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凯论文-赵雅研

爱伦凯论文-赵雅研

导读:本文包含了爱伦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爱伦·,凯,五四,两性,恋爱

爱伦凯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研[1](2019)在《“五四”时期爱伦·凯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凯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女性主义者和儿童教育家,她终生致力于妇女和儿童解放事业发展,她的思想在五四时期传至中国,对新文化改良产生深刻影响。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巨变的发生期,这一时期富有家国情怀和变革意识的知识分子引进西方思想理论为己所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为实现救亡图存展开轰轰烈烈的思想伦理革命。这一阶段,先驱者们重点关注到了“女性”这一被历史空间和话语遮蔽的群体。解放女性,当务之急是把女性从男权的樊篱中释放出来,因此,五四启蒙者首先向封建伦理宣战,实现男女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成为反抗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爱伦·凯思想正是籍此被介绍到中国。她的“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成为五四青年的精神信条,鼓舞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冲破桎梏,勇敢追求自由幸福,发现“人”的意义,实现“人”的价值。五四时期,爱伦凯思想凭借其先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在整个学界乃至中国掀起了“恋爱”狂潮,也成为五四文学的重要主题。考察爱伦·凯对五四伦理革命尤其在“恋爱”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必要还原爱伦·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轨迹。论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把握爱伦·凯整体思想,分类归纳其思想核心及主要内容,重点阐释爱伦·凯思想体系中与中国相适应的理论,方便对接爱伦·凯思想在中国的接受与运用研究。其次通过把握史料,还原历史,研究爱伦·凯思想在五四时期的译介与传播过程,侧重分析其思想进入中国的方式路径与媒介。以爱伦·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基础探究爱伦·凯思想的本土接受,重点分析爱伦·凯思想对五四青年婚恋自由方面的鼓舞与爱伦·凯母职思想与本土的磨合,通过社情分析和作品解读两条路径解读爱伦·凯思想在“开民智”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概括爱伦·凯思想对五四时期其它伦理思想变革的推动,如废娼运动,缠足运动,贞节变革等,把握爱伦·凯思想对五四伦理革命全方位的影响。但随着五四运动转入低潮,爱伦·凯思想也逐渐被忽视甚至湮没于众多文学话语之中。因此论文最后将重点探究爱伦·凯思想在五四后消声的原因,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分析外国思想理论植根本土语境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纳出爱伦·凯思想在中国的起伏的完整脉络。爱伦·凯给五四时期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送来了“火种”,然而却湮没在众多文学话语中,通过归纳爱伦·凯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既补充五四思潮研究,也能够补充和完善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脉络。(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鹏燕[2](2013)在《论爱伦凯与茅盾女性观与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凯对茅盾早期女性观和创作的影响有一些历史细节值得关注。这些细节包括茅盾在接触爱伦凯前对妇女解放问题的认识与接触后发生的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茅盾在爱伦凯与纪尔曼两位女性主义者理论选择中的徘徊。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爱伦凯在茅盾早期女性观形成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茅盾《野蔷薇》主旨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张鹏燕[3](2013)在《爱伦凯与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凯与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思潮的关系是一种需要作多方梳理的复杂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此时期妇女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爱伦凯形象的中国定位、爱伦凯的这种定位对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两个方面作了初步讨论,认为引进背景影响了爱伦凯形象的中国定位,被简化了的爱伦凯正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国新型男女形象的形成,负面成为世俗图景中"准"新男子和"准"新女子的时髦武器。(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3年06期)

张鹏燕[4](2013)在《爱伦凯与中国现代文坛》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瑞典女性主义者,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儿童的世纪》、《恋爱与结婚》、《恋爱与道德》、《妇女运动》、《母性的复兴》等。她的思想主要受达尔文、卢梭、歌德、孔德、穆勒、斯宾塞、尼采、易卜生等人的影响,侧重关注(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3年01期)

张鹏燕[5](2012)在《爱伦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思想家爱伦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中国妇女解放史上,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本文首次系统地梳理了爱伦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分析爱伦凯的创作对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在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杨联芬[6](2012)在《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反对家族制度和传统道德的思想运动,是以女性与婚姻问题为突破口的。"恋爱自由"与"离婚自由",不仅成为新性道德的关键命题,而且成为新文化个人主义价值论建构的重要基础。它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性/性别理论,其中爱伦凯的《恋爱与结婚》地位最为重要。五四新文化对爱伦凯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选择西方思想资源时的实践性特征与实用论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2年05期)

