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散文化论文-乔媛

飞散文化论文-乔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飞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飞散,宋德利,《聊斋志异》,联系与疏离

飞散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乔媛[1](2018)在《当代飞散译者宋德利《聊斋志异》英译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和疏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翻译家宋德利移居美国后出版的第一部英译《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from of a Lonely Studio)来考察当代海外华人译者的飞散现象。译本扉页写给母亲的献词暗示着海外华人在异域的主流文化外的孤独,表明译者是通过书写/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来书写自己的乡愁。在母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撞中,译者在翻译时明确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中国,以在潜意识中不断确认故国方位;同时凸显《聊斋志异》的道德寓意对于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来抵抗异域的宗教信仰。然而,文学规范和能指符号的归化意味着异域文化在日常语言实践中完成了对于译者的主体召唤。宋德利在翻译《聊斋志异》中与家园文化的联系与疏离,清楚地表明所有的翻译都是文化杂合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申文静[2](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飞散传播路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伟大构想,是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融及区域合作的纽带。国际交流合作中,文化的碰撞必然出现。而文化的飞散传播也会更加频繁,本文将以中国的茶文化为例探讨中国文化飞散的有效路径及启发。(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06期)

陈文荣,李晋[3](2018)在《异域的他者,文化的放逐——飞散视角下“叁位一体”翻译主体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高度互融,文化飞散现象日趋普遍,飞散的视角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与视野,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与启发意义。尝试构建飞散视角下作为原创主体的原作者、作为翻译执行主体的译者以及作为受众主体的以读者为主的译文使用者的"叁位一体"翻译主体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飞散译者与原作者深度沟通、密切合作的译者模式,丰富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谁来译"之问的解答,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与启发。(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周宣丰[4](2014)在《文化翻译的“飞散性”:一种超越的文化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二元论"的影响,翻译中弥漫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衍生了"自我"与"他者"的二元文化结构。然而,昔日的中心—边缘的文化政治格局已被文化多元化格局取代,文化的混杂性和飞散性是当代的文化特征。鉴此,译者应跨越二元对立,以超越的文化逻辑,从"飞散"视角重新思考文化翻译的作用和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4年11期)

卢巧丹[5](2014)在《木心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飞散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童明翻译的木心短篇小说集《空房》以"异、易、移、艺"翻译观为准则,以文化飞散传播为己任,以再现木心文学艺术为目标,融合了译介和传播中的策略选择、营销战略等,译本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童明认为翻译是原文的飞散状态,译者就是飞散者,作品在转化成译文的过程中,飞散者既要坚持自己家园文化的差异,又要将这些差异用另一种文化语言再创造,形成跨民族的特征。本文以《空房》英译为例,考察现当代小说在原文转化成译文的过程中,语言文本如何在不同文化间通过碰撞、沟通、逐渐融合,完成文本行旅,产生新的文化视野,获得新的生命。木心小说的成功译介给中国现当代小说更好地译介与传播提供了很多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4年01期)

