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换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营设施,客流
换乘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彭丹,刘悦,宁佳[1](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营设施能力匹配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集中,对站内运营设施能力的匹配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某大型换乘站S为例,根据换乘站客流路径,从进出站运营设施、换乘设施以及上下车站台3个方面,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换乘站运营设施能力与客流的匹配性。本着客观科学的原则,构建了换乘站运营设施能力匹配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找到能力不匹配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于车站优化改造、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8年05期)
王妍捷[2](2018)在《基于行人流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均经历了边建设边积累规划和设计经验的阶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部分问题。车站内部的各类设施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客流与设施之间,设施与设施之间都需要相互适应,相互匹配,地铁换乘站内部设施配置是否合理、设施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客流需求、服务水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是换乘站规划设计阶段以及运营管理期间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在轨道交通换乘站建筑内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行人个体以及行人流的交通特性。详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流线及客流特征,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形式以及各换乘形式的优缺点,详细阐述了换乘站设施设备的分类情况,对车站通行设施设计进行介绍,界定本文所研究的通行设施为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和闸机四种,基于行人流特性,结合行人流叁参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入影响系数,对通过能力计算公式进行改进修正,提出通道、楼扶梯和闸机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为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提供依据。再次,通过对匹配及匹配度含义的分析,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选取密度比来衡量车站通行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能力和效率两方面分别选取饱和度与行程时间作为衡量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的匹配度的评估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匹配度评估流程。最后,结合作者在韩国交流学习的实地调查,选取首尔地铁梨水站和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对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出各换乘设施实际通过能力,首先评估各换乘设施的服务水平,然后分别从能力及效率两方面对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均不满足要求,而首尔地铁梨水站均满足要求。在Vissim7.00中取不同的客流量值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行程时间,与实际调查情况相比,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比较分析不同国家换乘站设施能力匹配度,并对实例车站瓶颈位置进行识别,进而提出优化措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赵玮[3](2018)在《基于老年人出行能力的高铁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评价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了出行便利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换乘过程的复杂程度。预计到2035年高铁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成为远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现有交通枢纽尤其是高铁枢纽换乘布局及服务很少考虑老年乘客的特殊生理与心理特征,给老年乘客的远距离出行及换乘造成极大障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乘客即将成为换乘出行主体,同样也将作为高铁出行的主体乘客之一,前瞻性地满足老年人远距离出行需求研究,已经成为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规划设计与优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我国针对老年乘客群体的换乘量化性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通过长期实地实验获悉大型换乘枢纽场站区域的老年人换乘过程及相应的行为特征变化情况,进而研究基于老年人出行能力的高铁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评价模型及先进的仿真方法。首先,构建了老年人一般出行生理心理特征实验方法及高铁枢纽换乘行为特征采集及表达模型。针对老年人一般出行问题设计了城市中心区域的社区调查及实验,包括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针对高铁枢纽换乘问题设计了高铁枢纽内的换乘行为实验。并在此基础上交叉使用各实验的结果,从而形成层次递进和交叉对比的利用模式,为后续章节的实例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其次,在一般日常出行范围内,建立基于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老年人出行能力判别模型,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情况,提取并且量化一般出行过程中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提出改进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DNN),基于量化后的数据判别老年人出行能力。本文从数学上证明了该算法的合理性,利用前一部分采集到的实际数据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对老年人出行能力判别结果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再次,基于武汉站调查实例,分析高铁枢纽老年人换乘特性及换乘能力。对该换乘系统进行了空间换乘顺序及时间流程顺序做出整体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过程的老年人换乘特性,进而量化了老年人换乘特征表征参数,并提出了基于改进Lasso算法的高铁枢纽老年人换乘能力分析模型,根据此模型对老年人换乘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对其换乘能力进行判断及分析,为基于老年人的高铁换乘过程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再次,基于老年人出行的高铁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评价模型,对实际调查数据标准化处理,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维数据除噪,对老年人换乘过程的调查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改进深度信念网络DBN-MR的老年人高铁枢纽换乘系统评价模型,从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可以利用此模型分析未来的老年乘客的个体特征及出行特征,进而对现存高铁枢纽进行预测性评价,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最后,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老年人高铁枢纽换乘仿真算法及实例验证。利用两种新颖的图像识别及处理技术(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及行人轨迹追踪算法)对目标追踪参数进行训练并追踪换乘行人流。