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流动性论文-龚芮

城乡收入流动性论文-龚芮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收入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际收入流动,城乡,代际收入弹性,Blanden分解法

城乡收入流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龚芮[1](2019)在《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叁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而我国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日趋凸显。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指标,并不能更深入的反映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素。而代际收入流动研究可反映收入分配动态结果,我们通过代际收入流动可以探究目前社会发展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代际收入弹性是用于度量孩子未来收入在多大程度上受上一代人的影响,本文通过1989-2015年间的CHNS数据采用双对数模型测算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区间。从城乡、东中西区域、高中低收入组分别进行代际收入弹性的测算。研究结果为目前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在0.45到0.56之间,说明我国目前子辈收入受父辈影响较大,社会代际收入流动相对较低。近年来城乡代际收入流动逐渐趋同;东中西叁区域代际收入流动性变化较为平稳,东部地区代际流动性更强;对于不同的收入群体,几次调查中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存在较大的变动,高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更强。纵观历年代际收入弹性变化趋势可见,在2004年以前,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具有较高的波动性,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早期我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率提升,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变化趋于平缓,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差距缩小,代际收入流动性增强。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的关键是其背后的传递机制,本文通过“Blanden”分解法,从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两方面对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以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以及以职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均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基于上述论证结果,为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应推进城镇化发展;增加教育资源投入,鼓励支教,根据区域情况可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供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提高就业信息透明度。(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8)

石雅琪[2](2019)在《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国收入最高1%的家庭占有了全国1/3的财富,而收入最低1/4的家庭只掌握了1%的财富(201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垄二代”等现象更折射出代际收入出现固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差异。代际收入流动性降低,意味着富裕的家庭将经济优势传递给子辈,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继承了父母的经济劣势,这不利于贫困弱势家庭子女改善其经济地位,也是一个社会机会不平等的体现。然而,中国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之间代际收入流动性究竟有着多大的差异?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实现的?当前,学术界围绕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相关研究,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比较分析尚不多见。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降低机会不平等,进而缩小收入差距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测算并分析了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及其机制。首先,利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城镇和农村总体代际收入流动性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比较分析;其次,运用条件代际收入弹性法和Blanden分解法测算了教育和职业在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贡献度;最后,分析了教育和职业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机制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上看,2002-2013年,农村居民总体代际收入流动性高于城镇居民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具体而言,2002年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分别为0.650和0.751,2007年分别为0.666和0.825,2013年分别为0.662和0.779。(2)从不同分位点看,2002年城镇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随着子辈分位数的提高而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7年中等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高,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流动性较低;2013年则表现为随子辈分位数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2002-2013年随子辈分位数的提高而不断增强。(3)教育、职业是影响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途径。其中教育在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机制中的贡献度分别为6.7%和5.5%;职业在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机制中的贡献度分别为3.1%和1.4%。(4)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当父辈处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职位时,其对子辈的影响程度随着子辈收入分位数的增加而增大。当父辈处于农林牧渔水利及生产、运输人员时,其对子辈的影响程度随子辈收入分位数的增加而减弱。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推进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教育资源、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2)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优化城乡教育资源。(3)简化和降低低收入群体的贷款程序和门槛,使之有能力完成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4)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2-01)

