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拮抗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拮抗菌株,混合发酵,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混合拮抗菌论文文献综述
齐牧遥,赵丹,王芬,谢云,陈五岭[1](2011)在《混合拮抗菌防治葡萄白腐病培养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并优化用于防治葡萄白腐病的混合拮抗菌工业生长的最优培养基,试验选择复合诱变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PT2′,与具有较高拮抗能力的广谱拮抗菌QM34混合培养,以吸光值与抑菌圈大小为标准,筛选最佳培养基;进而在确定的培养基配方中加入少量的MnS,观察其对混合菌株发酵液拮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粉液体培养基对混合发酵液中的菌数和发酵液的拮抗能力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确定其最佳配比为:玉米粉150.0 g/L,α-淀粉酶1.5 g/L,糖化酶1.1 g/L,CO(NH2)2 5.0 g/L,KH2PO4 5.0 g/L。低质量浓度MnS可以提高混合菌株的拮抗能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李莎[2](2010)在《致病疫霉拮抗菌混合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液性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植物真菌病害,该病的发生可造成马铃薯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目前,其危害性、防治难度及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已超过水稻稻瘟病和小麦条锈病,因而被视为世界第一大作物病害。其有效防治已成为马铃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该病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抗病育种、栽培措施、化学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尤以生物防治因其绿色环保、防治作用持久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从生物防治角度出发,在本研究室前期已明确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与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单独发酵后发酵液以1:1比例混合后对致病疫霉的拮抗效果明显优于其单独发酵液,且混合发酵后的发酵产物在较低浓度下对致病疫霉的抑制率很高,并筛选获得了对致病疫霉活体抑菌率极高的3株土壤放线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上述具有明确抑制致病疫霉生长的2种拮抗真菌的混合发酵工艺条件、同时对3种拮抗放线菌混合发酵的可行性、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混合发酵液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在晚疫病防治中的可能作用机理(包括抑制致病疫霉孢子萌发和诱导马铃薯增强抗病性两个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进一步优化了梨黑斑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混合发酵条件:将白菜黑斑病菌1片菌饼(直径7 mm)先接入80 mL/250 mL培养基中,25℃恒温黑暗静置培养24 h后再以1:1的比例接入梨黑斑病菌菌饼(直径7 mm),混合发酵培养6 d所得产物(浓度为5.3 mg/mL,使用量40μL)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最高可达86%以上,与优化前混合发酵所得产物的抑菌效果(王兴哲7 mg/mL,使用量100μL,抑菌率92.15%)相比,更具有优势。2.初步明确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混合发酵液具有较强的光照稳定性,自然光分别照射6 h、12 h、18 h、24 h与紫外光分别处理30 min、2 h、6 h、10 h后抑菌率仍能达到80%以上。其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是一类极性较小的非蛋白类物质。3.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混合发酵液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对晚疫病的治疗效果(病情指数20)优于预防效果(病情指数100),而在马铃薯块茎上的预防效果(病情指数8)优于治疗(病情指数85)。4.通过3株放线菌交叉划线培养明确了叁者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可进行混合发酵培养,并优化了混合发酵条件:先接入NB-8,培养2 d后再接入NB-11和NB-12,在初始培养基pH8、28℃、200 r/min摇床振荡培养时扩大培养2 d,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率达到97.7%,且高于任一单独发酵液的抑菌作用:NB-8(87.4%),NB-11(20.0%)和NB-12(28.2%)。5. 3株拮抗放线菌的混合发酵液经30~105℃高温处理后抑菌活性基本保持在80%以上,与原液(94.32%)相差不多;自然光分别照射6 h、12 h、18 h、24 h,抑菌率可保持85%以上,紫外光光照处理30 min、2 h、6 h、10 h后,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仍比较高(抑菌率79%以上),这说明发酵液对热和光照具有较强的耐受性。6.上述两种真菌的混合发酵液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持效期可达7 d以上,而3株放线菌的混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时间较短。7.初步明确了上述两种混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部分抑制作用机理,均可使致病疫霉菌丝形态发生变形,并对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另外,经两种混合发酵液处理的块茎中抗性相关酶SOD酶活性变化与抗病性呈负相关,而PPO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上升,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表现出诱导抗病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0-05-01)
