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审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宁波文化,比较视野,城市文化,文化竞争力,名第,文化城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消费水平,城市文化发展,测评中心
文化审视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珊,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1](2020)在《比较视野下的宁波文化软实力现状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整体现状、主要优势和突出短板,有必要将其置于全国同类城市的比较视野下予以观照。本文搜集比对了各类国内城市文化相关榜单,选取了3份权威性、相关性、数据连贯性较强的榜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20-01-16)
胡辉[2](2019)在《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英雄叙事”类影视剧价值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英雄形象的产生跟"祖先崇拜"是紧密关联的。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中,所有真实和想象的"英雄"其实都是对"英雄祖先"的某些侧面的复现和传承。在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英雄叙事类影视剧的创作。(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12期)
樊婧仪[3](2019)在《新形势下审视媒体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文化内涵建设离不开各种媒体平台,媒体形式从传统纸媒、微信、微博到时下流通最为广泛的短视频,传播途径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需要在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之上,加倍注重文化差异性建设,挖掘出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文化内涵。高度重视媒体的变革带来的改变,把握住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32期)
李庆瑞,张俊[4](2019)在《微文化:现实审视与价值引领》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逐渐形成以阶级性、认同性和抵抗性为特征的微文化生态环境,给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提出挑战。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和中国意识形态的失语是微文化兴起的社会背景,而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诉求、个体政治意识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分别构成了微文化兴起的主客观条件。可从以下路径调适微文化生态与主流价值教育:通过转变理念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继而强化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通过需求导向使价值契合主体诉求继而提高核心价值的精准性,通过道德教化与文化厚植并举增强核心价值的厚重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岩[5](2019)在《田野审视与时代解读:全球语境下的传统文化讲述——以纪录片《四季中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录片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常被用以承载传统文化内容,以为后世提供可参考的影像资料。通过叙事的手段,纪录片在对文化内容进行影像阐释的同时建构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这种阐释和建构无法与社会人类学剥离开来,田野工作的方法使得纪录片呈现的内容基于对传统文化真实、全面、生动的描述之上,可以更深刻地抵达文化的本质,更具有生命力。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考量也应当置于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解读有利于盘活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其形塑民族精神、信念、价值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金巍[6](2019)在《文化经济变革,金融投资机构应审视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广阔视角上看,文化金融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同时文化经济的变化也会深刻影响文化金融的发展。十年来,我国文化金融规模增长较快,在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明显。进入“十叁五”时期以来,文化金融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11-09)
吉玉良,黄亚玲[7](2019)在《追溯、扩展与融合: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缘”文化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草根体育组织无论在数量、组织形式还是在规模上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一大景观。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政府扶持政策的完善使得草根体育组织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扩展。当前,草根体育组织已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公益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基于组织的发展和功能地位的凸显,当前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学理界,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重心不再仅集中于"官方"体育社会组织而逐渐向草根体育组织转移。然而纵观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发现"文化研究"是其薄弱板块,仅有黄亚玲、王玉珠两位学者有所研究。而对处在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末梢"的草根体育组织领域,更是鲜有人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追溯草根体育组织产生的文化背景发现,草根体育组织产生方式显示出鲜明的亲缘、地缘、业缘等缘文化特征。草根体育组织是一种以"缘"文化为组织形式产生的典型"民间组织"。因此,从缘文化的视角审视我国草根体育组织的产生方式、发展轨迹和运行模式,梳理和整合草根体育组织发展过程中所对应的缘文化发展脉络不失为一种新的文化理论研究尝试。这对于准确把握我国草根体育组织文化发展脉络和规律,合理处理草根体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草根体育组织的社会职能,进而促进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实现我国健康中国之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和演绎法。