刘林,黄浩[3](2018)在《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流动性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加入心理因素的城乡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入流动将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收入流动性结构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优化收入格局。基于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在2010—2012年、2012—2014年和2014—2016年叁个时间段,整体样本、农村样本和城市样本家庭收入流动的向上/向下比率均大于1,表明当前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流动性结构合理,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虽然低收入层级向上流动的几率较大,但高收入层级(尤其是城市地区)固化的现象也较为显着;长期来看,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幸福感的提高有助于防范家庭收入层级向下流动。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本文来源于《西部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王家卉[4](2018)在《基于非参数方法的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早期,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为了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国家政策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涓滴效应”让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些年来,中国的GDP长期保持6%以上的增长率,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但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民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世界不平等研究机构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水平处于世界倒数第7位,最富裕的前10%的人群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1%。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背离了让“先富带动后富”的初衷。社会上各种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农民工二代等二代现象的存在,都透漏出一个信息:中国是一个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的国家,并且这种代际间的经济地位传递有愈演愈烈的迹象。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中国正处在中高等收入发展阶段,既面临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跃升的机遇,也面临落入“中高收入陷阱”的危险。收入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否则中国经济很可能停滞不前。代际间的收入传递是加剧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认清中国社会的代际收入传递程度对于缩减收入差距制定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数据,从线性角度和非线性角度,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两种参数回归方法以及非参数回归方法研究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水平、趋势与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居民家庭1988-2013年均值意义上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及其变动趋势;第二,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计算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随分位点的变化情况;第叁,运用非参数回归方法中的局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1988至2013年的城市和农村父代收入对数和子代收入对数曲线;第四;引入虚拟变量分析性别和教育等级对不同收入阶层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一、代际收入流动性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均值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城市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均值呈上升趋势,城市居民总体的代际收入弹性均值高于农村;(2)城镇居民代际收入弹性随分位点变化先增后减呈倒“U”型,农村居民代际收入弹性随分位点增加单调递减。二、代际收入流动性非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父代收入对数和子代收入对数间的拟合曲线呈非线性,不同收入区间的居民家庭代际收入弹性存在显着区别;(2)随着年份增加,农村居民代际收入弹性先减后增,城镇居民家庭代际收入弹性却逐年增大;(3)总体而言城市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低于农村。叁、性别和教育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农村父女的代际收入弹性大于父子的代际收入弹性,而在城镇居民家庭代际收入传递中不存在性别歧视。虽然教育是代际收入传递的的重要路径,但不同的教育等级对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不同。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对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效果甚微,对大学及以上的高等教育增加投入反而会抑制代际收入流动性。增加高中教育投入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基于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同工同筹、增加城市高中的教育投入、消除户籍制度是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宁陆[5](2018)在《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及传递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取得显着成就和进步的同时,居民收入状况却喜忧参半:一方面,经济体量增速迅猛,城乡居民总体物质生活和收入水平都有了显着的改善;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现象仍不容忽视,收入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会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凝聚力。在上述背景下,提升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尤其是代际收入流动性,无疑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而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增长。因此,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严谨测度,以及代际收入传递内在机制的研究具有学术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本研究试图全面地总结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水平的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探究这一事实的形成机制,并提出改善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到底处于何种水平,从不同的流向来看,其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即事实问题。第二,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最为关键的两大因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传递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即机制问题。本文在回顾和借鉴有关代际收入流动性这一领域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具体而言,第叁章和第四章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面板数据,分别基于未考虑收入流动方向的传统视角和考虑了收入流动方向的新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经典和前沿研究方法测度了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包括向上流动性和向下流动性),并系统地比较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户籍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差异。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截面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分别从人力资本视角和社会资本视角探讨了代际收入传递的内在机制,且对不同年龄群组和不同户籍的居民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传统视角的研究表明,近年来,不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细分城乡来看,代际收入流动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镇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提高速度相对较慢,流动性水平依然低于农村居民,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差距不断扩大。就不同年龄的群体而言,70后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高于60后居民。(2)基于考虑了收入流动方向这一新的视角所进行的研究显示:近十多年来,中国居民代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和强度均有所提高,而向下流动的可能性和强度则略微下降。这说明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上升趋势由向上流动性所推动。细分年龄群组来看,70后城镇居民的向上/下流动性均低于60后城镇居民,但70后农村居民的向上/下流动性要高于60后农村居民。(3)针对代际收入传递机制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在中国社会代际收入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父代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促进子代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促进子代收入水平的增加。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实证结果表明父代收入对子代人力资本水平有显着的正向因果影响。此外,父代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子代人力资本积累的正效应存在城乡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发现可以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趋于扩大的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4)针对代际收入传递机制的研究同时还表明,社会资本在代际收入传递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现为父代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促进子代社会资本积累的增加,进而促进子代收入水平的提升。基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比较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城镇居民的正效应远远高于农村居民。这一发现可以为城乡收入差距趋于扩大的现象提供另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代际收入传递中的社会资本加剧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不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分析引入了收入流动方向这一新的视角,突破了同类研究仅考虑总体上的流动性水平而忽视流动方向的缺陷;基于上述新视角的研究表明,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以向上流动性为主导的演变趋势,说明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这一研究结论具有新意。(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国际前沿的代际收入秩回归系数法来测度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水平,克服了目前同类文献所普遍采用的代际收入弹性方法忽视线性假设的不足,提升了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对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分析,突破了以往文献忽视内生性问题的缺陷,提升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梁炎[6](2016)在《城乡分割视角下的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一般趋势与影响因素。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调查数据(1989年-2011年),以Shorrocks指数、Dickens指数、平等化指数等收入流动性指标测度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估算以及收入排序散点图等方式,可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在城乡分割的情况下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我国居民整体流动性呈下降趋势,并且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整体高于城市;城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质量在上升,而农村的则相反;在长期,城市低收入阶层更易陷入贫困,高收入阶层有收入僵化倾向。通过使用OLS回归模型对城乡分割情况下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户籍不同,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投资、所有制、职业选择、性别及是否在东部沿海地区等因素上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居民流动性影响均显着,而家庭背景和地区因素仅对农村居民流动性影响显着,职业特征则是仅对城市居民流动性影响显着。在短期,家庭背景、地区和性别因素均对城乡居民流动性影响显着,而受教育程度仅对农村居民流动性影响显着,就业部门和职业特征则仅对城市居民流动性影响显着。此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个人初始收入位次对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均显着。文章最后根据城乡分割情况下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消除城乡分割的政策建议。包括(1)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市化发展;(2)消除机制化、体制化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社会环境;(3)公共部门工资市场化改革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4)实施公共教育均等化;(5)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繁荣农村经济;(6)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期刊2016-10-18)

