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云港市旅行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霍宏敏[1](2021)在《数据包络分析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以江苏旅游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旅游消费增加促使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江苏省是我国旅游大省,国家大力推行的文化与旅游融合给江苏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旅游业转型时期,为了实现江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江苏省旅游业效率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其效率成为重中之重。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江苏省旅游业现状,并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影响前后的江苏省13个地市2010-2018的旅游业效率进行测算与静态分析;然后,应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动态分析江苏省各地市不同年份的旅游业效率变动情况,进一步探讨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江苏省旅游效率的静态与动态评价结果,提出有利于促进效率提升的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综合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纯技术效率值高于规模效率值;各地市旅游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地市旅游发展情况较差;环境变量对旅游效率有显着影响,总体上使得旅游效率值被低估;动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调整前后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变化。根据论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优化旅游产业链的内部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深化各地市间旅游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局面;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规模,完善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推进旅游智慧化建设,增强旅游竞争力;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于茜[2](2020)在《连云港亲子游市场分析与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
杨阳[3](2020)在《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国家及有关部门出台一些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温泉旅游更是以其休闲、养生等特点,成为旅游行业最耀眼的增长点。江苏省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旅游景点众多,2017年省政府提出要在省内培育建设一批优质的温泉旅游度假区,激发各地温泉旅游发展的动力,行业产值总体规模不断提升。但相较于广东、福建等温泉旅游发展先行地区,还处在较为落后的位置,尤其是苏北地区温泉旅游发展在市场营销方面遭遇瓶颈,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作为苏北地区温泉旅游的代表,东海温泉如何通过优化调整营销策略,提升行业竞争力值得总结、研究和思考,也能为同地区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营销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选择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针对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营销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市场营销4P理论和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对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营销现状进行归纳梳理,客观分析当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认为该度假区在营销策略上存在品牌定位不清晰,产品服务单一、销售渠道不完善、促销手段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运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该度假优劣势以及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威胁,选择合适的营销战略,对度假区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策略提出调整优化的建议,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苏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从营销策略的选择来研究度假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单个案例来发现整个地区温泉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填补区域温泉旅游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新意,对于促进苏北地区乃至江苏省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因笔者专业水平、研究能力以及在调研搜集资料的不完善,对于温泉旅游度假区营销策略的研究深度可能不够,提出的优化调整建议可能不全面,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待时间的检验,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研究加以完善和提升,进一步提高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梦琪[4](2020)在《湖北民族地区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研究 ——以恩施大峡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质量不仅是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游客重游率的关键所在。湖北民族地区地处长江三峡旅游区和张家界黄金旅游带之间,且位于源远流长的荆楚和巴蜀古文化圈之间,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山、水、林、泉、瀑、峡、洞等峡谷景观类型多样,尤其是恩施大峡谷、清江画廊、神农溪等峡谷型景区也已成为独具特色、吸引力较强、游客向往的热点旅游目的地之一。湖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强制消费、景区拥堵、安全隐患大、停车难等旅游质量问题也亟待完善和提升。基于此,本文在构建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湖北民族地区最为典型的峡谷型景区——恩施大峡谷景区的旅游质量进行评估,以期对其他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启迪和经验借鉴。遵循着“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途径”这一思路来探索性地回答在迈向优质旅游发展的新时代下“如何测评并全面提升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这一核心问题。据此,在明晰了峡谷型景区和旅游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语义网络分析法和扎根理论思想对去哪儿网站上所挖掘的十个峡谷型景区的游客评论进行三重编码,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初步构建了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后经过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等修正和优化过程,最终获得包含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景观质量、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体验质量4个系统层以及涵盖食宿行、游购娱、旅游信息、旅游安全、旅游吸引物、知名度、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关怀信任体验、逃避体验、成本体验11个要素层和45个具体指标所构成的优化后的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进一步回答“如何对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进行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对恩施大峡谷景区旅游质量的评价等级和影响游客评价的优劣势因素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1)恩施大峡谷旅游质量的评价等级总体上为良好(73分);(2)系统层中旅游环境质量(82分)的评价等级为优,旅游服务质量(67分)的评价等级为中等,旅游景观质量(71分)和旅游体验质量(70分)的评价等级均为良好;(3)要素层中自然环境(83分)和人文环境(81分)的评价等级为优,游购娱(72分)、旅游信息(73分)、旅游吸引物(70分)、知名度(75分)、逃避体验(75分)和成本体验(70分)的评价等级均为良好,而食宿行(65分)、旅游安全(64分)和关怀信任体验(66分)的评价等级均为中等。根据以上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了全面提升恩施大峡谷旅游质量的对策建议:(1)从完善和升级旅游基本要素、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等三方面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2)从增强旅游资源吸引力并突出特色和提高景区知名度并开拓客源新市场两方面来提升旅游景观质量;(3)从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并形成优质旅游发展态势和提升旅游监管水平并营造宜居宜游的人文环境两方面来提升旅游环境质量;(4)从增强游客的关怀信任体验感知、增加旅游活动的适度挑战性和增加旅游产品的活化创新三方面来提升旅游体验质量。
