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铃薯早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同心轮纹
马铃薯早疫病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工业加工材料兼用作物。早疫病和晚疫病是田间种植马铃薯的严重病害。由于这两种病害的症状极易混淆,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正确区别马铃薯早疫病和马铃薯晚疫病,对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正确指导农民防治这两种马铃薯病害有重要意义。一、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1.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及症状。马(本文来源于《农村新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杨春[2](2019)在《30%嘧菌酯·戊唑醇悬浮液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为验证30%嘧菌酯·戊唑醇悬浮液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大田生产试验研究:设计了600 m L/hm2、450 m L/hm2、300 m L/hm2叁个浓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0%嘧菌酯·戊唑醇悬浮液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有很好的效果,在早疫病发病初期开始喷施600 m L/hm2,连续喷施3次,防效达85.8%。可作为防治马铃薯早疫病药剂使用。(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7期)
徐琳黎,秦勇[3](2019)在《不同培养条件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生长情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型多年生草本植物,但是在多年种植过程中,发现马铃薯早疫病会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因此防控早疫病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3种不同培养条件下马铃薯早疫病病菌生长情况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条件下,马铃薯早疫病病菌生长情况不同。以PSA、PD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好,15~20℃温度区间内菌丝生长情况较好,菌丝生长最佳pH值为7~8,生长环境偏中性环境。(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徐小虎[4](2019)在《几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的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茄链格孢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对马铃薯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是仅次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第二大病害。试验对4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以空白试验为对照。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就综合表现看来,试验药剂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马铃薯早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商品薯率较高,增产效果显着。为生产中马铃薯早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期刊2019-05-26)
王清[5](2019)在《八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菌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马铃薯已被列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多种维生素和其他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而具有很重要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早疫病是一种全球普遍发生的马铃薯病害,爆发时能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通过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及进行两年两地田间药效试验,从八种试验药剂中筛选出对马铃薯早疫病控制效果较好的药剂,为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结果表明八种试验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生长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最为显着,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0.9296X+4.7603,相关系数为0.9953,EC_(50)值为1.81μg·mL~(-1);75%肟菌·戊唑醇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次之,EC_(50)值为2.84μg·mL~(-1);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不明显,其EC_(50)值为47.55μg·mL~(-1);44%苯甲·百菌清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和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的EC_(50)值分别为13.42μg·mL~(-1)、3.99μg·mL~(-1)、7.82μg·mL~(-1)、33.61μg·mL~(-1)和3.74μg·mL~(-1)。在延安和安康进行两年两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在延安试验地和安康试验地对马铃薯早疫病都起到了显着的的防治作用,其防效明显高于其它药剂且两地防效均达到77%以上,最高防效可达85%;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和75%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效较好,两地试验防治效果均达到了71%以上,最高防效可达81%;33.5%喹啉铜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差,在延安试验地和安康试验地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2%~62%左右和54%~62%左右;其它几个试验药剂都对马铃薯早疫病起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毒力测定及两年两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考虑到成本因素,选择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作为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药剂。使用时,各药剂剂量分别为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0毫升/亩~20毫升/亩、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40毫升/亩~50毫升/亩、75%肟菌·戊唑醇悬浮剂10克/亩~15克/亩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0克/亩~30克/亩,且每种药剂在使用时应连续施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使用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使用时还应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之间要轮换交替使用,以避免病害因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剂而产生抗药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董传民[6](2019)在《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环境也变得较为优越,但在种植马铃薯时,其早疫病与晚疫病的问题还未得到良好的解决。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展开了进一步探讨,以期指导生产。