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唐颖(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281-02

【摘要】PICC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操作成功率高,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本文就PICC针对新生儿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防治等综述如下。

【关键词】PICC新生儿应用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指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常为患者提供中至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等。PICC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操作成功率高,尤其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1]。

本文就PICC针对新生儿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防治等综述如下。

1PICC适应证

需进行大静脉输液的患儿:⑴23~30周的早产儿或体重<1500g的VLBWI;⑵需中长期输液,外周静脉条件差;⑶需使用高渗药物或粘稠性液体;⑷需要使用输液泵或压力输液、外周静脉限制;⑸需应用刺激性或毒性药物。

2操作方法

2.1确定穿刺点

可用于PICC的静脉包括属浅静脉的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属深静脉的腋静脉、股静脉等。贵要静脉直径最大、血流最大及到上腔静脉距离最近而成为首选[2],其置管成功率可达100%[3]。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约2cm处,经下肢血管置管易发生肢体血管栓塞,故尽量不选择。经距离较长的左侧路径插管难度较大且易损伤血管内膜,所以最好选择右侧路径[4]。

2.2导管选择

根据患儿情况尽可能选择型号最小的4G/1.9Fr导管,以减少静脉炎和血栓形成。

2.3确定导管长度

置管要求导管头部位于上腔静脉中上段,约胸骨右缘第二、三肋间为佳[5]。置患儿于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从预穿刺点开始,沿静脉行程至右胸骨旁线第三肋间长度为修剪长度。取无菌巾垫于患儿手臂下,以穿刺点为中心,以75%酒精、碘伏消毒各3次,铺无菌洞巾,更换灭菌手套,修剪导管长度,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肝素帽,修剪小块纱布用于穿刺点止血。

2.4插管

再次消毒,待干,扎止血带。以5~30o进针,撤出针芯,送入导入鞘,松止血带,按压导入鞘上端静脉处以防出血。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沿穿刺针头向前推进,以每次0.5cm缓慢推进,可减少血管刺激、并能使导管更容易漂浮在中心循环的适当位置[6]。导管到达肩部时,将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近锁骨,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后,将导入鞘撕裂,继续送导管至皮肤参考线。按压止血后,清洁皮肤,用纱布块压于穿刺点上方,以无菌胶布覆盖圆盘,用透明敷贴固定接肝素帽。

2.5位置确认

拍X光片确认导管位置。Schweickert[7]等认为,PICC尖端可位于腔静脉的下1/3或者接近上腔静脉于右心房连接处,此处允许导管漂浮在血管内,从而减少静脉血栓、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等并发症。

3置管术后护理

3.1穿刺部位护理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体温和穿刺点情况,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出血等异常。置管后24h更换敷贴一次,以后每周更换1~2次或在敷贴松动或潮湿时随时更换。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有血液回流时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严格无菌操作,撕敷贴时从下往上。穿刺点周围皮肤及导管外露部分用碘伏消毒,可使局部皮肤形成一层棕色薄痂,对防止细菌入血有肯定疗效[8]。

3.2封管

临床上多采用SASH封管方式(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S:生理盐水;H:肝素溶液)。间歇治疗新生儿,每12h或每次治疗后应以含1U/ml肝素的液体3~10ml正压封管。在输注高渗性、高刺激性药物前后,以20ml盐水以正压脉冲式连续推注[9],可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

3.3留置天数

国外文献报道导管留置天数最长达2年[10],其主要并发症多发生在应用的中短期间,不随留置天数延长而增加,故只要留置期间无并发症,不影响导管留置,就可延长使用时间。

3.4维护宣教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严格交接班,认真记录,患儿淋浴时须用保鲜膜将患肢缠绕,防止渗水。

3.5拔管护理

拔管时去掉敷料并消毒局部,捏住导管,与皮肤平行缓慢地抽出导管,以无菌纱布轻压,胶布固定。导管拔出后检查其长度及完整性,进行记录。其长度应与放置时一样或稍长,因体位及导管材质、导管牵拉等可能使导管略有增长。

