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逆工程的口腔修复体CAD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陈义[1](2019)在《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义齿加工,先做牙模,再依据牙模加工出义齿,效率低、工艺落后。随着技术发展,义齿加工中投入大量资金引入了国外的口腔全景扫描、3D打印和快速成型技术,提高了牙模、牙坯形成的精确度和效率。但是,又一问题出现了,运用3D打印技术生产的牙齿,硬度不够高,如果提高成型材料的硬度则消耗的成本又进一步提高,这就导致了现有的3D打印牙坯虽然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较高,但是硬度不满足用户对其使用寿命的要求。目前多采用氧化锆结合口腔扫描、三维成型得到的义齿齿坯硬度极高,但是由于义齿的齿面多为空间异形曲面,为其精确切削成型带来了困难,为此本文开发了高硬度义齿齿坯异形曲面加工的非标准装置。以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为目标的完成高硬度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的设计,首先了解牙齿加工装置相关的资料并调研,而后分析加工装置所要具备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对加工装置进行了空间结构布局选型和设计、各运动部分零部件设计及装配等工作,最终完成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的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是:(1)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机械系统设计。首先分析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的功能需求,依据调研可得到了三种能够满足性能须要的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空间结构构型方案,通过从结构、控制、成本等角度对比分析了三种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整体空间结构构型方案,最后确定加工装置的构型方案。(2)根据加工材料硬度得出满足加工要求的三向进给系统的力矩转矩,通过计算得出设计主要构件的尺寸。基于制造与装配工艺要求,在对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的参数化设计阶段,运用UG三维建模软件完成机床的三向进给系统结构设计,整机结构设计以及完成整体装配。(3)使用UG三维建模软件对装置主要功能部件及装置整体进行结构设计及仿真建模的同时,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对装置影响较大的重要零部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并验证。对装置整机进行模态分析,总结结果云图分析不同谐振频率所对应装置的形变,找出了装置的薄弱位置,并对加工装置进行加工实验。
白小洁[2](2019)在《基于逆向工程的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精密度及适合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逆向工程软件研究数控铣削加工(CNC)的纯钛支架精密度,并与失蜡铸造法所制作的纯钛支架作适合性对比,为数控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指导。方法:1.采用逆向工程软件Gom inspect将10例数控铣削纯钛支架的CAD设计件与铣削加工后的支架扫描件进行对齐,得到3D偏差色彩图,并在偏差图上随机选取不同部位进行偏差标注,分析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的加工精密度。2.选取数控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和传统铸造法纯钛支架各10例,采用“硅胶薄膜”法,利用3Shape D700光学扫描仪分别获取石膏模型和带有硅橡胶薄膜的数字化模型,输入Gom inspect软件,将两组模型对齐,得到3D偏差色彩图,随机进行偏差标注后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数控铣削纯钛支架与失蜡铸造法纯钛支架的适合性。结果:1.卡环平均加工精度为-0.087±0.056mm,支托的平均加工精度为-0.091±0.131mm,基托加工精密度平均加工精度为0.016±0.019mm,10组支架平均加工精密度为-0.054±0.095mm。方差结果显示各部位之间精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3D偏差分析可得,失蜡铸造法RPD支架与模型之间的间隙介于0.27—0.31mm之间,而数控铣削支架与模型之间的间隙介于0.11—0.26mm之间,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可得失蜡铸造法所获得平均偏差(0.295±0.03mm)与数控铣削法所获得的平均偏差(0.195±0.049)有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传统失蜡铸造法加工的纯钛支架,CNC铣削技术制作的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加工精度较高,适合性良好,是制作RPD纯钛支架的理想方法,在RPD纯钛支架的制作方面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
黎光华[3](2018)在《口腔义齿桥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推动口腔修复治疗向着更加精确、简便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义齿桥作为口腔修复科常见的一种修复体,用来恢复缺失牙齿的形态和功能。本文以义齿桥修复体的三维曲面造型设计为研究对象,对义齿桥修复体数字化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桥体表面构造、连接体表面构造、碰撞检测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义齿桥修复体设计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桥体表面构造技术。为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通过裁剪标准冠的方式生成桥体上表面。由于标准冠没有牙龈面,需要进行桥体龈端面设计,为避免传统等距方法设计龈端面产生的自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隐式曲面等距生成龈端面的算法。桥体上表面和龈端面间存在着间隙,需要设计过渡曲面。最后通过网格融合算法把桥体上表面、桥体龈端面和过渡曲面缝合成一个整体。(2)研究了连接体表面构造技术。传统连接体设计方法是将连接体保存在标准库中,设计时直接调用,存在编辑能力差、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截面模板投影生成连接体的算法,通过投影得到连接体两端的曲线,在曲线间利用蒙皮算法生成连接体,然后通过裁剪、缝合算法将固位体、桥体和连接体融合成一体,并计算连接体中间截面的面积,确保连接体具有足够的强度。(3)完成义齿桥的设计后,还需要进行虚拟咬合调整咬合面的形态,使桥体与对颌牙之间形成多点接触,增加咀嚼的效率和患者佩戴的舒适性。为了满足虚拟咬合调整过程中干涉检测的实时性要求,提出了基于混合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可快速求解模型的碰撞区域;根据碰撞检测结果,又研究了模型刺穿深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色阶图的方式来显示深度值,为牙齿修复体设计过程中的调整提供直观的操作依据。(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Open GL图形库和Open Mesh开源库,开发了一个义齿桥CAD软件系统的原型。
