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载药颗粒论文-李美芳,沈伟强

纳米载药颗粒论文-李美芳,沈伟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载药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材料,载药,药物入胞,细胞凋亡

纳米载药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芳,沈伟强[1](2019)在《FeS-PEG载药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纳米材料FeS-PEG的载药性能,以及其在载带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盐酸阿霉素(DOX)后DOX对肿瘤细胞4T1细胞增殖、入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温合成法合成纳米材料FeS,经层层交联修饰FeS得到FeS-PEG;分析FeS-PEG的细胞毒性、载药性能并进行载药入胞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FeS-PEG纳米材料对抗肿瘤药物DOX的载药率为134%,载药后在pH=7.4的环境下释药7.13%,pH=6释药10.94%,pH=5释药24.53%。并且FeS-PEG载药后可将DOX药物滞留于细胞质中;游离DOX培养细胞促进细胞凋亡比例为(5.1±0.72)%,而FeS-PEG载药后可促进细胞凋亡比例(31.28±2.28)%。结论 FeS-PEG纳米材料可载带小分子药物,改变小分子药物在细胞内的停留部位,将小分子药物滞留于细胞质中,另外,该纳米材料载带药物后可明显促进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增强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持久杀伤作用,在药物载带输送方面具有很大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马丽霞[2](2019)在《β-环糊精衍生物/聚乙二醇载药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药物在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癌症治疗方面,它能改善疗效,并通过磁导向的方式将化疗药集聚在肿瘤部位,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本研究的目的是合成并表征β-环糊精(β-CD)或其衍生物包被的磁性纳米粒子,再运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评价对这些纳米给药系统传输5-氟尿嘧啶的性能及潜在的治疗癌症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双官能团的聚乙二醇将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与β-CD及其衍生物偶联形成糖基化的磁性纳米载体,用于携载化疗药5-氟尿嘧啶(5-FU)。接着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磁性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此外,在体内和体外也检测了它们的溶血性能和抗癌活性。体外实验表明,这些载有5-FU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和磁敏感性,也无溶血活性。而且大鼠实验证明了这些磁性纳米给药系统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并能增进5-FU的抗癌作用。总之,本课题设计合成的β-CD和聚乙二醇修饰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展示了作为抗癌药物输送载体的潜力,也为临床治疗癌症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林彦霞,白睿,刘志强,刘惠亮[3](2019)在《PLGA微米与纳米载药颗粒用于药物携带与递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评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微米颗粒(micron particle,MP)与纳米颗粒(nanoparticle,NP)的表面特征、载药能力、药物缓释能力及细胞吞噬能力等方面来比较阐述PLGA纳米与微米颗粒在细胞预处理与修饰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分别制备PLGA纳米颗粒与微米颗粒,并进行表征;随后,比较其载药能力,并对药物的释放特征进行测定;最后,在不同时间点通过荧光强度评价两种颗粒与细胞结合或进入细胞的能力。结果所制备的纳米粒与微米颗粒粒径分别分布在200~300 nm和2~4μm;两种颗粒载药量相当,分别为14. 3%和14. 1%;在药物缓释方面,纳米颗粒存在显着的早期突释现象;微米颗粒释放缓慢,持续缓释可达一周左右;粒径相对小的纳米粒更容易进入或与细胞结合,共孵育12 h即达到最大值,微米颗粒相对较慢,最大值出现在共孵育24 h后。结论 PLGA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更适合于急性组织或细胞保护,微米颗粒更适合于慢性持续性保护。(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华健[4](2018)在《肿瘤热化疗用普鲁士蓝纳米载药颗粒的构建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热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非侵入型癌症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来靶向地杀伤细胞,而其产生热的能力与光热试剂有关。