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和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合成电场,离子流密度,有限元法,湿度
和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鲲鹏,陈黎明,刘永聪,包华,何旺龄[1](2019)在《湿度风速对直流合成电场和离子流密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持续发展,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直流输电线路特有的离子流场问题已变得日渐突出,成为线路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成为线路设计时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建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离子流场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环境湿度、风速对离子流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环境的相对湿度从25%增大到85%,地面合成电场强度减小7.2%,地面离子流密度减小21.0%,湿度对地面合成场强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对地面离子流密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风的作用下地面合成电场强度和地面离子流密度曲线均有明显的偏移,其迎风侧的峰值减小,背风侧的峰值增大,风速过大可能会使背风侧的地面合成电场强度超标。(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郑诗钰,王锦国,张宇霆[2](2019)在《地下水氨氮吸附和离子交换法去除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地下水氨氮的污染现状,主要阐述了吸附和离子交换法的工作机理,介绍了各类吸附剂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地下水氨氮处理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张惠[3](2019)在《铁和离子强度对磺胺嘧啶在覆铁石英砂中迁移的影响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磺胺嘧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征,探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而为SDZ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Z)为研究对象,以石英砂(Quartz Sand,QS)为介质,采用高温加热法制备覆铁石英砂(Iron Oxide Coated Sand,IOCS),通过土柱出流实验,研究不同铁含量和离子强度对SDZ在IOCS中迁移的影响,并利用Hydrus-1D软件对结果进行模拟。[结果]土柱出流实验结果表明,SDZ在不同铁含量IOCS中运移时,穿透曲线峰值分别为0.82、0.78、0.71,随着IOCS表面铁含量增加,其表面粗糙度越大,且表面携带的正电荷越多,SDZ越容易吸附在IOCS表面,出流浓度越低,不利于SDZ的迁移;不同离子强度下,SDZ在IOCS3中迁移的穿透曲线峰值分别为0.67、0.70、0.72、0.75,离子强度增加,SDZ出流浓度增大,这主要受静电作用、表面络合作用和竞争吸附作用的控制;从Hydrus-1D对实验结果的模拟情况来看,非平衡单点吸附模型(OSM)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铁含量和离子强度下SDZ的迁移过程,拟合曲线与实测曲线几乎重合,R~2>0.97,RMSE<0.032,拟合效果较好;反演所得吸附分配系数kF随着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阻滞因子Rd与其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吸附特征参数β>1,而一阶动力学速率常数α均较小。[结论]IOCS表面铁含量越多,越不利于SDZ迁移;离子强度越大,越促进SDZ在IOCS中迁移。(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付艳青,张钊,徐孟林[4](2019)在《炸药辨别误差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拉曼光谱技术和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爆炸物处置和场地安检任务中,炸药辨识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炸药辨识器材会发生误报情况。