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式单亲家庭论文-李飞

离婚式单亲家庭论文-李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婚式单亲家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婚式单亲家庭,性别教育,学校社会工作

离婚式单亲家庭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17)在《初中离婚式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特殊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国家文明的基石,教育是国家的灵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和进入到21世纪以来,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婚姻家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离婚率总体在不断上升,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家庭的变故和解体,导致许多家庭变为单亲家庭。学校作为一个小的社会团体,也同样会受到这股浪潮的影响。初中校园中有不少孩子就是来自这样的单亲家庭。和许多家庭和睦的孩子相比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与人相处,性格,行为等方面都带有他们独特的一面。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们的成长状况和家庭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由于家庭的变故,来自单亲家庭的初中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同时对班级及整个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产生了影响。全文除引言外,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结合初中生普遍生理、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离婚式单亲家庭初中生教育特殊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主要存在自卑与自闭型、逆反和叛逆型、自暴自弃型、缺乏安全感等。第二部分对离婚式单亲家庭初中生教育特殊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由于成长环境的改变、单亲家长认识不到位及方法的不当、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偏见以及初中单亲家庭学生自身的认识偏差、不良情绪等情况而造成的。第叁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特殊性存在问题的对策,从父母、孩子、学校和社区(社会)四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即:改进单亲家长的认识;提高单亲家庭学生的适应能力;加强校园关爱氛围的营造;建设适合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和社会环境等措施。通过媒体的宣传,整合各种资源,帮助单亲家庭的单身父母、学生,让他们适应生活的变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逄晓[2](2013)在《“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离婚率迅速上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在女性单亲家庭中,子女的父爱缺失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由于父爱缺失,很容易在社会融入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各种心理问题,社会行为的偏差以及社会交往的障碍等,特别是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情况日益严重。因此,研究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单亲女性家庭中,父爱观念的缺失、父亲主动放弃自己的职责以及父亲重组家庭的行为都会导致子女缺失父爱,而母亲由于主观控制行为、再婚行为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会忽视对子女的正确引导或者以及适当的教育方式,也会让子女在社会融入中产生各种问题。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层面主要有降低子女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这样会让子女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在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子女无法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社会交往方面的技巧,产生社会行为的偏差等问题;在心理层面上,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则表现在无法正确的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产生孤僻、粗暴、懦弱等心理问题。这些都是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产生的不良的影响。针对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建议。在家庭方面,父亲要增强父爱观念,给予子女充足的父爱,按时支付抚养费用;单身母亲要减少主观控制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能忽略对子女的教育,保证他们能够正确的融入社会。学校方面,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社会方面,则需要政府给予法律制度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大众也应减少社会偏见。通过研究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关注女性单亲家庭的状况特别是生活在其中的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而引起人们对离异家庭的反思,以期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通过研究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能够为当前由于父爱缺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个解决平台,为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提供依据,进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谐。(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张蕊[3](2012)在《离婚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增大等原因,使离婚率不断攀升,因而导致离婚单亲家庭的数量呈现了一种上升的趋势。本文就离婚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论述,以期对离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12年27期)

刘佳男[4](2012)在《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以离婚式单亲家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被广为关注。部分单亲家庭的大学生表现出多疑、敏感、自卑、冷漠、恐惧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才。笔者综合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陈香君[5](2012)在《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眼中的家庭变故:风险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对青少年的个体生活际遇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20位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和18位双亲家庭青少年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双亲家庭的同龄人,父母离异为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风险效应:不对等效应、双向排斥效应和同化效应。(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2年03期)

石孝华[6](2011)在《离婚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调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转变,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日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离婚单亲家庭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身处其中的孩子作为无辜的个体,其权利往往受到忽视,并被社会打上了“问题孩子”的标签。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单亲孩子们的主体性地位和权利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和6位来自离婚单亲家庭的子女一起回顾了他们的生命历程。研究对他们在父母冲突——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生活这一生命历程的故事进行了铺呈,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自我调适进行了动态的描述和展示。笔者分析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父母离婚的感受和认识、面临的困扰和挑战、对自我的调控和对环境的改变以及他们对于自己所做出的自我调适的主观评价。研究结论对他们的自我调适做出了解读,发现他们的自我调适一方面有着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另一方面具有正向调适和负向调适两种方式;同时自我调适还受到他们对父母离婚的解读、可利用的自身资源和社会支持、大众传媒等的影响;此外他们在自我调适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源系统包括个体自身资源、社会支持资源和物质资源叁个方面。最后笔者在抗逆力视角下,对单亲子女的自我调适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作了理论的反思。本研究旨在通过单亲子女们自我调适这一动态过程的描述,展示单亲子女们的主体性作用,展示他们运用主观能动性在压力和冲突情境中作出抗争塑造自己生命的不懈努力。以此弥补以往问题取向的研究偏向和角度的不足,通过个案的展示为家庭学校教育等提供参考性价值,同时也希望能让社会在知识体系中重视孩子们的知识创造。(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1-05-18)

