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文学思想论文-金洪源

汉初文学思想论文-金洪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初文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初,黄老之学,文学气象,宏衍奇谲

汉初文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金洪源[1](2019)在《汉初黄老思想与文学气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建立后,提倡无为治国的黄老之学成为官方哲学思想,至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黄老之学经历了高祖、惠文、景窦、武帝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赋还是散文,都因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在主题上着重于表现生命与虚无;在形式上产生了规模宏大的散体大赋;在内容上促进了文章夸饰风格的形成。黄老之学濡染下的汉初文学呈现出"宏衍奇谲"的气象。(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峤梦[2](2016)在《帛书《黄帝四经》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老之学在先秦思想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然而因为距今久远的年代及汉武帝时期施行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等因素,黄老之学的着作大多亡佚或无从考证,致使学术界对黄老之学的研究也略显薄弱,而这种情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后有了较大的改观。学术界对帛书《黄帝四经》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是之前关于帛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流派归属、思想、政治等方面,少有提及其文学方面的价值。虽然有的研究中会提到一些帛书《黄帝四经》个别篇目的文学价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关于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非常的薄弱。鉴于这一情况,笔者力图立足文本,从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帛书《黄帝四经》,分析同时代和后期相关文献着作,比较它们之间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思想的异同,进而尝试推导其对汉初文学思想及后世的某些影响。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介绍本文选题的意义,回顾近现代以来对于黄老之学、帛书《黄帝四经》以及它们在文学思想方面的研究状况。之前黄老之学在文献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都得到较多层面的研究,而帛书《黄帝四经》在文学领域及其与汉初文学思想的联系这一方面还有待挖掘,同时,也试图通过黄老之学的相关哲学原理探索后世某些文学思想的成因。第二部分第一章是对帛书《黄帝四经》及黄老之学的内涵阐述。帛书《黄帝四经》是道家重要学术流派“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本段主要阐述黄老之学的思想内涵和帛书《黄帝四经》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其中重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对黄老之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概括论述;二是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所呈现的主要思想内容进行论述。第二章是帛书《黄帝四经》及黄老之学在汉初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汉初文学作品中,如《新语》、《新书》、《韩诗外传》、《七发》、《淮南子》等着作中,黄老之学都对其部分内容产生了渗透与影响。在这些作品中,它们各自的思想内涵和思想倾向并不相同,既有以宣扬道家和杂家思想为主,“旨近老子”的着作《淮南子》,也有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的作品如《新语》《韩诗外传》等着作。这些作品虽然表达的主旨各不相同,但是都借鉴和吸收了黄老之学的思想内涵,对其也有新的思考与承继。在文学影响方面,帛书《黄帝四经》以“道”和“法”为最高的理论依据。“道法自然”是老子兼天道与人道的宇宙观、人生观之最高命题,也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思想旨归。由于对自然的崇尚,汉初审美特别讲求天性,反对人为雕凿。黄老学派之人对老子的道论加以改造,将“道”置于天地之间,或将天地作为“道”,让其成为人类可以体察遵循的实体,赋予“道”可以感知的现实性内涵。这对汉初文人总揽宇宙,恢宏博大的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汉初文学作品里的一些文学理念和文学主张也是通过传播黄老哲学、政治思想过程来体现。在结语中,本文总结了帛书《黄帝四经》及黄老之学的思想内涵,体现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之学及至道家思想对汉初文学思想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8)