郭良[4](2017)在《义齿加工五轴机床的设计分析及实验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牙齿在人们的饮食以及语言、发音、面部肌肉形态的保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牙齿健康问题是人们当前关注的一个焦点。CAD/CAM的兴起使得义齿修复体的手工制作方式逐渐被数控加工所取代。然而我国义齿修复体的制作方式仍然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精度不稳定,加工效率低、操作环境差。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义齿加工设备,而且设备的后期维修成本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口腔修复水平的提高,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义齿加工设备,是提高我国口腔修复水平的重中之重。本课题以高效高精地完成义齿修复体的加工为目的,对义齿加工设备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机床进行了结构布局设计、运动功能分配、工作空间规划等工作,最终设计出了一台用于义齿加工的五轴数控机床。机床本体的精度是影响机床最终加工精度的关键因素。本文依据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机床的空间误差模型;利用矩阵偏微分法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敏感性分析,定义了敏感度系数,对关键误差源进行了识别,为提高机床精度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建立了基于成本—公差的精度分配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机床进行了精度分配,确定了机床的精度指标。伺服进给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关键部分,其运行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本文在对常用的伺服进给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机床的进给方案;对伺服进给系统进行了机电耦合数学建模;依据自动控制理论对伺服进给系统进行了设计;制定了控制参数;对所设计的伺服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系统的动态特性,验证了系统的运行性能。机床各部件的静动态特性直接决定着机床本体的加工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对对机床性能影响较大的重要结构部件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并据此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提高其静动态特性;对机床整体进行了静力学与动力学特性分析,找出了机床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下一步的改进意见。最后本文用所设计的机床样机进行了义齿加工的初步实验,加工实验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五轴机床所加工出的义齿能够满足口腔修复的临床要求,并且该机床具有很高的加工效率。
雷小宝[5](2012)在《预烧结氧化锆义齿高速铣削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CAD/CAM技术的不断深入及其在口腔修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修复体制作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义齿数控高速加工技术是口腔CAD/CAM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义齿加工性能的优劣。由于其形貌复杂,所用材料又多为合金类或陶瓷类等难加工材料,导致其加工过程复杂繁冗,且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此背景之下,本文结合义齿临床的应用需求,以预烧结氧化锆陶瓷义齿加工为研究对象,以高速铣削等关键技术为理论支撑,从预烧结氧化锆陶瓷材料的铣削性能及其加工工艺参数设计两个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高速铣削在义齿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基础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并开发了一款小型双主轴四联动高速义齿加工机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深入研究了义齿加工用预烧结氧化锆陶瓷铣削过程中的出口边缘碎裂机理,提出了一种可在加工过程中减小发生出口边缘碎裂的铣削参数优化方法。分析了导致铣削边缘碎裂现象的影响因素并辅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铣削方式及工件材料的性能参数,例如:硬度、断裂韧性、和微观颗粒的大小,对出口边缘碎裂宽度有较大影响。同时,在铣削中可通过控制铣削参数以达到减小边缘碎裂宽度。2、考虑到义齿成型质量受铣削预烧结氧化锆时刀具的磨损影响较大,采用按照设定等时间间隔的方法,获取了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磨损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铣削刀具磨损量预报模型,并对刀具磨损量及其寿命进行了预报。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与准确性。3、基于对球头铣刀几何模型及高速加工切削参数的分析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体积力微元的球头微径铣刀高速铣削力理论模型。系统研究了铣削行间距、进给速度、切削方式、工件形状等因素对义齿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铣削力的影响。通过平面铣削参数实验,利用多元正交回归分析法,提出了一种针对预烧结氧化锆陶瓷的铣削力经验预测模型,并采用模拟义齿形貌的变曲率工件铣削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4、给出了一种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预烧结氧化锆铣削表面粗糙度析因实验设计方案,研究了主轴转速、径向切削宽度和轴向切削深度等铣削参数对预烧结氧化锆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并运用二次回归正交实验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预烧结氧化锆铣削参数的优化模型。