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鼻气道阻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变性鼻炎,鼻气道阻力,鼻灌洗,小鼠
鼻气道阻力论文文献综述
谢佳星,张清玲,罗炜,赖克方[1](2014)在《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方法雌性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变应性鼻炎组(AR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混悬液腹腔注射致敏及滴鼻激发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和滴鼻激发。致敏后小鼠麻醉分离气管,近喉部切开气管插入18 G插管至鼻咽部,插管连接"T"形管,再分别连接实验精密注射泵和压力传感器,应用灌注/吸引模型模拟呼气/吸气,检测鼻气道的压力,计算鼻阻力。对小鼠鼻腔进行组胺雾化激发,检测鼻气道反应性。采用一侧鼻腔插管灌洗,对侧鼻腔收集灌洗液的方法,对鼻腔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处死小鼠后取鼻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鼠的基础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及鼻激发后的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均低于AR组(P均<0.01);AR组鼻腔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总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1);AR组的鼻黏膜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轻度充血水肿。对照组小鼠鼻黏膜无明显异常。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4年04期)
衡伟伟,刘树森,鲁勇,江萍,郭浪[2](2013)在《唇腭裂术后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测定18例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时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主观鼻开放感觉的评分情况。结果:18例患者术前鼻气道阻力为(0.664±0.200)kPa/(s·L);术后6个月为(0.304±0.180)kPa/(s·L),12个月为(0.396±0.250)kPa/(s·L),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为7.5±1.5,术后6个月为2.1±2.0,12个月为3.0±2.4,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鼻中隔偏曲的矫正应视为唇腭裂鼻唇畸形整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显着降低患者的鼻气道阻力,同时患者的鼻通气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23期)
程慧娟,赵玉林,马菲,陈安,张亚倩[3](2013)在《嗅觉障碍患者鼻内镜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嗅觉障碍患者鼻内镜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变化及嗅觉恢复情况。方法:采用五味试嗅液检查法和前鼻测压法对105例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嗅觉功能及鼻气道阻力进行测试,并按照术前嗅觉障碍程度及术后嗅觉恢复情况进行分组。结果:术前患者嗅觉障碍程度随着临床分期增高呈现出加重的趋势,术后6个月嗅觉改善情况临床分期较低及术前嗅觉障碍较轻者恢复情况较好;手术后3组嗅觉功能障碍程度不同的患者与术前相比鼻气道阻力均降低,术前嗅觉障碍程度不同及术后嗅觉恢复情况不同的患者之间术后鼻气道阻力无差别。结论:鼻内镜手术能降低嗅觉障碍患者术后鼻气道阻力,结合鼻气道阻力能进一步综合评价嗅觉障碍患者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17期)
庞新举,王秋萍[4](2012)在《鼻腔测压法测量鼻气道阻力及其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鼻气道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是鼻腔对呼吸气流的阻力,在正常情况下约占呼吸道总阻力的50%~53%,是鼻呼吸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NAR的变化对整个呼吸道有显着影响,NAR测量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鼻腔测压法(rhinomanometry)是现今客观测量NAR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得到有效的应用。现将其近期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顾东升,李佩忠,陈志亮[5](2012)在《鼻炎激光治疗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激光治疗慢性鼻炎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测定118例慢性鼻炎患者行激光前后鼻气道阻力和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情况。结果 118例患者术前鼻气道阻力是(0.659±0.22)kPa/(s.L);术后3个月为(0.345±0.15)kPa/(s.L),术后12个月为(0.312±0.19)kPa/(s.L);术后3个月和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术前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为(7.3±1.7)分,术后3个月(2.7±1.0)分,12个月为(2.5±1.2)分,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结论激光治疗慢性鼻炎可显着性地降低患者的鼻气道阻力,同时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主观鼻腔开放感觉。(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2年24期)
顾东升,李佩忠,陈志亮[6](2012)在《鼻中隔成形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鼻中隔成形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测定51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情况。结果 51例患者术前鼻气道阻力是(0.666±0.21)KPa/(s·L);术后3个月为(0.302±0.16)KPa/(s·L),12个月为(0.397±0.24)KPa/(s·L);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为7.5±1.5,术后3个月为2.0±2.0,10个月为3.0±2.5,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鼻中隔成形术可显着性地降低患者的鼻气道阻力,同时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主观鼻开放感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陈秀梅,张庆泉[7](2011)在《鼻中隔偏曲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检测5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术后的鼻阻力变化,并且按照偏曲的位置不同,分为前部偏曲组和后部偏曲组,分别检测鼻阻力变化。结果术后鼻气道阻力明显下降,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分别为(0.532±0.209)kPa.s/L,(0.284±0.152)kPa.s/L,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前部偏曲组鼻阻力为(0.573±0.221)kPa.s/L,后部偏曲组鼻阻力为(0.487±0.186)kPa.s/L,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结论鼻中隔偏曲能够显着影响鼻腔通气功能,并且前部偏曲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更大,手术可有效解除。(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09期)
