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维新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靖国信仰,明治维新,神道教,靖国神社
维新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愚[1](2019)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对靖国信仰的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新生的明治政府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证明统治的合法性。由于明治维新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旧藩阀,因此在理论上构建自身合法性的过程中,明治政府更多借用的是日本传统文化之躯壳。靖国信仰即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靖国信仰被创造出来之根本目的是服务现实,因此其不仅没有明确的宗教经典,也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甚至是对日本神道教传统的背叛。天皇崇拜将天皇打造为"现人神",靖国信仰则将民众的精神安置于"成为效忠天皇的英灵"之上。明治政府操纵民众信仰,将个人的信仰之力汇聚起来并转化为集团性的力量,其宣泄的出口就是侵略战争。(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朱至刚[2](2019)在《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戊戌时期的四川区域社会为分析框架,试图探讨《渝报》和《蜀学报》作为外来的"嵌入"之物,能在此时"在地化"产生和存续的结构性动因。通过对这两份报刊发起人、捐资人和发行人的言行分析,文章认为,《渝报》和《蜀学报》在认同上缘起于四川士林急于获得举国推许;在资源获取上以宋育仁等发起人的人脉关联为渠道,以全川士绅的支撑为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尊经"一脉在士林中的根基尚不深广,因此,同样是以宋育仁为主持者,以尊经书院和蜀学会为班底的《蜀学报》所获的支持反而不如以他个人身份为号召的《渝报》。(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轩[3](2019)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世界主要国家的近代转型来说,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以明治维新为标志,跨越时间最短、社会震荡最小且社会变革度最高。面对西方列强的殖民威胁,日本虽然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明治维新虽然结束了长达260多年的江户幕府统治,但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却和平移交了政权,德川家族实现了安全维系,大批幕府重臣转(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9年S1期)
李南[4](2019)在《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时务文章的战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深入,国势日蹙。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出呐喊,迫切要求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束缚,寻求自强之路。但"公车上书"所发出的微弱呼声并未得到清政府的重视,于是他们把报刊政论纳入其政治活动的轨道以实现其"以言报国"参政议政的政治理想。维新旗手梁启超以"变法图存"为宗旨,锐意(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06期)
王慧颖[5](2019)在《《经世报》与戊戌时期浙江维新群体内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经世报》是戊戌时期浙江地区一份鼓吹改革维新的新式刊物。该刊的创设是浙江各方维新士人合力的结果,但各方从一开始就在办刊动机上存有歧见,且多勉强为之。创刊后不久,《经世报》就因章太炎和宋恕两位主笔言论多涉敏感政治话题,并与广东康梁维新派对垒,而遭受内外异议。宋、章两位主笔的离职,固然使该刊言论转趋平实,但也削弱了该刊的社会影响力及各方的支持,增加了经费困难,加速了该刊的夭折。《经世报》的兴废与浙江士人与康梁维新派之间的矛盾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浙江维新群体内部的各种分歧及政治上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9年01期)
茅海建[6](2019)在《戊戌时期康有为“大同叁世说”思想的再确认——兼论康有为一派在百日维新前后的政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康有为弟子在《知新报》《时务报》上的言说,查证康有为在戊戌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再次确认了康有为的"大同叁世说"及其传播范围。"大同叁世说"有其革命性的理想,说的是未来,也有其阶段性的规定,说的是当下,中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康有为一派为此设计了"自上""自下"两套变法方案。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所行的是"自下"之策,康有为在北京所走的是"自上"之路。当北京的"自上"之路突遇光明后,康有为也调整其政治策略。(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1期)
刘轩[7](2018)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幕府、天皇、公家、诸侯大名及武士等政治权力主体,经历了以江户为中心的公议政治探索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公武合体运动,通过明治新政权构建中的政治协商和中央集权体制构建中的契约行动,最终以较短时间、较小震荡和较大变革实现了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实现契约性转型,其制度前提在于幕藩体制下的分权性组织结构;现实动因在于主要政治权力主体变动过程中对契约关系的遵守,特别是德川庆喜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主动退出;社会基础在于日本社会各界对富国强兵等转型目标的广泛共识。(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8年06期)
