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灭鼠剂论文-赵万江,龚进,杨福成,冷晓晓,施丝

抗凝血灭鼠剂论文-赵万江,龚进,杨福成,冷晓晓,施丝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凝血灭鼠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凝血类灭鼠药,大隆,溴敌隆,中毒

抗凝血灭鼠剂论文文献综述

赵万江,龚进,杨福成,冷晓晓,施丝[1](2019)在《168例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检测申请资料及其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168例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检测申请资料及其结果的分析,了解重庆市该类中毒病例的相关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中毒的发生,以及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提供相关指导依据。[方法]收集整理重庆市中毒控制中心2015—2018年所收集的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检测申请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户籍、疑似中毒时间、检出项目等。[结果]受检人群主要以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占56.5%;农村送检比例为69.6%,远高于城市人群;检测申请集中分布在春季和冬季;主要检出项目为大隆和溴敌隆,分别占58.0%和41.1%。[结论]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严重威胁农村少年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应加强该类灭鼠药的监管和中毒预防工作。(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期刊2019年04期)

陈红宇,张志鸿,税利容[2](2019)在《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评价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疗效。方法本文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58例进行分组观察研究,给予29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给予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小剂量维生素K_1救治,对比两组不同剂量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着,P<0.05;观察组方式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相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的治疗采用维生素K_1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7期)

黎荣能[3](2019)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数据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2例抗凝血类灭鼠药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在入院时、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其中14例患者检测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结果 所有患者均问出有明确的误食及复杂原因灭鼠剂摄入史,并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咯血、口腔黏膜出血、鼻衄、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渗血表现,PT、INR、APTT均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下降。入院后经治疗出血症状控制。住院时间6~21 d(平均时间8 d),出院后追踪随访20例,6例患者在2个月内复查凝血象有异常表现,其中2例因有出血现象3个月内3次住院,2例出院后1个月后再次住院。结论 抗凝血类灭鼠剂可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其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作用持久,特效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_1的补充应当够疗程,细致的病史询问和出院后随访追踪其凝血功能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峰,刘华良,吉文亮,霍宗利,马永建[4](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生物样本中10种抗凝血类杀鼠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生物样本中10种抗凝血类杀鼠剂(大隆、杀鼠醚、敌鼠、克灭鼠、氯杀鼠灵、杀它仗、氯敌鼠、溴敌隆、鼠得克、杀鼠灵)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方法生物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并提取目标物质,经液相系统分离后,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在电喷雾电离(ESI)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色谱柱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EC-C_(18)柱(2.1mm×100mm,2.7μm);流动相为乙酸铵(5mmol/L)-乙腈,梯度洗脱。结果 10种杀鼠剂检出限为1.5~4.5μg/L,定量限为4.5~13.5μg/L,各目标物质均在5~5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血液和尿液样本中,10种目标化合物回收率均在80.9%~111.7%,相对标准偏差均在0.4%~9.8%。结论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疑似鼠药中毒者生物样本中10种抗凝血类杀鼠剂的同时检测。(本文来源于《江苏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杜志国,王建琳,黄凯,王森,王冬冬[5](2018)在《犬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模型的建立及犬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犬新鲜冰冻血浆对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治疗效果,利用健康比格犬建立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模型,监测发病症状及治疗过程中身体指标变化情况,将犬新鲜冰冻血浆与维生素K1联合使用作为治疗手段与维生素K1作为治疗手段进行对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发现,犬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症状主要以可视黏膜发白,凝血不良引起的各种类型出血为主;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总蛋白(T-Rro)、血浆纤维蛋白原(Alb)不同程度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P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利用犬新鲜冰冻血浆进行辅助治疗时,出血症状会很快减轻,并且PT、APTT指标恢复较快,输注2 d与4 d的疗效无显着差异。组织多处出血和可视黏膜发白是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主要临床特征,PT和APTT是该中毒病比较准确的诊断指标,犬新鲜冰冻血浆与维生素K1联合使用对治疗此类中毒具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杨永志,彭睿[6](2018)在《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灭鼠药毒鼠强,提倡使用以溴敌隆为代表的第二代长效抗凝血灭鼠药,从而导致溴敌隆在林业、农业、畜牧业的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溴敌隆中毒、自杀案例时有发生。本文就长效抗凝血灭鼠药的基本情况、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进行综述,希望能全面加深读者对长效抗凝血灭鼠药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茂林,龚进,杨福成,冷晓晓,施丝[7](2018)在《一起多名儿童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事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回顾一起多名儿童突发中毒事件的调查与检测过程,总结不明原因中毒突发事件的处置经验。本次事件中根据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可能的中毒物质为抗凝血类灭鼠药3-[3-(4-溴联苯基-4)-1,2,3,4-四氢萘-1-基]-4-羟基香豆素(大隆),并采用UPLC/MS/MS法进行30份中毒儿童静脉血和尿液样本中大隆的定性检测,其中有9份检出大隆,故得以确认为灭鼠药大隆中毒。提示在调查处置中毒事件时,应注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高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相结合,并保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安部门的密切合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鼠药生产企业的监管。(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期刊2018年04期)