但目前单纯的光热治疗不足以完全杀死癌细胞,所以研究人员将光热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结合,如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化疗等,以期望获得更好的癌症治疗效果。因此开发生物相容性好,结合多种治疗功能的光热试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分为以下叁个部分:本研究中我们基于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与生物相容性的特点,通过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PEG2000)修饰的疏水性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利用DSPE-PEG2000与油胺之间的形成的疏水空隙,成功搭载了疏水药物阿霉素,实现了肿瘤细胞的光热-化疗协同治疗。研究发现,合成的PEGylated PB NPs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并且能够在肿瘤的微酸环境下加速释放药物,提高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基于光热-化疗结合治疗对癌细胞较强的杀伤能力,我们进一步合成了空心介孔普鲁士纳米粒子(HMPBs@PCM),以提高普鲁士蓝的载药能力,并且我们利用十四醇将两种不同的化疗药物装载到空心结构内,以克服癌细胞在单一化疗过程中表现出的耐药性。十四醇是一种相变材料,其相变温度为38 o C,因此能够实现化疗药物在人正常体温下的“零释放”。我们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了粒子的光热-化疗协同作用,证明其具有更高的癌症治疗能力。基于癌症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我们期望发展更多的治疗结合方式,以得到最佳的癌症治疗组合。因此我们将自噬与光热结合,利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Q),抑制细胞自噬过程,使得因光热治疗受损的细胞无法恢复,最终凋亡。我们首先验证了HMPBs@PCM的光热能力,证明其对细胞具有很强的光热杀伤能力。随后我们验证了HMPBs@PCM+CQ对细胞的协同杀伤效果,证明能获得完全的癌细胞杀伤效果。随后我们使用LC3-Hela细胞表达荧光LC3蛋白的能力,验证了CQ以及HMPBs@PCM+CQ+Laser条件下,抑制细胞自噬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宋子良[5](2017)在《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静电纺丝的制备与抗菌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疝气无张力修补术后局部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实验拟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及静电纺丝来制备新型抗菌材料,并在体外评价材料的理化性质,药物释放和抗菌性能,并进一步在大鼠的感染模型中与对照组比较术后伤口的愈合情况及机体的炎症反应情况,并初步评价该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以此寻找一种确切有效的材料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1)合成载银载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体外测定载银载药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及药物释放情况,并且评估对耐药菌的杀菌情况。(2)将载银载药纳米颗粒与静电纺丝结合,体外评测其理化性质及药物释放情况。并且评估其对耐药菌的抑菌情况。(3)建立感染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若干组,每组同时接受材料植入手术,并用PROLENE线间断缝创口。(4)术后定期观察实验动物的伤口愈合情况。(5)分批将动物处死,取动物的静脉血做炎症细胞的水平分析,并取局部组织做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免疫组化分析。(6)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实验材料,定期取血,分析材料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评估其生物安全性。结果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的静电纺丝具有良好稳定的药物释放能力及稳定的结构。体外抑菌试验证实其能够有效的抑制耐药菌的生长繁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利于伤口愈合。血常规结果分析及局部组织的病例分析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其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抗菌抑制炎症的作用。抗菌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实验表明,其不会对动物的肝肾功能造成明显损害。其对机体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该新型抗菌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耐药菌的感染,有助于伤口的愈合,有望进行临床实验,为解决临床上伤口感染的难题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5)