研究结果: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为草根组织的重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草根体育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草根体育组织无论在数量、组织形式还是在规模上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一大景观。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政府扶持政策的完善使得草根体育组织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扩展。对我国草根体育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得知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经历了兴起、稳步增长、发展停滞、新的高潮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其组织形态从早期的民间结社到趣缘组织再到当前网络草根体育组织,伴随其发展过程展也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缘文化、圈层文化、网络文化等文化形态;缘文化是草根体育组织文化起点,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基础而产生;圈层文化是基于趣缘文化发展起来的草根体育组织的组织文化形态,是草根体育组织的主体文化;网络文化是当前草根体育组织网络化发展的时代媒体文化,在对缘文化形成冲击的同时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反差序格局"的特征;从缘文化到网络文化是我国草根体育组织文化形态嬗变的标识,在人际关系上体现为差序格局到反差序格局。在草根体育组织文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变化和草根体育组织文化形态嬗变的互动关系可以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社会发展定律。研究结论:"缘"是中华民族难以折断或分裂的人际纽带,"缘"文化在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缘文化的追溯、扩展和融合视角对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发展进行尝试性审视。认为:缘文化是草根体育组织形成的起点文化,草根体育组织形成具有鲜明的亲缘、地缘、业缘文化特点,由缘而生,结缘而长;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员的流动使传统缘文化特征逐渐隐退,但缘文化本质并未消解而是转化为"趣缘"这一新的释放形式并再趋活跃,基于"趣缘"发展起来的草根体育组织具有鲜明的圈层文化特征;微时代的到来,网络草根体育组织兴起并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对传统的缘文化形成冲击,其表现为"逆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提出:在继承和转化亲缘、地缘和业缘认同中的感情要素基础上,重视趣缘认同的引导作用,整合传统缘文化资源和现代要素,寻求缘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和融合是当前草根体育组织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何文蕙[8](2019)在《中国足球中“外援”的文化价值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自1994年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始,外援引进也随之拉开了序幕,至今,中超联赛引入的外援的质量和数量都在不断的提升,无论是从外援的引进到中国球员作为国内足球的佼佼者成为他国联赛的外援的输出,外援成为了中国足球文化建设中的"走出去、带进来"的关键因素。回顾过去中国足球的发展,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赛事运作、市场效益、品牌推广等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外援引进带来的足球文化也在影响我国足球文化,一方面,逐步实施管办分离的中国足球也在藉由引进的外援积极学习吸取外援带来所在国的足球文化,以结合我国本土足球环境发展和繁荣我国足球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中球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玩乐主义",球迷中的"足球流氓"等文化逐渐也随着外援引入与我国本土文化形成消极的融合,造成了我国整体文化价值观的缺失,引发了的许多社会问题,给我国足球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通过审视外援引进的文化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中国足球的外援文化价值塑造路径。研究方法:本文属于文化价值研究,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的指导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结果:1.审视外援引进的价值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在"物理"方面外援引进一方面提高足球周边商品的销售额、推动中超联赛国际化推广、吸引赞助和投资、增加俱乐部和赛事的广告收益,另一方面外援薪水奖金过高球队内部差距过大、联赛内部哄抢外援以致外援身价过度溢价,引发引援调节费的问题,同时由于外援没能表现出预期的水平无法获得相应收益形成资金回收风险。2)在"事理"方面外援引进提高俱乐部竞技成绩、优化俱乐部的管理、推动足球经纪人职位构建、赛事管理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也出现了限制本土球员的上场时间、过度依赖外援、引援管控条例与国家法律冲突等问题。3)在"人理"方面外援的个人能力和外援带领球队获胜激发球迷和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可度和归属感,对本土球员和球迷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出极度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歪曲了青少年球员和球迷的价值观。2.外援引进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复杂系统,一方面要去考虑外援引进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去考虑如何更好的管理和"使用"这些外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价值,同时还要介于足球理念、价值观等问题如何去处理问题和实施决策。因此在满足了外援引进的经济条件和竞技条件的基础上,外援引进后俱乐部的竞技成绩,俱乐部自身的管理体系,俱乐部周边商品的销售量,中超联赛这项赛事在国际上的推广,中国足球在世界足坛中的影响力,吸引投资等等一系列连带的经济效益体系构成了体育中的物质文化;其次,由外援引进所反映的实际情况,政府或足协出台的一系列足球发展管理政策,中超公司制定的赛事规章规程,俱乐部内部制定的管理条例和发展战略构成了其引进的制度文化;外援的行为表现对整个足球大环境中本土球员球迷的价值观,足球理念以及舆论环境等等形成外援引进的精神文化。研究结论:纵观世界现代足球发展的百余年历程,外援引进已经是各国足球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因素,我国足球需要发展外援引进也是必然的要求,但外援引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升了我国的竞技水平,联赛的知名度,而另一方面,外援的引进也可能压缩了国内球员的上场时间,外援展现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歪曲我国青少年球员球迷的价值观等问题。