求解出了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更佳铣削参数,为优化预烧结氧化锆义齿的加工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5、基于对预烧结氧化锆瓷块的铣削实验及优化分析结果,选择了合理的义齿高速数控铣削加工参数及加工方式,运用JDPaint软件生成了义齿的铣削刀轨,并对几种刀轨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铣削加工出义齿预烧结氧化锆件,对其形貌及表面粗糙度进行检测。通过对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得出义齿表面的加工质量较好,满足口腔医学修复的高精度需求,验证了上述模型构建和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6、基于“椅旁加工”的设计理念,针对义齿加工技术的特点,运用功能分析方法明确了义齿加工装备所需的功能模块,提出了一种面向义齿加工的桌面小型化双主轴四联动数字化制造装备的机械结构,并对其主结构关键部件进行了详细设计及合理布局。考虑到义齿加工对装备结构精度的需求,运用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和齐次变换矩阵,构建了该装备结构的空间误差模型,并研究了精度误差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为保证装备的加工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规划的预烧结氧化锆义齿铣削参数,加工出满足口腔修复需求的义齿零件,验证了本装备的性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聂欣,程筱胜,戴宁,俞青,郝国栋,孙全平[6](2009)在《瓷熔附金属基底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日益迫切的快速和高质量的口腔修复需要,我们试验了制作磨牙金属CAD/CAM基底冠的全过程。首先,利用三维光栅测量仪对牙预备体模型进行数据测量,获得磨牙表面的三维网格模型;然后,根据自主研发设计的基底冠设计软件对模型进行等距、裁剪和过渡等操作,构造出基底冠的三维模型;最后,在高速数控雕刻机上加工出实物。结果表明,加工的基底冠实物不但和预备体的贴合程度比较理想,而且质量稳定、精度高。
聂欣[7](2008)在《口腔修复金属基底冠CAD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口腔修复中,金属基底冠是金属烤瓷全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设计的形状和精度特别重要。传统的设计方法耗时、耗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发针对金属基底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口腔临床医学应用的实际,以口腔修复体的数字化模型STL文件为研究对象,围绕适用于基底冠设计的关于网格模型上的相关算法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针对基底冠的形状特点,在利用红黑树结构进行拓扑重建的三角网格模型上,详细介绍了能够反应曲面特征的三角网格顶点曲率的计算方法。通过交互式的两特征点之间利用“变方向追踪”法确定初始轮廓线和Snake能量模型优化提取颈缘特征线。根据特征线封闭的特点,利用种子法和边界优化提取有效的内表面模型,并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需要利用等距法产生外表面的要求,介绍了三角网格模型上基于法矢的等距和隐式曲面的等距。详细阐述了基于径向基函数的隐式曲面方程建立、网格曲面顶点八叉树顶点采集算法,在隐式曲面生成之后,利用改进的MC算法和隐式曲面网格优化方法生成外表面。针对现有的常用的网格过渡和融合算法不能很好的解决本文中基底冠内外表面过渡的问题。在分析现有模型边界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参数曲面蒙皮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针对基底冠设计的内外表面过渡算法,可以快速完成过渡,而且网格过渡平滑,质量高,可以满足医学需要。在已有算法的基础上,在WindowsXP环境下,以VC++6.0和HOOPS图形库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实现了口腔修复金属基底冠CAD软件系统。本文最后展现了利用本软件设计的模型进行加工获得的实物。
刘大峰[8](2007)在《基于点云的口腔修复体曲面测量与重建基础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逆向工程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拓展及应用,CAD/CAM技术在口腔修复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门新兴的口腔修复工艺开始形成,CAD/CAM系统使口腔修复学从传统手工设计制作步入了口腔修复数字化和自动化时代。本文结合口腔医学临床应用,以口腔修复体三维点云数据测量及其曲面重建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口腔修复体从数据获取到三维实体模型重建的相关基础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口腔修复体三维点云数据测量技术,提出了基于格雷码和相移组合编码技术的光栅投影式测量方法,自主研发了基于该方法的三维测量系统,并实现了系统的实验标定,应用到口腔修复CAD/CAM系统,实现了修复体数据的高效快速采集。(2)改进了基于聚类的核估计去噪算法,通过定义一个似然函数来反映测量点云数据中任意一点在采样表面上的概率,并利用自适应核尺寸检测并剔除离群点和不同振幅的噪声点,使得处理后的测量点云数据光顺平滑。(3)研究了基于空间划分策略的k近邻搜索算法,并对测量点云数据进行了搜索算法实验分析,提出了基于测量步距的k近邻搜索算法,有效地缩小了k近邻的搜索区域,提高了搜索速度,兼顾邻近点数k的取值,弹性地改变搜索半径,实现了测量点云数据k近邻的最优搜索。(4)提出了基于法向距离的切平面法矢方向调整算法,根据法向距离阈值,调整路径选择的速度,提高了法矢方向调整的效率,并用三次最近距离法解决了法矢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锁问题,实现了切平面法矢方向的协调一致。(5)采用改进步进立方体等值面抽取算法重建了口腔修复体三维模型,基于双曲线渐近线判别方法,消除了MC算法中的歧义三角片和孔洞,并通过实验发现了立方体边长的最佳取值,提高了算法效率,使重建后的模型效果更为逼真和清晰。(6)结合口腔修复临床需要,开发了Dental CAD系统,并针对具体患者,进行了贴面、烤瓷基底冠、金属全冠修复体以及颌面钛网修复体的重建和设计,在口腔医院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程筱胜[9](2007)在《口腔修复曲面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三维测量、离散曲面造型、高硬度材料快速加工等方面技术的进步,口腔修复体CAD/CAM医疗装备在近十多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推动着新时期的“牙科技术革命”。本文结合口腔临床医学应用实际,以口腔修复曲面设计技术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口腔修复曲面设计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修复体三角网格模型的快速拓扑重建技术,提出了采用顶点一环邻域的拓扑结构对三角网格模型进行快速重建,并对基于Hash和二叉树的冗余点滤除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三角网格模型的拓扑重建。