通过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问题,探究不同器材的工作原理并结合相关实验得出可能的成因,最后找出问题所在,寻找解决方案。结合反恐要求和现实条件,提高测试精确度和处置能力。(本文来源于《警察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李雄,丁红鹤,李贵航,王岩,方志敏[5](2019)在《钙钛矿/银电极界面降解和离子迁移的原位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CH_3NH_3PbI_3钙钛矿层与Ag电极之间的界面降解和离子迁移过程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利用原位光电子能谱检测于段,发现了Ag电极会诱导钙钛矿层的降解,导致PbI_2和AgI物种的形成以及Pb~(2+)离子在界面处还原成金属Pb物种.I 3d谱峰强度的反常增强为碘离子从CH_3NH_3PbI_3下表面迁移到Ag电极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此外,Ag电极和钙钛矿层接触会在CH_3NH_3PbI_3/Ag界面处诱导0.3 eV的界面偶极,这可能进一步促进碘离子扩散迁移,导致钙钛矿层的分解和Ag电极的侵蚀.(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3期)
周忠德,杨家兵,曹俊[6](2019)在《透析分子、原子和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属于微观世界粒子,概念抽象,初学者刚刚接触微观世界,对将这些微观粒子与具体物质联系起来较为困难,对分子、原子和离子间的关系含糊不清,理解不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为帮助同学们掌握概念、理解内涵、理顺关系,提高解题效率,现结合相关例题解析如下,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赵岩[7](2019)在《苯衍生物分子的激发态和离子态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衍生物分子是光物理和光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型,对于人们认识光解离反应、质子转移、光异构反应、分子识别、光合作用、星际物质的组成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的光谱研究一直是物理化学、原子分子物理、天体物理、生物学等领域的前沿课题。本论文以间氟苯腈、对氟苯腈、对异丙基苯酚和间甲氧基苯腈四种苯衍生物分子为研究对象,利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和质量分辨阈值电离光谱技术,开展了它们激发态和离子态振动光谱的研究,一方面,分析了分子在激发态和离子态的振动活性、取代基与苯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光诱导的分子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获得了分子的激发能、绝热电离能和振动频率等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分子激发态和离子态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奠定了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双色共振双光子电离(2C-R2PI)和质量分辨阈值电离(MATI)光谱技术,获得了间氟苯腈和对氟苯腈分子激发态S_1和离子态D_0的振动光谱。确定了两个分子S_1←S_0电子跃迁的激发能为35989 cm~(-1)和36616 cm~(-1);通过MATI光谱技术,获得了两个分子精确的绝热电离能,分别为78873 cm~(-1)和78000 cm~(-1);使用TD-B3LYP/6-311G++(d,p)和B3LYP/6-311G++(d,p)方法优化了两个分子激发态和离子态的平衡结构,结果表明,在S_1←S_0电子跃迁的过程中,由于苯环上π电子的激发,分子的苯环结构发生了扩张,而电离过程中,苯环上的电子密度减小,苯环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收缩;对于D_0←S_1的跃迁能,取代基氟原子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电子诱导效应:吸电子和供电子效应。第二部分,研究了对异丙基苯酚分子(4IPP)激发态S_1和离子态D_0的振动光谱。利用紫外-紫外烧孔光谱技术,首次在实验上确定了4IPP分子存在两种旋转异构体(反式trans 4IPP和顺式cis 4IPP);两种异构体S_1←S_0电子跃迁的激发能分别为35578 cm~(-1)和35593 cm~(-1),绝热电离能分别为65331 cm~(-1)和65350 cm~(-1)。