标本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3.2 G试验和GM试验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无菌体液分离培养的病原性真菌分离率 |
2.2 无菌体液分离培养的病原性真菌菌群分布 |
2.3 无菌体液分离培养的病原性真菌标本类型分布 |
2.4 无菌体液分离培养的病原性真菌药敏结果 |
2.5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结果 |
3 讨论 |
四、470例真菌感染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质谱鉴定、耐药监测及临床特征[J]. 夏金星,黄玮,黄颖,汪波,徐元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1)
- [2]急诊病区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特征及耐药性分析[D]. 饶一帆. 南昌大学, 2021(01)
- [3]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江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D]. 王增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5]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朱宁.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细菌性肺炎患儿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免疫功能变化[D]. 杨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7]2017至2019年老年患者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王艳,剧一. 河北医药, 2021(17)
- [8]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 齐越涛. 大理大学, 2021(09)
- [9]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D]. 孟庆元.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无菌部位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J]. 翟秀梅,张晓慧,陆燕飞,夏文颖,倪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