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鸟类活动节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活动节律,红外相机,鸡形目,核密度估计
鸟类活动节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军,束祖飞,肖治术[1](2019)在《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以广东车八岭保护区鸡形目鸟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是动物行为在时间维度的分布,是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动物活动节律受到环境因素和种间作用的影响,因此,了解动物活动节律以及时间生态位有助于揭示群落中同域分布物种时间资源利用的差异及共存机制。近10多年来,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有时间记录的动物行为数据,极大地促进了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动物活动节律研究以及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的方法进行梳理,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利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分析了鸡形目鸟类的活动节律,以阐述单物种和多物种的活动节律以及种间作用对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八岭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等3个鸡形目物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物种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中等程度的重迭。最后,针对动物活动节律分析方法应用的建议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希望为国内动物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3期)
李生强,汪国海,施泽攀,李先琨,肖治术[2](2016)在《红外相机技术监测喀斯特生境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及活动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15 hm~2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地区以1台/2 hm~2密度布设了35台红外相机,对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20种兽类和26种鸟类,包括2种国家I级、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麂(Muntiacus muntjak)等5种动物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均居于兽类的前5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和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的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的前3位。虽然每月监测的兽类和鸟类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差异,但不同季节记录到的兽类和鸟类种类存在一定差异。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猪(Sus scrofa)2种兽类和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长尾阔嘴鸟(Psarisomus dalhousiae)、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3种鸟类仅在旱季记录到;仙八色鸫(Pitta nympha)和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仅在雨季记录到。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赤麂、北树鼩、赤腹松鼠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帚尾豪猪与小泡巨鼠为夜行性动物。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喀斯特生境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阿荣吉日嘎拉[3](2014)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农田鸟类群落结构及活动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呼和浩特市东部郊区农田鸟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密度等,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农田鸟类群落组成及季节差异、鸟类日活动节律和季节活动节律。共记录到鸟类31种,隶属于8目19科。其中留鸟16种、夏候鸟11种、旅鸟1种、冬候鸟3种。春季记录到鸟类19种1636只,夏季18种1560只、秋季18种6406只、冬季13种4265只。共记录到鸟类13867只。不同季节,鸟类活动节律高峰期也不同。这主要和日照长短、气温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农田鸟类群落组成具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数量变化: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密度变化: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多样性及均匀度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优势度变化: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其中,春-夏、春-秋季的鸟类种类比较相似,而夏-秋季的鸟类群落组成上差异较大。农田鸟类的春季活动高峰为08:00--10:00;夏季活动呈双高峰,即06:00--10:00和18:00--20:00;秋季活动呈双高峰,即06:00--08:00和14:00-16:00;冬季活动呈双高峰,即10:00--12:00和16:00--18:00;全年夜间到凌晨20:00--06:00均未见鸟类活动。2011年1月份的高峰期为10:00--12:00;2月至3月,鸟类的活动较为稳定,活动高峰集中在08:00--10:00;4月、6月、7月、8月和11月鸟类活动也基本稳定呈双高峰,即06:00--08:00和18:00--20:00,5月份的活动高峰时段均在08:00--10:00和18:00--20:00,9月份的均为14:00--16:00,10月份开始波动较大,10月至12月鸟类活动呈双高峰出现在10:00--12:00和16:00--18:00。鸟类日活动节律与春、夏季的气温不相关,而在秋、冬季与气温的相关性很大(r=0.84,p=0.0005)。秋冬季白天气温较高时,鸟类数量也较多,说明在秋、冬季气温是鸟类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春、夏、秋叁个季节,鸟类日活动节律与风速不相关,而在冬季相关性很大(r=-0.82,p=0.0009)。随着风速加大而鸟类日活动节律减少。在春、夏、秋季叁个季节,鸟类日活动节律与湿度不相关,而在冬季呈较明显的反比关系(r=-0.67,p=0.01)。即随湿度增加鸟类日活动节律将减少,这是与季节不同有关。在春、夏季,鸟类日活动节律与光照度无关,但在秋冬季与光照度的关系成正比(r=0.63,p=0.02;r=0.70,p=0.01),随着光照度的增加鸟类数目会增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01)
吴树楠[4](2011)在《内蒙古四个民航机场鸟类组成及活动节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分别对位于内蒙古中西部的二连浩特民航机场、乌海民航机场、锡林浩特民航机场和鄂尔多斯民航机场飞行区内全天出现的鸟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从全天和季节水平上对鸟类的活动节律进行初步探究,旨在为机场防治鸟害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并根据各机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生境改造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二连浩特机场飞行区范围内共记录到鸟类47种,隶属于9目21科。其中留鸟17种,夏候鸟27种,冬候鸟3种。乌海机场共记录到鸟类26种,隶属于8目15科。留鸟10种,夏候鸟14种,冬候鸟2种。锡林浩特机场共记录到鸟类21种,隶属于7目14科。留鸟9种,夏候鸟11种,旅鸟1种。鄂尔多斯机场记录到鸟类29种,隶属于6目13科。留鸟14种,夏候鸟14种,旅鸟1种。各民航机场的鸟种组成存在差异,二连浩特机场与其它机场的差异最明显,乌海机场与其它机场的相似度最高。(2)各民航机场全天鸟类数量呈曲线变化,多为单峰模式和双峰模式,日均温较高的月份,数量高峰期的分布较分散,以清晨和傍晚居多。日均温较低的月份数量高峰期的分布较集中,两高峰期的间隔时间较短。一天之中鸟种组成的变化不明显,鸟种数、鸟类数量的变化通常很显着。(3)各民航机场的鸟类季节活动特征主要体现在群落结构的变化上,通过比较得知,二连浩特机场在春、夏两季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冬两季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乌海机场夏季的多样性指数最低;锡林浩特机场春季的多样性指数最低而冬季的最高;鄂尔多斯机场秋季的多样指数则最高。(4)各民航机场应根据运营条件及时调整航班时间,使其避免与鸟类活动高峰时段相重迭,并在高峰时段主动驱鸟以降低鸟击风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1-06-01)