(2)提出基于顶点法矢的等距和基于隐式曲面的等距的两种算法。采用了八叉树空间分块进行数据点采样,以及顶点映射结合原始模型拓扑关系来生成网格化隐式等距曲面,并通过实例分析了两种等距算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3)提出了口腔牙齿预备体颈缘线半自动自适应提取算法,口腔医生仅需要利用自己的医学经验在颈缘附近顺序交互拾取有限关键特征点,就可以半自动、可靠地完成颈缘线的准确提取。(4)研究了修复体三角网格裁剪技术,提出一种新的面向口腔修复设计的颈缘线裁减算法,通过粗裁减-精裁减-边界优化三个步骤,可靠、高效地完成了三角网格曲面裁减过程,并已经在临床开展应用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5)研究了修复体三角网格孔洞修补和缝合技术,提出了网格孔洞修补与缝合按统一思想处理的算法。该算法对网格模型进行孔洞修补、缝合可以得到与原始网格模型密度相近,且边界光滑连续的投影网格。(6)针对口腔修复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采用UML技术对口腔修复曲面设计系统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面向口腔修复曲面设计系统软件原型系统--DentalCAD,并将其应用到临床口腔修复体设计中,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张海林[10](2007)在《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体表器官仿真修复重建研究》文中提出体表器官缺损是现代整形外科领域的治疗重点和难点,体表器官的仿真修复重建是整形外科水平的最高体现。在传统的整形外科模式中,医生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经验完成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整个过程缺乏客观评判指标和有效辅助手段,极大地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借鉴工业领域逆向工程思想的先进技术,建立体表快速立体成像、手术仿真模拟设计、疗效客观评价系统,以期为体表组织器官修复重建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达到个性化治疗的目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人体体表组织器官的三维数据采集高效、高精度地实现被测对象的三维数据获取,是逆向工程的第一环节,也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手术模拟的基础。基于相位偏移测量原理的莫尔条纹测量方法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不适合采集活体表面三维数据采集的问题。应用CT扫描获取器官内部结构的二维图像信息,用数学方法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而重建断层截面图象,根据不同位置的断层图像建立被测器官的三维信息。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分别获取器官表面或内部结构的三维数据信息,充分满足器官再造的需求。2数据预处理针对相位偏移测量原理采集的人体点云数据,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滤波和拼接。结合人体数据的自身特点,设计了矩形窗口加权中值滤波器,使用滤波器可以以较高的精度剔出大部分噪声数据。3构建三维曲面模型将经预处理后的一组点云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通过对多视点云的拼接拟合,融合构建成为三角面片组成的曲面;再将构成曲面进行补洞、平滑、细分、曲面拟合、曲面光顺等处理,构建精确完整的数字化曲面模型。应用数据转换软件和三维重建软件完成了基于DICOM标准的CT图像数据采集和三维重建,获得了颅骨模型的三维数字化曲面模型。4制作三维实体模型将三维数字化曲面模型转换为STL格式后输入到激光快速成型机,制造出三维实体模型。实体模型能够精确地复制和再现被测对象的形貌状态,直观、详尽的表达解剖结构和周围关系。对于复杂病例,手术前可以在三维实体模型上进行手术模拟。5精度和误差分析对精度的追求是逆向工程技术在人体体表器官仿真修复重建中应用的首要目标。本研究通过对人体器官相应三维形貌信息进行传统方法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验证构建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的精度均小于0.2mm,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6临床应用研究本研究分别对颜面部软组织畸形、小耳畸形、颅骨缺损以及乳房整形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1)在逆向工程软件中对三维数字模型人工交互曲面变形方法或镜像模拟法设计手术后效果,并测量分析出需要整形修复的量化数据,为手术提供参考。(2)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正常的实体模型,为手术前设计和手术中修复重建提供直观的参考。(3)应用CAD软件分析缺损和畸形部位,设计植入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数控机床生产出与缺损或畸形部位完全契合的个性化植入体,无需再在手术台上对植入体进行裁剪、塑形,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4)将患者手术前、手术模拟和手术后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配准、分析,验证手术效果和手术设计方案的实现程度,(5)将患者手术后的颜面部数字化曲面模型和模拟的手术后曲面模型导入逆向工程软件,进行配准比较,验证手术设计方案的实现程度。课题引入逆向工程思想的先进知识,建立了体表快速立体成像、手术仿真模拟设计、疗效客观评价系统。经精度验证完全可以满足临床需求。通过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验证了该系统在体表组织器官仿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是本研究尚未能建立成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手术预测和模拟时还比较复杂。此外,器官再造手术前后组织的形态变化是手术精确化的重大障碍,手术前模拟以及模型外科都是将组织器官认为是刚性结构,预测不够精确。在进一步地研究中我们要将现有的系统和程序结合起来,并构建人体体表器官的三维数据库和数据自动分析程序,建立组织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为体表组织器官的修复重建建立一个界面友好的计算机辅助三维虚拟现实的计算机系统。
二、基于逆工程的口腔修复体CAD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逆工程的口腔修复体CAD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义齿加工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义齿加工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义齿加工设备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运动设计方案选择与结构参数计算 |
