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亚,贸易网络,制造业,社会网络分析
东亚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梁经伟,文淑惠,李彦[1](2019)在《东亚制造业生产网络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贸易网络的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商品门类数据,对2003年以来东亚地区制造业贸易网络及其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首先,由进出口贸易网络可知,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的参与程度均高于周边国家;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国家也逐渐参与生产网络分工,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联系。其次,从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早期"叁角贸易"的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陆上交通工具,但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国家参与度的提升该模式逐渐在削弱。最后,东亚边缘国家对大国的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小范围区域内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陈小玉[2](2019)在《东亚生产网络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内贸易取代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垂直分工体系下,分工方式由简单的产品层面上升到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层面,各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形成错综复杂的生产网络。伴随国际分工形式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变得尤为复杂,产品生产过程被分割成多个生产环节,各国比较优势得以扩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生产网络之中,产品的价值链被极大地延申了。东亚地区是世界上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加上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垂直专业化分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伴随着产业转移,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应运而生。经验表明,参与生产网络的程度越高,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影响越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意识到生产网络平台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企业一直积极地参与生产网络进程,不断提高参与地位,提升参与程度。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了东亚生产网络的中心。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并没有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占据独特地位。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立足于东亚生产网络,以生产网络为依托,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作用,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首先,对东亚生产网络发展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的基础条件以及累积的优势条件,并从NTR指数,RCA指数衡量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制造业在产业链全球化布局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其次,从制造业增加值、竞争力水平、商品结构、市场分布等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的现状,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指数的整理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生产网络程度日益深化。再次,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验证了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确实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9-06-10)
范龙飞[3](2019)在《“一带一路”建设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生产网络的稳定发展对促进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的固有缺陷或问题,增加了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意在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双边经济的共同发展,其深入推进将会对东亚生产网络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厘清“一带一路”建设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机制和重要作用,对于丰富其战略内涵以及促进东亚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亚各经济体的中间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结构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中国中间产品提供能力不断增强,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东亚生产网络的核心,中国已经具备引领东亚生产网络发展和转型的经济实力。在详细分析东亚生产网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机理后,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分散中国产品出口市场,提升中国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向高端攀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对东亚生产网络的稳定及高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成本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目标。本文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成本的下降对促进中国最终产品进口和东亚中间品贸易的发展具有显着的影响,且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对东亚中间品贸易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这就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和促进东亚区域的产业合作。此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GDP增长对中国最终产品进口的增加和东亚中间品贸易规模的扩大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剧烈的汇率波动具有抑制效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政策建议:一是积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注重降低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贸易成本;叁是积极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金仁淑,李雪[4](2019)在《中日在东亚服务网络中的角色逆转——“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东亚贸易格局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尤其体现在中日在东亚服务贸易分工中的竞争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总结和归纳东亚服务网络特征基础上,深入比较中日两国中间品贸易规模和结构,发现东亚地区服务部门中间品贸易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而中国向东亚地区提供服务中间品的能力全面超过日本,双方竞争具有同质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应采取稳固网络地位、调整服务结构的措施,以此全面提升中国在东亚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梁经伟,毛艳华,文淑惠[5](2019)在《东亚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变路径研究——基于生产分割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产品内分工的深化,东亚逐渐成为全球生产最为活跃的地区,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生产分割的视角,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东亚各经济体的生产阶段数与平均传递步长,研究东亚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过程,并明晰区域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东亚整体的生产分割长度呈现递增趋势,并且国内与国际生产阶段数呈互补关系,验证了东亚生产结构复杂度不断提升,参与全球化分工程度不断提升的特征事实。其次,分国家(地区)来看,日本的平均传递步长是东亚地区中最短的,距离最终产品需求较近,而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等距离最终需求较远,尤其是制造业。最后,从阶段数之间的关系来看,日本国内生产阶段数下降幅度大于国际阶段数的上升幅度,表明日本通过产业转移的替代效应加强了其在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而中国等以国内和国际外包的替代效应夯实国内产业链;东盟国家如泰国、越南等则通过提供最初中间产品,提升生产结构的复杂程度。(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问题》期刊2019年03期)
朱雄[6](2018)在《“共同体”视域下东亚海洋人文网络历史内涵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环东中国海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东部沿海共同构成了"东亚地中海",近代以前的东亚跨海文化传播交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一个稳定、持续的海洋社会人文网络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下,形成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体"。近代以来受西方海洋文化、西方秩序的冲击,海洋人文网络逐渐从整体走向"碎片化",传统海洋人文精神逐渐丧失,给东亚海洋人文交流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文化认同、经贸往来也逐渐走向衰落。深刻认识、总结东亚海洋人文网络的历史内涵与经验,对于推动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孙瑾,卫平东,王云霞[7](2018)在《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地位和比较优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全球价值链(GVC)测算结果证实了2005年后中国已经取代日本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核心国地位,成为新叁角贸易格局的中心。然而,TPP协议会削弱这一地位,给中国带来贸易转移效应,这主要是由于TPP成员国优势互补,且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存在较强竞争。因此,特朗普重启TPP谈判对中国存在一定威胁。为了找出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设立面板模型,细分到不同行业分别研究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关税、劳动力成本、人均GDP、汇率对比较优势指标的影响显着。不过,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依据。政策制度仅对资源密集型行业短期提升比较优势有正向影响,国家创新和关税降低对一国长期比较优势建立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危机的冲击对一国比较优势水平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2018年05期)