楼正才[8](2009)在《接触性头痛患者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接触性头痛患者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NAR)的变化。方法:利用前鼻测压法对20例(40侧)接触性头痛患者手术前后、鼻减充血前后的NAR进行研究。结果:随访6个月,痊愈16例(85%),有效3例(15%),无效1例(5%),有效率95%。术后NAR明显下降,手术前术侧喷麻黄碱前后NAR分别为(-0.34±0.23)和(-0.75±0.21)kPa.s/L;手术后分别为(-0.68±0.20)和(-0.74±0.16)kPa.s/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手术对接触性头痛患者鼻通气功能的改善主要是由于鼻腔结构的改变和黏膜肿胀的消退,测定NAR对于客观评价接触性头痛患者接触点的解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19期)
李佩忠,邱明玲,薛亚琼[9](2009)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鼻气道阻力在鼻腔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鼻瓣区的确切位置。方法研究正常成人鼻黏膜减充血前、后以及慢性鼻炎和鼻中隔偏曲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在鼻腔中的分布。结果正常成人鼻黏膜减充血前,NAR最大部位位于梨状孔,而在减充血后,则位于内孔区。慢性鼻炎患者手术前、后NAR最大部位分别位于梨状孔和内孔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前、后则分别位于偏曲部位和梨状孔。结论鼻瓣区在正常情况下位于梨状孔和下鼻甲前端,当鼻腔存在阻塞性病变时则位于病变部位。鼻瓣区的部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和鼻黏膜舒缩状态以及鼻腔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09年07期)
李晓明,王亚芳,赵连志,李建红[10](2007)在《体位变化对健康儿童鼻腔及鼻咽气道几何形态和鼻气道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健康儿童不同体位下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探讨体位变化对鼻腔几何形态和鼻阻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73例健康儿童按年龄分组:3~6岁组、7~10岁组及11~14岁组,对其进行声反射鼻腔测量,得到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值,包括鼻腔和鼻咽容积以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各年龄组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比坐位时增大(P<0.05),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双侧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双侧鼻咽容积(nasopharyngealvolume,NPV)及总鼻腔最小横断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与坐位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组坐位总鼻气道阻力与7~10岁组、11~14岁组比较增大,7~10岁组总鼻气道阻力与11~14岁比较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3~6岁组坐位双侧 NCV、双侧 NPV 及总 NMCA 较7~10岁组、11~14岁组减小,7~10岁组与11~14岁组比较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体位变化在儿童亦可引发与成人相似的鼻腔几何学和气流动力学的变化。声反射鼻腔测量在研究儿童鼻及鼻咽部气道几何形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鼻气道阻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测定18例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时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主观鼻开放感觉的评分情况。结果:18例患者术前鼻气道阻力为(0.664±0.200)kPa/(s·L);术后6个月为(0.304±0.180)kPa/(s·L),12个月为(0.396±0.250)kPa/(s·L),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为7.5±1.5,术后6个月为2.1±2.0,12个月为3.0±2.4,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鼻中隔偏曲的矫正应视为唇腭裂鼻唇畸形整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显着降低患者的鼻气道阻力,同时患者的鼻通气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鼻气道阻力论文参考文献
[1].谢佳星,张清玲,罗炜,赖克方.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的建立[J].广西医学.2014
[2].衡伟伟,刘树森,鲁勇,江萍,郭浪.唇腭裂术后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
[3].程慧娟,赵玉林,马菲,陈安,张亚倩.嗅觉障碍患者鼻内镜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
[4].庞新举,王秋萍.鼻腔测压法测量鼻气道阻力及其应用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
[5].顾东升,李佩忠,陈志亮.鼻炎激光治疗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6].顾东升,李佩忠,陈志亮.鼻中隔成形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
[7].陈秀梅,张庆泉.鼻中隔偏曲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
[8].楼正才.接触性头痛患者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变化[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
[9].李佩忠,邱明玲,薛亚琼.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鼻气道阻力在鼻腔中的分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
[10].李晓明,王亚芳,赵连志,李建红.体位变化对健康儿童鼻腔及鼻咽气道几何形态和鼻气道阻力的影响[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