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国会论文-凡樊

民初国会论文-凡樊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初国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方杂志》,开设国会,预备立宪

民初国会论文文献综述

凡樊[1](2019)在《《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杂志》创刊以来,以推动立宪为职志,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开设国会展开讨论与思考。杂志通过讨论开设国会的必要性及其路径,试图构建立宪派的话语表达平台,达成对政府约束与监督的目的,进而推动政治改革发展。在实现媒介对权力的影响与制约的同时,形成报刊社会和政治政权的有效互动。(本文来源于《民国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天宏[2](2016)在《民初国会政制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初国会政治研究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存思考余地。就"机运"而言,中国代议制国会的创建与构成其否定因素的"直接民主"观念为国人所认知同步,可谓生不逢时。从政体角度观察,在分权体制下《临时约法》赋予国会单方面制衡行政的诸多特权是否合宜,也成问题。民初政党发育不成熟,相互制衡的两大主流政党未能形成,难以支持国会及责任内阁制的正常运作。国会政治运作不成功,非尽关乎地方自治导致的政治"碎片化",民初地方自治体现的是一种"中央方向上的地方主义",并不一定构成国会政治的否定因素。真正对民初国会具有杀伤力的是国民党在"统一"名义下实施的一党专政,这种专政在"直接民主"幌子下实施,最终导致代议制国会严重畸变。(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祥干[3](2016)在《有关民初国会孔教入宪之争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13年国会首次讨论孔教问题是清末以来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的集中体现。有贺长雄等部分在华外国人的言论和活动,对孔教入宪从民间请愿转变为国会宪法会议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议员从不同立场和观念体系理解宗教、孔教、国教,是导致争辩的重要原因。首届国会讨论孔教,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它是近代中国精英群体对传统文化在国家转型中的地位的公共讨论,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6年03期)

杨天宏[4](2016)在《民初国会存废之争与民国政制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会政治昙花一现与"代议然否"讨论的兴起近代国人追求西方观念与制度,不惜流血牺牲。然而,被视为自由民主"制度化建构"的代议制机关国会在中国却命运多舛。从1913年4月8日建立到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下令取消"法统",致使国会失去法律依据而不复存在,仅断断续续运作了12年。若将不被承认的第二届国会即段祺瑞于推倒张勋复辟之后组建的"安福国会"排除在外,并不计3次在不足法定人数情况下召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6年01期)

王进文[5](2015)在《失败的立法者~——国会制宪、法统沉浮与吴景濂在民初的政治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中国百年共和的宪政史上,民国最初十年间的国会制宪与议会政治实践是极具象征意义而同时又被有意无意化约处理的。其象征意义在于,民初十年,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华民国首届国会存续期间(1913—1925年)是赓续晚清以"开国会"为标榜的立宪运动以来,以"主权在民"~([1])为政治合法性叙事的制度化尝试,同时亦是因其议会政治失败而下启国民革命与党国体制的内因,故而,在主流意识形态论述中,此一历史阶段与制度建构便成为"议会(本文来源于《法律史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杨天宏[6](2015)在《民初国会存废之争与民国政制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国人学习西方建立国会政制,但质疑声也随之而起。先是章太炎在清末发表《代议然否论》,明确对该制说否;20世纪20年代初,章士钊响应太炎,再次发难批评斯制。此时,中国国会政制实践已逾十年,代议制弊端充分暴露,加之受西方议会批判思潮影响,代议"然否"讨论很快转至"存废"方向,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由于政治家面临"法统"与"革命"的两难选择,结果在未明确否定国会制度的前提下取消了现存国会。国人批判代议制的主要理由是人民的意志不能代表,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最好的政制形式是直接民主。在批判并处置国会的过程中,被认为体现直接民主的"国民会议"主张被各界提出。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政制设计与实践证明,直接民主在实际运作中难免因"僭代"而发生畸变,结果走向民主政治的反面。(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薛刚[7](2015)在《以尊孔巩固共和——民初国会孔子入宪讨论中的民意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初制宪期间,国会内外围绕孔子入宪的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但议员们的思虑在既存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在部分议员看来,制宪须服从民意,孔子既被多数人民尊奉,即应将其纳入宪法。此举不仅符合民主原则,也是稳定代议政体的必要步骤,即如果孔道能在宪法中占据一席之地,则共和代议这一外来政治架构或可与民间秩序顺利接榫。与民初教育界反孔以保卫民国的思路相反,立法者们试图将孔道纳入宪法,在宪政框架内弥合中西与新旧,联结政府与社会,以此巩固共和。(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严泉[8](2015)在《制度建构与国家认同:民初国会的省宪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许纪霖认为,民初政治混乱的原因在于国家权威缺位,各方政治势力争夺的仅是权力,而一再错失重建国家权威的机会。沈洁认为,民初的多头权威,北洋与民党、北洋内部、民党内部的多重缠斗,致使政治走向无序和无休止的争端。宋宏认为,民国初年的君主立宪论即旨在回应国家权威缺位的问题,有相当的民意基础,然而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终归于失败。严泉梳理了民初要求地方分权的省宪主张,认为1923年民国宪法已经创设了一种体现中国特色的联邦分权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建构尝试很快被国民革命打断。瞿骏认为,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塑造过程中,多看重民族主义之"可贵",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全力使民众知晓民族主义之"可贵",却较少去普及民族主义之"可爱"。(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5年04期)