朱波,岳亚军,赖少阳[8](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叁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测定全血样中12种抗凝血类杀鼠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叁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鼠药中毒患者血液样品中12种抗凝血类杀鼠剂(杀鼠酮、杀鼠醚、氟鼠酮、杀鼠灵、溴敌隆、氯杀鼠灵、鼠得克、氯鼠酮、敌鼠、溴鼠灵、噻鼠酮、灭鼠优)的含量。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上清液过0.22μm有机滤膜后上机。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以10 mmol乙酸铵-0.1%氨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柱温40℃,进样量5μL。多反应监测模式监测。结果 12种抗凝血类杀鼠剂加标回收率在80.5%~118.0%之间,批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4%~9.9%之间,检出限在0.1~0.3 ng/m L之间,定量限在0.3~1.0 ng/m L之间。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能够快速检测中毒患者血液中抗凝血类杀鼠剂的含量。(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张程程,彭晓波,林国东,龙剑海,邱泽武[9](2018)在《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二次中毒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大鼠实验明确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能否导致二次中毒,为临床正确诊治疑似二次中毒的案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定基础染毒剂量;并对大鼠给予溴敌隆基础染毒剂量染毒后,分别于第1、3、7、10、14天进行血溴敌隆浓度及出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根据检测结果选定二次染毒采血时间;然后取不同染毒剂量中毒大鼠腹部肌肉,分别对加热前后肌肉进行溴敌隆浓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定所用肌肉;随后进行二次染毒实验,将所选染毒大鼠加热和未加热肌肉研磨、匀浆后,分别给大鼠灌胃,于二次染毒后第1、3天进行血溴敌隆浓度及出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大鼠溴敌隆基础染毒剂量为0.5mg/kg;基础染毒剂量染毒后第1、3天引起出凝血功能异常程度最大,其中第1天的PT为(147.220±21.406)s,第3天的PT为(90.610±63.950)s,第1天的PTA为(5.330±1.033)%,第3天的PTA为(8.570±2.5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溴敌隆染毒后,对同时间所得大鼠腹部肌肉进行检测,发现大鼠染毒浓度越高其肌肉内检测到的溴敌隆浓度越高;对于相等浓度染毒,同时间所得大鼠腹部肌肉进行检测后,发现加热后肌肉内溴敌隆的浓度较加热前高;大鼠溴敌隆二次染毒后出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且血中未检测到溴敌隆。结论:摄入经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染毒大鼠的肌肉(无论加热与否)引起大鼠二次中毒可能性极小。(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张程程[10](2018)在《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二次中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溴敌隆中毒及二次中毒模型,明确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是否可产生二次中毒,如产生二次中毒,其危害性与中毒剂量及是否加热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对于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建立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选定5种染毒剂量:A组:2 mg/kg染毒组,B组:1 mg/kg染毒组,C组:0.75 mg/kg染毒组,D组:0.5 mg/kg染毒组,E组:0.1mg/kg染毒组,每组8只大鼠,喂养21天,观察大鼠出血症状及死亡时间,根据大鼠死亡情况计算大鼠死亡率,选定死亡率为50%的染毒剂量,保证既能引起大鼠溴敌隆中毒出血又有足够存活大鼠进行下一步实验的染毒剂量。其次,二次染毒实验采样时间的选定。选定5个采样时间点,60只大鼠给予0.5mg/kg剂量溴敌隆溶液染毒,喂养14天,分别于染毒后1、3、7、10、14天取6只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毒物及出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毒物检测及出凝血功能结果选定二次染毒实验采样时间。再者,选取二次染毒所需溴敌隆染毒大鼠肌肉。选定4种染毒剂量:A组为0.5mg/kg,B组为2.5mg/kg,C组为10mg/kg,D组为50mg/kg,每组大鼠20只,A、B组为低剂量组,C、D组为高剂量组,E组为空白对照组,喂养5天,观察大鼠的症状,出血和死亡时间,分别于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5天,随机处死上述各染毒组存活的大鼠3只,分别取处死大鼠腹部和腿部肌肉,腹部肌肉再分加热和未加热组,分别进行毒物浓度检测,对比不同部位、不同染毒剂量及是否加热的大鼠肌肉内的毒物浓度,根据所测样本毒物检测结果,选定二次染毒所需肌肉取得的时间及剂量标准。最后,在建立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成功的基础上,展开二次染毒实验。