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质部解剖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桑树,干旱,茎,叶柄
木质部解剖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沈萩荻[1](2019)在《不同品种桑树木质部解剖特征及抗旱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胁迫是造成经济作物减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桑树是茧丝绸产业的物质基础,在其生命周期中会遭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而造成减产。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推进,选育抗旱性更强的桑树品种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桑树种质资源丰富,不同品种桑树的抗旱性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其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和转录水平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云果桑1号、湖桑32号、辽鲁11号、吴堡桑、湘7920、育711以及云桑2号等七个种源地不同的实用桑树品种茎和叶柄的木质部解剖结构特征,以探明桑树木质部解剖结构与水分利用的关系;随后以木质部解剖特征差异较大的吴堡桑、育711并补充与育711同为鲁桑种的7307作补充验证,比较分析土壤干旱胁迫下叁个品种桑树茎韧皮部及茎木质部组织的生理变化和水孔蛋白表达丰度差异,以揭示参与调控桑树抗旱性的分子生理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育711等七个实用桑树品种进行叶柄和茎木质部解剖发现,吴堡桑茎木质部导管分子呈细窄型,该结构有利于抵抗干旱诱导的导管栓塞,维持较高效的长距离水分运输;而其叶柄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分子为长宽型,更有利于实现叶柄中水分的短距离快速运输。这些结果表明吴堡桑的抗栓塞能力较强,抗旱性相对较强。育711具有较小的茎木质部导管孔腔直径和导管孔腔面积从而导致其水率较低,而辽鲁11号的茎木质部导管密度和叶柄维管束面积占比最小,故其导水率同样较低。此外,辽鲁11号与育711的纤维分子较短,纤维细胞壁厚度较小,厚角组织较薄,推测它们可能在干旱胁迫下更易发生萎蔫,二者的抗旱性可能相对较弱。2.吴堡桑、育711和7307在土壤干旱胁迫下,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叁个品种桑树茎韧皮部和茎木质部组织中的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呈上升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活性氧H_2O_2和O_2~(·-)的含量变化趋势不显着。干旱胁迫初期,吴堡桑茎韧皮部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升高,7307茎韧皮部及茎木质部组织中的脯氨酸较吴堡桑和育711最先对胁迫做出应答反应,吴堡桑和育711木质部受膜脂过氧化损伤较7307小,吴堡桑木质部抗氧化酶活性较育711和7307更为稳定,故推断叁者的叁月龄幼苗的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吴堡桑、育711、7307。3.对干旱胁迫下的吴堡桑、育711和7307进行水孔蛋白表达量分析发现,育711茎韧皮部组织中质膜水孔蛋白变化趋势总体较吴堡桑和7307明显,故推测育711质膜水孔蛋白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可能更为敏感,更易于通过PIPs转录调节桑树木质部的水分转运。不同水孔蛋白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有所不同,吴堡桑和7307木质部质膜水孔蛋白PIP1;2、PIP2;1以及PIP2;4基因表达量总体上调,而PIP1;3和PIP2;3则表现为下调。此外,同一质膜水孔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响应也不同,茎韧皮部组织中质膜水孔蛋白PIP1;1基因的表达量随胁迫程度的加深持续上调,而在茎木质部组织中则表现为持续下调,暗示不同水孔蛋白可能在不同组织细胞间的水分转运中具有不同功能。(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5)
李润,朱丹丹,蒋梦莹,张坚强,李加庆[2](2018)在《海桑次生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年内动态变化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海桑次生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随土壤理化因子年内动态变动而变化的适应机制,该研究利用海桑具有生长轮的特点,通过显微技术界定了海桑采样枝条一年内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形成的新"生长层"(新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观测了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新"生长层"的导管解剖特征,并对10个新"生长层"形成阶段所对应的土壤理化因子数量特征进行了测定,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新"生长层"管孔数量解剖特征与对应土壤理化因子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形成新"生长层"管孔数量特征指标,除相邻管孔间接触壁长占比无显着差异外,其他8项指标包括管孔径向直径、管孔弦向直径、导管壁厚、导管长度、管孔密度、单孔率、导管聚合度和相邻管孔间接触壁长等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重比较显示,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形成新"生长层"管孔数量特征8项指标具不同程度的变动。(2)海桑新"生长层"形成阶段(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理化因子,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量等5项指标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重比较显示,海桑新"生长层"形成阶段(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理化因子指标均具有不同程度变动。