2.1 引言 |
2.2 装置的功能需求 |
2.3 整体结构方案选择 |
2.3.1 三轴半义齿加工方式 |
2.3.2 双主轴义齿加工方式 |
2.3.3 五轴联动义齿加工方式 |
2.3.4 工作空间估算 |
2.4 进给传动部件设计 |
2.4.1 进给传动方式的选择 |
2.4.2 机械进给传动系统组成 |
2.4.3 进给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
2.4.4 建立机械传动进给系统数学模型 |
2.4.5 机械参量的计算 |
2.4.6 动平台驱动装置设计 |
2.5 直线运动导轨设计 |
2.6 主轴动力系统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制造与装配工艺的结构设计与数字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装置的总体布置 |
3.3 零部件数字化建模 |
3.3.1 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
3.3.2 零部件之间的联结关系和具体实施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CAE分析 |
4.1 ANSYS软件介绍 |
4.2 ANSYS软件对加工装置模型分析的处理 |
4.2.1 模型简化 |
4.2.2 网格划分、定义材料及边界条件的施加 |
4.3 机架的静力学分析 |
4.3.1 机架载荷的计算 |
4.3.2 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4.4 进给传动系统有限元分析 |
4.4.1 丝杠的刚度计算 |
4.4.2 丝杠的强度计算 |
4.4.3 丝杠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4.5 加工装置的整机模态分析 |
4.5.1 模态分析的理论 |
4.5.2 整机的前处理 |
4.5.3 整机的约束模态分析 |
4.6 试验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逆向工程的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精密度及适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常用的RPD支架材料及纯钛支架铸造缺陷的影响因素 |
1.2 CNC在口腔修复领域中的应用 |
1.3 逆向工程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实验一 CNC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精密度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实验二 CNC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适合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3.结论 |
4.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英文缩略图表 |
附录二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口腔义齿桥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桥体表面构造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连接体表面构造技术研究现状 |
1.2.3 三角网格模型碰撞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桥体表面构造技术 |
2.1 引言 |
2.2 基于隐式曲面等距的桥体龈端面设计 |
2.2.1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隐式曲面定义 |
2.2.2 基于半边折叠算法的顶点简化 |
2.2.3 隐式曲面的三角化 |
2.3 桥体上表面设计 |
2.4 桥体龈端面裁剪与参数化 |
2.4.1 桥体龈端面裁剪 |
2.4.2 桥体龈端面参数化 |
2.5 过渡曲面设计 |
2.6 曲面融合 |
2.7 实验验证与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接体表面构造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截面模板投影的连接体曲面生成算法 |
3.2.1 截面模板预定义 |
3.2.2 截面模板处理 |
3.2.3 连接体曲面生成 |
3.2.4 横截面积计算 |
3.2.5 连接体曲线编辑 |
3.3 基于网格切割和网格缝合的全冠桥融合算法 |
3.3.1 网格切割 |
3.3.2 区域生长 |
3.3.3 网格融合 |
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混合包围盒的碰撞检测技术 |
4.1 引言 |
4.2 层次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概述 |
4.2.1 层次包围盒原理 |
4.2.2 经典层次包围盒 |
4.3 混合包围盒碰撞检测 |
4.3.1 混合包围盒树建立 |
4.3.2 相交检测 |
4.3.3 交线求解 |
4.3.4 算法测试 |
4.4 区域求解 |
4.4.1 算法概述 |
4.4.2 算法实现 |
4.5 距离求解 |
4.6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体修复CAD软件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桥体修复CAD软件系统架构 |
5.3 桥体修复CAD软件系统开发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义齿加工五轴机床的设计分析及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小型义齿加工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4 数控机床精度研究现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床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机床的功能需求 |
2.3 机床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
2.3.1 机床的结构选型 |
2.3.2 运动功能方案设计 |
2.3.3 工作空间规划 |
2.3.4 机床整体功能分析 |
2.4 机床误差建模与精度设计 |
2.4.1 多体系统理论建模方法 |
2.4.2 机床的空间误差模型 |
2.4.3 机床的误差灵敏度及精度分析 |
2.4.4 机床的精度设计 |
2.4.5 精度分配结果 |
2.5 主轴系统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床伺服进给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进给方式的选择 |
3.3 交流伺服进给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
3.3.1 机械传动系统与交流伺服电机的数学建模 |
3.3.2 伺服系统的三环设计 |
3.4 伺服进给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
3.4.1 动态抗干扰性能的仿真分析 |
3.4.2 传动刚度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床关键部件的设计分析及优化 |