在Franck-Condon近似下,模拟了两个异构体S_1←S_0和D_0←S_1跃迁的振动分辨电子光谱,并对激发态和离子态振动光谱的谱峰进行了指认,两个异构体的活性振动主要是平面内苯环的振动和异丙基基团的扭曲振动;比较4IPP分子与苯酚的激发能,发现在激发态S_1时,异丙基与苯环之间的超共轭相互作用比基态S_0更强。第叁部分,提出了一种叁色紫外-紫外烧孔光谱技术,并利用该技术确定了间甲氧基苯腈分子(3MBN)中存在两种稳定的异构体。通过比较两个异构体基态的能量差,将它们归属为反式异构体(trans 3MBN)和顺式异构体(cis 3MBN);采用2C-R2PI、MATI光谱技术,获得了两个异构体S_1←S_0电子跃迁的激发能分别为34191cm~(-1)和34379 cm~(-1),绝热电离能分别为70944 cm~(-1)和70952 cm~(-1);通过模拟S_1←S_0和D_0←S_1跃迁的电子振动光谱,指认了3MBN分子激发态S_1和离子态D_0的振动光谱,实验中观测到的活性振动主要是全对称a'振动模式,包括了苯环和甲氧基在平面内的弯曲振动;通过比较3MBN分子与苯腈、苯甲醚以及间位衍生物分子的激发能和电离能,我们发现,电子跃迁能的大小与取代基的性质密切相关。本论文的创新点:1.利用质量分辨阈值电离光谱技术,首次获得了间氟苯腈、对氟苯腈、对异丙基苯酚和间甲氧基苯腈四种苯衍生物分子的精确电离能和离子态振动光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了电子激发和电离过程诱导的分子结构变化;通过对比苯衍生物分子的跃迁能,讨论了取代基氟原子、异丙基、甲氧基和氰基与苯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分子激发能和电离能的影响。2.采用紫外-紫外烧孔光谱技术,研究了对异丙基苯酚和间甲氧基苯腈分子旋转异构体的激发态光谱。首次在实验上证明了对异丙基苯酚分子中仅存在两种旋转异构体;提出了一种新的叁色紫外-紫外烧孔光谱技术,用于确定间甲氧基苯腈分子中异构体的数量;同时,将不同异构体激发态的振动光谱进行了区分。通过势能曲线计算得到了两个分子中异构体之间构型转变的势垒,证明了在绝热膨胀过程中,异构体的构型转变不会发生,它们的相对布局保持不变。3.引入电子振动光谱的Franck-Condon模拟,模拟了对异丙基苯酚和间甲氧基苯腈分子激发态和离子态的振动光谱,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符合的非常好,实现了实验光谱上振动峰的准确归属。(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艾华[8](2019)在《高温熔盐腐蚀的异质效应和离子价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熔盐具有优异的高热导率、高比热和高温稳定性,在核裂变/聚变反应堆、高温蓄热系统、高温制氢、燃料电池、核燃料后处理等能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温熔盐的应用也对结构合金的耐蚀性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熔盐环境中会使用多种材料,出现如石墨和合金等异质材料共存的情况,由于不同材料的电负性差异,在熔盐中会形成电偶对从而加速合金的腐蚀。其次熔盐作为传蓄热介质使用时本身化学性质稳定,但原料中常含有部分腐蚀性杂质会加速材料的腐蚀,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离子、含氧酸根等,且杂质无法通过净化提纯工艺而完全去除。研究熔盐体系异质材料与合金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杂质离子对合金耐腐蚀性影响,可以有效地进行材料的腐蚀预测和腐蚀控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高温熔盐中合金的腐蚀行为和腐蚀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异质材料对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高温熔盐中合金的腐蚀主要是活性组分Cr,腐蚀后合金中会形成一定厚度的贫Cr层。合金和石墨共存于熔盐中时,不同的接触状态对合金的腐蚀行为有较大影响。在两者电绝缘情况下,700℃时GH3535合金在FLiNaK熔盐中浸泡100h后的单位面积失重值为0.41mg/cm~2,合金表面的贫Cr层深度约为20μm,其腐蚀机理主要为非电迁移效应,合金中的Cr扩散到合金表面,与熔盐中的氧化性杂质反应后以Cr~(2+)离子形式溶解进入熔盐中,并在石墨表面发生歧化反应3Cr~(2+)?2Cr~(3+)+Cr~0,生成的Cr~0会与石墨形成Cr_7C_3。当合金-石墨进行电化学接触时,合金试样的单位面积腐蚀失重值为2.73mg/cm~2,合金表面的贫Cr层深度约为30μm,腐蚀程度明显大于两者绝缘状态。这是由于合金和石墨在电位差的作用下形成电偶腐蚀,此时合金作为阳极发生Cr的氧化反应,而石墨作为阴极表面发生离子的还原,在大阴极小阳极作用下导致合金的腐蚀加剧。GH3535合金在熔盐中的腐蚀可以分为快速腐蚀和稳定腐蚀两个阶段。快速腐蚀阶段主要是熔盐中氧化性杂质的驱动,合金中的Cr被氧化生成离子态而进入熔盐,随着熔盐中氧化性杂质消耗殆尽,合金的腐蚀速率逐渐下降最后在200-400hr趋于平衡,此时合金的腐蚀速率主要受控于Cr元素在合金内部的扩散。