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黑人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奴隶制,创伤,《地下铁道》
美国黑人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马行天[1](2019)在《《地下铁道》中的女性创伤记忆与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铁道》是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获得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7年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讲述少女黑奴科拉不畏奴隶制的暴虐,在"地下铁道"众人的帮助之下追寻自由之路的故事。本文以小说中黑人女性的创伤记忆为切入口,运用创伤理论分析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遭受的种族创伤、集体创伤、个体创伤、文化创伤和心理创伤,探讨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生活困境等多重压力下的受创经历,揭示黑人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迷失与身份重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商轶[2](2019)在《“非美国黑人”的身份之旅——论《美国佬》中的移民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身份问题一直是移民群体必须要面对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新作《美国佬》(Americanah,2013)以其细腻而恢宏的笔触、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现代尼日利亚青年在移民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作者剖析了主人公对身份问题的从焦虑到追寻的心路历程,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展现了当代非洲移民的真实现状和艰难困境,为当代非洲移民的心灵回归和身份构建提供了新的出路。(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6期)
董红云[3](2018)在《基恩·图默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身份以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恩·图默通过创作极富特色的文学作品《甘蔗》,建构了美国黑人民俗音乐文化、南方环境地理文化和新黑人的形象,为建构美国黑人民族文化身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8年02期)
乐青,王珍珠[4](2018)在《《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视觉通常是投向黑人的生存和发展。文化身份的探索则一直以来都是作者不变的主题。《所罗门之歌》是她的典型代表作,通过主人公奶娃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历程,展现一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寻根之路。她试图为黑人和整个人类寻找出路。主人公的寻根之路,启发了困惑的现代人。本文将从《所罗门之歌》中看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变迁。(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31期)
孙麟[5](2018)在《美国黑人母亲的身份变迁——基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人传统文化中,母亲身份备受尊敬和推崇,代表着爱和成熟。自美国奴隶制时期以来,大多数美国黑人母亲却在白人的奴役和欺压下被归入"不负责任的母亲"和"不称职的家长"之列。长期以来,她们的形象遭到白人的丑化,被贴上了"阿姨"、"女家长","福利妈妈"和"婊子娘"的标签。以黑人女性主义的视角观照历经诸多演变的黑人母亲身份标签,可以辨析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主义、阶级主义、性别主义、异性恋主义压迫,厘析黑人母亲身份中蕴含的独立、平等、拥有领导力的内涵。论文以黑人文化史和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路径和方法,运用黑人女性主义理论考察了黑人母亲身份从公元8—16世纪的西非古国时期到美国民权运动后的动态发展脉络,同时也解构和重建了黑人母亲身份的内涵特质。(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8年03期)
应黛玮[6](2017)在《跨文化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最耀眼,同时也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其恢弘的主题、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形象的人物刻画广泛世界赞誉。其中,她于1970年发表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将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融合,描述了各“色”黑人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不平等社会里的生活际遇和命运选择,充分反映了莫里森对于美国黑人因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和文化霸权而产生的沮丧、困惑、及探索的密切关注。不同于美国亚裔、墨西哥裔、爱尔兰裔等一般离散民族,被迫迁移、黑奴历史以及现实冷遇都使美国黑人的身份认知尤为特殊,引发国内外文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学学者的共同关注。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的“杂糅”概念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文化契约”为理论基础,对《最蓝的眼睛》中生活在白人社区的黑人的自我认识和身份建构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引起跨文化交际学者对美国黑人身份认同在后殖民语篇中如何表现的关注。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本文试图比较文中各“色”黑人作为文化他者或性别他者所面临的身份缺失,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进退维谷的身份危机,以及通过不同程度的承认文化差异、“签订”不同文化契约、建立不同文化身份的过程,对造成美国黑人身份认同复杂难解、引发争议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诱因的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本文也发现,莫里森透过该小说强调了传承黑人优秀文化传统和承认文化多样性对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极为重要,充分彰显了她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美国社会为自身群体设计和建构最为理想的文化身份以期改变民族未来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她对民族同胞建构真实、独立、融合的民族身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热切呼吁。(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志宇[7](2017)在《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早在其诞生之日开始就被排斥在男性文学主流之外,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的话语地位。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管窥到当时美国黑人女作家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这双重压迫下屹立不倒,经受住了十分困苦的磨难,最终在美国文学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03期)
李天一[8](2016)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美国的黑人文学发展史,在文学的发展中主要出现了叁次文学的繁荣,主要经历了从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描述到对社会歧视的抗议、从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激进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内省、从对黑人文化身份与民族性的倡导到引发人类共同关注黑人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等阶段,使得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逐步走向成熟阶段。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1.1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杜波依斯曾经说过:"在美国社会中的"每个黑人都能(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30期)
代芳芳[9](2016)在《评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美国黑人身份的追求和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被认为是美国戏剧史上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之后另一位重要的剧作家。文章对奥古斯特·威尔逊做了简单介绍,并从主题、人物、语言和戏剧冲突等方面评析了其代表作品《栅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26期)
鹿杰[10](2016)在《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品中的身份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是作家集中体现意识思想的一种批判式文学表达,而有关美国黑人女性的戏剧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和思想价值,作品中的核心主题都是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属性的阐释和对其身份认同的探索。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黑人女性剧作家,正是因为她们边缘化的独特身份和真实的生活际遇才赋予她们更加透彻和批判的创作视角,所以透过这些戏剧作品的视角更加立体真实地观察黑人女性受到的种族、性别的双重压迫以及对于其身份的强烈批判与控诉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6年02期)
美国黑人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久以来,身份问题一直是移民群体必须要面对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新作《美国佬》(Americanah,2013)以其细腻而恢宏的笔触、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现代尼日利亚青年在移民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作者剖析了主人公对身份问题的从焦虑到追寻的心路历程,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展现了当代非洲移民的真实现状和艰难困境,为当代非洲移民的心灵回归和身份构建提供了新的出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黑人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马行天.《地下铁道》中的女性创伤记忆与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重构[J].青年文学家.2019
[2].商轶.“非美国黑人”的身份之旅——论《美国佬》中的移民身份认同[J].海外英语.2019
[3].董红云.基恩·图默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建构[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8
[4].乐青,王珍珠.《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
[5].孙麟.美国黑人母亲的身份变迁——基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J].世界民族.2018
[6].应黛玮.跨文化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7].刘志宇.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J].北方文学.2017
[8].李天一.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J].青年文学家.2016
[9].代芳芳.评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栅栏》——美国黑人身份的追求和传承[J].文教资料.2016
[10].鹿杰.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品中的身份批评研究[J].唐山文学.2016