(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路少朋[7](2018)在《河北张北马铃薯早疫病化学防控关键时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使用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关键施药时期,为高效节药防治该病提供依据。田间试验采用早熟(费乌瑞它)和中晚熟(夏波蒂)两个品种同时进行,所有处理采用相同的药剂和相同的用药间隔,通过对田间早疫病每周一次的系统调查,比较不同时期用药或不同用药次数对于病害流行的控制效果以及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试验两个生长季进行田间试验。第一个生长季(2017年)的试验是在田间马铃薯早疫病开始发生后的不同时期进行首次施药,来确定首次用药的关键时期;第二个生长季(2018年)所有处理均采用前一个生长季已明确的首次用药关键时期(田间出现零星病斑─病害严重度为1%)进行首次用药,不同处理的后续用药次数不同,目的是明确不同成熟期类型品种的适宜施药次数。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病害调查表明河北张北地区马铃薯早熟和中晚熟品种上均于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发生早疫病,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大致呈“S”型,7月下旬至8月初为病害“由轻转重”的关键时期。2、连续两年的田间病害防控试验结果显示,在田间发生马铃薯早疫病之后不同时间进行首次施药对与整个生长季病害流行的防控效果差别较大,在发病初期即田间开始出现零星病斑(病害严重度为1%以下)进行首次喷药对整个生长季的病害流行防控效果最好,随着首次用药时间的推迟,防控效果依次降低;在用药次数和用药间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在发病初期进行首次用药对于病害流行的防控效果显着优于首次用药时间推后的用药策略;在首次用药时间适宜的情况下,1次用药(间隔10 d)可将该病害在早熟品种上的最终严重度控制在5%以下,2次用药可控制其在中晚熟品种上的危害(最终的病害严重度在5%以下)。3、综合考虑防病和增产(保产)效果,对于早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而言,该病的化学防控首次用药关键时期均为田间早疫病初发期即田间开始出现零星病斑,在张北地区一般年份1-2次用药(间隔10 d)可将控制病害在早熟品种上的危害,2-3次用药可控制其在中晚熟品种上的危害。(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6)
谷青,赵冬梅,张岱,何佳昱,杨志辉[8](2018)在《北方一作区马铃薯早疫病病菌群体SSR遗传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北方一作区马铃薯早疫病病菌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利用5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SSR)引物对河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宁夏5个省(自治区)的74株马铃薯早疫病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6个等位基因,45个基因型,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3~7个,平均为5. 2个。分析结果显示,5省(自治区)的早疫病病菌菌株群体之间相似度都很高,处于0. 900 6~0. 988 9之间。相较而言,河北群体和辽宁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内蒙古群体和黑龙江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宁夏群体单独为1个分支,表明SSR基因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在被测的45个基因型中,仅出现1次的基因型有37个,占82. 2%,说明群体遗传多样性高,推测是准性生殖和人类介导的基因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龚启青,朱江,牛力立,樊祖立,范金华[9](2018)在《七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为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药剂对照和清水对照来说,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68.75%氟吡胺·霜霉悬浮剂和50%氟啶胺悬浮剂能够极显着的降低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程度和提高马铃薯产量。马铃薯实际生产中可以选择7种杀虫剂轮换用药或混合用药来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在获得一个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的同时,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及增加农药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18年04期)
马桂艳,马全义,董凤林[10](2018)在《西吉县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与黑痣病一喷多防药剂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西吉县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与黑痣病一喷多防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0 m L拌种薯100 kg或25%嘧菌酯悬浮剂600 m L/hm2兑水375 kg/hm2沟施,7月上旬使用25%甲霜·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5 kg/hm2喷雾或用28%霜脲·霜霉威可湿性粉剂2.7 kg/hm2喷雾,7月下旬用28%霜脲·霜霉威可湿性粉剂2.7 kg/hm2或250 g/L嘧菌酯悬浮剂675 g/hm2喷雾,8月上旬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675 g/hm2喷雾,对马铃薯早疫病、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好,马铃薯产量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5期)
马铃薯早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为验证30%嘧菌酯·戊唑醇悬浮液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大田生产试验研究:设计了600 m L/hm2、450 m L/hm2、300 m L/hm2叁个浓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0%嘧菌酯·戊唑醇悬浮液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有很好的效果,在早疫病发病初期开始喷施600 m L/hm2,连续喷施3次,防效达85.8%。可作为防治马铃薯早疫病药剂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铃薯早疫病论文参考文献
[1]..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防治[J].农村新技术.2019
[2].杨春.30%嘧菌酯·戊唑醇悬浮液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3].徐琳黎,秦勇.不同培养条件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生长情况的影响[J].农村科技.2019
[4].徐小虎.几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的田间防效[C].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2019
[5].王清.八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菌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董传民.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J].种子科技.2019
[7].路少朋.河北张北马铃薯早疫病化学防控关键时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8].谷青,赵冬梅,张岱,何佳昱,杨志辉.北方一作区马铃薯早疫病病菌群体SSR遗传结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9].龚启青,朱江,牛力立,樊祖立,范金华.七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8
[10].马桂艳,马全义,董凤林.西吉县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与黑痣病一喷多防药剂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