4.1 引言 |
4.2 转台的设计、分析及优化 |
4.2.1 B转轴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
4.2.2 B转轴的优化设计 |
4.3 主轴部件的设计、分析及优化 |
4.3.1 主轴托架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
4.3.2 主轴托架的优化设计 |
4.4 机床整体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
4.4.1 整体模型的建立 |
4.4.2 机床整体的静力学分析 |
4.4.3 机床整体的模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义齿加工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机床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测量 |
5.3 义齿加工实验 |
5.3.1 义齿数字化模型的获取 |
5.3.2 加工轨迹的规划 |
5.3.3 义齿加工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预烧结氧化锆义齿高速铣削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义齿制作常用材料及研究现状 |
1.2.1 义齿制作材料的性能要求 |
1.2.2 钛合金类义齿制作材料研究现状 |
1.2.3 预烧结氧化锆及其义齿加工研究现状 |
1.3 义齿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
1.3.1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
1.3.2 铣削建模方法研究 |
1.3.3 加工表面质量研究 |
1.4 面向义齿加工的数字化装备研究 |
1.4.1 义齿 CAD/CAM 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1.4.2 义齿 CAD/CAM 系统基本组成 |
1.4.3 口腔修复加工装备应用现状 |
1.5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烧结氧化锆的铣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用于义齿制作的预烧结氧化锆陶瓷材料特性分析 |
2.2.1 义齿制作用氧化锆陶瓷特性 |
2.2.2 义齿制作用预烧结氧化锆陶瓷材料性能参数 |
2.3 预烧结氧化锆铣削边缘碎裂的控制 |
2.3.1 预烧结氧化锆铣削边缘碎裂实验 |
2.3.2 预烧结氧化锆铣削边缘碎裂因素分析 |
2.4 预烧结氧化锆铣削加工切屑形态分析 |
2.4.1 预烧结氧化锆材料去除机制模型 |
2.4.2 切屑形态与分析 |
2.5 高速铣削预烧结氧化锆刀具磨损及寿命预测 |
2.5.1 铣削预烧结氧化锆的刀具磨损 |
2.5.2 基于铣削实验的刀具磨损曲线建立 |
2.5.3 基于灰色理论的刀具寿命预测 |
2.5.4 铣削预烧结氧化锆义齿刀具寿命预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烧结氧化锆高速铣削建模与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义齿加工铣削力模型构建 |
3.2.1 球头铣刀几何模型 |
3.2.2 铣削力理论模型构建 |
3.3 铣削力作用下的铣刀变形研究 |
3.3.1 力作用下铣刀变形模型 |
3.3.2 球头铣刀受力状态下有限元应力、应变分析 |
3.4 义齿铣削过程中的振动分析 |
3.4.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3.4.2 铣刀的有限元模态频率分析 |
3.4.3 工件的有限元模态频率分析 |
3.5 预烧结氧化锆铣削实验及铣削力经验预测模型的建立 |
3.5.1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3.5.2 平面实验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3.5.3 模拟义齿形貌的变曲率面铣削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烧结氧化锆义齿高速铣削参数规划研究 |
4.1 引言 |
4.2 义齿铣削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几何因素对粗糙度的影响 |
4.2.2 铣削方法对粗糙度的影响 |
4.2.3 铣削表面残留高度分析 |
4.3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预烧结氧化锆铣削表面粗糙度析因实验 |
4.3.1 固定效应模型的统计分析 |
4.3.2 预烧结氧化锆铣削表面粗糙度析因实验 |
4.3.3 析因实验结果分析 |
4.3.4 铣削参数交互作用析因实验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4.4 基于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的预烧结氧化锆铣削参数优化 |
4.4.1 二次回归数学模型 |
4.4.2 铣削参数二次回归正交实验 |
4.4.3 铣削参数回归方程的建立 |
4.4.4 预烧结氧化锆铣削最优加工参数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优化铣削参数的义齿高速加工 |
5.1 引言 |
5.2 义齿的模型重构与铣削加工刀轨规划 |
5.2.1 义齿的模型重构与设计 |
5.2.2 CAM 加工刀轨的生成 |
5.2.3 义齿高速铣削加工刀轨的仿真分析 |
5.3 基于预烧结氧化锆的义齿铣削加工与分析 |
5.3.1 预烧结氧化锆的义齿铣削加工 |
5.3.2 义齿铣削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义齿高速加工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
6.1 引言 |
6.2 义齿加工装备设计功能分析 |
6.2.1 加工装备的功能分析 |
6.2.2 义齿加工对装备的功能要求 |
6.3 总体方案及主要技术指标 |
6.3.1 系统总体配置 |
6.3.2 主要技术指标 |
6.4 装备机械本体结构的构建 |
6.4.1 机械结构的总体布局 |
6.4.2 机械总体结构构建与基础零部件的设计 |
6.4.3 装备组件系统的设计、选型与分析 |
6.5 装备机械结构的空间误差建模 |
6.5.1 拓扑结构的建立 |
6.5.2 相邻体之间坐标变换矩阵的构造 |
6.5.3 装备空间误差模型建立 |
6.5.4 基于空间误差模型的各单元误差与补偿 |
6.6 装备精度测量与性能实验分析 |
6.6.1 运动轴直线定位、重复定位精度测试 |
6.6.2 装备振动模态实验 |
6.7 铣削加工实验 |
6.7.1 微小零件铣削实验 |
6.7.2 义齿高速铣削试验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6)瓷熔附金属基底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制作流程 |
2.2.1 磨牙预备体测量 |
2.2.2 磨牙基底冠修复体设计 |
2.2.3 磨牙基底冠修复体加工 |
3 结 果 |
4 讨 论 |
(7)口腔修复金属基底冠CAD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口腔修复金属基底冠软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口腔修复的原理 |
1.1.2 金属基底冠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