(3)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形成新"生长层"的管孔数量解剖特征,与所对应新"生长层"形成阶段土壤理化因子数量特征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土壤全盐含量的升高,海桑导管弦向直径和导管聚合度同时呈显着增大趋势(P<0.05)。研究表明,海桑在一年内不同连续时间段,随土壤全盐量增加,土壤渗透势将增大,水分在次生木质部导管中输导的安全性将下降,而海桑导管分子随一年内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全盐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根据木材生态解剖学的观点,水分输导的安全性将进一步降低,但导管聚合度随一年内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全盐量的增加而增大,具有增进水分输导安全性的作用,这可能是海桑对土壤盐含量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楚光明,刘娜,牛攀新,江萍,王梅[3](2016)在《准噶尔盆地叁种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植物形态解剖学方法对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的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针对准噶尔盆地的叁种典型荒漠植物,研究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对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叁种天然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具有较小的平均导管长度、平均导管直径、平均水力直径,而导管密度、单导管壁厚度相对较大。天然多枝柽柳的宽导管(50%)较多,而梭梭、无叶假木贼的窄导管(62%、66%)较多且导管密度较大。叁种荒漠物种的解剖特征反映了荒漠区木本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在研究植物的生态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2期)
王丰,潘彪,唐菁,伊东隆夫[4](2014)在《鹅掌楸属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自然种系统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研究了鹅掌楸属(Liriodendron)中国鹅掌楸、北美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3个树种次生木质部的显微构造。经方差分析,3个树种间导管分子、木纤维、轴向薄壁组织和木射线组织等解剖特征存在极显着差异,杂交鹅掌楸次生木质部结构兼具亲本特征。首次发现中国鹅掌楸中存在单穿孔导管,约占4%。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导管分子短、导管端壁穿孔板横隔数少、弦切面木射线组织的宽度、高度小以及轴向薄壁细胞束的细胞个数少。北美鹅掌楸与中国鹅掌楸相比具有更多的原始特征,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进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周朝彬,辛慧慧,宋于洋[5](2014)在《梭梭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其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梭梭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次生木质部解剖结构进行观测,研究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可塑性。结果表明:梭梭次生木质部解剖结构中,导管有宽导管和窄导管2种,导管频率和导管复孔率较高,导管个数较多,导管壁和纤维壁明显增厚,Vulnerability值和Mesomorphy值较小,因此梭梭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强。2种土壤类型中,沙质类型的导管壁厚、导管频率、导管复孔率、导管长度和纤维壁厚显着高于土质类型,而纤维长度则极显着低于土质类型,表明沙质类型梭梭比土质类型具有更强的抗旱性。梭梭次生木质部解剖结构对水分条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梭梭具有更宽的生态幅和更好的抗旱性,从而成为该沙漠的优势种。(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史刚荣,程雪莲,刘蕾,马成仓[6](2006)在《扁担木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的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水分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淮北相山不同群落中扁担木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扁担木叶片结构表现出中生特点:叶为异面叶,较薄,角质层不甚发达,气孔密度较小.次生木质部表现出旱生特点:导管频率和复孔率较高,导管分子短而窄,纤维很短,射线很低.扁担木叶片、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均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其可塑性指数高低顺序为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0.24)>水分生理特征(0.19)>叶片解剖特征(0.18).与侧柏林和混交林相比,灌丛中扁担木个体对干旱生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表现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短,导管频率高,单孔率低,木纤维短,射线矮小,具有较大的相对输导率和较小的脆性指数;叶片水势、组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较低,叶面积、比叶面积较小,而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高.扁担木的解剖和生理可塑性,使之能忍受群落演替早期的干旱生境,更好地适应演替后期的中生环境,从而成为广布种和混交林中的优势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10期)