黄娜[6](2017)在《穿膜肽修饰的PLGA载药纳米颗粒对AD转基因鼠记忆改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作为一种目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常见的病理特征包括老年斑、神经元纤维异常缠结和神经元胞外高密度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的沉积。虽然目前已有多种治疗药物上市,但由于存在药物可溶性差,生物可溶性低,难以穿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等问题,致使AD的治疗现状仍不容乐观。纳米颗粒载体因其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易被检测到因此用于AD的诊断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希望设计出一种可以穿越BBB靶向脑部并积极发挥携带药物功能的新型纳米药物载体。聚乳酸轻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应用前景广阔,因此我们选择PLGA为基础纳米颗粒药物载体,并将姜黄素与环肽S1包裹进纳米颗粒内腔,将制得的纳米颗粒命名为NP-S1+Cur。姜黄素是一种可以抑制Aβ毒性的天然化合物,而S1可以通过影响APP的剪切过程有效降低Aβ生成,二者对AD的致病机制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随后我们选择用穿膜肽CRT修饰在PLGA纳米颗粒表面(CRT-NP-S1+Cur),因为CRT是一种与铁生物性能相似的多肽,可以靶向性结合转铁蛋白与转铁蛋白受体复合物,增强纳米颗粒穿越BBB的能力。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纳米颗粒形态,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确定耦连CRT前后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别为128.6 nm and 139.8 nm,包封率分别为 23.2 ± 5.3%and 21.4 ± 6.9%,载药量分别为 0.54 ± 0.04%and 0.42 ±0.06%;利用MTT毒性实验分析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同时,体外模拟血脑屏障实验和体内活体成像实验表明,CRT-NP-Sl+Cur具有更强的穿越BBB的能力。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对AD转基因小鼠21天腹腔注射PLGA纳米颗粒后,能够改善AD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小鼠脑内老年斑数量有所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突触素水平均有改善。用试剂盒对实验小鼠脑部进行分析发现,PLGA纳米颗粒可以增强脑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Aβ和活性氧(ROS)水平,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与NP-S1+Cur相比,CRT-NP-S1+Cur的作用效果更显着。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设计的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具有穿越BBB并靶向脑部,从而高效发挥姜黄素抗氧化、抗炎症作用及S1抑制Aβ生成、降低Aβ毒性的作用,对AD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5-01)