童亚飞[7](2011)在《对离婚后单亲家庭学生思想行为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校教育中,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就是离婚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与心理特点,使得这一群体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复杂,教师需要强化对学生的研究分析,深入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整合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资源,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成效。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群体开展论述。(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1年02期)

得新[8](2007)在《离婚男人打造的“中国单亲家庭网”》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说过"中国单亲家庭网"吗?这里帮助所有受过婚姻伤害的人们走出心理的阴影,重树对婚姻和生活的信心……"七年之痒"迎来离婚梦魇,爱家男人患上抑郁症1991年初,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李书海从湖南老家来到深圳闯天下,和自己的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贸易(本文来源于《祝你幸福(知心)》期刊2007年11期)

振湘[9](2006)在《未婚同居+高离婚率:美国单亲家庭飚升》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亲家庭数目首次超过有孩子的双亲家庭总数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传统的双亲家庭就一直快速地让位于单亲家庭。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的单亲家庭1960年为2200万户,1983年增加到6500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报》期刊2006-10-30)

约翰·德弗雷,邵阳,陈珏[10](2006)在《离婚后单亲家庭的凝聚力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十年大部分针对单亲家庭的研究都是从否定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关注这些家庭出了什么问题,或同双亲家庭相比,去找出这些家庭是如何不符合标准。为此我们想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单亲家庭的更平衡的方面,即我们不应仅关注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同时也要对他们在家庭危机的困境之后去创造全新的健康家庭环境的能力予以足够的尊重。(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离婚式单亲家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离婚率迅速上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在女性单亲家庭中,子女的父爱缺失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由于父爱缺失,很容易在社会融入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各种心理问题,社会行为的偏差以及社会交往的障碍等,特别是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情况日益严重。因此,研究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单亲女性家庭中,父爱观念的缺失、父亲主动放弃自己的职责以及父亲重组家庭的行为都会导致子女缺失父爱,而母亲由于主观控制行为、再婚行为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会忽视对子女的正确引导或者以及适当的教育方式,也会让子女在社会融入中产生各种问题。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层面主要有降低子女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这样会让子女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在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子女无法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社会交往方面的技巧,产生社会行为的偏差等问题;在心理层面上,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则表现在无法正确的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产生孤僻、粗暴、懦弱等心理问题。这些都是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产生的不良的影响。针对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建议。在家庭方面,父亲要增强父爱观念,给予子女充足的父爱,按时支付抚养费用;单身母亲要减少主观控制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能忽略对子女的教育,保证他们能够正确的融入社会。学校方面,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社会方面,则需要政府给予法律制度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大众也应减少社会偏见。通过研究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关注女性单亲家庭的状况特别是生活在其中的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而引起人们对离异家庭的反思,以期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通过研究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能够为当前由于父爱缺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个解决平台,为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提供依据,进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婚式单亲家庭论文参考文献

[1].李飞.初中离婚式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特殊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逄晓.“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3].张蕊.离婚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4].刘佳男.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以离婚式单亲家庭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5].陈香君.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眼中的家庭变故:风险与对策[J].学术探索.2012

[6].石孝华.离婚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调适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7].童亚飞.对离婚后单亲家庭学生思想行为的分析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

[8].得新.离婚男人打造的“中国单亲家庭网”[J].祝你幸福(知心).2007

[9].振湘.未婚同居+高离婚率:美国单亲家庭飚升[N].中国社会报.2006

[10].约翰·德弗雷,邵阳,陈珏.离婚后单亲家庭的凝聚力与挑战[J].江苏社会科学.2006

标签:;  ;  ;  

离婚式单亲家庭论文-李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