彭涛,杨天宏[9](2015)在《民初国会建置中的“型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民初国会史多偏重国会的建置与运作,着眼点局限在国体及政治斗争等相对宏观的层面。但改换视角,从"型制"设计这一偏重政体的角度,对民初国会政制史研究中被忽略的诸如国会"院制"与立法机关的内部制衡、立法与行政机构协调机制的建立、法定开会人数与非常国会的"合法性"判断、选举人资格限制与议员素质等技术性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既有认知相去甚远。(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杨华松[10](2014)在《民初筹备国会事务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12年8月10日,随着《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员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的出台,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正式拉开了帷幕。同日,由大总统颁布实施了《筹备国会事务局官制》,标志着国会选举的筹备机关就此诞生。在其后八个多月的时间里,筹备国会事务局凭借着卓绝的努力,成功的完成了第一届国会选举。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如期召开。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筹备国会事务局究竟是如何完成组织国会选举的。筹备国会事务局其自身的人员构成、运作模式、与其他国家机关是如何配合工作,以及其在对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重要影响,都是值得大家研究与思考的。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来全面分析筹备国会事务局,力争还原一个真正的筹备国会事务局。本文将通过五个章节对筹备国会事务局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清末选举实践对民初国会选举的借鉴作用。通过分析清末咨议局的选举的开创性及其在选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此来探讨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与清末咨议局选举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筹备国会事务局在组织国会选举过程中工作的侧重点与着力点。第二章,主要研究的是筹备国会事务局的设立与完善过程。通过对筹备国会事务局官制议定过程的分析,以及其主要人员的结构分析,对筹备国会事务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接着,通过对筹备国会事务局官制不断完善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掌握筹备国会事务局组织国会选举的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第叁章,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筹备国会事务局的运作模式。本章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筹备国会事务局的主要工作形式包括:收覆电报、颁布命令、行文各部。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筹备国会事务局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解释选举权利、督办选举进程、处理选举诉讼、处理各项费用、筹备国会开幕。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掌握筹备国会事务局工作的全貌与工作流程,了解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筹备国会事务局与其他部门之间关系。主要分析了在筹备国会选举期间,筹备国会事务局与京师内外巡警总厅、交通部、司法部、大理院、总检察厅、教育部、工商部等国家机关之间是如何相互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组织国会选举这一工作的。该章节能够更加形象的体现筹备国会事务局在组织国会选举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第五章,主要分析的是筹备国会事务局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地位。本章主要通过成功组织第一届国会选举、提高民众参与度、为以后历次选举所参考,这叁个角度来分析筹备国会事务局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总之,通过以上五个章节的论述,希望能够尽可能得还原筹备国会事务局在筹备组织国会选举中工作的全貌,对其历史地位予以充分的肯定。(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民初国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初国会政治研究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存思考余地。就"机运"而言,中国代议制国会的创建与构成其否定因素的"直接民主"观念为国人所认知同步,可谓生不逢时。从政体角度观察,在分权体制下《临时约法》赋予国会单方面制衡行政的诸多特权是否合宜,也成问题。民初政党发育不成熟,相互制衡的两大主流政党未能形成,难以支持国会及责任内阁制的正常运作。国会政治运作不成功,非尽关乎地方自治导致的政治"碎片化",民初地方自治体现的是一种"中央方向上的地方主义",并不一定构成国会政治的否定因素。真正对民初国会具有杀伤力的是国民党在"统一"名义下实施的一党专政,这种专政在"直接民主"幌子下实施,最终导致代议制国会严重畸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初国会论文参考文献

[1].凡樊.《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J].民国研究.2019

[2].杨天宏.民初国会政制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张祥干.有关民初国会孔教入宪之争的几个问题[J].求索.2016

[4].杨天宏.民初国会存废之争与民国政制走向[J].社会科学文摘.2016

[5].王进文.失败的立法者~——国会制宪、法统沉浮与吴景濂在民初的政治活动[J].法律史评论.2015

[6].杨天宏.民初国会存废之争与民国政制走向[J].近代史研究.2015

[7].薛刚.以尊孔巩固共和——民初国会孔子入宪讨论中的民意考量[J].天津社会科学.2015

[8].严泉.制度建构与国家认同:民初国会的省宪论争[J].学术月刊.2015

[9].彭涛,杨天宏.民初国会建置中的“型制”设计[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杨华松.民初筹备国会事务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民初国会论文-凡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