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认回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记忆熟悉性,主题关系
再认回忆论文文献综述
贾永萍,刘贵雄,陈瑾,王新洋[1](2019)在《主题关系对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RWCR范式,从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视角考察了主题关系对熟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主题关系能够引发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具体表现为,在回忆错误项目中,被试对与学过项目有主题关系线索的熟悉性评分显着高于与学过项目无主题关系线索的熟悉性评分。这一结果表明,个体在信息提取失败时,概念形式的语义信息也能引发基于熟悉性的再认判断。(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5期)
刘贵雄,贾永萍,买合甫来提·坎吉,王新洋,刘欣欣[2](2019)在《熟悉性对被试操作效应的作用:来自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作事件的再认记忆中,被试操作后的记忆成绩优于单纯的词语记忆(SPT效应)。人们认为操作促进了回想加工,而熟悉性是否对SPT效应起作用仍然存在分歧。研究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考察了信息提取失败时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结果显示:(1)SPT和VT两种编码都引发了稳定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2)与VT编码相比,SPT编码引发更强的熟悉性加工,表现出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记忆优势。上述结果表明,即使无法正确提取细节信息,在SPT编码中被试凭借熟悉性辨认的能力仍然高于VT编码。该结果从信息提取失败的视角为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3期)
王润洲[3](2019)在《基于自由回忆—再认范式的MPT模型构建及其在有意遗忘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意遗忘究竟是由何种心理机制造成的目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先前的研究不能有效地解决与潜在认知过程有关的问题,也无法对记忆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量化。现有的一系列有关记忆的认知加工模型多采用单词对或项目集作为实验材料,测验方式也不能完全反映记忆提取以及遗忘的各个方面。因此,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首先希望构建一个使用单个词汇作为实验材料,并在测验阶段全面考察记忆提取过程的多项式加工树模型。在模型得到验证后,本研究将操纵理论相关变量深入探讨有意遗忘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储存—提取模型为模板,在自由回忆—再认范式的基础上构建多项式加工树模型并不断加以完善。实验1选取32名大学生被试,采用2(编码深度:1000 ms vs.5000 ms)×2(学习—测试时间间隔:0 min vs.6 min)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记忆过程中信息储存和提取的变化特点,模型假设也得到了支持,模型可以应用于后续的研究。为了考察已构建的多项式加工树模型能否重复经典的有意遗忘现象,实验2a选取16名大学生被试,采用单因素(指令类型:遗忘vs.记忆)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证明了本研究构建的多项式加工树模型可以用于单字法有意遗忘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实验2b选取31名大学生被试,采用2(组别:遗忘组vs.记忆组)×2(字表:L_1 vs.L_2)混合实验设计,证明了本研究构建的多项式加工树模型可以用于字表法有意遗忘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实验3a选取38名大学生被试,采用2(组别:遗忘组vs.记忆组)×2(项目类型:TBF/R vs.TBR/R)×2(SOA:1600 ms vs.2600 ms)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单字法有意遗忘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单字法有意遗忘的代价依赖于注意抑制和提取抑制的共同作用,收益依赖于选择性复述和注意抑制的共同作用。类似地,实验3b选取35名大学生被试,采用2(组别:遗忘组vs.记忆组)×3(字表:L_1 vs.L_2 vs.L_3)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字表法有意遗忘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字表法有意遗忘的代价依赖于选择性复述和提取抑制的共同作用,收益依赖于建立在选择性复述基础上的编码策略改变和提取抑制的共同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基于自由回忆—再认范式构建的多项式加工树模型的关键参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实验操纵的变化,因此能够应用于有意遗忘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2)单字法有意遗忘现象的内部心理机制是选择性复述、注意抑制和提取抑制叁者共同作用的结果;(3)字表法有意遗忘现象是由选择性复述、提取抑制以及建立在选择性复述基础上的编码策略改变叁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林[4](2018)在《中小学生不同阅读模式和词频对语词再认和回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小学生阅读模式(朗读和默读)和不同词频(高频、低频)对于语词再认和回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产生了差异性的变化。