胡美馨[6](2012)在《在世界文化家园里心怀慈悲——略论木心的飞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散(Diaspora)在全球化的当下具有文化跨民族性、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涵义及游牧式思想的现代哲学意味,是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时代复杂表意过程中一个灵活的能指,具有"家园"与"飞散视角"这两个重要特征。美籍华人作家木心的作品具有突出的"飞散"特征,集中体现为他基于中西文化浸润的"世界家园"文化认同与自我飞散,以及木心基于飞散视角对这一"家园"中各种现代性问题的思辨与慈悲关怀。(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王小静[7](2010)在《文化飞散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林语堂《浮生六记》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翻译的文化转向以来,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为归宿的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代表了译者两种不同的文化态度。旷日持久的异化和归化之争实质是在对待文化异质态度上的态度之争。翻译的使命是传达源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最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如何才能使不同文化都能受益而不会在交流中枯萎甚至消亡呢?本文引入飞散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策略的选择,认为文化飞散的视角对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实现文化的飞散,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指导意义。飞散是一种穿越国家和民族界限来实现文化繁衍的方式,即在跨民族关联之中产生翻译却不被同化,同时在跨民族的翻译活动中形成“更丰富的语言”。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频繁。而文化交流与互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要求首先承认并直面文化的差异。文化飞散的视角承认且尊重文化差异,并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异域文化.在实现文化飞散的过程中,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需要从宏观上总体把握。一方面,译者要保持源语文化中的异质。这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飞散的视角归根到底是肯定异质价值的。另一方面,译者不能忽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力,适当增加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关联度,寻求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共通点。这两种策略要求译者从整体上把握,译者不可能展示源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同的文化信息要求译者采取不同的调和策略,从而产生兼顾异质传达和可读性的和谐译本。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精通中西文化。他在西方多年的飞散者的经历使其具备了独特的飞散视角。他的《浮生六记》译本是他最见翻译功底的译作。本文以此译本为个案,从文化翻译方面分析了林语堂先生的翻译策略选择,旨在分析其独特的文化飞散视角,从而指出译者的飞散视角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钱进,李延林[8](2009)在《文化飞散与语际转换——谈译者对源语文化应有的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信息传递,也是不同国家与民族间意识形态的转换和传递,文本的解读要从语言层面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空间。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翻译者要时时怀有文化飞散的意识,重视隐含在文本间的文化因子,从多元共生、文化互补的原则出发,运用适当的文本翻译策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或智力传统的义务和责任。(本文来源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丰云[9](2008)在《《混血亚当》:飞散者的文化想象性满足》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人新移民是当今飞散人群的一部分,华人新移民文学也是一种飞散文学。飞散人群的民族文化记忆与新的异质文化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往往就体现于飞散者对文化认同的确立上。飞散作家在文化认同上的不同态度和选择,与他们如何建构自我身份和他者身份是密不可分的。《混血亚当》折射的就是飞散者的一种文化想象性满足。(本文来源于《滨州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小艳[10](2008)在《《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维.苏.奈保尔是一个典型的后殖民时代飞散作家。在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的十七个短篇故事中,都渗透着奈保尔的飞散写作情感。“飞散”(diaspora)是一个较新的思维范畴。在希腊文词源中它原指种子或花粉“散播开来”。现在这个词获得许多新意,包括跨民族性的文化、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内涵。随着“飞散”概念越来越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从“飞散”视角研究奈保尔作品《米格尔街》中的飞散写作和飞散文化,可以获得新的文学欣赏体验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奈保尔在作品中强调特立尼达混合文化的跨民族、跨文化特征。他用灰谐、幽默、具有洞察力的叙事艺术,生动地刻画了生活在殖民统治下米格尔街人们的飞散状况。为此,他在1961年获得毛姆奖和赢得“街头生活作家”的声誉。论文主要从飞散视角研究《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第一章探讨奈保尔成为一个飞散作家的原因及其飞散写作特征。他的多文化背景对他的思维和写作有很大影响,他超越单一身份、单一视角,坚持差异表述,在写作中采取跨民族、跨文化视角。第二章研究《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米格尔街人们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在文化实践中形成了混合文化。但在殖民社会中,他们被边缘化。奈保尔在作品中描述了他们各种飞散情感,诸如“非家”幻觉、身份丧失、渴望认同或自我实现等。第叁章探讨《米格尔街》的叙事策略。多旋律(主要是多声部)叙事艺术被用来并置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以便更好地再现特立尼达混合文化特征。双重叙事视角,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互为补充生动地再现了米格尔街人们边缘生存悲喜状况。多重不定点作为主要事件,串起叙事,形象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反讽被用来讽刺殖民社会的政治、教育、宗教、文化以及展现人们的理想与实现,表面与实际的反差,产生强烈的悲喜剧效果。从飞散视角研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可以发现奈保尔采用跨民族、跨族裔思维,反对固化身份,提倡混合身份的跨文化、跨民族特征。特立尼达在跨民族、跨种族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混合文化,具有丰富的飞散性。奈保尔对生活在米格尔街的人们采取客观的态度,既有同情,又有反讽,并不把他们浪漫化。用飞散视角研究特立尼达文化和历史,可以接触更深层的精神活动,米格尔街人们具有“非家”幻觉、渴望认同、身份模糊或丧失等飞散情感。在殖民统治下,他们被边缘化,但他们在这些悲情的飞散经历中,坚持差异表述,向中心挑战。奈保尔描述他们被边缘化的状况,向我们展示被压抑的真实历史,开始解构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中心表述,寻求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混合文化。从飞散视角研究《米格尔街》,可以体会到奈保尔跨民族、跨种族美学和文化判断的力量。通过对《米格尔街》多旋律(主要是多声部)、双重视角、多重不定点、反讽等叙事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奈保尔的其他作品。(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飞散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带一路"战略是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伟大构想,是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融及区域合作的纽带。国际交流合作中,文化的碰撞必然出现。而文化的飞散传播也会更加频繁,本文将以中国的茶文化为例探讨中国文化飞散的有效路径及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飞散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乔媛.当代飞散译者宋德利《聊斋志异》英译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和疏离[J].中国比较文学.2018

[2].申文静.“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飞散传播路径探索[J].福建茶叶.2018

[3].陈文荣,李晋.异域的他者,文化的放逐——飞散视角下“叁位一体”翻译主体模式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周宣丰.文化翻译的“飞散性”:一种超越的文化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4

[5].卢巧丹.木心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飞散之旅[J].中国翻译.2014

[6].胡美馨.在世界文化家园里心怀慈悲——略论木心的飞散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王小静.文化飞散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林语堂《浮生六记》个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8].钱进,李延林.文化飞散与语际转换——谈译者对源语文化应有的责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丰云.《混血亚当》:飞散者的文化想象性满足[J].滨州学院学报.2008

[10].刘小艳.《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飞散文化论文-乔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