在此算法及实地采集视频流的基础上分别生成交通枢纽内一般行人流及老年人行人流的仿真参数及表达方法,据此建立新型老年人高铁枢纽换乘仿真模型并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最后,根据上述模型对老年人出行的高铁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评价模型内容进行了仿真测试及实例两部分对比验证。本文研究结果可有效促进高铁换乘枢纽乃至其他大型换乘枢纽的发展,并且本文采用的较为创新的实验方法及行人流视频监测采集方法是现代交通数据分析方法的趋势,例如轨迹追踪及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广泛试验于交通流和自动驾驶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现代交通枢纽的发展完善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冷柯岑[4](2017)在《交通枢纽内轨道交通换乘缓冲设施通过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铁路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枢纽站内铁路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换乘衔接成为构建城市内外一体化交通体系的重要节点,两个交通系统之间快捷方便的换乘衔接,对于减少乘客出行时间、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构建有重大的意义。以往学者进行了大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部换乘的研究,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之间换乘的客流,对于既有铁路车站新建地铁线路后换乘客流研究较少,而这两类乘客客流特征差异明显,客流特征是影响换乘设施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而缓冲设施是影响乘客换乘效率的瓶颈部分,本文基于铁路交通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对铁路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缓冲设施通过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换乘缓冲设施包含了换乘通道、票务设施、蛇形通道、安检设施等具有限制行人通过数量的设施,本论文中指蛇形通道与安检设施。本文研究重点有两个,第一个,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乘客性别组成、年龄差异、携带行李大小等因素对乘客通过安检设施消耗时间的影响,基于北京西地铁站调研数据,建立了体现客流特征的安检设施通过能力数学计算模型,得到理论计算结果,利用仿真软件AnyLogic得出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第二个,结合蛇形通道在缓冲设施中的作用以及通过能力受到安检设施的限制,其渠化作用相比通过能力大小显得更为重要,故利用仿真软件研究蛇形通道长度、宽度、转角数量以及蛇形通道布局形式的不同对乘客走行特点的影响,再利用Matlab对蛇形通道与安检设施组合情况下通过能力大小进行了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性别与年龄对安检设施通过能力差异性不明显;(2)基于客流特征的安检设施通过能力为1420人/h,仿真结果为1410人/h;(3)仅容一人通过的蛇形通道通过能力仿真结果为1966人/h;(4)北京西地铁站1人宽蛇形通道与1台安检设施匹配情况较好。最后以北京西站换乘地铁的缓冲设施作为案例,利用Anylogic对西站进行仿真优化,把缓冲设施作为换乘设施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节点,提高乘客枢纽站换乘体验,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论为今后铁路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缓冲设施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9-18)
陈春安,荣建,周晨静[5](2017)在《综合客运枢纽内部换乘设施通行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枢纽内部换乘设施规划布局主要依据设施设计通行能力.选取国铁换乘地铁系统中换乘通道、安检机、售票设施、检票设施、楼扶梯等设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实际通行能力.分析各设施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确定设施通行能力测算模型.采集北京西站国铁换乘地铁客流及换乘设施数据,测算各换乘设施实际通行能力.将换乘设施实际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对比分析标明:《地铁设计规范》中并无安检机设计通行能力且各换乘设施设计通行能力均偏大,特别是人工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以及扶梯的实际通行能力均远远小于设计通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交通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张明晓[6](2016)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设备设施疏散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交通系统在不断地建设当中,它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大,在我国整个公共交通过程当中轨道交通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交通顺畅,对堵塞问题进行解决,在轨道交通中其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是包括运行速度非常快,安全性能稳定,同时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如今能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轨道交通这种方式能够对能源进行最大程度的节约,如今轨道交通方式不断被应用到城市发展建设中来,系统在不断地完善当中,当然不可避免的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文章对轨道交通疏散能力进行分析,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6年33期)
王丹,赵提,刘浩然,李小红[7](2016)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换乘能力的合理发车间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合理发车间隔,通过对其设施类型进行分析,采用车站平均换乘延误度作为评价车站整体换乘效率的指标,以换乘客流量和换乘效率为目标函数,车站通行设施最大通行能力作为约束条件建立数学优化模型。以呼家楼车站为例,采用Vissim仿真软件建立不同发车间隔下的仿真模型,并基于换乘站实际设施能力和客流情况,分析发车间隔变化对换乘效率的影响规律,最终得到换乘站的合理发车间隔。(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6年04期)
梁富利[8](2016)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设备设施疏散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特点。随着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断完善,运营里程不断增长,客流量不断增加,地铁车站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规模和设施布局的合理性有关。本文采用“现有理论分析研究一人群流动规律观测研究一人员疏散建模一仿真模型实现和验证一仿真模型应用”这一思路,对地铁车站行人运动和人群疏散进行建模和仿真研究,为提高地铁输送能力、突发事件下应急疏散预案和应急指挥提供指导。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从疏散行人、站内设施、车站环境和疏散引导标示四个方面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能力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特点,确定了人群特性的影响因素。(2)以北京市典型地铁换乘枢纽站为例,通过从复兴门地铁站和西直门地铁站实际调研获取的某一工作日人群流量数据,分析得出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群体行人运动特性;通过采集两站行人速度和行人密度的数据,分析轨道交通车站内人群密度-速度的特征,得出城市轨道交通站内人群流动规律。(3)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环境和引导标示等对行人疏散特性的影响,以社会力模型为基础,建立枢纽内行人疏散仿真模型,并采用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与验证。