研究目标为:在朗读与默读不同的阅读模式下高频词和低频词对语词再认和回忆的关系,其中阅读模式词频为自变量,语词再认的反应时和正确量,以及回忆的正确量为因变量,从而考察中小学生在不同阅读模式下的不同词频对语词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考察词语记忆的发展趋势。实验采用2(阅读模式:朗读、默读)×2(词频:高频、低频)二因素实验设计。实验采用词汇识记—词汇再认任务,即被试先阅读词汇,并在阅读完24个词汇后,休息两分钟进行词汇再认检测和回忆测试,为避免前摄效应和倒倒摄效应,选取了中间的12个词和12个干扰词,进行了再认检测。实验材料筛选过程:词语通过对《现代汉语频率词典》进行整理后,筛选出288个词语,语词标准为144个高频词(频率为每十万次中出现次数大于两百次)和144个低频词(频率为每十万次中出现次数少于十次);这些词构建了36个列表,每个列表包括8个词,36个列表分别为:18个高频词的列表、18个低频词列表,每组词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正式实验时,默读组和朗读组随机各取四个列表。每组8个词里面随机6个作为正式实验材料。结果发现,词语再认的反应时上,阅读模式差异显着,朗读的被试再认的反应时更短。年级越高,再认的反应时越短,再认的正确量越高,回忆的数量越高。词汇频率影响了词汇再认和回忆,高频词再认反应时更快,正确量更高,回忆的数量更高。通过对研究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和初一阶段,朗读的词汇再认反应时更短。但是初二朗读和默读,低频和高频的反应时基本相同。2、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随着年级提高,阅读能力逐渐提高。词汇再认的正确率逐渐提高,在各个年级上,默读和朗读,高频和低频之间的差异,在小学叁年级和初一最为明显。3、在回忆的数量上看,随着年级的提高,正确回忆的数量逐渐上升,但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基本一致,高频词汇的回忆效果显着优于低频词汇,在阅读模式对回忆的影响上来看,在五六年级之间出现明显交叉,说明五年级以前朗读效果更好,五年级之后默读的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3)
于倩倩,庄倩,赵光,张猛[5](2017)在《在再认范式中焦虑对情绪记忆回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相对于非焦虑者,焦虑个体倾向于关注消极事件。然而,焦虑个体的记忆偏向是否与此相似,目前尚不清楚。特质性焦虑是指的是个体变得焦虑的一般性与稳定性的人格特质,或者说一种焦虑的倾向性与易感性,高特质性焦虑经常被认为是焦虑障碍的高风险因素。状态性焦虑通常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情绪,也可能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当环境的改变时伴随着生理唤起和主观感受(例如:紧张,恐惧)。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特质性焦虑与状态性焦虑个体在再认记忆时的情绪记忆偏向。根据双加工理论,顶区N400可以作为再认记忆中回忆的指标。74个被试参与本实验。行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标准无差异,但是消极词的再认记忆辨别力指标显着小于中性和积极词。特质性焦虑对再认记忆提取没有影响,但是高状态性焦虑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消极词的辨别力指标。同时,我们发现,高状态性焦虑主要影响消极新词——高状态性焦虑水平的消极新词在右顶区的N400潜伏期显着短于低状态性焦虑水平下的潜伏期。这些结果表明,在再认记忆提取阶段,状态性焦虑只影响负性新词的回忆。根据适应性理论的观点,低状态性焦虑水平下,个体抑制负性刺激的加工,但是在高状态性焦虑水平下,个体为了避免伤害,会提高对负性新词的警觉,从而可以更好地区分负性词的新词与旧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贾永萍,周楚,李林,郭秀艳[6](2016)在《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对基于熟悉性的汉字语义特征再认进行了探索,考察了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对汉字语义特征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即时测验,实验2采用延时测验,结果发现:(1)无论即时还是延时测验,汉字语义特征的再认均存在RWCR效应。(2)在即时测验时,重复学习对熟悉性有显着影响,重复测验对熟悉性没有影响;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均提高回想成绩,但二者无差异。(3)在延时测验时,重复学习组和重复测验组的熟悉性评分均下降,但前者下降快于后者;重复测验组回想的遗忘率较低,重复学习组回想的遗忘率较高。上述结果说明,汉字的语义特征存在稳定的RWCR效应,且重复学习主要影响熟悉性,重复测验主要影响回想。进一步证明了再认记忆的双加工理论。(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炳洁[7](2014)在《汉字音形义对无线索回忆再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索回忆再认是指个体无法根据所提供的线索正确地回忆但仍能区分学过和未学过项目的现象。已有研究表明表音文字的特定特征,如英文音、形、义均能诱发无线索回忆再认,然而,尚未有研究对汉字这种表意文字进行研究。那么,无线索回忆再认是否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同时有研究表明声音编码有利于英语的短时记忆,而形状编码有利于汉语的短时记忆。