杨云欢[5](2020)在《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现状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旅游供给从无到有,旅游产品从简单到丰富,旅游消费者从小众到大众的发展之路。目前,旅游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市场中也充斥着“零负团费”、欺客宰客、“四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且也会极大地破坏旅游城市的形象。尽管各地市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大了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治理力度,但是媒体上有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新闻仍不绝入耳。因此,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动新时代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是旅游业面临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日照市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落脚点,抢抓航空高铁时代到来的机遇,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实施“旅游富市”战略,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理念,积极建设具有魅力的“旅游之城”。但是在旅游旺季期间,欺诈宰客、“四黑”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问题高发,阻碍了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日照旅游业的形象。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2015-2019年日照市涉旅案事件数据和旅游投诉数据以及不同主体对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的评价等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现状,指出了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整体发展平稳有序,涉旅案事件、旅游投诉的数量逐年在减少,但是旅游市场在进入秩序、竞争秩序、交易秩序、道德秩序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布在东港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且主要发生在旅游旺季期间。二是在涉旅案事件中,旅游纠纷数量占比最高,其次是涉旅行政案件,涉旅刑事案件数量最少。在旅游纠纷中,主要是由于旅馆、餐饮价格、车辆停放、旅游项目引起的纠纷。三是不同主体对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七个维度各个要素都比较满意,评价值均大于3分。不同主体的性别、学历、身份等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感知评价有显着影响。男性对于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感知评价值整体比女性要高。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对于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感知评价值比其他学历的要高。游客对于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整体感知评价值比日照市旅游市场主体、政府部门执法人员的要高,居民的感知评价值最低。四是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旅游市场秩序法律保障不健全、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机制不完善、旅游市场监督不足、旅游服务不到位等原因。五是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涉及到旅游、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多个部门,关系到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市场,仅仅依靠政府某一部门很难实现有效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和构建旅游市场秩序合作治理共同体,才能有效推动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六是提升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的主要措施在于健全旅游市场秩序法律保障体系、完善旅游市场秩序治理长效机制、创新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方式、提升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秦绪伟[6](2020)在《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经上升到了中国的国家政策层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建设成美丽中国。连云港市是江苏省的欠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质量问题。近年来,为了解决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连云港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尚未解决。研究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对于构建连云港市生态文明,促进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内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现状,运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验证了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状态,并基于上述内容提出了促进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综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动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关键内容和创新点进行说明。并简述了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评价体系概念的涵义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用客观指标对连云港市经济环境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运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验证了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状态。最后,从政策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对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希望这些措施和建议能为连云港市实现经济与环境更好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连云港市EKC曲线验证研究发现,整体上EKC曲线近似表现为倒“U”型趋势,在2015年出现拐点,2015年之后,经济与环境的相关指标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现状,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成为了促进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进一步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沈阳[7](2019)在《镇江市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就业创业和惠民利民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政府行为在产业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主导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近年来周边城市的崛起,旅游市场和消费升级的变化,该市面临着旅游经济核心指标增长乏力,旅游核心竞争力不高,产业转型艰难的困境。