范泽鑫,曹坤芳,邹寿青[7](2005)在《云南哀牢山6种常绿阔叶树木质部解剖特征的轴向和径向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West、Brown和Enquist提出的树木水分传导的分形网络模型(简称WBE模型)认为,树木连续分枝之间的导管或管胞直径按照一定的比率均匀变细,其总的水力阻力与水分传导的路径长度无关,从而使不同部位叶片获得基本相当的水分供应。该模型对树木高生长的水力限制假说提出了置疑。为了验证WBE模型中树木导管或管胞均匀变细的假说,该文研究了云南哀牢山中湿性常绿阔叶林中6种常绿阔叶树,腾冲栲(Castanopsis wattii)、景东石砾(Lithocarpus chintungensis)、木果石砾(L.xylocarpus)、长尾青冈(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滇木荷(Schimanoron-hae)和舟柄茶(Hartiasinensis)木质部解剖特征随树高和年龄的变化。对这6个树种共14株样木进行了不同高度树干圆盘和边材生长轮取样,样木的高度为15~25m,按照常规木材解剖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在显微镜下测定木材切片的导管直径和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在14株样木中,有4株树木导管直径随树木高度增加呈线性减小,1株没有明显变化,其它9株树木导管直径在树冠以下的树干部分变化幅度较小或没有明显变化,而从树冠基部往上直到树木顶端导管直径显着减小。同一植株随着高度的增加,导管密度增加并且在树冠内增加更显着。有叁分之一的树木导管占边材面积的比例随树高增加没有明显变化,其余树木导管占边材面积比在树冠以上有所减小。多数树木理论比导率在树冠以下没有明显变化而在树冠基部往上显着降低。在从髓芯开始往外的20~40个年轮范围内导管直径增加显着,但大部分植株导管直径在40个年轮后趋于稳定。不同高度圆盘导管直径随形成层发育时间的变化呈相似的趋势,并且相同发育年龄的导管直径没有明显差异。该文的研究结果说明,导管直径的轴向和径向变化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水分运输阻力随树木个体增大而增加的缺陷,但是6种常绿阔叶树树干的导管基本不按一定比率均匀变细,不支持WBE模型。(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邓传远,林鹏,郭素枝[8](2004)在《海桑属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其对潮间带生境的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相似生境条件下生长的海桑属 (Sonneratia)植物以及低、高潮位生长的海桑 (S .caseolaris)和杯萼海桑 (S .alba)次生木质部的形态特征 ,应用Lasersharp软件测量了其次生木质部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海桑属植物次生木质部形态特征的特化是与潮间带生境相适应的 ,能在水分胁迫的生境中 ,有效地协调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特化结构主要包括 :1)宽、窄导管并存 ,2 )管孔密度较大 ,复孔率高 ,3)存在纤维状导管、形状不规则的导管和少量环管管胞 ,4 )螺旋雕纹、附物纹孔、管壁具疣等许多导管壁的微观结构 ,有利于水分输导的安全性 ,5 )射线细胞和分隔木纤维内的淀粉粒是渗透调节的物质基础 ,有利于促进水分上升 ,6 )薄的纤维壁厚和宽的纤维腔径有利于水分的贮存 ,7)具胶质纤维。相似生境条件下生长的海桑属植物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的测量结果表明海桑和拟海桑水分输导效率高 ,但水分输导安全性差 ,而杯萼海桑水分输导效率低 ,但其输导安全性高。与高潮位生长的海桑和杯萼海桑相比 ,低潮位生长的海桑和杯萼海桑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更加“小型化”(有更小的导管分子长度、管孔弦向直径、管孔面积 ) ,有更高的导管聚合度和管孔密度 ,数量特征随生境不同的种内变动?(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李国旗,张纪林,安树青,李瑾,王云静[9](2003)在《土壤盐胁迫下杨树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长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不同土壤盐度下的主栽树种杨树 (欧美杨无性系 6 9杨 )进行了解剖 ,描述了杨树次生木质部结构的特征 ,测量了次生木质部的 16个数量特征 :年轮宽度 (ARW)、导管长度 (VL)、早材和晚材的导管分子面积 (VA)、导管周长 (VP)、导管直径 (VD)、导管单孔率 (PSV)、导管频率 (VF)、纤维长度(FL)、纤维宽度 (FW)、射线高度 (RH)和射线频率 (RF)。实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土壤盐度胁迫下 :(1)杨树次生木质部形态特征的差别不明显 ,但是组成分子趋向于小型化。 (2 )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的变化比较明显 ,即当土壤含盐量从 0 0 36 %逐渐升高到 0 2 89% ,杨树的年轮宽度变小 ,0 91→ 0 77mm ;纤维长度和宽度的变化分别为 6 93 8→ 5 70 4 μm和 14 9→ 13 5 μm ,射线高度和频率的变化分别为 2 84 3→ 2 4 9 2 μm和 5 8 9→ 75 5mm- 2 ,表明在盐胁迫下杨树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盐度的增加 0 0 36 %→ 0 2 89% ,杨树导管长度减小 ,36 7 6→ 341 5 μm ;在早材和晚材中 ,导管面积变化分别为 15 75 6→ 170 3 6 μm2 和 76 0 1→ 94 7 7μm2 ,导管周长变化分别为 16 7 7→ 195 1μm和 12 0 8→ 14 3 7μm ,导管直径的变化分别为 4 1 8→ 4 3 4 μm和 2 9 1→ 33 1μm ,导管频率的变?(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张秀军,陈玉芹,柴凤瑞,吴树明[10](2000)在《中国木兰科各属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特征及系统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中国木兰科 1 0属的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特征 ,包括导管分子 ,纤维管胞和木射线。