当合金与石墨绝缘,腐蚀趋于稳定状态下(400h)合金的年腐蚀深度为8μm/year;在合金与石墨两者电化学接触时,合金的年腐蚀深度为75μm/year;对腐蚀动力学曲线进行数据拟合,两种情况下合金的腐蚀失重值和浸泡时间之间均满足幂函数关系。(2)进行了熔盐中杂质离子对合金腐蚀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熔盐中影响合金腐蚀行为的杂质包括总氧、含氧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等。其中氧化性杂质如SO_4~(2-)的存在会造成合金的晶间腐蚀开裂,需严格控制含量;而存在非氧化性杂质O~(2-)的熔盐体系中,相比LiF-NaF-KF(FLiNaK)熔盐中的316合金腐蚀电流密度下降约80%,电荷转移电阻值增大约10倍,通过SEM-EDS、XRD、拉曼结果研究发现O~(2-)通过参与腐蚀反应,使316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发生由Cr_2O_3和Fe_3O_4向Fe_2O_3和LiCrO_2的转变,LiCrO_2作为屏蔽层从而有效延缓了合金的腐蚀。(3)进行了熔盐中铁的价态和电化学行为研究。Fe离子是影响合金腐蚀的常见氧化性杂质,首先采用电化学方法明确了Fe在熔盐中的存在价态,结果显示Fe(Ⅱ)和Fe(Ⅲ)均可稳定存在于FLiNaK熔盐中。Fe(Ⅱ)在熔盐中一步得到两个电子而还原为Fe,Fe(Ⅱ)的扩散系数为3.8×10~(-5) cm~2 s~(-1);Fe(Ⅲ)的还原过程分为两步,分别对应Fe(Ⅲ)/Fe(Ⅱ)(-0.15V)及Fe(Ⅱ)/Fe(-0.58V)。动电位极化测试表明:当熔盐中添加Fe~(2+)时,合金腐蚀的阴极反应为:0)~(2+)+2e~-→Fe,腐蚀过程主要受阴极区的Fe~(2+)浓度扩散控制。静态浸泡腐蚀的结果发现,熔盐中存在的Fe~(2+)离子可与合金组分Cr会发生置换反应Fe~(2+)+Cr→Cr~(2+)+Fe,生成的Fe沉积在合金表面,并在浓度梯度的作用逐渐向合金内部扩散,合金组元Cr则通过反应生成Cr~(2+)进入熔盐。因此,合金试样质量的变化包括组元Cr的溶解析出及Fe的沉积扩散,通过SEM-EDS研究得到晶界是Cr/Fe两元素的主要扩散通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陈逸峰[9](2019)在《基于色谱和离子液体萃取分离蒽油中咔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化石燃料储量的减少,探索绿色高效的精细化学品分离工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蒽油(AO)是煤焦油的馏分之一。咔唑很难从石油工业中方便经济地获得,其主要来源于AO的分离。因此,对咔唑分离工艺的优化对于AO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AO组分复杂多样,相应地选择四种代表性组分来制备AO相关模型油(MO),即咔唑、喹啉、芴和蒽。传统的咔唑分离方法多样,却因废水污染,条件苛刻,稳定性差等因素限制了发展。本文中应用咪唑基离子液体(IBILs)作为新型萃取剂从AO中分离咔唑。本文首先研究了IBILs中不同阴离子取代基以及阳离子结构对咔唑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液体(ILs)自身紧密性与空间位阻是导致提取能力显着差异的关键因素。此外,相比于阳离子结构,阴离子取代基对咔唑萃取效果的影响更大。基于1-丁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IL_a)在咔唑收率与纯度方面的优异性能,被选为最合适的萃取剂进行条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最优条件确定为:实验时间30 min,实验温度303.15 K,IL_a/MO质量比1:1,咔唑的初始浓度33 mg/mL。由于油品微溶于IL_a,使得咔唑收率和纯度降低,本实验中利用CCl_4作为有效的反萃取剂,可选择性地纯化咔唑。在最优条件下,IL_a为萃取剂,MO中咔唑的收率和纯度分别达到96.2%和98.0%。IL_a与咔唑之间形成的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可能在萃取咔唑时起关键作用。对比复合物与咔唑FTIR谱图发现,复合物中N-H键的吸收峰强度较咔唑有所降低。同时,对比复合物与咔唑及IL_a的2D NMR谱图发现,复合物中咔唑的~1H和~(13)C NMR化学位移较之向低场移动,且N-H键~1H化学位移明显增大;而复合物中IL_a的~1H和~(13)C NMR化学位移较之向高场移动,且C≡N键~(13)C化学位移明显减小。实验揭示了IL_a与咔唑之间存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此外,本文利用Gaussian软件模拟IL_a最稳定的化学空间结构以及与咔唑形成氢键的最稳定结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不同ILs与咔唑形成氢键的键长与键能,从理论上解释不同ILs萃取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模拟绘制IL_a与咔唑形成氢键后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图,清晰地显示其容易发生相互作用的位点。