薛香[7](2017)在《载药柞蚕丝素纳米微球颗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素蛋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广泛的应用于伤口辅料、手术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以及药物缓释材料等方面。而目前基于丝素蛋白作为药物缓释基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丝素蛋白水凝胶、丝素蛋白膜和丝素蛋白微球叁方面。柞蚕丝素蛋白除了具有一般的丝素蛋白的这些优点外,它其中含有的RGD叁肽序列结构,使得它作为伤口辅料、手术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以及药物缓释材料具有更好的效果。本文采用葡萄糖酸钙里的Ca~(2+)诱导制备柞蚕丝素蛋白纳米微球,并且研究了载不同分子量药物的释放效果。研究发现,载不同分子量药物柞蚕丝素蛋白纳米颗粒,不管是对于大分子的胰岛素还是小分子的5-氟尿嘧啶其粒径尺寸都在200~500nm之间,颗粒的大小都呈现均匀分布,平均粒径在300nm左右,且分散系数高,均匀性好。柞蚕丝素的利用率与胰岛素包封率及载药率随着药物与柞蚕丝质量比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药物投入量的增加,柞蚕丝素的利用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上柞蚕丝素的利用率都很高,都维持在90%左右。胰岛素的包封率随着胰岛素的投入量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载药率呈现上升的趋势,通过胰岛素的包封率与载药率的分析可得,选择M_((INS))/M_((ASF))=12/100点为最优点,此时胰岛素的包封率为27.20%,载药率为3.62%。而小分子5-氟尿嘧啶的载药率与药物的投入量成正相关,包封率与药物的投递量相关性不大,当小分子5-氟尿嘧啶与柞蚕丝素蛋白的质量比达到M_((5FU))/M_((ASF))=12/100时,达到最优比例,此时载药率达到3.76%,包封率达到30.2%。柞蚕丝素蛋白纳米颗粒在不同的pH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粒径表现形式和溶胀情况,在中性条件下颗粒的溶胀情况最明显,使得不管是大分子药物胰岛素还是小分子药物5-氟尿嘧啶都具有较高的释放量。但在酸性条件下颗粒几乎没有溶胀,从而使大分子胰岛素无法释放出来,药物释放量很低。所以使得载胰岛素柞蚕丝素纳米微球具有pH敏感特征,在中性环境下(pH=7.4)释放率最高,经过5天的释放,其释放量达到50%以上,释放速率由前5天的近于直线上升后变为缓慢增加,释放速率渐于平稳。但载小分子5-氟尿嘧啶柞蚕丝素纳米微球的释放不具有pH敏感性,尽管微球在不同的pH条件下,其溶胀情况差异较大。但是由于5-氟尿嘧啶为小分子药物,所以对其的释放量影响并不是很大。经过3天的释放研究发现仍有70%左右的5-氟尿嘧啶存留在微球内部。经过相容性检测(XRD,IR)和热稳定性的测试(DTG)发现,通过自组装形成的载药柞蚕丝素蛋白纳米微球,不管是大分子药物胰岛素还是小分子药物5-氟尿嘧啶药物与柞蚕丝素蛋白都能够很好的结合。这结果表明柞蚕丝素微球很适合作为药物缓释载体进行药物释放实验。(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赵志娜[8](2017)在《磁性氧化石墨烯—姜黄素纳米颗粒制备及载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石墨烯是自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Geim教授等人以石墨为原料,运用机械剥离法获得具有二维单原子层结构的新型纳米材料。其具有强大的比表面积,这有利于其表面固定新型的金属纳米粒子、荧光分子以及药物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保留有石墨烯的层状结构,表面含有许多酸性的含氧基功能团,如羧基、羟基、环氧基等,有利于其表面固定金属纳米粒子、生物分子以及药物等。磁性纳米粒子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比饱和磁强度高等优点,作为磁性生物载体来说,具有磁靶向作用。姜黄素(curcumin,CUR)是一种天然低成本的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其具有水溶性差和生物利用低的缺点,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通过制备出磁性氧化石墨烯-姜黄素纳米颗粒(Curcumin in Magnetic Graphene Oxide,CUR-MGO),以疏水性药物姜黄素为模药并进行药学性能考察,为探索磁性氧化石墨烯加载水难溶性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支持。方法运用简单、低成本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Magnetic Graphene Oxide,MGO),将其成功加载姜黄素纳米粒,制备出磁性氧化石墨烯-姜黄素纳米颗粒(CUR-MGO)。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分析(TGA/DSC2)和紫外分光光度分析仪(UV)等方法对载药纳米粒进行表征和检测。结果与结论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粒(MGO),磁性纳米粒子Fe3O4包裹在GO表面,并成功吸附CUR,制备出CUR-MGO。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为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7%,说明该方法可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CUR-MGO中吸附CUR载药量为4.61%,说明载体成功吸附药物。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载体对药物的释放能力受细胞环境的pH影响,且对药物的释放在酸性条件下释放较快。(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7-03-01)