雷蕾[7](2011)在《爱伦·凯的儿童教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着名的教育家、妇女活动家和作家,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她一生主要致力于儿童教育问题和妇女问题的研究,对两性、恋爱、婚姻、道德品质等问题提出了广泛而激进的观点。其主要的着作《儿童的世纪》(1900年)(The Century of the Child)被誉为“新教育”的经典着作,且成为举世闻名的儿童教育经典着作,并且她明确提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着名论断。爱伦·凯十分关注儿童教育,她针对当时瑞典社会现状,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教育经历,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本文主要探讨爱伦·凯的儿童教育思想。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讨论研究本文的缘由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研究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的缘由。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她生活的社会、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教育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部分论述了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爱伦·凯的成长经历对其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起着一定的孕育作用,后来她的儿童教育思想也都是在她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中积累提炼而成的。卢梭、斯宾塞、穆勒等人的影响也对她的儿童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叁部分阐述了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爱伦·凯认为优质的儿童是我们进行儿童教育的前提,只有生在有恋爱基础的婚姻家庭的儿童才是质量最优的。据此,她讨论了恋爱与婚姻的关系。爱伦·凯主张恋爱必须绝对自由,任何人都不能限制和干涉。她主张婚姻应以恋爱为基础,没有恋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当两个的婚姻没有感情时,可以自由离婚。她还认为男女各有各的天职,人本质的核心是做母亲。她还竭力主张尊重母性,高唱母性复兴。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爱伦·凯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通过对旧教育的批判、儿童教育的要求和儿童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这几个方面来体现。她对旧教育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禁止体罚儿童、反对干涉儿童活动等。儿童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观察儿童生活、禁止体罚儿童和培养儿童独立性这几个方面实现的。她很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出父母尤其是母亲要在家庭中担当重要角色。由于爱伦·凯对当时的学校不满,提出了她心中理想儿童教育机构的构想。爱伦·凯心中的理想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对于理想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爱伦·凯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笔者认为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的儿童教育具有巨大的贡献,在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禁止体罚和重视女性在家庭教育的作用等主张对我国的儿童教育发展具有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武祥海[8](2009)在《爱伦·凯》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凯极力维护儿童的权利,批判教育工作中不顾年龄特征,强迫儿童屈从于成人意志,限制儿童兴趣和活动等弊病,宣传自由教育,主张按照卢梭的自然教育原(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教师版)》期刊2009年02期)

张霞[9](2008)在《爱伦·凯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风靡欧美各国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这一教育思潮的理论依据,来自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这种思潮反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强调自由的原则在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得到体现,儿童的兴趣应该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提倡儿童的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特点和积极性、创造性。爱伦·凯的教育思想在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年)是瑞典杰出的女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她一生主要从事写作、教学和社会宣传活动,其中心内容是妇女解放和儿童的权利及教育问题。她认为妇女应当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政治和教育的权利,还针对两性、恋爱、婚姻、道德品质等问题提出了广泛而激进的观点。她的着作主要有《儿童的世纪》(1899年)、《妇女运动》(1902年)、《母性的复兴》、《恋爱与结婚》等。其中,《儿童的世纪》是她最重要的教育代表作。爱伦·凯的教育思想是新教育运动的重要力量之一,她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儿童受到了关注,不仅带来了瑞典本国教育领域的一些变革,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批判旧观念和旧教育的基础上,爱伦·凯提出了自由教育思想。她的思想首先是通过妇女运动,求得女子与男子平等的人格权,从而使得灵肉一致的爱情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幸福美好的婚姻和家庭奠定了基础——这一切都为“新生命”或者“新人类”的诞生做好了准备。自由教育思想的具体实施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由母亲回归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的学校教育来进行。她的思想有许多地方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然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她的思想已被人们淡忘,她曾经为之振臂呼喊的新家庭、新社会、新人类却仍旧没有成为现实。时至21世纪的今天,尽管历经多次教育改革,教育中仍然存在无视儿童天性,抹杀儿童个性的事件;女性仍旧无视其天职,离开家庭更有甚者放弃做母亲的权利。本文试图通过她的着作以及研究她的资料对爱伦·凯的生活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分析,来深入探讨爱伦·凯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对她的《儿童的世纪》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分析了当前对爱伦·凯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爱伦·凯生活的时代背景,并介绍了她的生平和主要的着述活动。第叁部分阐述了她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她教育理论的基础:人生观、人种改良论、母性观和婚恋观。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她的自由教育理论,其中包括教育的作用,自由教育的原理,及其要求。接下来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是对自由教育的具体贯彻和实施。第五部分论述了爱伦·凯的家庭教育理论。她在对工业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批判的同时,指出要建立理想的家庭,母亲回归家庭,家庭承担起应有的教育任务。还对她的家庭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总结。第六部分是爱伦·凯的学校教育理论。首先介绍了她关于幼儿教育机构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了她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包括未来学校的环境、方法、各种制度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等。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主要是对爱伦·凯教育思想的评价,包括进步性和不足两方面。另外还探讨了她的思想对我们当前教育工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0)

庞德禄[10](1992)在《爱伦·凯的教育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是瑞典女作家、教育家、资产阶级自由教育论的拥护者、“新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国际妇女运动活动家。爱伦·凯于1849年出生于瑞典官员家庭,其父是激进的国会议员。她自幼生活在富有自由思想的家庭环境中。她所受的教育完全是由家庭实施的。读书、交朋友和旅行影响了其终身。青(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爱伦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爱伦凯对茅盾早期女性观和创作的影响有一些历史细节值得关注。这些细节包括茅盾在接触爱伦凯前对妇女解放问题的认识与接触后发生的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茅盾在爱伦凯与纪尔曼两位女性主义者理论选择中的徘徊。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爱伦凯在茅盾早期女性观形成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茅盾《野蔷薇》主旨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爱伦凯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雅研.“五四”时期爱伦·凯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张鹏燕.论爱伦凯与茅盾女性观与创作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张鹏燕.爱伦凯与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思潮[J].河北学刊.2013

[4].张鹏燕.爱伦凯与中国现代文坛[J].新文学史料.2013

[5].张鹏燕.爱伦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河北学刊.2012

[6].杨联芬.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

[7].雷蕾.爱伦·凯的儿童教育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

[8].武祥海.爱伦·凯[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

[9].张霞.爱伦·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庞德禄.爱伦·凯的教育思想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2

标签:;  ;  ;  ;  ;  

爱伦凯论文-赵雅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