作者通过梳理镇江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历年来旅游产业主要数据,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对镇江市旅游发展进行了定位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镇江市旅游行政管理的组织、职能及行为发展演进过程,揭示了政府作用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政府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特点。运用公共产品和政府协同理论对旅游产业景区规划不合理、旅游产品开发品质不高、公共设施供给不足、形象定位不鲜明、宣传及城市营销绩效不高、产业人才储备不够和协调发展动力不足等政府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镇江陷入了政府主导发展战略的误区,镇江市旅游产业从探索、起步进入了发展向巩固转变的新阶段,而政府职能,组织架构及治理方式未及时调整,导致政府作用出现偏差,行政效能不高,政府发展方式转变的迟缓未能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作者在优化政府职能方面提出了加强规划协调职能、提升产业引导职能、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规制监管职能建议;在优化组织架构方面提出了设立镇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职能建议;在优化政府作用方面提出了提高旅游发展规划水平、提升政策引领价值、创新公共营销方案、促进公共服务系统创建、优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推进区域旅游协调机制建设建议。
裴小龙[8](2019)在《“黄牛”的困扰:旅游市场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连云港市X景区的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李曙[9](2019)在《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旅游业日益蓬勃与兴盛,人们的旅游偏好的品质化、休闲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特色化、趣味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的培育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这一政策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黄金期。当前,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地方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综述了旅游业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体制的研究动态以及旅游有关的概念理论,阐述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部门职能有限、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旅游监管职能分散、市场机制作用偏弱等,从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抓力不够、旅游相关管理部门沟通不紧、旅游管理体系化不足、旅游市场运作观念不强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借鉴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外案例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对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旅游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效能的提升、推进旅游行业管理改革等。
刘尚岗[10](2018)在《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公共服务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自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之后,就一直被学界、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深入研究、积极实践。随着国家旅游政策、旅游发展理念、区域发展条件、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等影响要素的调整变化,它日益成为一个常研究、常有新认识,越研究、越有新成果的重要课题。旅游公共服务不仅是衡量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旅游者对特定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涉及理念认知、体制构建、工程建设、行业管理、资金投入、制度保障、法律法规等诸多条线与环节,因此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协同性特征。据了解,国内各地即便是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知能力还不足,在探索过程中出现思路、方法、机制的偏颇,导致旅游领域公共服务不同程度缺失。连云港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型”旅游发展城市,旅游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旅游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连云港大力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按照全域旅游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指导旅游发展实践,但在旅游需求变化对传统旅游模式提出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的短板愈加凸显。本文在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视角入手,运用相关公共服务理论,全面分析连云港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文章总结分析国内外现有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理论研究,借鉴吸收各地的实践经验和主要做法。从宏观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内容结构、供给主体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从微观方面,立足连云港旅游发展实际,找准、找全掣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关键症结,从交通设施、信息服务、安全保障、行业管理、便民利民五个方面建立旅游公共服务子体系,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设思路、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推动全市旅游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国际海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顺利实现贡献积极力量。
二、连云港市旅行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云港市旅行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包络分析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以江苏旅游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设计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江苏省旅游业现状分析 |
3.1 我国旅游业现状 |
3.2 江苏省旅游业现状 |
3.3 江苏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旅游业效率的评价方法和模型 |
4.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4.2 DEA模型简介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 数据来源 |
第五章 江苏省旅游业效率实证分析 |
5.1 旅游效率静态分析 |
5.2 旅游效率动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3)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和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概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基本概念 |
2.1.1 市场营销 |
2.1.2 市场营销理论 |
2.2 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基本概念 |
2.2.1 旅游市场营销 |
2.2.2 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创新模式 |
2.3 营销环境与战略选择分析模型 |
2.3.1 营销环境PEST分析法 |
2.3.2 战略选择SWOT分析法 |
第3章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策略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东海温泉度假区概况 |
3.2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部门人员现状 |
3.3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3.1 产品策略分析 |
3.3.2 价格策略分析 |
3.3.3 渠道策略分析 |
3.3.4 促销策略分析 |
3.4 东海温泉度假区销售业绩现状分析 |
3.4.1 度假区销售业绩增长缓慢 |
3.4.2 酒店景区业销售额增长乏力产生的影响 |
3.5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5.1 产品策略方面存在问题 |