王兴哲[3](2009)在《致病疫霉拮抗菌混合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菌物质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其危害性、防治难度及对其社会造成的影响已超过了水稻稻瘟病及小麦锈病,被视为国际第一大作物病害。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微生物源活性物质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在本实验室前期已明确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与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发酵液混合后对致病疫霉的拮抗效果明显优于其单独发酵液的基础上,对这两种真菌进行混合发酵的可行性、混合发酵条件及发酵产物中抑菌活性的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生产中利用这种抗菌物质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提供理论基础。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峙培养明确了对致病疫霉有显着拮抗作用的两种拮抗菌(梨黑斑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之间无拮抗或抑制作用,在同一平板上可生长至完全融为一体,其最适生长条件基本一致,两者可以进行混合发酵。2对两种拮抗菌的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测试,初步确定了最适的混合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6.29,在25℃、黑暗中静置培养4d。3明确了混合发酵液不同浓度的抑菌效果。在最适发酵条件下所得发酵液的浓度为7 mg/mL时,对致病疫霉的抑制率为92.15%,高于两者单独发酵后再以10 mg/mL的浓度等体积混合后的抑菌率(89.8%),表明两种拮抗菌混合发酵可能产生了协同或增效作用,因而可有效地提高发酵液的抑菌活性。4测定了不同温度和pH值对混合发酵液中抑菌物质活性的影响,混合发酵液经不同温度处理后,与未经高温处理的对照相比,随处理温度升高对致病疫霉的抑菌活性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在121℃高温处理下抑菌率仍能达到66.78%,可保留73%的抑菌活性;混合发酵液经不同pH处理后,抑菌活性也均低于对照,在pH2时抑菌率最低为68.67%,仍保留75.5%的活性,且不同pH值之间抑菌活性的差别不大。表明混合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耐强酸、强碱性。5初步研究了复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机理,经复合发酵液处理后发现致病疫霉菌丝出现内含物聚集、变粗或变细等不正常现象;经处理后的致病疫霉菌丝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表明复合发酵液有可能抑制致病疫霉菌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9-06-01)
混合拮抗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植物真菌病害,该病的发生可造成马铃薯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目前,其危害性、防治难度及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已超过水稻稻瘟病和小麦条锈病,因而被视为世界第一大作物病害。其有效防治已成为马铃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该病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抗病育种、栽培措施、化学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尤以生物防治因其绿色环保、防治作用持久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从生物防治角度出发,在本研究室前期已明确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与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单独发酵后发酵液以1:1比例混合后对致病疫霉的拮抗效果明显优于其单独发酵液,且混合发酵后的发酵产物在较低浓度下对致病疫霉的抑制率很高,并筛选获得了对致病疫霉活体抑菌率极高的3株土壤放线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上述具有明确抑制致病疫霉生长的2种拮抗真菌的混合发酵工艺条件、同时对3种拮抗放线菌混合发酵的可行性、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混合发酵液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在晚疫病防治中的可能作用机理(包括抑制致病疫霉孢子萌发和诱导马铃薯增强抗病性两个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进一步优化了梨黑斑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混合发酵条件:将白菜黑斑病菌1片菌饼(直径7 mm)先接入80 mL/250 mL培养基中,25℃恒温黑暗静置培养24 h后再以1:1的比例接入梨黑斑病菌菌饼(直径7 mm),混合发酵培养6 d所得产物(浓度为5.3 mg/mL,使用量40μL)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最高可达86%以上,与优化前混合发酵所得产物的抑菌效果(王兴哲7 mg/mL,使用量100μL,抑菌率92.15%)相比,更具有优势。2.初步明确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混合发酵液具有较强的光照稳定性,自然光分别照射6 h、12 h、18 h、24 h与紫外光分别处理30 min、2 h、6 h、10 h后抑菌率仍能达到80%以上。其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是一类极性较小的非蛋白类物质。3.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混合发酵液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对晚疫病的治疗效果(病情指数20)优于预防效果(病情指数100),而在马铃薯块茎上的预防效果(病情指数8)优于治疗(病情指数85)。4.通过3株放线菌交叉划线培养明确了叁者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可进行混合发酵培养,并优化了混合发酵条件:先接入NB-8,培养2 d后再接入NB-11和NB-12,在初始培养基pH8、28℃、200 r/min摇床振荡培养时扩大培养2 d,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率达到97.7%,且高于任一单独发酵液的抑菌作用:NB-8(87.4%),NB-11(20.0%)和NB-12(28.2%)。5. 3株拮抗放线菌的混合发酵液经30~105℃高温处理后抑菌活性基本保持在80%以上,与原液(94.32%)相差不多;自然光分别照射6 h、12 h、18 h、24 h,抑菌率可保持85%以上,紫外光光照处理30 min、2 h、6 h、10 h后,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仍比较高(抑菌率79%以上),这说明发酵液对热和光照具有较强的耐受性。6.上述两种真菌的混合发酵液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持效期可达7 d以上,而3株放线菌的混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时间较短。7.初步明确了上述两种混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部分抑制作用机理,均可使致病疫霉菌丝形态发生变形,并对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另外,经两种混合发酵液处理的块茎中抗性相关酶SOD酶活性变化与抗病性呈负相关,而PPO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上升,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表现出诱导抗病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拮抗菌论文参考文献
[1].齐牧遥,赵丹,王芬,谢云,陈五岭.混合拮抗菌防治葡萄白腐病培养基的优化[J].山西农业科学.2011
[2].李莎.致病疫霉拮抗菌混合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液性质的初步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王兴哲.致病疫霉拮抗菌混合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菌物质稳定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