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虚荣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配公平感,参照对象,攀比效应,虚荣效应
虚荣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龙立荣[1](2015)在《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攀比效应与虚荣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将影响分配公平感的参照对象信息分为叁类: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与特定参照对象相比的不利信息、有利信息。采用4×2×2模拟情境实验分析了叁类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对分配公平感影响力最大;分配公平判断中存在攀比效应,当与特定参照对象相比的不利信息呈现时,分配公平感显着降低;分配公平判断中存在虚荣效应,且在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缺失时效应最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王慧,蒋智华[2](2015)在《从“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看“李敏镐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阴暗面,忍不住会有和别人比东比西的想法(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比如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的两个人,他们就会想去了解对方的薪资是多少、对方在哪些方面比自己突出、对方哪种能力比较强、对方什么地方更受上级领导的关注,这种行为便是人潜意识的攀比,渐渐地,许多人会把这种潜意识的攀比当成自己平日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本文试从春晚年夜饭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浅谈作者对于"李敏镐效应"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5年06期)
金敏周,权成光[3](2014)在《有趣的经济学原理:虚荣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富人们一般不喜欢大众模仿他们的消费行为,这种情况就叫做虚荣效应。虚荣效应具体是指购买商品的时候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的现象。在韩国也称为“白鹭效应”。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即便是自己原本长期使用的商品,一旦成为大众化商品的话,他们就会将其更换为并不广为人知的新(本文来源于《消费日报》期刊2014-05-22)
金敏周[4](2014)在《奇怪的消费心理:“虚荣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富人们一般不喜欢大众模仿他们的消费行为,这种情况就叫做虚荣效应。虚荣效应具体是指购买商品的时候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的现象。在韩国也称为白鹭效应。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即便是自己原本长期使用的商品,一旦成为大众化商品的话,他们就会将其更换为并不广为人知的新商品(本文来源于《消费日报》期刊2014-01-16)
[5](2003)在《MBA:攀比效应还是虚荣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得张维迎教授在一个对话节目中对MBA的现状有过一个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从经济学上讲,MBA类似一个网络产品,中国现在很多MBA工作之所以不太好找,还是因为MBA太少。平时我们说物以稀为贵,在这方面我们说物以多为贵,MBA的价值是越来越提升,而不是说多了以后就会下降。既然说到了经济学,我们倒是可以用刚学过的经济学里面的外部连带效应中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做一下分析。 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就是说消费者认为其他人买这个东西的越多,他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并且拥有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越多,这种商品的内在价值就越大,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CD唱机,如果只有很少的人拥(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03年22期)
虚荣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阴暗面,忍不住会有和别人比东比西的想法(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比如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的两个人,他们就会想去了解对方的薪资是多少、对方在哪些方面比自己突出、对方哪种能力比较强、对方什么地方更受上级领导的关注,这种行为便是人潜意识的攀比,渐渐地,许多人会把这种潜意识的攀比当成自己平日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本文试从春晚年夜饭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浅谈作者对于"李敏镐效应"产生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荣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浩,龙立荣.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攀比效应与虚荣效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2].王慧,蒋智华.从“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看“李敏镐效应”[J].时代金融.2015
[3].金敏周,权成光.有趣的经济学原理:虚荣效应[N].消费日报.2014
[4].金敏周.奇怪的消费心理:“虚荣效应”[N].消费日报.2014
[5]..MBA:攀比效应还是虚荣效应?[J].中国科技信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