权衡[7](2015)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与长期不平等:实证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引入收入流动性以后,传统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替代论的分析框架将会被拓展为"经济增长—收入差距—收入流动—收入平等"的新框架;新框架的实质在于强调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机会均等,特别是强调公民的教育机会与基本医疗和健康机会的公平,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促进收入流动来缓解收入差距过大所带来的社会冲突与压力。文章在此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1989-2006年CHNS的数据,计算了中国居民相对和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大小、方向,并将绝对收入流动性分解为增长和转移部分,并进一步探讨了收入流动性与长期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收入流动受宏观经济景气度、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及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中国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而引发收入流动的时期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收入流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度安排,以及分配政策在不同收入阶层中调整、转移和再分配的结果,收入增长引起的收入流动效应相对弱化。文章最后提出了改善收入流动性的政策建议,如完善市场经济、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发挥公共政策的正外部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本文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尚娟,王璐,刘延平[8](2015)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结构与流动趋势,研究发现:总体上居民收入流动性在下降,农村与城市的居民收入流动性均是先上升后下降,这与我国同时期的经济政策走向趋同。农村居民脱离贫困的概率大于城市同期,但农村居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的提高,这与收入水平的波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5年04期)

严斌剑,王琪瑶[9](2014)在《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1988~2007年中国住户收入项目的四次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拓展的对数收入模型,研究中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倒"U"形变化,近年来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农村;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收入有较大影响;父代从事第二产业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大,父代从事第叁产业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小;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大,中部地区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小。(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4年17期)

牛晓健,裘翔,王全[10](2014)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基于一个新的方法与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测度往往基于截面的测度,衡量的是某个时点的静态的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关注的是收入分配差距是否能够在长期改善或者不同收入阶层是否能够跳跃至其它收入阶层,于是需要研究居民收入流动性。本文采用1989~2009年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分别利用一阶段指数和两阶段指数衡量了20年间收入流动性的状况,发现之前学者对于收入转移矩阵调整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分解流动性时的主观权重问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此外,本文利用K-C方程和收入转移矩阵计算了二阶和更高阶数的转移矩阵,提出了用矩阵收敛速度解决时间依赖型转移矩阵中测度期间选择的主观性问题的方法,并测算出中国居民收入流动中结构性因素的调整周期在12.25年左右,Fields指数的计算结果验证了这个结论。(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城乡收入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国收入最高1%的家庭占有了全国1/3的财富,而收入最低1/4的家庭只掌握了1%的财富(201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垄二代”等现象更折射出代际收入出现固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差异。代际收入流动性降低,意味着富裕的家庭将经济优势传递给子辈,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继承了父母的经济劣势,这不利于贫困弱势家庭子女改善其经济地位,也是一个社会机会不平等的体现。然而,中国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之间代际收入流动性究竟有着多大的差异?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实现的?当前,学术界围绕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相关研究,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比较分析尚不多见。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降低机会不平等,进而缩小收入差距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测算并分析了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及其机制。首先,利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城镇和农村总体代际收入流动性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比较分析;其次,运用条件代际收入弹性法和Blanden分解法测算了教育和职业在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贡献度;最后,分析了教育和职业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机制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上看,2002-2013年,农村居民总体代际收入流动性高于城镇居民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具体而言,2002年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分别为0.650和0.751,2007年分别为0.666和0.825,2013年分别为0.662和0.779。(2)从不同分位点看,2002年城镇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随着子辈分位数的提高而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7年中等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高,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流动性较低;2013年则表现为随子辈分位数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2002-2013年随子辈分位数的提高而不断增强。(3)教育、职业是影响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途径。其中教育在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机制中的贡献度分别为6.7%和5.5%;职业在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机制中的贡献度分别为3.1%和1.4%。(4)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当父辈处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职位时,其对子辈的影响程度随着子辈收入分位数的增加而增大。当父辈处于农林牧渔水利及生产、运输人员时,其对子辈的影响程度随子辈收入分位数的增加而减弱。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推进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教育资源、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2)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优化城乡教育资源。(3)简化和降低低收入群体的贷款程序和门槛,使之有能力完成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4)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收入流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1].龚芮.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2].石雅琪.城乡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9

[3].刘林,黄浩.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流动性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加入心理因素的城乡比较分析[J].西部论坛.2018

[4].王家卉.基于非参数方法的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8

[5].陈宁陆.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及传递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梁炎.城乡分割视角下的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

[7].权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与长期不平等:实证与比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

[8].尚娟,王璐,刘延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

[9].严斌剑,王琪瑶.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

[10].牛晓健,裘翔,王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基于一个新的方法与视角[J].金融研究.2014

标签:;  ;  ;  ;  

城乡收入流动性论文-龚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