胡海迪[3](2009)在《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黄老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学术史、哲学史的学科领域。而对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学术界即很少有人进行大力挖掘。相比于对道家中老子、尤其是庄子在文学思想方面的阐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力图填补这一空白,阐述黄老思想对汉初文学思想的多方面影响。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回顾了近现代以来关于黄老之学与文学思想关系的研究状况。由于学科的划分,黄老思想在哲学、历史学等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而它在汉初文学上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拟从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黄老思想,挖掘其中的文学思想:同样,又根据黄老思想的哲学原理分析某些文学现象的成因。第二章是对黄老之学的概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在先秦的发展历程。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以黄老帛书为代表的先秦文献所呈现的政治思想;二是先秦黄老着作如《管子》、马王堆汉墓黄老帛书中,已出现了有关言辞、创作心理、灵感等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以上两点内容,在汉初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挥。第叁章对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发展传播状况进行宏观分析。本文从汉初的经济特点、政治格局等方面分析其盛行的原因,从学术、政治等方面梳理其盛行的表现,勾勒出一幅有关汉初黄老思想发展状态的历史画卷,也为这一时代文学与黄老思想的结合寻找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第四章是黄老之学在汉初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汉初文学作品,如《新语》、《淮南子》、《新书·道德说》等叁篇、《七发》、《韩诗外传》、《史记》,都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各不相同,既有《淮南子》这样“旨近老子”、以宣扬道家思想为主的着作,也有像《新语》、《韩诗外传》这样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的作品。尽管存在思想差异,它们都对黄老思想的具体观念和思想方法有所吸收和借鉴。第五章是黄老之学对汉初文学思想的影响。黄老思想以“道”为最高的理论范畴,所以汉初文学中就出现了关于道与六经、道与“说”、“辞”之关系的论述,这对后来的文学原道观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黄老学者对老子超言绝象的道论加以改造,赋予“道”以现实性品格,或将“道”置于天地之间,或将天地作为“道”向人类显现以供体察遵循的实体,这对汉初文学苞括宇宙、总揽天人的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汉初部分作品在传播黄老哲学、政治思想的过程中,也流露出一些文学理念和文学主张。在结束语中,本文把上述汉初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坐标中,可以看到,在黄老之学影响下的汉初文学,与后来曹操的《对酒》、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苏轼《盖公堂记》等作品,形成了一种以倡导无为政治为主要题材的作品系统,表现了道家对文学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利用了汉代古墓中的出土文献,将其思想内容与文学相联系。其具体做法有二:一,发掘出土文献中的文学思想;二,将出土文献与汉初传世文献中的文学思想相互印证。由于出土文献相比传世文献具有更大的确凿性、真实性,所以对它们的利用就可能更为接近文学史的原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显着特色。(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09-05-01)

郭桂滨[4](2006)在《高启明初文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高启诗歌理论主张及其明初创作实践的全面考察,结合明初的政治环境与高启的个人遭遇,对高启入明以后文学思想的变化进行研究。文章系统地探讨了高启的诗歌理想,并揭示出其与明初创作实践之间叁个方面的落差:一,其“自适”的创作目的在明初逐渐消逝;二,其诗歌审美强调“格”、“意”、“趣”兼具,但是到明初却始终徘徊于重“格”与达“意”的矛盾状态之中;叁,辞官之前,其诗作或歌隐逸之志,或颂朝廷之光,而辞官回乡之后则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在创作主题上表现为“山林”与“台阁”的双向失落。文章的主体由叁章组成:第一章重在说明高启明初所面临的士风与文风,指出当时士风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压制”,而文风则在开国初期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呈现了“崇尚质朴”的倾向。第二章重在阐释高启的诗歌理想,通过考察高启的诗学理论表述,从创作目的、审美取向、创作途径叁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其诗歌理想。第叁章重在论述入明以后高启文学思想的变化。通过分析高启入明后诗歌作品,阐述了他入明七年“自适”情怀的消逝及其在南京为官时场面诗作的重“格”倾向;最后分析了他辞官回乡后的大型组诗《姑苏杂咏》,指出他此期诗作思想上的散乱和体式上的零杂。这反映出其“山林”与“台阁”理想的双向失落。(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6-05-18)

陈洪[5](2004)在《论清初文学思想的异趋与同归(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承明基,虽也有"扬州十日"、"嘉定叁屠"之杀戮,但多数地方还是"望风而降",故江南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因而较快地恢复了文学的生气,同时也就较多地承继了晚明文坛故习与晚明文学思想的旧趋。然而,异族入主毕竞带来了巨大的震荡,这又使清初的文坛气象大异于晚明。"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大事变,在汉族士人的心理刻下了深深的伤痕,映射到文学思想中,就形成了"孤愤兴寄"的写作趋向。这一趋向广被于文坛,坚贞的遗民与面见颜的贰臣,顽强的抗清战士与灰心灭志的隐逸,其作品、言论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这个时期的"孤愤兴寄"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家国不幸的强烈关注。可以说,众多的遗民诗人都是自觉地把"家忧国恨"作为吟唱的主旨。从而产生了一批题材、风格相近的作品。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主潮,"孤愤兴寄"既表现为众多作家创作倾向与评价向度的一致或接近,又表现为内涵的丰富而有特色。如在美学趣味上,便存在着慷慨英雄气象与感伤衰飒气象截然相反的追求;在创作手法上,也存在着写实与兴寄共用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郜积意[6](1998)在《汉初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汉初的文化政策 汉初的文化政策首先是侧重于废除秦代遗留下来的那些苛刻条例。惠帝四年的除挟书令即是这方面的先声: 初,秦燔灭文章以愚黔首。下令敢有挟书者族。六艺从缺焉。于是好古之士,或藏之山崖屋壁,或以口授生徒,高祖因秦律,未遑除去。至是年叁月,帝乃下令除之。于是壁藏者纷纷出世,而口授者亦得书之于简策矣。 挟书令的废除不仅产生了一批新的文化典籍(如颜贞献《考经》),而且使得当初在民间流传的文化传授更加扩大其规模及影响。在“焚书令”颁布后,经书的传授只能在民间流行,博士官虽掌有《诗》、《书》等经籍,但只是为保存而保存,不可能以之为教。因此,文化传播在此时就受到遏制。而且民间流行的经籍、诸子学说的传授只能以秘密的方式进行,不可能达到较大规模的讲授,与后汉时郑玄等人开帷帐设私学相比简直有霄壤之别。但是在汉初,民间流行经书传授显然不再秘密地进行,虽然规模不如后汉,但私家经师的身份可以暴露,人们不再以挟书或教书而遭荼毒。如伏生教《尚书》于齐、鲁之间,高堂伯教《礼》于鲁地。正是有了这样的转变,到惠帝四年废除挟书令便是应时而生的结果。所以,《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本文来源于《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2期)