李岩[8](2018)在《《肆式青春》:东亚动漫网络的一次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肆式青春》以日式团队制作的唯美画风和中国化的原创故事相结合,是国产动画电影试图通过业界顶尖团队的新海诚美术风格,而实现其商业目标的一次尝试。同时,也能够为进一步凝聚和整合东亚ACG文化和市场网络提供借鉴。在统一的技术背景参照下,叁个导演对中国故事的不同处理而形成艺术差异,则更像是一组现成的对照组实验。本文试图在分析其视听表达和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对本片的得失进行分析研判,并尝试发掘出中国本土动漫发展的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当代动画》期刊2018年02期)
于荣光[9](2018)在《优惠原产地规则对我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产业地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自由贸易区的蓬勃发展,优惠原产地规则作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征对一国在区域中产业地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优惠原产地规则通过规定享受原产地待遇的标准而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生产网络乃至全球价值链产生影响。优惠原产地规则对一国产业地位起到何种作用与该国产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利用OECD-WTO发布的TIVA数据库计算了1995年至2011年我国制造业中16个行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GVC指数及显性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我国在中高技术行业与高技术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处于低端急需进行升级,且现有原产地规则容易造成贸易摩擦且不能适应不同行业发展的需要。随后本文探究了优惠原产地规则对产业地位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叁种渠道对我国产业地位产生影响,分别是贸易成本、贸易流、投资流,这是本文理论层面的一大创新。首先,贸易成本影响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东亚原产地规则缺乏一致性、较高的获取原产地证书的管理成本、较少的使用宽松条款及低水平的自贸区均带来了较高的贸易成本;其次,贸易流变动重塑区域内价值链分工。原产地规则会产生中间投入品替代效应与中间投入品增加效应,本文对中间投入品增加效应与替代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运用计量模型实证了原产地规则严格程度对贸易流的影响。通过对比东亚叁个“10+1”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贸易份额变化差异说明原产地规则产生的经济效应我对我国产业地位将产生影响;再次,原产地规则还会通过影响投资流向影响我国产业地位;最后,为了发挥原产地规则战略性贸易工具作用推动我国产业地位提升,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积极争取原产地规则的制定权,构建以中国为轮轴国的自贸区格局;根据我国不同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差异性的获得原产地证明标准;降低原产地规则的贸易成本提升我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参与度,进而提升我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产业地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孙泳[10](2018)在《《东亚日报》网络新闻韩中翻译误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是中韩建交的25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韩两国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文化等英语的交流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年,两国领导人也去对方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整个中韩交流的过程中,中韩翻译的人才是不可缺少的。而其中中韩新闻翻译更是促进了两国的交流和认知。韩语新闻的翻译在两国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了此研究的重要性,并根据现有的韩国新闻的中文版为基础,分析其翻译的错误,研究韩汉新闻翻译的技巧和策略,进一步推动中韩两国关系进步。本文分为绪论,理论背景,误译事例,结论4个部分。绪论部分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先行研究。理论背景中分为网络新闻的特征和新闻翻译的原则两个方面。本论文以东亚新闻(2016.1.30-2017.10.30经济政治专栏)的中文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韩中翻译进行分析,客观理解。第叁章分为句子和词汇两方面分析东亚日报中的误译,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实例。结合翻译理论,对比原文和例文,总结出相关经验。通过误译提出正确的翻译方法。目前,韩汉新闻翻译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从中国国内高校开设朝鲜语专业的课程来看,也很少有针对新闻翻译的课程。笔者以此论文为基础,希望促进韩语新闻翻译的发展,培养新闻翻译的人才,促进中韩的友好交流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东亚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内贸易取代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垂直分工体系下,分工方式由简单的产品层面上升到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层面,各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形成错综复杂的生产网络。伴随国际分工形式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变得尤为复杂,产品生产过程被分割成多个生产环节,各国比较优势得以扩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生产网络之中,产品的价值链被极大地延申了。东亚地区是世界上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加上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垂直专业化分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伴随着产业转移,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应运而生。经验表明,参与生产网络的程度越高,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影响越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意识到生产网络平台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企业一直积极地参与生产网络进程,不断提高参与地位,提升参与程度。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了东亚生产网络的中心。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并没有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占据独特地位。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立足于东亚生产网络,以生产网络为依托,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作用,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首先,对东亚生产网络发展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的基础条件以及累积的优势条件,并从NTR指数,RCA指数衡量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制造业在产业链全球化布局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其次,从制造业增加值、竞争力水平、商品结构、市场分布等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的现状,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指数的整理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生产网络程度日益深化。再次,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验证了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确实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梁经伟,文淑惠,李彦.东亚制造业生产网络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贸易网络的分析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19
[2].陈小玉.东亚生产网络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9
[3].范龙飞.“一带一路”建设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金仁淑,李雪.中日在东亚服务网络中的角色逆转——“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思考[J].日本问题研究.2019
[5].梁经伟,毛艳华,文淑惠.东亚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变路径研究——基于生产分割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9
[6].朱雄.“共同体”视域下东亚海洋人文网络历史内涵与启示[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
[7].孙瑾,卫平东,王云霞.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地位和比较优势研究[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
[8].李岩.《肆式青春》:东亚动漫网络的一次实验[J].当代动画.2018
[9].于荣光.优惠原产地规则对我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产业地位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8
[10].孙泳.《东亚日报》网络新闻韩中翻译误译分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