冯晶[9](2016)在《基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智能载药体系及其生物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的载药材料具有在生物体内可降解和可控释放性能,本文以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为药物载体,制备了载体可分解材料和多条件药物控释体系。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介绍了一种酸/碱双刺激响应二氧化硅/抗癌药物杂化载药体系(MSNPs-1),由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二氧化硅通过改进的Stober法制得。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定MSNPs-1结构。用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在不同pH条件下药物释放情况进行研究,证明其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响应释放药物,同时载体分解。细胞实验证明MSNPs-1在7721细胞中可缓控释放药物,为其在治疗生物体内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2)介绍了一种具有pH和紫外光双响应性质的智能纳米容器(MSNPs-2),其制备方法是在MCM-41表面修饰含有腙键结构和偶氮苯衍生物识别位点的功能性分子链以及大环分子α-环糊精。具体工作如下:合成4-肼基甲基偶氮苯,在光控条件下研究其与0α-环糊精的自组装行为。在制备的MCM-41表面修饰醛基叁乙氧基硅烷和4-肼基甲基偶氮苯,反应形成腙键,用α-环糊精将DOX药物分子封装在介孔中。采用透射电镜等对改性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MSNPs-2在酸性条件和紫外光照射下药物释放情况,验证了 MSNPs-2的pH和光双响应性能。MCF-7细胞实验证明载体细胞毒性较小,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可在细胞内快速释放药物,实现药物在癌细胞环境中的有效释放,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宫光彩[10](2016)在《基于二氧化锆纳米颗粒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设计了第一个基于空心氧化锆纳米球的智能纳米容器(HMZSs-1),主要由中空介孔氧化锆纳米球(HMZSs)作为纳米支架和双稳态准轮烷作为超分子开关组成。使用HMZSs取代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支架的显着优点是HMZSs可以经受热碱性反应环境,其提供了用于官能化的新颖策略,并且因此通过简单和可行的装配程序实现了双pH响应的控制释放功能。本文首先合成了双(2-氨基乙基)缩酮(PBAEK),并通过单保护将其改性至HMZSs的表面。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BET)、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固体核磁共振仪(SS 13C NMR)和热重分析仪(TG)等仪器对HMZSs的表面改性及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了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HMZSs-1的释放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性溶液下,葫芦[7]脲(CB[7])大环化合物与PBAEK络合形成[2]准轮烷作为超分子开关,阻断孔口并防止药物的泄漏。当溶液调节至碱性时,CB[7]大环化合物作为盖,与PBAEK链分离,并且由于离子-偶极相互作用的显着降低而打开开关,释放效率达到81%。当在酸性条件下,由于缩酮基团的断裂,PBAEK链被破坏,导致超分子开关的打开和随后的药物的释放,释放效率达到82%。具有酸碱双响应的控释特性的HMZSs-1预期应用于许多领域。本文中,研究了罗丹明B(RhB)负载的HMZSs-1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可行性。体外细胞研究表明,装载RhB的HMZSs-1可以容易地被SMMC-7721细胞摄取,在细胞内快速释放RhB,证明它们具有应用于药物化疗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纳米载药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药物在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癌症治疗方面,它能改善疗效,并通过磁导向的方式将化疗药集聚在肿瘤部位,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本研究的目的是合成并表征β-环糊精(β-CD)或其衍生物包被的磁性纳米粒子,再运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评价对这些纳米给药系统传输5-氟尿嘧啶的性能及潜在的治疗癌症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双官能团的聚乙二醇将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与β-CD及其衍生物偶联形成糖基化的磁性纳米载体,用于携载化疗药5-氟尿嘧啶(5-FU)。接着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磁性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此外,在体内和体外也检测了它们的溶血性能和抗癌活性。体外实验表明,这些载有5-FU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和磁敏感性,也无溶血活性。而且大鼠实验证明了这些磁性纳米给药系统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并能增进5-FU的抗癌作用。总之,本课题设计合成的β-CD和聚乙二醇修饰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展示了作为抗癌药物输送载体的潜力,也为临床治疗癌症提供借鉴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载药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美芳,沈伟强.FeS-PEG载药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

[2].马丽霞.β-环糊精衍生物/聚乙二醇载药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林彦霞,白睿,刘志强,刘惠亮.PLGA微米与纳米载药颗粒用于药物携带与递送的比较研究[J].武警医学.2019

[4].陈华健.肿瘤热化疗用普鲁士蓝纳米载药颗粒的构建及性能表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8

[5].宋子良.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静电纺丝的制备与抗菌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6].黄娜.穿膜肽修饰的PLGA载药纳米颗粒对AD转基因鼠记忆改善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7

[7].薛香.载药柞蚕丝素纳米微球颗粒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

[8].赵志娜.磁性氧化石墨烯—姜黄素纳米颗粒制备及载药性能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7

[9].冯晶.基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智能载药体系及其生物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10].宫光彩.基于二氧化锆纳米颗粒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标签:;  ;  ;  ;  

纳米载药颗粒论文-李美芳,沈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