3.5.2 价格策略方面存在问题 |
3.5.3 渠道策略方面存在问题 |
3.5.4 促销策略方面存在问题 |
第4章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环境分析和营销战略选择 |
4.1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战略选择—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第5章 东海温泉度假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产品策略优化 |
5.1.1 重点建设“东海温泉”品牌 |
5.1.2 打造差异化产品组合 |
5.2 价格策略优化 |
5.2.1 化整为零定价策略 |
5.2.2 浮动价格定价策略 |
5.2.3 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优化 |
5.3.1 建立自身网络直销平台 |
5.3.2 建立联盟战略合作 |
5.4 促销策略优化 |
5.4.1 加大力度加强广告宣传 |
5.4.2 继续开展营业推广活动 |
5.4.3 加强促销人员队伍管理 |
5.4.4 协调公共关系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北民族地区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研究 ——以恩施大峡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峡谷型风景区研究现状 |
(二)旅游质量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峡谷型风景区 |
二、旅游质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游客感知理论 |
二、质量管理理论 |
三、旅游服务质量理论 |
第二章 湖北民族地区峡谷型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湖北民族地区峡谷型景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概况 |
一、湖北民族地区峡谷景观概况 |
二、湖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恩施大峡谷旅游发展概况 |
一、恩施大峡谷旅游资源概况 |
二、恩施大峡谷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
第三章 恩施大峡谷旅游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优化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构建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四、测评指标权重计算 |
第二节 恩施大峡谷旅游质量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相关说明 |
二、恩施大峡谷旅游质量评价 |
第四章 恩施大峡谷旅游质量提升对策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
一、完善和升级旅游基本要素 |
二、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
三、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
第二节 旅游景观质量提升对策 |
一、增强旅游资源吸引力,突出特色 |
二、提高景区知名度,开拓客源新市场 |
第三节 旅游环境质量提升对策 |
一、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形成优质旅游发展态势 |
二、提升旅游监管水平,营造宜居宜游的人文环境 |
第四节 旅游体验质量提升对策 |
一、增强游客的关怀信任体验感知 |
二、增加旅游活动的适度挑战性 |
三、增加旅游产品的活化创新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现状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1.3 研究述评 |
2.2 基本概念 |
2.2.1 秩序 |
2.2.2 市场秩序 |
2.2.3 旅游市场秩序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服务理论 |
2.3.2 合作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现状 |
3.1 旅游发展现状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旅游发展概况 |
3.2 旅游市场秩序现状分析 |
3.2.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3.2.2 涉旅案事件分析 |
3.2.3 旅游投诉分析 |
3.2.4 旅游市场秩序规范举措 |
3.3 旅游市场秩序评价 |
3.3.1 样本统计分析 |
3.3.2 旅游市场秩序要素评价 |
3.3.3 旅游市场秩序差异性评价 |
第四章 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 |
4.1.1 旅游市场进入秩序方面问题 |
4.1.2 旅游市场竞争秩序方面问题 |
4.1.3 旅游市场交易秩序方面问题 |
4.1.4 旅游市场道德秩序方面问题 |
4.2 旅游市场秩序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旅游市场秩序法律保障不健全 |
4.2.2 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机制不完善 |
4.2.3 旅游市场监督不足 |
4.2.4 旅游服务不到位 |
第五章 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提升对策 |
5.1 健全旅游市场秩序法制保障体系 |
5.1.1 细化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法律法规 |
5.1.2 制定旅游相关行业标准 |
5.1.3 建立涉旅舆情及时发布制度 |
5.2 完善旅游市场秩序治理长效机制 |
5.2.1 深化综合执法联动机制 |
5.2.2 规范旅游投诉快处机制 |
5.2.3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
5.2.4 创建旅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
5.3 创新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方式 |
5.3.1 常态推进旅游市场综合整治 |
5.3.2 打造旅游纠纷快速调处体系 |
5.3.3 构建旅游市场秩序合作治理共同体 |
5.3.4 建立智慧旅游治理平台 |
5.4 提升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
5.4.1 统筹旅游产业发展 |
5.4.2 升级旅游设施质量 |
5.4.3 优化旅游服务品质 |
5.4.4 强化旅游法治宣传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 |
3.1 连云港市自然和人文状况 |
3.2 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现状 |
3.3 连云港市环境现状 |
4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
4.1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 |
4.2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
5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 |
6 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 |
6.2 加快落实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 |
6.3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
6.4 健全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6.5 加强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力度 |
6.6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镇江市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定量分析法 |
1.4.3 走访调查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旅游概念 |
2.1.2 旅游业概念 |
2.1.3 政府作用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3章 镇江市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情况概述 |
3.1 镇江市基本情况及旅游发展现状 |
3.1.1 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
3.1.2 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
3.1.3 历史悠久,经济发达 |
3.1.4 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
3.1.5 镇江市旅游行业主要经济数据分析 |
3.1.6 镇江市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
3.2 镇江市旅游行政管理的组织、职能及行为发展演进 |
3.2.1 旅游管理的探索阶段(1949—1990) |
3.2.2 旅游管理的初始阶段(1991—1997) |
3.2.3 旅游管理的提升阶段(1998—2011) |
3.2.4 旅游管理的调整阶段(2012—至今) |
3.3 镇江市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政府作用主要表现 |
3.3.1 旅游管理职能不断强化 |
3.3.2 规划引导作用不断提升 |
3.3.3 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
3.3.4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增强 |