同时 ,进一步讨论了其系统演化。这 1 0属分为两亚科 ,即 :木兰亚科(Magnoliodeae) ,包括木兰族 (Magnolieae)和含笑族 (MichelieaeLaw) ,木兰族有木莲属 (MaglietiaBl.)、华盖木属 (ManglietiastrumLaw)、木兰属 (MagnoliaL .)、拟单性木兰属 (ParakmeriaHuetCheng)、单性木兰属 [Kmeria (Pierre)Dandy]、长蕊木兰属 (AlcimandraDandy)共六属 ;含笑族有含笑属 (MicheliaL .)、合果木属(ParamicheliaHu)、观光木属 (TsoongiodendronChun)共叁属。鹅掌楸亚科 [Lirio dendroideae (Bark)Law],仅鹅掌楸属 (LiriodendronL .)一属。大量的木材解剖学研究表明 ,木兰科的原始性很明显 ,但也有一些进化特征。可以通过属间的差别来分析本科的系统演化。木兰科的系统演化可简单总结为 :木兰亚科 [木兰族 (木莲属 ,华盖木属 ,拟单性木兰属 ,单性木兰属→木兰属 ,长蕊木兰属 )→含笑族 ]→鹅掌楸亚科。(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0年03期)
木质部解剖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海桑次生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随土壤理化因子年内动态变动而变化的适应机制,该研究利用海桑具有生长轮的特点,通过显微技术界定了海桑采样枝条一年内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形成的新"生长层"(新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观测了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新"生长层"的导管解剖特征,并对10个新"生长层"形成阶段所对应的土壤理化因子数量特征进行了测定,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新"生长层"管孔数量解剖特征与对应土壤理化因子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形成新"生长层"管孔数量特征指标,除相邻管孔间接触壁长占比无显着差异外,其他8项指标包括管孔径向直径、管孔弦向直径、导管壁厚、导管长度、管孔密度、单孔率、导管聚合度和相邻管孔间接触壁长等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重比较显示,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形成新"生长层"管孔数量特征8项指标具不同程度的变动。(2)海桑新"生长层"形成阶段(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理化因子,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量等5项指标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重比较显示,海桑新"生长层"形成阶段(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理化因子指标均具有不同程度变动。(3)10个不同连续时间段海桑形成新"生长层"的管孔数量解剖特征,与所对应新"生长层"形成阶段土壤理化因子数量特征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土壤全盐含量的升高,海桑导管弦向直径和导管聚合度同时呈显着增大趋势(P<0.05)。研究表明,海桑在一年内不同连续时间段,随土壤全盐量增加,土壤渗透势将增大,水分在次生木质部导管中输导的安全性将下降,而海桑导管分子随一年内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全盐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根据木材生态解剖学的观点,水分输导的安全性将进一步降低,但导管聚合度随一年内不同连续时间段土壤全盐量的增加而增大,具有增进水分输导安全性的作用,这可能是海桑对土壤盐含量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质部解剖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沈萩荻.不同品种桑树木质部解剖特征及抗旱机理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2].李润,朱丹丹,蒋梦莹,张坚强,李加庆.海桑次生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年内动态变化的关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8
[3].楚光明,刘娜,牛攀新,江萍,王梅.准噶尔盆地叁种荒漠植物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
[4].王丰,潘彪,唐菁,伊东隆夫.鹅掌楸属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自然种系统演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
[5].周朝彬,辛慧慧,宋于洋.梭梭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其可塑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
[6].史刚荣,程雪莲,刘蕾,马成仓.扁担木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的可塑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6
[7].范泽鑫,曹坤芳,邹寿青.云南哀牢山6种常绿阔叶树木质部解剖特征的轴向和径向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5
[8].邓传远,林鹏,郭素枝.海桑属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其对潮间带生境的适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4
[9].李国旗,张纪林,安树青,李瑾,王云静.土壤盐胁迫下杨树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特征[J].林业科学.2003
[10].张秀军,陈玉芹,柴凤瑞,吴树明.中国木兰科各属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特征及系统演化[J].植物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