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

丝虫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

刘健(黑龙江省塔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5200)

【摘要】目的讨论丝虫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

【关键词】丝虫病预防控制治疗

丝虫病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二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体内;另一阶段在人体内。斑氏丝虫病分布极广,但主要在亚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带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马来丝虫还可在猫、犬、猴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通过雌蚊叮咬传播。斑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马来丝虫病则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0—25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者极少。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5~10月为丝虫病感染季节。在温暖的南方,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

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肿加重及恶化,甚或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

丝虫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半数感染者无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存在。潜伏期早者3个月,晚者1/2年,一般约1年。

(一)急性期

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呈不定时周期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都伴有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并有压痛,持续数天后即自行消失。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淋巴管炎以下肢为多,常一侧发生,也可两腿同时或先后发生,其症状是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而下蔓延发展,称为“离心性淋巴管炎”,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感及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俗称“流火”,持续数天消退。

2.丝虫热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系腹膜后淋巴结炎所致。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主要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两侧精索可摸及1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肺型丝虫病)系发育移行的未成熟幼虫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表现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有炎症阴影,痰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微丝蚴多阴性。少数尚可出现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慢性期

由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引起,但多数病例炎症和阻塞性病变常交叉重叠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淋巴结肿大是由于炎症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所致,且常伴淋巴结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见于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和股部,局部呈囊性肿块,中央发硬,穿刺可抽出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易误诊为疝。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精索淋巴管曲张可互相粘连成条索状,易与精索静脉曲张混淆。阴囊淋巴管曲张可与阴囊淋巴肿同时存在。

2.阴囊淋巴肿由于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致阴囊肿大、表皮增厚似橘柑皮状,可见有透明或乳白色小水疱,破裂后有淋巴渗出或乳糜液渗出,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3.鞘膜腔积液多见于斑氏丝虫病。可发生一侧或两侧。轻者无明显症状,积液多时,阴囊体积增大,呈卵圆形,皮肤皱折消失,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液离心沉淀可找到微丝蚴。

4.乳糜尿为斑氏丝虫病常见症状乳糜尿病人淋巴管破裂部位多在肾盂及输尿管。临床呈间歇性发作,隔数周、数月或数年再发。发作前可无症状或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痛股沟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乳糜尿易凝固,可堵塞尿道,致排尿困难,甚或出现肾绞痛。

5.象皮肿见于马来及斑氏丝虫病晚期。开始呈凹陷性坚实性水肿,久之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皮肤上有苔藓样变,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数月前在蚊虫滋生季节到流行区旅游或居住;有蚊虫叮咬史。加上典型的周期性发热、离心性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等症状和体征均应考虑为丝虫病。血中微丝蚴检查阴性者可取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病变组织活检,确定诊断。皮内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因与其他线虫有交叉反应,故特异性有限。丝虫病的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性淋巴管炎鉴别。丝虫性附睾炎、鞘膜积液应与结核性鉴别。象皮肿应与局部损伤、肘瘤压迫、手术切除淋巴组织后引起的象皮肿鉴别。丝虫性乳糜尿需与结核、肿瘤引起者鉴别。

【治疗】

(一)对症治疗

1.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可口服强的松、保太松、阿司匹林。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卧床休息,抬高骨盆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蛋白饮食,并用中药治疗。对乳糜血尿者,可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K4,或肌注安络血、止血敏等。

3.象皮肿: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磨擦及外伤。辐射热烘绑疗法:将患肢放入砖砌腿炉或电烘箱内。外科疗法;对下肢严重者可施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施行整形术。

(二)病原治疗

1.海群生(又名乙胺秦、益群生)对微丝幼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海群生对马来丝虫病疗效比斑氏丝虫病迅速彻底。

(1)短程疗法:适用于体质较好的马来丝虫病患者。该疗法不良反应较大。

(2)中程疗法:用于血中微丝蚴较多和重度感染及斑氏丝虫病。

(3)间歇疗法:此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

不良反应:主要是因大量微丝蚴或成虫死亡产生的过敏反应。

作用于成虫产生局部症状,一般马来丝虫病较斑氏丝虫病反应重。对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月内或8个月以上和月经期妇女应缓治或禁忌用药。

2.左旋咪唑对微丝蚴有较好疗效。与海群生合用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与海群生类似,但较轻。

3.呋喃嘧酮对斑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不良反应与海群生相仿。

【预防】

(一)普查普治

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二)防蚊灭蚊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油、驱蚊灵及其他驱避剂等涂布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防蚊网(棉线浸渍701防蚊油制成)。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千克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

参考文献

[1]孙德建.我国防治丝虫病成绩卓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2).

标签:;  ;  ;  

丝虫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