周全[8](2018)在《维新时期报刊与科技知识的传播:侧重阅读人群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维新运动时期,随着国人自办报刊业的兴起,对西方科技知识的介绍成为新式报刊的一个重要内容,出现了《格致新报》等专门的科技刊物或相应的专栏,成为这一时期科技知识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维新时期报刊的科技知识传播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诸多门类。此时的报刊,通过译介上述诸多门类的科技知识,在释疑解惑的同时宣传科技知识,用语浅近,生动可读,适合各类人群的阅读,亦便捷了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本文对报刊中刊载之科技知识进行介绍,并对报刊中“X光线”、“气球”以及“德律风”等叁个出现频率较高科技成果的介绍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得出对于同一科技知识,不同的报刊会从材质、原理以及不同功用等不同方面进行报道,便于读者对科技知识的全面了解。通过分析发行地与发行量,得出新式报刊的发行受交通以及通讯手段的制约,多以交通、经济发达之处为主。此外,报刊的畅销还与开明官员的推崇以及新式书院的购阅分不开。新式报刊的阅读者,以官员、学会成员、学堂人群,以及其他社会上对西学感兴趣的人士为主。本文对于报刊中刊载之科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此时报刊刊载之知识,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包括气象、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动植物学、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表明办报人对于知识的介绍以人们生活现象为主,藉以宣传科技知识。此外,维新时期的报刊如《格致新报》、《湘报》等,均设有问答栏目,即读者或学堂学生提问,办报人予以解答,形成读者与报刊之间的互动,此举一方面可拉近读者与报刊之间的距离,进而激发读者对于报刊的购阅以及传播,另一方面可有针对性的解决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来信读者的提问往往具有共性,报刊的解答可惠及众多读者,真正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对新式报刊的传播与科技知识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蒋建国[9](2018)在《维新时期地方学会、学校与报刊阅读的拓展:以湖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新时期,《时务报》执新思潮传播之牛耳,各地维新报刊群起而响应。而地方社会学会、学校与报刊之间的互动互进,对维新思潮的地域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湖南的南学会创办报刊、开办讲会、倡导维新,推动了学会、学堂与报刊的一体化发展。而《湘报》《湘学报》等地方报刊的广泛阅读,促进了维新思潮的"在地化"发展,对湖南地方"意义之网"与社会风气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磊[10](2018)在《从先秦时期的“礼制维新”看儒家身体哲学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哲学是一种以身为本的哲学,"礼"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全面展示了儒家身体哲学的内涵。经由先秦之期的两次"礼制维新",礼逐渐人文化、伦理化,以往"敬神事鬼"、沟通天人的礼成为"不学礼,无以立"之礼,古老的礼乐文明与人最切己、最本真的"身体"合并归一,儒家身体哲学也由此得以最终确立。故详加考察先秦之期的"礼制维新",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理解儒家身体哲学的确立进程,进而呈现出儒家"身体"之真正内涵。(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维新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戊戌时期的四川区域社会为分析框架,试图探讨《渝报》和《蜀学报》作为外来的"嵌入"之物,能在此时"在地化"产生和存续的结构性动因。通过对这两份报刊发起人、捐资人和发行人的言行分析,文章认为,《渝报》和《蜀学报》在认同上缘起于四川士林急于获得举国推许;在资源获取上以宋育仁等发起人的人脉关联为渠道,以全川士绅的支撑为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尊经"一脉在士林中的根基尚不深广,因此,同样是以宋育仁为主持者,以尊经书院和蜀学会为班底的《蜀学报》所获的支持反而不如以他个人身份为号召的《渝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新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若愚.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对靖国信仰的创造[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朱至刚.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9
[3].刘轩.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J].日本学刊.2019
[4].李南.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时务文章的战斗性[J].青年.2019
[5].王慧颖.《经世报》与戊戌时期浙江维新群体内外关系[J].史林.2019
[6].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大同叁世说”思想的再确认——兼论康有为一派在百日维新前后的政治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
[7].刘轩.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J].世界历史.2018
[8].周全.维新时期报刊与科技知识的传播:侧重阅读人群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18
[9].蒋建国.维新时期地方学会、学校与报刊阅读的拓展:以湖南为中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10].王磊.从先秦时期的“礼制维新”看儒家身体哲学的确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