4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4.1穿刺相关并发症

4.1.1送管困难:患儿体位、导管位置、静脉瓣与静脉痉挛、瘢痕等可致。可适当调整病儿体位或稍停顿后再行送管。也可抽取等渗盐水,边冲边送导管,有助于导管头部漂浮到位。

4.1.2出血/血肿:出血时压迫穿刺点止血,必要时在针眼处予棉球凝血酶粉剂加压包裹。

4.1.3穿入动脉:进针过深或穿刺角度过大即可能穿入动脉,血液喷射状流出。应掌握局部解剖情况,尽可能皮肤表浅进针,穿刺进针的角度不能过大。

4.1.4空气栓塞:穿刺时患儿深吸气或PICC处于开放状态,可造成空气栓塞。因此,穿刺前患儿最好镇静处理,穿刺时PICC需处于封闭状态,以防气体从穿刺针进入血管。

4.2穿刺后并发症

4.2.1静脉炎:每天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有无疼痛反应和出现硬结,在肘上四横指处测量上臂周径。一旦发生及时处理,如抬高患肢,行热敷或硫酸镁湿敷。国内研究指出[13],以水胶体敷料敷贴于患处,可明显改善局部红肿、疼痛,减轻静脉炎症状。

4.2.2局部感染:穿刺点红肿、局部脓性分泌物。应加强局部护理,保持穿刺点清洁和干燥。

4.2.3全身感染:患儿不明原因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数学者主张拔除导管,其指征为真菌感染、菌血症复发、48h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仍为阳性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预防关键是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在接触患儿前彻底洗手。

4.2.4导管堵塞:血栓性堵塞常见于导管放置时间较长,堵管时应用肝素盐水冲管,如无法复通可以采用尿激酶溶栓。非血栓性堵管多由于长期输注全静脉营养液、血浆、白蛋白等,可用0.1mmol/L盐酸清除非配伍药物沉积,用70%乙醇清除脂肪乳剂,降低pH提高溶解度溶解沉积物[16]。为预防导管堵塞,应正确合理利用导管,不能经导管输血、抽血;输液时应用输液泵输注,防止血液倒流;并正确封管。

4.2.5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会引起穿刺侧肢体肿胀,X摄片可证实。当发现移位,若距离较小,可拔出导管5~6cm后用5~10ml生理盐水冲管,导管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如移位距离大,则应拔管。

4.2.6皮肤过敏:PICC留置中,部分患儿皮肤易出现湿疹样改变。应加强观察,可用等渗盐水清洗,必要时外涂含皮质激素软膏,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

5小结与展望

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它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在新生儿的应用是此项技术的不断拓展与开发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FooR,FujiiA,HarrisJA,eta1.ComplicationsintunneledCVLvers-usPICCLinesin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J].Perinatol,2001,21:525-530.

[2]IslamS,LoewenthalMR,HoffmangR.Useof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1cathetersintheManagementofRecalcitrantMaxillofacialInfection[J].OralMaxillofacSurg,2008:330-335.

[3]沈建英,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85-786.

[4]徐思多.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3-55.

[5]崔其亮,陈丽萍,林冰清,等.早产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91例次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1):679-680.

[6]MicklerPA.NeonatalandPediatricPerspectivesinPICCPlacement[J].TheArtandScienceofInfusionNursing,2008,31(5):282-285.

[7]SchweickertWD,HerlitzJ,PohlmanAS,etal.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evaluatingpostinsertionneckultrasoundin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rocedures[J].CritCareMed,2009,37(4):1-5.

[8]陈建霞,魏彦红,刘春娇.腹部手术病人采用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2,8(3):238.

[9]黄红健,彭南海,柏屏.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A):73-75.

[10]MillerKD,DeitrickCL.ExperiencewithPICCatauniversitymedicalcenter[J].IntravenNurs,1997,20:141-147.

标签:;  ;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