将选定染毒剂量和取样时间的大鼠肌肉研磨、匀浆后,分为五组:A组:0.5mg/kg第3天加热腹部肌肉,B组:0.5mg/kg第3天未加热腹部肌肉,C组:100×0.5mg/kg第3天加热腹部肌肉,D组:100×0.5mg/kg第3天未加热腹部肌肉,E组:空白对照,每组12只,将上述肌肉灌胃给大鼠,喂养3天,于第1天和第3天分别取5只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毒物及出凝血功能检测。结果:1.根据不同剂量染毒大鼠死亡率设定基础染毒剂量为:0.5mg/kg。2.大鼠中毒引起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时间范围为染毒后1至7天,染毒后第3天大鼠出凝血功能异常程度达高峰,染毒后第7天大鼠的出凝血功能趋于正常;大鼠中毒后血中溴敌隆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于中毒后第1天血中毒物浓度达高峰,第3天次之。3.对比溴敌隆不同染毒剂量、同一时间点采样大鼠的腹部肌肉毒物检测结果,可见染毒浓度越高,肌肉内检测到的溴敌隆浓度就越高;对比同一染毒剂量、不同时间点采样大鼠的腹部肌肉毒物检测结果,可见肌肉内检测到溴敌隆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于中毒后第3天肌肉内溴敌隆浓度达高峰;对比同一染毒剂量、同一时间点采样大鼠腹部肌肉与腿部肌肉的毒物检测结果,可见腹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较腿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高;比较同一染毒剂量、同一时间点采样大鼠腹部肌肉加热前后毒物检测结果,可见加热腹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较未加热腹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高。4.对比低剂量与高剂量染毒组二次中毒大鼠体内毒物浓度,可见溴敌隆引起大鼠二次中毒的可能性小。结论:1.大鼠溴敌隆死亡率达50%的染毒剂量为:0.5mg/kg;2.大鼠溴敌隆染毒浓度越高,引起大鼠中毒程度越大,大鼠的血、肉内检测到的毒物浓度越高;3.大鼠溴敌隆中毒后,溴敌隆在机体内存在规律为先增多后减少;4.大鼠溴敌隆中毒导致大鼠出凝血功能异常;5.大鼠溴敌隆中毒后,出血的部位及程度与大鼠溴敌隆染毒浓度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6.大鼠溴敌隆染毒后,毒物在大鼠体内不同部位的肌肉内的分布有所差异;7.加热可明显提高溴敌隆在大鼠肌肉内的浓度;8.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引起二次中毒可能性小;9.加热能明显改变溴敌隆在肌肉中的浓度,也可减少溴敌隆的总含量。(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5-21)

抗凝血灭鼠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评价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疗效。方法本文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58例进行分组观察研究,给予29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给予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小剂量维生素K_1救治,对比两组不同剂量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着,P<0.05;观察组方式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相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的治疗采用维生素K_1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凝血灭鼠剂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万江,龚进,杨福成,冷晓晓,施丝.168例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检测申请资料及其结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9

[2].陈红宇,张志鸿,税利容.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黎荣能.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

[4].朱峰,刘华良,吉文亮,霍宗利,马永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生物样本中10种抗凝血类杀鼠剂[J].江苏预防医学.2019

[5].杜志国,王建琳,黄凯,王森,王冬冬.犬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模型的建立及犬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8

[6].杨永志,彭睿.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

[7].张茂林,龚进,杨福成,冷晓晓,施丝.一起多名儿童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事件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8

[8].朱波,岳亚军,赖少阳.高效液相色谱-叁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测定全血样中12种抗凝血类杀鼠剂[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

[9].张程程,彭晓波,林国东,龙剑海,邱泽武.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二次中毒的实验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8

[10].张程程.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二次中毒的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

标签:;  ;  ;  ;  

抗凝血灭鼠剂论文-赵万江,龚进,杨福成,冷晓晓,施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