那么,不同的编码经验(长期使用某种输入法而形成的编码偏好)对汉字字形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是否有影响。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两个问题。本研究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以汉字单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叁分别探讨了汉字单字词的音、形、义能否引起无线索回忆再认;实验四用五笔输入法熟练使用者作为被试(实验材料和程序同实验二),并与实验二作对比,观察不同输入法的熟练使用者在字形的无线索回忆再认上的表现,以探讨编码经验是否对无线索回忆再认有影响。结果与己有的以英语材料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一致,汉字的音、形、义均能引起无线索回忆再认,也就是说,无线索回忆再认是普遍存在于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另外,字形诱发的无线索回忆再认现象不受编码经验的影响。本研究初次探讨了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现象,结果支持无线索回忆再认现象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将无线索回忆再认拓展到表意文字的再认记忆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2)
刘湍丽[8](2014)在《再认与自由回忆任务中的部分线索效应:机制和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人们头脑中存储的信息远远大于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所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在尝试提取的过程中,信息能否被个体成功提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是否有足够的提取线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提取线索并不总是促进回忆。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在随后的测试阶段,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该现象被称为部分线索效应。对于该现象,目前最受研究者关注的理论是提取抑制假说和策略破坏假说。提取抑制假说认为在回忆过程中线索的提供使得个体对线索项目进行内隐提取,内隐提取导致对相关联项目的抑制,抑制是直接影响对项目的表征,因此不管使用任何提取线索来作为探测词,对被抑制项目的提取都会遭到损害或削弱。而策略破坏假说则认为提取阶段所用的组织策略与编码阶段越相似,则受到的干扰作用越小,测试阶段提供的部分线索降低这种相似性,使得被试形成新的策略,或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恢复在编码阶段形成的策略。这两个假说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争论:第一,部分线索对目标项目的作用形式。前者认为部分线索抑制了个体对目标项目的表征,后者认为部分线索破坏了个体对目标项目的组织;第二,部分线索的作用时间。前者认为部分线索效应是相对持久的,后者认为部分线索效应是短暂的。本研究对再认与自由回忆任务中部分线索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整个研究分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两部分。研究一分别从记忆成分加工分离、个体差异和抑制时间进程3个角度对提取抑制假说进行检验。共包括4个实验:实验1采用学习-再认任务,采用单因素两水平(有部分线索,无部分线索)被试内设计,从记忆成分分离的角度考察部分线索对熟悉和记住这两个记忆成分的影响,从而为提取抑制假说提供证据。实验1a采用记得-知道程序,实验1b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程序进一步验证实验1a的结果;实验2采用与实验la相同的程序,记录个体在有部分线索和无部分线索条件下再认阶段的脑电变化,从认知神经的角度考察部分线索对于记忆的抑制作用;实验3从个体差异的角度,以工作记忆容量和Stroop效应为指标,考察抑制能力高低个体的部分线索效应,从而验证部分线索效应的抑制控制机制;实验4把部分线索效应经典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结合,采用3(回忆方式:情绪词部分线索回忆,情绪词自由回忆,中性词自由回忆)×4(实验条件:情绪Stroop-提取,提取-情绪Stroop,提取-情绪Stroop-提取,提取不充分-情绪Stroop)混合实验设计,以对目标词颜色的判断反应时和对目标词的回忆成绩为指标,考察部分线索效应认知抑制进程。研究二主要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和线索负荷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作用。共包括实验2个实验:实验5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5a采用2(线索呈现阶段字体与学习阶段字体一致程度:一致,不一致)×2(回忆条件:部分线索,无部分线索)两因素混合设计,从知觉背景匹配角度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对于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5b采用五组实验处理(A:高关联词表自由回忆;B:高关联词表具有匹配性的部分线索回忆;C:高关联词表不匹配的部分线索回忆;D:低关联词表自由回忆;E:低关联词表不匹配的部分线索回忆),从语义内容匹配的角度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6在实验5的基础上,结合编码-提取匹配和线索负荷,采用2(线索负荷:高、低)×2(线索目标关联度:高,低)的混合设计,考察这两者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共同作用。