为了达成中国足球发展的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外援引进仍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工作,但如何使中国足球能吸引更加优秀的外援,如何使外援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需要政府、俱乐部以及社会共同合作,由政府出台政策为理论导向,俱乐部在政策指引下将肩负起社会责任优化外援选择方案,规范外援行为,而作为本土球员和球迷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客观的辨别好坏,同时带有包容性对待外援引进的过渡期,展示我国的足球文化优秀方面。在政府、俱乐部、本土球员球迷叁者共同推动下,将外援的文化价值淋漓尽致的发挥,掀开中国足球发展的新篇章。(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爱红,周耀虎,李耀章[9](2019)在《《体育之研究》体育观的文化学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自19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中西方体育文化发生强烈碰撞。"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土洋"体育之争凝聚了当时人们对于西方体育和中国传统体育的认知分歧。1917年青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投入到这场体育论战之中。本研究从文化学视角出发,审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对促进中西方体育融合的作用,挖掘这一经典文本在新时代的历史意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中国近代体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相关文献,为本研究铺垫文化背景基础;通过查阅关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研究,深入挖掘《体育之研究》所凝集的体育观。2.文本分析法通过研读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分析其所蕴含的身体观、健康观、运动观和中西文化观,探究其在中西体育之争的论战中的对中西方体育文化所持的观点及其时代意义。研究结果:1.《体育之研究》发表的背景1)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0世纪初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并培植政治代表,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绝种"的深刻危机之中。面对这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华儿女有志之士进一步探索"保种强国"之策略,从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寻求救国救民之路。2)新旧文化冲突辛亥革命失败后,原主张学习西方的立宪派和封建顽固派合流,号召尊孔读经,掀起复古逆流。而经过西方思想文化洗礼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则力主"民主、共和",同"旧学"派针锋相对地展开激烈论战。3)中西体育论战在中西文化论战的潮流中,体育界也开始了"兵操存废"和体育真义的讨论,探寻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和"体育救国"之路。面对西式兵操在军队和教育领域地位的巩固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地位的式微,一些武术家主张恢复武术的主导地位;而"海归"体育家则大力推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提出"体育兴则国必兴"。2.《体育之研究》的体育观1)中西兼容的体育真义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第一部分"释体育"中不仅把体育视为改善身体素质、延长生命期限的手段,而且将体育视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和完善人生必不可少的历程。在体育涵义的理解方面,毛泽东对东西方体育进行比较,找到了二者的通融性,试图消弭19世纪中期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后造成的中西体育冲突,建立中西方体育文化达成共视的基础。2)中西融汇的体育地位观关于体育的地位,毛泽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静养"思想渊源深远,造成了对体育的片面理解和学习。针对中国体育教育的各种弊病,毛泽东将西方思想家约翰·洛克提出的"体德智"叁育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相结合,提出"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的主张,融合东西方体育以塑造穷能"独善其身",达能"兼济天下"的人才。3)中西对比的体育功效观毛泽东从人的"理性动物"这一属性出发,提出"动之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也就是指出了体育是"人的有规则的身体运动",进而提出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毛泽东利用西方现代科学"新陈代谢"原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止身体观,提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毛泽东的体育功效观以中国传统话语体系来呈现西方的人体科学理论,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体育之研究》的文化学意义1)弥合中西方体育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新意在关于中国文化取向的大论战中,青年毛泽东根据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从体育这一具体的文化现象出发,参与到这场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之中。他不但看到了东西方文化传统对体育理解的差异,同时也看到了东西方体育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他从求同的视角寻找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兼容性,强调体育文化的世界意义。2)对东西方体育文化兼收并蓄,重塑中国近代体育文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土洋体育"之争实质上是关于中国体育现代化方向问题上的探索和因此而产生的迷茫,毛泽东看到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盘吸收西方文化都不能解决中国国力孱弱、武风不振、民族体质堪忧的现实,必须利用反映时代精神的"西学"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体育发展的因素,在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基础上建立本民族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体育文化,重塑中国近代体育文化,从而构建中国由强民到强国的体育文化基础。4.结语《体育之研究》发表于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抵挡撞击的革新时代。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展示了自己最为先进的新民主主义者的开放心态、批判态度和创新精神。他结合当时世界局势和中国实际,批判地吸收中西方体育文化遗产,以时代精神为"矢",以中国问题为"的",用时代精神统摄中西方体育文化,不但在当时的中国推动了中国民族本位文化的建立,在国人的体育文化观念上起了启蒙作用,而且在建设体育强国的今天,仍然就有历史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喜山,邓凤莲[10](2019)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文化生态学审视——以土家族耍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耍耍集舞蹈、武术、巫术、歌唱于一体,是流传于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民间的一种原始祭祀性的身体运动。