1.1.3 数字化口腔修复系统的发展和意义 |
1.2 口腔修复模型的数字化描述 |
1.2.1 STL 文件数据格式 |
1.2.2 三角网格的拓扑表示 |
1.3 基底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算法 |
1.3.1 流程 |
1.3.2 三角网格特征线提取 |
1.3.3 三角网格等距 |
1.3.4 三角网格过渡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冠预备体的颈缘线提取及裁剪技术 |
2.1 引言 |
2.2 三角网格的特征信息描述 |
2.2.1 三角网格拓扑重建 |
2.2.2 三角网格顶点法矢估计 |
2.2.3 三角网格面夹角信息 |
2.2.4 三角网格曲率 |
2.2.4.1 曲面论相关理论 |
2.2.4.2 局部曲面拟合计算曲率 |
2.2.4.3 利用Weingarten 矩阵估算曲率 |
2.3 颈缘特征线线提取技术 |
2.3.1 特征线的提取方法 |
2.3.2 分段轮廓线提取 |
2.3.3 轮廓线进化为特征线 |
2.3.3.1 Snake 模型 |
2.3.3.2 Snake 模型在3D 模型上的应用 |
2.4 裁剪特征线 |
2.4.1 内部区域的确定 |
2.4.2 内部区域边界融合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冠修复体三角网格等距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顶点法矢的等距 |
3.3 基于隐式曲面的等距 |
3.3.1 基于径向基的隐式曲面定义 |
3.3.2 基于八叉树的顶点简化 |
3.3.3 隐式曲面的三角化 |
3.3.3.1 MC 三角化 |
3.3.3.2 网格优化 |
3.3.3.3 等距曲面有效区裁剪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冠修复体的三角网格过渡技术 |
4.1 引言 |
4.2 蒙皮法 |
4.3 基底冠过渡算法 |
4.3.1 边界分段 |
4.3.2 构造脊线 |
4.3.3 脊线之间离散点设计 |
4.3.4 过渡面生成及边界缝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总体构架 |
5.3 系统开发的平台 |
5.4 软件系统应用实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点云的口腔修复体曲面测量与重建基础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口腔修复体CAD/CAM 系统概述 |
1.2.1 口腔修复学的发展及应用 |
1.2.2 口腔修复体CAD/CAM 系统发展及流程 |
1.3 口腔修复体造型关键技术 |
1.3.1 口腔修复体数据测量技术 |
1.3.2 口腔修复体数据预处理技术 |
1.3.3 口腔修复体数据拓扑关系重建技术 |
1.3.4 口腔修复体曲面重建技术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维点云数据测量技术研究 |
2.1 光栅投影三维测量技术 |
2.1.1 光栅投影方式 |
2.1.2 编码光模式 |
2.2 光栅投影三维测量系统建模 |
2.2.1 光栅投影三维测量系统原理 |
2.2.2 CCD 摄像机建模 |
2.2.3 LCD 投影仪建模 |
2.3 格雷码-相移组合技术 |
2.3.1 格雷码编码 |
2.3.2 格雷码解码 |
2.3.3 相移法 |
2.3.4 格雷码-相移组合编码 |
2.3.5 码值校正 |
2.4 三维测量系统标定 |
2.4.1 标定基础数据获取装置设计 |
2.4.2 提取标定点并生成码值矩阵 |
2.4.3 匹配并生成标定基础数据 |
2.4.4 系统标定与误差评估 |
2.5 点云数据测量实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点云数据去噪光顺技术研究 |
3.1 相关研究及分析 |
3.2 Mean Shift 算法研究 |
3.2.1 Mean Shift 概念及发展 |
3.2.2 Mean Shift 的基本形及扩展形 |
3.2.3 概率密度梯度 |
3.2.4 Mean Shift 算法步骤 |
3.3 三维点云去噪光顺算法 |
3.3.1 似然函数的确定 |
3.3.2 算法程序实现 |
3.3.3 自适应核尺寸 |
3.4 算法实例及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点云数据的 k 近邻搜索算法研究 |
4.1 相关算法研究及分析 |
4.2 基于空间划分的 k 近邻空间球搜索算法 |
4.2.1 算法描述 |
4.2.2 算法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
4.2.3 物体几何构型的影响分析 |
4.3 基于测量步距 d 的 k 近邻搜索算法 |
4.3.1 相关定义 |
4.3.2 确定测量步距d |
4.3.3 确定k 近邻临界搜索半径 |
4.3.4 算法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点云数据曲面重建技术研究 |
5.1 切平面法矢方向调整 |
5.1.1 法矢调整算法研究及分析 |
5.1.2 基于法向距离的法矢调整算法 |
5.1.2.1 相关定义 |
5.1.2.2 两次最近距离一次k 近邻遍历 |
5.1.2.3 三次最近距离法解决死锁问题 |
5.1.3 算法实例分析 |
5.2 三角网格曲面的生成 |
5.2.1 有向距离函数定义 |
5.2.2 三角网格面的生成 |
5.2.3 歧义三角片和孔洞的改进 |
5.2.4 步进立方体边长影响分析 |
5.3 应用实例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口腔修复体曲面重建及其应用 |
6.1 口腔修复体标准冠模型重建 |
6.2 口腔修复体贴面的重建与设计 |
6.2.1 贴面类型及制作流程 |
6.2.1.1 贴面类型 |
6.2.1.2 贴面制作流程 |
6.2.2 切牙预备体的测量及重建 |
6.2.3 贴面修复体的设计 |
6.2.4 切牙贴面修复体的加工 |
6.2.5 实验加工结果临床验证及分析 |
6.2.5.1 临床验证 |
6.2.5.2 临床分析 |
6.3 口腔修复体基底冠的重建与设计 |
6.3.1 基底冠的应用与分析 |
6.3.2 基底冠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
6.3.3 预备体数据获取及重建 |
6.3.4 基底冠设计 |
6.3.5 基底冠的实验加工及临床验证 |
6.4 颅骨及颌面修复体重建与设计 |
6.4.1 上颌骨修复分析 |
6.4.2 颅骨模型三维重建与实物加工 |
6.4.3 颌面修复体设计 |
6.4.4 颌面修复体实体操作与模型加工 |
6.4.5 颌面佩戴临床验证与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国家“863”项目验收鉴定书 |
(9)口腔修复曲面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数字化口腔修复技术 |
1.2.1 口腔修复体数字化测量技术 |
1.2.2 口腔修复体数字化设计技术 |
1.2.3 口腔修复体数字化制造技术 |
1.2.4 口腔修复生物材料 |
1.3 面向口腔数字化的设计技术 |
1.3.1 离散网格曲面重建 |
1.3.2 离散网格特征线提取 |
1.3.3 离散网格曲面等距 |
1.3.4 离散网格孔洞、缝合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角网格拓扑重建技术 |
2.1 引言 |
2.2 STL 数据拓扑重建 |
2.3 三角网格模型概述 |
2.3.1 顶点冗余性分析 |
2.3.2 STL 文件常见错误分析 |
2.4 STL 文件拓扑结构重建 |
2.4.1 三角网格拓扑数据结构表示 |
2.4.1.1 标准模版库 |
2.4.1.2 几何类 |
2.4.2 三角网格的快速拓扑重建算法 |
