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者论文-李昕

游荡者论文-李昕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荡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街头艺人,游荡者,旺角,体制化,街头文化,商业性质,文化商品,资本逻辑,人行通道,金钱至上

游荡者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1](2019)在《街头艺人:从“游荡者”到“街头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以“现代城市应培育自己的街头文化”为名,将原本被驱赶的街头艺人招募回来,表面看起来是凸显了都市的街头文化,实则限制了街头文化的发生与兴盛。街头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空间,而街头艺人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其身份意义的变(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10)

毛晨钰[2](2019)在《游荡者许知远》一文中研究指出许知远,一个"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许知远关心全世界的年轻人。在他的访谈节目《十叁邀》里,他总是试图追问他的采访对象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他问林志玲,怎么看东亚社会审美的单调性?他问俞飞鸿,你那么美,为什么要拍那么庸俗的剧?他问李诞,生活哪有这么严峻?他问木村拓哉,有没有想利用自己的能量改变日本?他问张艺谋,你为什么要拍一部烂片?他笨拙而执着地(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9期)

周显波[3](2019)在《游荡者的地图:贾平凹长篇小说人物内涵兼及历史构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贾平凹长篇小说常常以游荡人物的踪迹作为文本结构,以游荡人物的体验作为叙述重心。这种处理方式带来了两个后果:首先,叙述游荡人物的游踪成就了贾平凹富有质感的生活化表达;其次,作家在启用游荡者叙事的时候,生活的空间得到了最大的展现的同时,历史时间也被空间化处理,价值判断因为生活现象的堆迭而搁置,同时被悬停了的还有一种富有深度的历史构建的可能。对贾平凹小说创作这一个案的思考,将有助于深入探讨当代小说作家的历史观与历史书写等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胡国平[4](2019)在《时间星丛中的游荡者——论本雅明现代性思想中的时间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聚焦于本雅明的时间星丛概念,探讨谈论本雅明的时间观念。本雅明的现代性思考的根基就在于对时间的创造性阐释,即创造了一种与过去构成星丛关系的当下,从而摧毁和解构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在这样一种时间观中,历史被表述为过去与当下之间的辩证历史,直线历史时间被截停,被压抑记忆的乌托邦潜能得以释放,从而使得当下时间转变成为具有一个包含伦理力量的时刻。游荡者(Flaneur)正是这一时间体验的承受者和揭示者。(本文来源于《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期刊2019年03期)

邵廷赫,杨以豪[5](2019)在《柏林市的新游荡者》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上,阿莱士·施蒂格的《面包与玫瑰:柏林故事》是一本关于漫游的书。作者以柏林的不同地点作为通向这座城市内部的透镜,而每一次向透镜发出的凝视,都是慢条斯理的回忆冒险。乍看之下,这本小书只是将一篇篇细密的城市随笔缀连成册,是兰姆《伊利亚随笔》一类作品在现代(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7-08)

马凯丽[6](2018)在《郁达夫“零余者”与波德莱尔“游荡者”形象比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郁达夫与波德莱尔分别以小说和诗歌的形式,塑造了"零余者"与"游荡者"这两类文学史上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和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在时代转型期中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展现的知识分子们当下的精神思索、精神追求与自我救赎,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韩嫣[7](2018)在《作为“游荡者”的狗——析奥斯卡·帕尼查的小说《来自一只狗的日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雅明所提出的"游荡者"形象主张以一种异质的动态视角对现代,尤其是城市生活空间进行观察与描绘,然而当异质的距离跨越了物种,所有的价值准则与文化逻辑都将被打破,所有的事物也将得到全新的审视。短篇小说《来自一只狗的日记》(1892)即借助动物的视角,摒弃了人的思维与语言范式,通过模拟狗类对于现代人类世界的感知体验,以"身体"为观察点,对人类形象、以及人类生活进行了一场解构式的描摹与重新定义。(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若诗,庄惟敏[8](2018)在《“游荡者”的环境行为学之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成环境研究中,"游荡者"被看作平民化的研究载体及回应大数据特征的人性化方法;它在以人为本背景下对理解人之空间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以环境行为学为入手点,探索"游荡者"理论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与环境行为学科的关联,旨在说明"游荡者"结合相关研究发展成为建筑学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其一梳理本雅明时代"游荡者"理论的产生背景、导向问题、研究视角及与环境行为学根源之缘;其二分析后本雅明时代对"游荡者"理论的发展应用,及其与环境行为学在研究目标、价值取向、理论方法等层面的关联互补。(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8年04期)

朱小燕[9](2018)在《游荡者视角下《毛猿》中扬克的形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毛猿》讲述了工业文明背景下一个粗暴的司炉工扬克寻求归宿感而不得却惨死于毛猿之手的故事。本文拟从游荡者的视角来分析《毛猿》中主人公扬克为代表的工人的自动化、无意识和经验缺失的形象特征。从而加深对于工人这一现代游荡者形象的理解,促进对于现代性主题下工人生存境遇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13期)

于心怡[10](2018)在《波德莱尔与新感觉派“游荡者”形象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发展影响着文学的变迁。当现代性流入城市,波德莱尔与新感觉派作家贡献出展现都市的文本,呈现出"游荡者"的人物群像。东西方的游荡者都是都市的观察者,有类似的游荡身份,身处发展水平相当的游荡空间,并感受同样短暂而强烈的瞬间感受。但面对都市,东西方游荡者的反应又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都市空间给予游荡者不同的私人感受,往纵深追溯,更是起源于上海与巴黎截然不同的发展进程与现代性来源。(本文来源于《淮阴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游荡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许知远,一个"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许知远关心全世界的年轻人。在他的访谈节目《十叁邀》里,他总是试图追问他的采访对象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他问林志玲,怎么看东亚社会审美的单调性?他问俞飞鸿,你那么美,为什么要拍那么庸俗的剧?他问李诞,生活哪有这么严峻?他问木村拓哉,有没有想利用自己的能量改变日本?他问张艺谋,你为什么要拍一部烂片?他笨拙而执着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荡者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昕.街头艺人:从“游荡者”到“街头景观”[N].社会科学报.2019

[2].毛晨钰.游荡者许知远[J].东西南北.2019

[3].周显波.游荡者的地图:贾平凹长篇小说人物内涵兼及历史构建思考[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

[4].胡国平.时间星丛中的游荡者——论本雅明现代性思想中的时间观念[J].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19

[5].邵廷赫,杨以豪.柏林市的新游荡者[N].文汇报.2019

[6].马凯丽.郁达夫“零余者”与波德莱尔“游荡者”形象比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8

[7].韩嫣.作为“游荡者”的狗——析奥斯卡·帕尼查的小说《来自一只狗的日记》[J].德语人文研究.2018

[8].张若诗,庄惟敏.“游荡者”的环境行为学之缘[J].新建筑.2018

[9].朱小燕.游荡者视角下《毛猿》中扬克的形象特征[J].科技视界.2018

[10].于心怡.波德莱尔与新感觉派“游荡者”形象之比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  ;  ;  ;  ;  ;  

游荡者论文-李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