刘怀荣[7](1996)在《汉初文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初文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刘怀荣《诗经》、楚辞的创作实践和儒家《诗》教在先秦时代的盛行构成了汉初文学思想的两大先在前提,并决定了其基本的发展方向。《礼记》对乐教和《诗》教的总结、叁家诗对《诗》教伦理精神的发扬及汉初楚歌和骚赋作者对楚骚艺术精神的改造...(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汉初文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老之学在先秦思想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然而因为距今久远的年代及汉武帝时期施行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等因素,黄老之学的着作大多亡佚或无从考证,致使学术界对黄老之学的研究也略显薄弱,而这种情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后有了较大的改观。学术界对帛书《黄帝四经》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是之前关于帛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流派归属、思想、政治等方面,少有提及其文学方面的价值。虽然有的研究中会提到一些帛书《黄帝四经》个别篇目的文学价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关于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非常的薄弱。鉴于这一情况,笔者力图立足文本,从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帛书《黄帝四经》,分析同时代和后期相关文献着作,比较它们之间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思想的异同,进而尝试推导其对汉初文学思想及后世的某些影响。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介绍本文选题的意义,回顾近现代以来对于黄老之学、帛书《黄帝四经》以及它们在文学思想方面的研究状况。之前黄老之学在文献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都得到较多层面的研究,而帛书《黄帝四经》在文学领域及其与汉初文学思想的联系这一方面还有待挖掘,同时,也试图通过黄老之学的相关哲学原理探索后世某些文学思想的成因。第二部分第一章是对帛书《黄帝四经》及黄老之学的内涵阐述。帛书《黄帝四经》是道家重要学术流派“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本段主要阐述黄老之学的思想内涵和帛书《黄帝四经》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其中重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对黄老之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概括论述;二是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所呈现的主要思想内容进行论述。第二章是帛书《黄帝四经》及黄老之学在汉初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汉初文学作品中,如《新语》、《新书》、《韩诗外传》、《七发》、《淮南子》等着作中,黄老之学都对其部分内容产生了渗透与影响。在这些作品中,它们各自的思想内涵和思想倾向并不相同,既有以宣扬道家和杂家思想为主,“旨近老子”的着作《淮南子》,也有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的作品如《新语》《韩诗外传》等着作。这些作品虽然表达的主旨各不相同,但是都借鉴和吸收了黄老之学的思想内涵,对其也有新的思考与承继。在文学影响方面,帛书《黄帝四经》以“道”和“法”为最高的理论依据。“道法自然”是老子兼天道与人道的宇宙观、人生观之最高命题,也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思想旨归。由于对自然的崇尚,汉初审美特别讲求天性,反对人为雕凿。黄老学派之人对老子的道论加以改造,将“道”置于天地之间,或将天地作为“道”,让其成为人类可以体察遵循的实体,赋予“道”可以感知的现实性内涵。这对汉初文人总揽宇宙,恢宏博大的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汉初文学作品里的一些文学理念和文学主张也是通过传播黄老哲学、政治思想过程来体现。在结语中,本文总结了帛书《黄帝四经》及黄老之学的思想内涵,体现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之学及至道家思想对汉初文学思想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初文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金洪源.汉初黄老思想与文学气象[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峤梦.帛书《黄帝四经》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胡海迪.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9

[4].郭桂滨.高启明初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5].陈洪.论清初文学思想的异趋与同归(上)[J].南开学报.2004

[6].郜积意.汉初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7].刘怀荣.汉初文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6

标签:;  ;  ;  ;  

汉初文学思想论文-金洪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