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老龄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适老化
城市老龄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琳,李秋静[1](2019)在《基于城市老龄化背景下的适老化住宅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的现状,基于老年人对住宅空间设计的需求,分析了适老化理念在老年住宅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09期)
丁央宗[2](2018)在《我国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需求单元与空间单元的共生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年事业滞后和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不协调,致使我国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关于老龄化的实践研究表明,创造适宜老龄化居住外环境对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的概念。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入“共生关系”的理念,对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的调查研究,阐述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的空间单元和需求单元的类型,证明在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在“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互利共生关系存在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设计,提出了构建积极参与的活动空间、引导老年人的出行从依赖到自由、营造多样性观赏植物景观、构建多层次的康体空间、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展示空间五个设计策略。并从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空间单元的活动空间、交通空间以及绿化空间叁方面来论述具体的基于互利共生关系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设计方法,并运用图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期望通过对老年人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关系的研究,为即将大量出现的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提供一点设计方法方面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丁林梅[3](2017)在《辽宁城市老龄化特征、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城市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辽宁省的一个重要省情,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工业基地的高城市化加快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少子化和老龄化迭加效应,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辽宁应整合政府、社区和社会优势,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应对辽宁城市老龄化问题。(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7年12期)
[4](2017)在《县级城市老龄化比一、二线城市来得更快,医疗健康体系如何跟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有一万多家县级医院,服务着占全国总人口70%的县域居民(包括农村居民和小城镇居民)。且根据调查,县级城市老龄化比一、二线城市来得更快。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等化问题依然突出,区域间以及城乡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依然较大。在我国新医改政策不断巩固、深化的背景下,作为"县乡村叁级预防保健网"主体的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处于基层医疗机构向城市大医院转诊(本文来源于《健康管理》期刊2017年03期)
谢波,魏伟,周婕[5](2015)在《城市老龄化社区的居住空间环境评价及养老规划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养老资源严重匮乏的背景下,面向日益突出的社区养老问题,研究以老龄化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空间环境展开评价,总结出社区公共设施的均衡性、外部公共空间环境的品质是影响老年人居住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外部居住空间环境的不均衡性、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量"与"质"的缺失是老龄化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在社区"原地养老"模式下,以存量规划为抓手,通过差异化配置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重点完善街道级老年人户外公共空间、集约化配置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整合社区公共空间等策略,最终实现社区养老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升。(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5年11期)
李淑云,张伟新,宋久存[6](2015)在《辽西地区城市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心理压力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辽西地区城市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3—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辽宁省5市(分别为锦州市、葫芦岛市、阜新市、朝阳市和盘锦市),每个市随机选取一个区,共2 000例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子女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和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对研究对象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 CPSS得分显示,63.3%(1 266/2 000)的独生子女有健康危险压力(HRS);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家庭月收入、有无子女、需要照顾老人数目不同、父母健康状况不同、父母有无退休金的独生子女间有无H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高〔OR=0.849,95%CI(1.201,1.618)〕和父母健康状况好为HRS的保护因素〔OR=0.733,95%CI(1.214,2.472)〕,有子女为HRS的危险因素〔OR=1.781,95%CI(0.599,0.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市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有HRS的比例较高,该人群的心理压力问题较重,并且与家庭月收入、父母的健康状况及有无子女有关,需要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城市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心理压力问题值得去关注和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5年01期)
于涛方[7](2013)在《中国城市老龄化空间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人口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的积极应对是中国"城市化水平、速度"向"城市化质量、内涵"转向的重要方面。在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查数据基础上,首先进行中国当前城市老龄化人口程度及其分类研究;然后进行中国老龄化程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影响要素研究(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学刊》期刊2013年06期)
周平[8](2012)在《论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老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高,社区体育是60岁以上人员体育活动首选地。为分析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老龄化社区特点、成因以及老年人体育安全视角,论述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措施,结果认为:老年人在体育运动中更容易受伤;资金、场地和管理因素是城市老龄化社区安全隐患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是提高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2年33期)
唐钧[9](2012)在《还原一线城市老龄化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老龄化"为关键词到网上搜索,"一线城市"——北、上、广,可以说因"白发浪潮"来袭已然纷纷"沦陷"。据媒体报道: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占24.5%,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36.6名老人;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已达235万人,老年人口比例达18.7%,平均4个劳动力需要抚养一名老人;截至2010年底,广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6万,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48%,云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保障》期刊2012年10期)
谭丹丹[10](2012)在《基于城市老龄化的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得以增长,通过2011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国家要想稳健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解决好老年人的问题;为我国顺利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努力。预计我国将在21世纪30年代步入老龄化高峰阶段,并将持续到22世纪。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的速度仍在不断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针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等特征,以及老年人出行特点,提出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的原则及无障碍设计。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改善现有的公共交通设施的环境,方便老年人的出行。笔者对我国现有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外优秀的公共交通设施设计,并将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出行习惯作为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对其不足点进行分析得出改进方法,并以公交候车亭这个具体的案例为例,分析不足和研究改进的措施。最终使老年人在出行中感到便利和舒适,促进老年人的出行活动。使老年人更好的融入社会,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从而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整理,提出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二章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现有公共交通设施的简要分析,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的措施,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借鉴学习国外优秀的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第叁章从老龄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其出行特征。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分析,以及老年人的五个需求层次,分析出老年人的出行特征和公共交通设施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部分。第四章是我国现有公共交通设施分析。具体的对我国现有的公共交通设施进行分析,结合第叁章对老年人出行需求,找出不足和提出改进措施。第五章以公交候车亭为例,用公交候车亭这个具体的点,从不足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来分析,最终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方便老年人出行的公交候车亭设计。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实用性和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城市老龄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十一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年事业滞后和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不协调,致使我国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关于老龄化的实践研究表明,创造适宜老龄化居住外环境对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的概念。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入“共生关系”的理念,对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的调查研究,阐述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的空间单元和需求单元的类型,证明在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在“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互利共生关系存在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设计,提出了构建积极参与的活动空间、引导老年人的出行从依赖到自由、营造多样性观赏植物景观、构建多层次的康体空间、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展示空间五个设计策略。并从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空间单元的活动空间、交通空间以及绿化空间叁方面来论述具体的基于互利共生关系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设计方法,并运用图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期望通过对老年人需求单元和空间单元关系的研究,为即将大量出现的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提供一点设计方法方面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老龄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玉琳,李秋静.基于城市老龄化背景下的适老化住宅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19
[2].丁央宗.我国城市老龄化居住外环境中需求单元与空间单元的共生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丁林梅.辽宁城市老龄化特征、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7
[4]..县级城市老龄化比一、二线城市来得更快,医疗健康体系如何跟上?[J].健康管理.2017
[5].谢波,魏伟,周婕.城市老龄化社区的居住空间环境评价及养老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5
[6].李淑云,张伟新,宋久存.辽西地区城市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心理压力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
[7].于涛方.中国城市老龄化空间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人口数据的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
[8].周平.论城市老龄化社区体育活动安全防范[J].当代体育科技.2012
[9].唐钧.还原一线城市老龄化真相[J].中国社会保障.2012
[10].谭丹丹.基于城市老龄化的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