全球化、现代化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正在恶化,"传统文化的损毁和消失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文化整体观对于把握体育文化变迁的动因和规律往往能够产生积极的意义。借用文化整体观理论观照耍耍的传承困境和出路,往往能够得出全面的、有说服力的结论。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有关土家族耍耍的县志3册(宣恩县志、来凤县志、恩施县志)、文件(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文件56页)、图片(200余张)、视频(100余分钟)等;国内、外相关专着(3本);博、硕学位论文(16篇);期刊论文(25篇)等。2)田野调查法按照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先后3次到恩施州及宣恩县进行实地调查,总时间为8天。3)深度访谈法主要采用无结构访谈方式。访谈的对象主要有:非遗中心的负责人、工作人员,体育局的领导、民族宗教局的领导、工作人员,耍耍的传承人(董兴林及其家人),耍耍的爱好者,耍耍文化产品的开发者,土家文化(耍耍)的研究专家等。研究结果:1)耍耍传承中面临的主要困境:a)传承主体各自为政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民间传承人等耍耍的叁个主要传承主体之间存在沟通不畅、协同困难的问题。b)传承目的冲突混乱耍耍各传承主体的传承目的存在冲突相悖的情况。c)传承场域彼此区隔在耍耍的传承中,出现了传承场域"扩大"与"缩小"并存的奇特现象。d)传承内容繁杂不一耍耍的传承内容存在"多样随意"的问题,不同传承主体往往传承着不同的"耍耍"。e)传承手段相离互异耍耍的传承手段并未有效整合。2)耍耍传承困境的文化生态学分析受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启发,审视土家族耍耍的传承问题,也要将其放在一定区域的整体文化生态环境中,去探究它的发生、发展规律。a)打开的自然生境难以承载耍耍的原态生存,在现代化的猛烈冲击下,当前逐步开放的自然生境已无法承载耍耍的原始形态,迫使耍耍的自发传承转向自觉和人为干预传承。b)科技水平的提高冲击着耍耍的有序传承科学技术在耍耍原生态传播地区的发展,迫使耍耍迅速服务于当地人们短期而现实的生产、生活需要,这是造成当前耍耍传承表层化、功利化局面的一个原因。c)市场经济的渗入加速耍耍的功利传承产生于农耕文明和自然经济中的耍耍,随着现代化被迅速纳入世界市场和商品经济中,这一巨大的转变是促使耍耍传承变迁的根本原因。d)各异的组织目标使耍耍的传承流于形式,"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约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进化。"民间、国家和社会作为耍耍传承的叁个主体,在传承目标方面难以统一,恰是造成耍耍"都传承"变成"无传承"的重要原因。e)变化的价值观期冀耍耍内涵的时代转换,对耍耍时代功能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是造成其现代流变和传承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3)耍耍传承困境的出路耍耍传承困境的出路最终也要具体通过对各传承要素的调试来实现。a)理顺机制,使耍耍的传承主体权责明确今后,首先要明确各传承主体的传承权责;同时,建设监督平台,让叁个传承主体能在这一平台上实现充分、平等的对话。b)沟通协调,使耍耍的传承目的统一多样在加强各传承主体联席商议、沟通协调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最基本的传承目的作为底线,把耍耍的原真性作为对各传承主体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民间个体、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才可以根根各自传承目标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传承行动。c)打通界限,使耍耍的传承场域异地共享一方面,在"场域"缩小的乡村场域,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主体应该在组织资源、财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给予帮助;另一方面,规范耍耍在城镇、景区、学校等场域的传承行为;同时,努力实现耍耍各传承场域的资源共享。d)交流互融,使耍耍的传承内容有机互联苑利在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时提出了"异人、异地、异品"的构想。可以对不同传承内容的耍耍进行安排。同时,定期的交流是必要的。e)扬长避短,使耍耍的传承手段多元包容首先,在所有传承场域,都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播来扩大耍耍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发挥组织优势。第叁,保护耍耍的"家族-师徒"式传承。研究结论:土家族耍耍的传承变迁是因其内、外文化生态的变化而引起的一个连续而必然的过程。当前耍耍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是因其文化生态变化后各传承要素未能及时调适的结果。可见,整个体育非遗的变迁是必然的,绝对保持体育非遗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我们处理好体育非遗传承中各传承要素及其文化生态变量的"坚守"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文化审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英雄形象的产生跟"祖先崇拜"是紧密关联的。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中,所有真实和想象的"英雄"其实都是对"英雄祖先"的某些侧面的复现和传承。在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英雄叙事类影视剧的创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审视论文参考文献
[1].陈珊珊,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比较视野下的宁波文化软实力现状审视[N].宁波日报.2020
[2].胡辉.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英雄叙事”类影视剧价值审视[J].当代电视.2019
[3].樊婧仪.新形势下审视媒体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9
[4].李庆瑞,张俊.微文化:现实审视与价值引领[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王岩.田野审视与时代解读:全球语境下的传统文化讲述——以纪录片《四季中国》为例[J].新闻世界.2019
[6].金巍.文化经济变革,金融投资机构应审视评估模型[N].中国文化报.2019
[7].吉玉良,黄亚玲.追溯、扩展与融合: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缘”文化审视[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何文蕙.中国足球中“外援”的文化价值审视[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张爱红,周耀虎,李耀章.《体育之研究》体育观的文化学审视[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刘喜山,邓凤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文化生态学审视——以土家族耍耍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宁波文化; 比较视野; 城市文化; 文化竞争力; 名第; 文化城市;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消费水平; 城市文化发展; 测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