2.4.2.1 冗余顶点的滤除算法分析 |
2.4.2.2 冗余点删除算法实现 |
2.4.3 邻域拓扑关系重建 |
2.5 测试实例 |
2.5.1 测试环境 |
2.5.2 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口腔修复体三角网格等距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顶点的等距 |
3.2.1 显式法生成顶点法矢 |
3.2.2 隐式法生成顶点法矢 |
3.3 基于隐式曲面的等距 |
3.3.1 隐式曲面的定义 |
3.3.2 基于隐式曲面等距算法流程 |
3.3.3 八叉树空间采样 |
3.3.3.1 采样准则 |
3.3.4 采样点集的获取 |
3.3.5 隐式等距曲面的建立 |
3.3.6 投影生成等距模型 |
3.4 等距精度检测 |
3.5 算法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口腔修复体三角网格颈缘线快速提取技术 |
4.1 引言 |
4.2 特征线提取流程 |
4.2.1 离散点曲率特征 |
4.2.2 局部特征线提取 |
4.2.2.1 约束条件 |
4.2.2.2 基于“方向追踪”的特征线提取 |
4.2.2.3 基于“曲率吸引”特征线优化 |
4.2.2.4 程序算法 |
4.2.2.5 应用实例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口腔修复体三角网格颈缘线裁剪技术 |
5.1 引言 |
5.2 特征线裁剪思路 |
5.3 基于特征边界的区域裁剪 |
5.3.1 粗裁剪算法 |
5.3.2 精裁剪算法 |
5.3.3 边界三角片优化 |
5.4 算法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口腔修复体网格模型的孔洞修补和缝合技术 |
6.1 引言 |
6.2 径向基函数(RBF) |
6.2.1 径向基函数及其性质 |
6.2.2 径向基函数与隐式曲面 |
6.2.3 径向基函数的应用 |
6.3 牛顿迭代逼近 |
6.4 孔洞修补算法研究及实现 |
6.4.1 孔洞的分类及处理方式 |
6.4.2 孔洞的初始网格化 |
6.4.3 孔洞的初始网格细分及优化 |
6.4.4 投影及优化 |
6.5 网格缝合算法及其实现 |
6.5.1 算法思想 |
6.5.2 待缝合网格边界分类处理方式 |
6.5.2.1 封闭边界对封闭边界 |
6.5.2.2 封闭边界对半封闭边界 |
6.5.2.3 半封闭边界对半封闭边界 |
6.5.3 基于双向“拉链”的网格化 |
6.5.4 后处理 |
6.6 实例及分析 |
6.6.1 孔洞修补 |
6.6.2 网格缝合 |
6.6.3 模型分析表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DENTALCAD 口腔修复设计系统实现 |
7.1 引言 |
7.2 系统架构设计 |
7.2.1 造型系统研发层次结构 |
7.2.2 造型系统总体构架 |
7.3 详细设计 |
7.3.1 系统用例图 |
7.3.2 系统顺序图 |
7.4 系统实现 |
7.4.1 全冠设计 |
7.4.2 嵌体设计 |
7.4.3 桥体的设计 |
7.5 模型制造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
(10)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体表器官仿真修复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逆向工程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1.2 快速原型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
1.1.3 计算机辅助整形外科及其研究现状 |
1.1.4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实现的工作原理和关键算法简介 |
2.1 相位偏移测量原理简述 |
2.2 数据处理 |
2.2.1 ICP算法的基本原理 |
2.2.2 多视点云的拼接 |
2.3 曲面重构 |
2.3.1 截面数据的提取与排序 |
2.3.2 基于截平面数据的B样条曲面拟合 |
第三章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体表组织器官修复重建基础研究 |
3.1 系统的硬件、软件组成和操作流程 |
3.1.1 硬件构成 |
3.1.2 软件构成 |
3.1.3 系统扫描测量的工作流程 |
3.2 测量前准备工作 |
实验一、人体体表器官数字化曲面模型的构建和系统精度误差分析 |
1 材料和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基于DICOM数据构建颅骨三维数字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体表器官修复重建临床应用研究 |
研究一、逆向工程技术在颜面部软组织畸形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研究二、逆向工程技术在外耳再造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研究三、逆向工程技术在乳房整形再造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四、个性化钛合金修复体在颅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逆工程的口腔修复体CAD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牙齿异形曲面加工装置设计[D]. 段陈义. 安徽工程大学, 2019(08)
- [2]基于逆向工程的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精密度及适合性研究[D]. 白小洁. 暨南大学, 2019(04)
- [3]口腔义齿桥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D]. 黎光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4]义齿加工五轴机床的设计分析及实验验证[D]. 郭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5]预烧结氧化锆义齿高速铣削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D]. 雷小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2)
- [6]瓷熔附金属基底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J]. 聂欣,程筱胜,戴宁,俞青,郝国栋,孙全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9(02)
- [7]口腔修复金属基底冠CAD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聂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8]基于点云的口腔修复体曲面测量与重建基础技术研究及应用[D]. 刘大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9]口腔修复曲面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程筱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5)
- [10]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体表器官仿真修复重建研究[D]. 张海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