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消费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媒介消费,媒介素养,关联性,大学生
媒介消费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汪渴[1](2018)在《天津市本科在校大学生新媒介消费行为与媒介素养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介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媒介消费习惯、结构的变化尤为突出。这种变化是种双刃剑,它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显着的负面影响,致使消费者媒介消费偏向行为的产生。在相关研究中发现,针对媒介消费偏向行为有学者提出通过提升媒介素养的方式进行规正,但是并没有对媒介消费行为与媒介素养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新媒介消费行为与媒介素养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并对媒介消费中最重要的“使用”部分进行了重点分析。本研究以天津市9所本科院校的720名在校大学生为有效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新媒介接触目的,新媒介使用支出,新媒介偏好叁个方面对其新媒介消费行为进行考察;通过量表形式从认知力、解读力、批判力、参与力、创造力五个维度对天津市本科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评估。随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群体差异分析、新媒介消费行为与媒介素养水平的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媒介素养批判力对于新媒介消费偏向行为具有重要影响。2.媒介素养创造力对于新媒介使用支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3.新媒介使用费用支出是媒介素养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4.新闻产品需求与媒介素养水平存在交互影响。5.专业差异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新媒介使用支出行为均具有重要影响。6.性别差异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新媒介消费行为均具有重要影响。7.学校类型对于媒介素养水平与新媒介消费行为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期刊2018-06-08)
魏禹奇[2](2015)在《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媒介消费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介正在构建人们生活和消费的环境,本文以媒介环境学作为研究视角,把移动互联网媒介对消费环境的构建以及对人们消费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在新旧媒介更替之际,为人们考察新媒介的影响提供一个参考。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介随着科技进步逐渐成为人中枢神经的延伸,构成人生活的符号环境,影响人对环境的感知。移动互联网媒介时代,广告无处不在更加精准、移动支付取代现金支付、消费平台联通线上线下,构建了新的消费环境,并且将消费行为变成以信息沟通为主的活动。在改变人们消费行为方面,一方面消费者对商品了解的更多,便于做出最优购买决策;另一方面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消遣活动,购买决策的形成占据消费行为的主要部分,消费占据人的时间增加,人们更加愿意消费。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媒介消费也突出了社会的消费鸿沟,暴露个人的隐私,强化消费议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反思。(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10-25)
王冰雪,张允[3](2014)在《论新疆维吾尔族受众媒介消费行为及空间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传播媒介与消费社会的融合使媒介消费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内容。文本以新疆维吾尔族媒介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当前多元的媒介消费环境中,维吾尔族受众更青睐传统媒介所带来的消费体验;消费需求从生产领域正逐步向休闲、享乐的生活领域转向,而"方便"成为了驱动其消费行为发生的核心因素。这对维吾尔语主流媒体来说,找准自身发展特色,满足维吾尔族受众与其他各民族受众之间信息交流、文化互通的需要,拓展其媒介消费空间,为当地维吾尔族受众提供更好的媒介消费服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范慧君[4](2014)在《网络媒介消费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媒介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文化生活空间,同时也为人类建构起了新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极大的影响着当代人的心理和行为。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频繁的一个群体,其行为方式受到了网络媒介消费的深刻影响。现今网络媒介消费中存在很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十分盛行,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尤其是深寓其中的跨文化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需要警惕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冷春燕,王世华[5](2013)在《“80后”青年族群新媒介消费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3个省(市、自治区)的807名"80后"青年进行调查发现,该青年族群的媒介消费特征可简要概括为:青睐新兴媒介,热衷消遣娱乐,上网已成习惯,消费目标固定。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媒介消费的趋势:惰性化、娱乐化及异化。(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3年18期)
刘家麒,刘英杰,张新华[6](2011)在《“E世代”群体媒介消费行为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社会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对不同人群的消费模式的分析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所必要的,"E世代"作为受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冲击与影响的一代人,其消费模式与中国的其他人群有着显着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新闻天地(下半月刊)》期刊2011年05期)
刘必昊[7](2009)在《在京农民工媒介消费行为模式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媒介消费行为及其参与信息传播行为会比较明显地影响到这个群体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该文通过对在京农民工的媒介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管窥农民工媒介消费的行为模式、态度、动机以及消费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江剑伟[8](2003)在《当代大学生媒介消费行为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信息传播革命正在兴起,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大众传播媒介走向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拟对当代大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状况作粗浅探索和分析,并试图研究互联网的使用与其它传播媒介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宋小卫[9](2003)在《媒介消费、价格法与大众媒体的价格行为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7月1日起,北京市的有线电视收看维护费从原来的每户每月12元,上调到18元,涨幅达50%。不少市民对本市惟一的有线电视运营商"歌华有线"未经价格听证就提价表示不满,并提出诸多质疑。对此,一些媒体和专家学者已屡有反应或评论,这里不再多说。本文只想"借题发挥",就势结合价格法的规定谈谈媒介消费(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03年09期)
王建刚,李海容,布拉德利·格林伯格[10](1992)在《中小学生媒介消费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与大众媒介多国比较研究报告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把今天的青少年称为“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这形象地概括了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在现代青少年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多样化的大众媒介与家庭、学校一起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社会环境。今天,北京六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花在媒介上的时间已经超过4小时。尽管比其与他们同龄的美国儿童来,这个时间量才占后者一半多一点,但仍然可以说明媒介(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期刊1992年01期)
媒介消费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介正在构建人们生活和消费的环境,本文以媒介环境学作为研究视角,把移动互联网媒介对消费环境的构建以及对人们消费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在新旧媒介更替之际,为人们考察新媒介的影响提供一个参考。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介随着科技进步逐渐成为人中枢神经的延伸,构成人生活的符号环境,影响人对环境的感知。移动互联网媒介时代,广告无处不在更加精准、移动支付取代现金支付、消费平台联通线上线下,构建了新的消费环境,并且将消费行为变成以信息沟通为主的活动。在改变人们消费行为方面,一方面消费者对商品了解的更多,便于做出最优购买决策;另一方面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消遣活动,购买决策的形成占据消费行为的主要部分,消费占据人的时间增加,人们更加愿意消费。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媒介消费也突出了社会的消费鸿沟,暴露个人的隐私,强化消费议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消费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汪渴.天津市本科在校大学生新媒介消费行为与媒介素养的关联性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8
[2].魏禹奇.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媒介消费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王冰雪,张允.论新疆维吾尔族受众媒介消费行为及空间拓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范慧君.网络媒介消费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冷春燕,王世华.“80后”青年族群新媒介消费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J].新闻界.2013
[6].刘家麒,刘英杰,张新华.“E世代”群体媒介消费行为调查分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
[7].刘必昊.在京农民工媒介消费行为模式的调查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江剑伟.当代大学生媒介消费行为统计分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宋小卫.媒介消费、价格法与大众媒体的价格行为规制[J].新闻传播.2003
[10].王建刚,李海容,布拉德利·格林伯格.中小学生媒介消费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与大众媒介多国比较研究报告之一[J].现代传播.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