李益得[5](2010)在《湖南常德桃花源机场鸟类活动节律及其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花源机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距市区12.2 km,机场自1998年6月复航以来,鸟击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航空器的飞行安全,为指导机场开展有针对性的鸟击防范工作,2008年5月-2010年1月,作者针对桃花源机场鸟类资源以及活动规律进行详细调查,掌握桃花源机场鸟类的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寻求具有针对性的鸟害防治方法,建立切实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鸟击事故的发生。桃花源机场净空区共记录91种鸟类,隶属13目28科,其中留鸟39种,夏候鸟25种,冬候鸟25种,旅鸟2种;按生态特征划分,游禽1种,涉禽23种,猛禽9种,陆禽4种,攀禽8种,鸣禽46种;按动物区系划分,东洋界物种34种,古北界物种38种,广布种19种。在不同季节中,桃花源机场净空区鸟类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在春季均最高,秋季均最低。在净空区灌草丛、树林、农田、村落和水域5种鸟类生境类型中,以灌草丛生境鸟类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最高,村落生境鸟类的Pielou均匀性指数最高,农田生境鸟类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最低。鸟类种群密度在灌草丛与农田、灌草丛与村落、灌草丛与水域、树林与农田、树林与村落、树林与水域、农田与村落、村落与水域生境之间的差异显着(P<0.05);灌草丛与树林生境、农田与水域生境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鸟类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桃花源机场飞行区内不同季节的鸟类日活动节律有所不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飞行区内记录到鸟类物种数分别为14种、20种、35种、14种,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飞行区内记录到鸟类个体数分别为199只、621只、679只、508只。桃花源机场飞行区内鸟类不同季节的平均个体数量与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r=0.118,显着性水平为0.882;鸟类平均个体数量与平均湿度的相关系数r=0.759,显着性水平为0.241。桃花源机场飞行区鸟类春季、秋季以1-6只集群为主,夏季鸟类集群以1-5只集群为主,冬季鸟类以10只和30只集群的鸟类个体数较多。桃花源机场飞行区鸟类的觅食活动状态占所有活动状态的32.79%,静栖活动状态占20.02%,警戒活动状态占13.49%,运动活动状态占20.42%,护理活动状态占4.17%,鸣叫活动状态占5.63%,其他活动状态占3.47%。针对以上调查情况,机场实施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如增设捕鸟网和煤气炮、清除螺类和土壤动物、除草灭虫、驱鸟模型等防范方法,经过对其进行效果检验,结果显示,捕鸟网春季对防治珠颈斑鸠和小云雀的效果较好,夏季对白鹭、黑卷尾和乌鸫的效果较好,秋季和冬季均对小云雀和乌鸫的效果较好。煤气炮短期内对鸟类具有一定的效果;清除螺类和土壤动物对水鸟的防治效果较好;除草能明显减少鸟类在飞行区内的活动数量;在对驱鸟模型每次试验后,试验区域内能够完全清除鸟类至少持续时间达1h。(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0-06-01)
陈赫,杨永,张世峰,徐英,张乐[6](2010)在《通辽民航机场鸟类白昼活动节律与鸟撞回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防范鸟撞事件的发生,除了需掌握机场及周边地区鸟类的种类组成外,调查了解鸟类活动的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采用样带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通辽民航机场鸟类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该机场鸟类在1月、2月和12月份日活动高峰时段在8:00-10:00,3月和10月份的日活动曲线为双峰型,高峰时段在8:00-10:00和14:00-16:00,4月和5月份的日活动高峰期分别为8:0 0-1 2:0 0和8:0 0-1 0:0 0,6月和7月份的日活动高峰时段均在1 6:0 0-18:00,8月和9月份的均为6:00-8:00,11月份的高峰期为6:00-10:00.研究结果表明,鸟类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鸟类的日活动节律又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鸟类活动节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15 hm~2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地区以1台/2 hm~2密度布设了35台红外相机,对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20种兽类和26种鸟类,包括2种国家I级、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麂(Muntiacus muntjak)等5种动物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均居于兽类的前5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和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的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的前3位。虽然每月监测的兽类和鸟类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差异,但不同季节记录到的兽类和鸟类种类存在一定差异。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猪(Sus scrofa)2种兽类和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长尾阔嘴鸟(Psarisomus dalhousiae)、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3种鸟类仅在旱季记录到;仙八色鸫(Pitta nympha)和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仅在雨季记录到。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赤麂、北树鼩、赤腹松鼠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帚尾豪猪与小泡巨鼠为夜行性动物。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喀斯特生境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鸟类活动节律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立军,束祖飞,肖治术.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以广东车八岭保护区鸡形目鸟类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9
[2].李生强,汪国海,施泽攀,李先琨,肖治术.红外相机技术监测喀斯特生境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及活动节律[J].兽类学报.2016
[3].阿荣吉日嘎拉.呼和浩特市东郊农田鸟类群落结构及活动节律[D].内蒙古大学.2014
[4].吴树楠.内蒙古四个民航机场鸟类组成及活动节律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5].李益得.湖南常德桃花源机场鸟类活动节律及其防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6].陈赫,杨永,张世峰,徐英,张乐.通辽民航机场鸟类白昼活动节律与鸟撞回避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