同时,采用H_2O作为反萃取剂对IL_a进行回收,利用~1H NMR和FTIR对回收后的IL_a进行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IL_a循环叁次后纯度与官能团无明显变化,且回收后的IL_a依然表现出对咔唑的高收率与纯度。此外,采用IL_a作为萃取剂,结合中压制备色谱,从实际AO中分离咔唑,咔唑收率与纯度可分别达到66.6%和90.2%。本文提出从煤及其衍生油品中分离咔唑的新方法,这将成为绿色与高效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潜在候选者。该论文有图27幅,表19个,参考文献86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志新[10](2019)在《基于芘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聚集荧光增强和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芘为基础,设计合成了4种结构简单的荧光增强型荧光探针,分别实现了对Co~(2+)、Cr~(3+)、Zn~(2+)叁种离子的识别,详细研究了4种荧光探针的AIE性能和识别性能,得出以下结果:1.用芘甲醛与水合肼反应获得中间体芘腙后与5-氯水杨醛反应,得到荧光探针L1。探针L1在二甲基亚砜-Tris溶液中具有很好的聚集荧光增强性能。在DMSO/Tris(9/1,v/v,pH=7.4)溶液中,本身荧光很微弱,加入Zn~(2+)后通过荧光“OFF-ON”识别Zn~(2+)。探针L1最大发射波长为551 nm,检测限可达到1.848×10~-55 mol/L,并且探针L1可以对实际水样中的Zn~(2+)进行定量检测。2.以芘甲醛与2-吡啶甲酰肼反应得到荧光探针L2。荧光探针L2的DMSO/Tris(4/1,v/v,pH=7.4)溶液中本身荧光很微弱,在加入Cr~(3+)后通过荧光“OFF-ON”识别Cr~(3+)。探针L2的最大发射波长达到602 nm,检测限可达到1.08×10~-44 mol/L,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Cr~(3+)进行定量检测。3.利用中间体芘腙与吡哆醛反应制备了荧光探针L3。该探针在DMSO/Tris(9/1,v/v)溶液中通过荧光“OFF-ON”识别Zn~(2+)。探针L3,最大发射波长为562 nm。检测限为2.9×10~-55 mol/L,pH适用范围是7-12。为检测水样中的Zn~(2+)提供了新的方法。4.利用中间体芘腙与4-(二乙基氨基)-2-羟基苯甲醛反应合成了荧光探针L4。荧光探针L4在乙腈中裸眼识别Co~(2+),检测限为2.51×10~(-4) mol/L,并且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和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地下水氨氮的污染现状,主要阐述了吸附和离子交换法的工作机理,介绍了各类吸附剂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地下水氨氮处理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鲲鹏,陈黎明,刘永聪,包华,何旺龄.湿度风速对直流合成电场和离子流密度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9
[2].郑诗钰,王锦国,张宇霆.地下水氨氮吸附和离子交换法去除技术综述[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3].张惠.铁和离子强度对磺胺嘧啶在覆铁石英砂中迁移的影响及模拟[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付艳青,张钊,徐孟林.炸药辨别误差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拉曼光谱技术和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对比分析[J].警察技术.2019
[5].李雄,丁红鹤,李贵航,王岩,方志敏.钙钛矿/银电极界面降解和离子迁移的原位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6].周忠德,杨家兵,曹俊.透析分子、原子和离子[J].试题与研究.2019
[7].赵岩.苯衍生物分子的激发态和离子态光谱研究[D].山西大学.2019
[8].艾华.高温熔盐腐蚀的异质效应和离子价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
[9].陈逸峰.基于色谱和离子液体萃取分离蒽油中咔唑[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0].陈志新.基于芘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聚集荧光增强和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