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从行为结果来看,在再认任务中,部分线索的呈现降低了目标项目的整体表征强度;从ERP结果来看,在新旧判断中,部分线索的呈现影响了表征熟悉性的FN400新旧效应,在记得/知道判断中,部分线索的呈现影响了表征熟悉性的知道的新旧效应。研究结果支持单加工过程模型。(2)工作记忆容量与部分线索效应存在正相关关系,Stroop效应与部分线索效应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抑制能力越强,部分线索效应量越大,研究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3)部分线索的抑制作用在部分线索呈现之后即发生,提取未完成时,抑制持续存在,研究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同时也对提取抑制假说做了一定补充,即抑制的持续时间受随后是否有提取任务的调节。(4)增加编码-提取匹配程度能降低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这种作用受线索负荷的影响;当部分线索能够提供目标项目的辨别信息时,能提高回忆成绩。编码-提取匹配和线索负荷共同作用是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李进,王建平[9](2013)在《汉字使用频率对其回忆与再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用实验法验证了汉字使用频率对其回忆与再认的影响。随机选择某高校45名本科生作为研究被试,使用E-prime软件自编回忆与再认实验程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在自由回忆条件下,被试高频汉字的成绩显着高于低频汉字成绩。t=(40)=-3.16,P=0.003(双侧检验)在再认条件下,结果反转,t(40)=-2.84,P=0.007(双侧检验).(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3年03期)
王鹏云,李娟,李会杰,李冰,周婷[10](2012)在《“熟悉感”而不是“回忆性”让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在再认测验中体现不出情绪记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记得/知道范式把"回忆性"和"熟悉性"分离开,来研究aMCI患者在再认测验中的"回忆性"加工中是否还有情绪记忆优势,并且探索aMCI患者是否相对正常控制组老人在再认测验中更多的依靠"熟悉性"。31位aMCI患者和30位正常老人作为控制组参与了本研究。在总的记忆测验中,我们没有发现aMCI有情绪记忆优势,但是,我们发现在"回忆性"加工中,aMCI和控制组对情绪性面孔的记忆都好于中性面孔(没有交互作用)。在"知(本文来源于《首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1-10)
再认回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动作事件的再认记忆中,被试操作后的记忆成绩优于单纯的词语记忆(SPT效应)。人们认为操作促进了回想加工,而熟悉性是否对SPT效应起作用仍然存在分歧。研究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考察了信息提取失败时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结果显示:(1)SPT和VT两种编码都引发了稳定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2)与VT编码相比,SPT编码引发更强的熟悉性加工,表现出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记忆优势。上述结果表明,即使无法正确提取细节信息,在SPT编码中被试凭借熟悉性辨认的能力仍然高于VT编码。该结果从信息提取失败的视角为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认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1].贾永萍,刘贵雄,陈瑾,王新洋.主题关系对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9
[2].刘贵雄,贾永萍,买合甫来提·坎吉,王新洋,刘欣欣.熟悉性对被试操作效应的作用:来自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证据[J].心理学探新.2019
[3].王润洲.基于自由回忆—再认范式的MPT模型构建及其在有意遗忘研究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9
[4].杨林.中小学生不同阅读模式和词频对语词再认和回忆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5].于倩倩,庄倩,赵光,张猛.在再认范式中焦虑对情绪记忆回忆的影响[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6].贾永萍,周楚,李林,郭秀艳.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
[7].李炳洁.汉字音形义对无线索回忆再认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刘湍丽.再认与自由回忆任务中的部分线索效应:机制和影响因素[D].天津师范大学.2014
[9].李进,王建平.汉字使用频率对其回忆与再认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3
[10].王鹏云,李娟,李会杰,李冰,周婷.“熟悉感”而不是“回忆性”让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在再认测验中体现不出情绪记忆效应[C].首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