(4)根据复兴门地铁站的数据,对车站人流密集处设施的疏散能力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得出不同通行设施处疏散能力的仿真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优化分析,提出疏散预案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相志[9](2016)在《基于行人交通流的机场陆侧换乘设施通行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轨道交通的引入,使原本分散的机场陆侧交通基础设施趋于高度集中,形成了机场陆侧地面交通中心。机场陆侧地面交通中心作为行人换乘的建筑综合体,内部流程复杂,换乘行人及设施多样,如何使地面交通中心内部行人高效换乘成为大型枢纽机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机场陆侧换乘设施建设及布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对机场陆侧地面交通中心换乘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机场陆侧地面交通中心与航站楼衔接布局现状,并归纳总结出机场陆侧换乘设施布局模式,进而研究了机场陆侧换乘设施布局评价方法;然后建立机场陆侧交通换乘设施通行能力模型,并运用anylogic软件进行仿真验证,此外,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换乘设施服务水平进行等级划分;最后以天津机场陆侧换乘设施为例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运用anylogic软件对其现状进行仿真,总结出天津机场陆侧换乘设施现有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期刊2016-04-27)
代希腾[10](2016)在《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施通行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高速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网不断完善构建,二者作为城市对外出行和城市对内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它们之间换乘衔接将成为现阶段的研究重点。高铁枢纽站作为二者的换乘节点,站内换乘流线组织、换乘设施设置及换乘运行效果都是枢纽规划设计是否成功的重点,而以上研究的基础在于高铁换乘客流特征及换乘设施特性。对换乘系统构成要素的研究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换乘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本文对高铁换乘轨道交通客流特征、换乘设施特性等换乘基础进行了分析。考虑高铁集中到达客流,以不同类别(年龄、性别、携带行李状况、是否拥有轨道IC卡等)换乘客流连续输入的时间间隔,对换乘服务设施(售检票设施、安检设施等)通行能力进行分析,并构建计算模型。建立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整个换乘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北客站实例,对西安北客站高铁换乘城市轨道交通过程进行VISSIM行人仿真及参数标定,通过VISSIM行人仿真,对换乘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找出换乘瓶颈,给出优化方案,提高整个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系统的换乘运行效果与服务能力。研究结论与方法对日后铁路综合枢纽站引入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设施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3-28)
换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均经历了边建设边积累规划和设计经验的阶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部分问题。车站内部的各类设施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客流与设施之间,设施与设施之间都需要相互适应,相互匹配,地铁换乘站内部设施配置是否合理、设施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客流需求、服务水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是换乘站规划设计阶段以及运营管理期间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在轨道交通换乘站建筑内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行人个体以及行人流的交通特性。详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流线及客流特征,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形式以及各换乘形式的优缺点,详细阐述了换乘站设施设备的分类情况,对车站通行设施设计进行介绍,界定本文所研究的通行设施为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和闸机四种,基于行人流特性,结合行人流叁参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入影响系数,对通过能力计算公式进行改进修正,提出通道、楼扶梯和闸机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为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提供依据。再次,通过对匹配及匹配度含义的分析,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选取密度比来衡量车站通行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能力和效率两方面分别选取饱和度与行程时间作为衡量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的匹配度的评估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匹配度评估流程。最后,结合作者在韩国交流学习的实地调查,选取首尔地铁梨水站和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对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出各换乘设施实际通过能力,首先评估各换乘设施的服务水平,然后分别从能力及效率两方面对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均不满足要求,而首尔地铁梨水站均满足要求。在Vissim7.00中取不同的客流量值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行程时间,与实际调查情况相比,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比较分析不同国家换乘站设施能力匹配度,并对实例车站瓶颈位置进行识别,进而提出优化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换乘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彭丹,刘悦,宁佳.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营设施能力匹配性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8
[2].王妍捷.基于行人流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8
[3].赵玮.基于老年人出行能力的高铁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评价及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18
[4].冷柯岑.交通枢纽内轨道交通换乘缓冲设施通过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陈春安,荣建,周晨静.综合客运枢纽内部换乘设施通行能力研究[J].交通工程.2017
[6].张明晓.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设备设施疏散能力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
[7].王丹,赵提,刘浩然,李小红.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换乘能力的合理发车间隔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6
[8].梁富利.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设备设施疏散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9].李相志.基于行人交通流的机场陆侧换乘设施通行能力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
[10].代希腾.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施通行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