第4章 镇江市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旅游产业及景区规划不尽合理 |
4.1.2 旅游产品开发品质不高 |
4.1.3 旅游公共配套设施供给不足 |
4.1.4 旅游文化形象定位不鲜明 |
4.1.5 旅游宣传及城市营销绩效不高 |
4.1.6 旅游产业服务人才储备不足 |
4.1.7 产业区域间协调发展推动不力 |
4.2 原因分析 |
4.2.1 政府角色错位 |
4.2.2 政府过度干预 |
4.2.3 管理职能存在缺失 |
4.2.4 政府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匹配 |
4.2.5 组织架构未能最优化 |
4.2.6 政府治理方式转变迟缓 |
第5章 提升镇江政府作用的建议与对策 |
5.1 优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
5.1.1 加强规划协调职能 |
5.1.2 提升产业引导职能 |
5.1.3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
5.1.4 强化规制监管职能 |
5.2 优化旅游发展中的组织架构 |
5.2.1 组织架构设计的目标 |
5.2.2 恢复设立镇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
5.2.3 进一步强化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职能 |
5.3 优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5.3.1 提高旅游发展规划水平 |
5.3.2 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作用 |
5.3.3 创新旅游公共营销方式 |
5.3.4 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
5.3.5 推进区域旅游协调机制建设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旅游管理相关概念 |
2.2 旅游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3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 |
3.2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3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
4 国外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
4.1 美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
4.2 日本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
4.3 泰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
5 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旅游发展顶层设计 |
5.2 实施旅游市场综合监管 |
5.3 提升旅游市场化运作水平 |
5.4 推进旅游行业管理改革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2.1 公共选择理论 |
1.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2.3 旅游系统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3.3 简单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 |
2.1 基本概念 |
2.1.1 全域旅游 |
2.1.2 旅游公共服务 |
2.1.3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
2.2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容构成和供给主体 |
2.2.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容构成 |
2.2.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 |
第三章 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3.1 旅游发展情况 |
3.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
3.2.1 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
3.2.2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加速建设 |
3.2.3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不断提升 |
3.2.4 旅游便民惠民举措陆续推出 |
3.2.5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
3.2.6 旅游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
第四章 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游客对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总体评价 |
4.1.1 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
4.1.2 总体满意度分析 |
4.2 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
4.2.1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
4.2.2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不够完善 |
4.2.3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不到位 |
4.2.4 旅游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不够扎实 |
4.2.5 旅游行业指导水平较低 |
4.3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原因 |
4.3.1 政府职能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 |
4.3.2 旅游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
4.3.3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程度低 |
第五章 完善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政策建议 |
5.1.1 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主导作用 |
5.1.2 制定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
5.1.3 成立统一高效的运作管理机构 |
5.1.4 探索创新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政策 |
5.1.5 引入社会相关主体全程参与、全程监督 |
5.1.6 综合运用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政策 |
5.2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具体措施 |
5.2.1 优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
5.2.2 提升旅游信息服务水平 |
5.2.3 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 |
5.2.4 构筑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
5.2.5 加强旅游便民惠民服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连云港市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连云港市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连云港市旅行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包络分析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以江苏旅游业为例[D]. 霍宏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连云港亲子游市场分析与产品开发研究[D]. 于茜. 东南大学, 2020
- [3]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营销策略研究[D]. 杨阳. 扬州大学, 2020(05)
- [4]湖北民族地区峡谷型景区旅游质量评价研究 ——以恩施大峡谷为例[D]. 高梦琪.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日照市旅游市场秩序现状与提升研究[D]. 杨云欢.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 秦绪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镇江市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沈阳. 江苏大学, 2019(05)
- [8]“黄牛”的困扰:旅游市场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连云港市X景区的实地调查[D]. 裴小龙. 南京大学, 2019
- [9]连云港市旅游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曙.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10]连云港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D]. 刘尚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